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更新时间:2023-05-22 05: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探究

论文题目:

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探究

关键词:

马丁路德改革,宗教,原因,贡献

摘要:

16世纪,在欧洲政治、经济的变革下,社会发生了混乱与变革,其间,天主教自身的问题凸显,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改革改变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促成了新教的产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是历史的必然;它的发展,是宗教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时代迈进的推动力之

一。它由社会背景创造,又反作用于社会,因而值得我们去探讨。

正文:

一、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

首先,从宗教意义来讲。宗教的信仰者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拥有绝对权威。人产生敬畏及崇拜,引申出信仰认知及意识活动。(摘自世界文化通识课: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意义讲义)由此,宗教活动以“信”为基础,如果成了神职人员谋取利益的手段,干涉了个人的信仰,宗教的体系也就出现了问题。

其次,我们从教会之外的间接原因讨论。

第一,思想文化上,改革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和文艺复兴的影响。

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呼唤自由,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文艺复兴提出了新的人神关系,强调个人的可完善性:“上帝造人的目的是要使这个世界得到完善。”(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讲义,主讲人:李平)人文主义者通过作品唤起对天主教会的怀疑和反感。可见,该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重视通过自身的完善救赎自己的罪,反对教会的腐败,这与马丁路德的思想相同,为其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建立和扩张促成了改革的爆发。

十六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他们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然而,天主教会从教义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拥有向人民征收“什一税”,出售教职等特权。这与追逐利润的资产阶级是相对立的,必将遭到反对。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第三,政治上,民族国家发展促成了改革的爆发。

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各国教会不仅控制大量土地,还有向人民征税,出售教职等特权。中世纪后期,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一些国家的君主(英、法等)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严重障碍,受到挑战。

第四,社会因素角度,民众遭遇的灾害加重了他们对教会的反对。这不仅解释了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而且解释了它为什么会在德国发生。

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农民的处境日益恶化。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侯割据,阻碍经济发展。15~16世纪,德意志工业发展,商业繁荣。但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粮食危机,黑死病的蹂躏,引发了一场危机, ,农民迁往城市找食物和工作,被拒于贸易商会与市议会的门外,不满情绪增加,社会逐渐不安 宗教改革与社会变迁相互连接,一起并进。”(《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第一章 导论: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英]阿利斯特 麦格拉斯著,蔡锦图,陈佐人 译)

此外,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使宗教改革爆发于德国。罗马教廷原本是属于罗马帝国,后成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凌驾皇权之上。随着英法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德国经济发展的分散性,政治的分裂以及野蛮专横的封建统治,引起了德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最终使宗教改革在德国发生。

第五,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1511年,路德受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对教会的说教感到怀疑,萌发改革思想。他研读《圣经》,悟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第六,从历史发展角度,之前出现的宗教“异端”学说促成了改革。

与马丁路德改革有关的异端思想有以下几个典型: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较大。该派分两个教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纯洁派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该思想引起教会恐慌,教皇亲自组织十字军镇压;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提出激进改革主张,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捷克人胡司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被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但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义愤,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16世纪的这些异端派别概括而言:强调《圣经》高于教会的权威,要求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利,废除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批判教会腐败。虽然都被镇压,但这些与马丁路德的改革倡议符合,为其改革铺垫。

第七,印刷术的推广使《圣经》传播,抄写的错误可以避免。(《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第一章:印刷术的重要性)民众直接接触到圣经,间接架空教会。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以及的“改革运动三论著”通过印刷被传播,造成影响。

综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整个西欧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和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除了上述天主教外在的因素,天主教内部的原因最终促使改革。

天主教和封建王权在政治上争夺。一个外在的争夺的表现是“十字军东征”,它因宗教的原因(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直接由教皇发起的。东征中拜占庭帝国与罗马天主教廷彻底决裂,教廷选取神圣罗马帝国作下

一个傀儡,制约皇权,成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

政治上,天主教内部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皇权上。经济上,天主教会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通过地产收入、“赎罪券”搜刮民财。思想上,垄断文化、艺术。(摘自世界文化通识课: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意义讲义)

可见,马丁路德改革的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进行以内因为主要原因,以外在的社会变化为诱发的原因,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二、马丁路德改革的贡献

最重要的贡献在于,马丁路德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革新思想,并以论著的形式体现,得到广泛传播。

之前虽然百姓积怨甚深,异端思想有所影响,但是没有完全形成大思潮,没有具体而有理有力的纲领。马丁路德发布《95条论纲》,强调人的罪恶是要由持续一生的自身行动来悔改的,而不能靠赎罪券“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的时候,他是说信徒一生应当悔改。”(《95条论纲》第1条)。并且,论纲指出了“悔改”的行为。“基督徒须知,人若看见弟兄困苦,不予援助,反用他的钱购买赎罪票,他所得的,并不是教皇的赦免,而是上帝的忿怒”。(《95条论纲》第45条)。它的论述不是仅仅命令式的,而是运用了很多分析,讽刺了教会赎罪券的荒诞,“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95条论纲》第86条)这样的论述,简明而有道理,直接抨击教会。

论纲颁布后,引起社会讨论,为了在大辩论中继续宣传自己的思想,马丁路德又完成了“宗教改革三论著”:《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基督徒的自由》。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路德宣称“属灵阶级”和“世俗阶级”是平等的;《圣经》的权威高于教皇和教会,而且平信徒也可以根据信仰解释《圣经》,世俗的皇权在教皇之上,有权召开宗教会议;《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讨论了罗马教会的七项圣礼中的每一项,表明除了圣餐礼和洗礼,其他五项仪式都不应被算作圣礼,而只需要保留补赎礼的纯粹形式。“这是一把致命的匕首,直刺圣礼主义、教权主义、修道主义的要害,对罗马教训和实践的毁灭性攻击。” (《路德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教会被掳于巴比伦》导言);《基督徒的自由》申明“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基督徒是全然忠实的众人之仆,受所有人管辖。”(《基督徒的自由》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的思想通过这些论著得以体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廉价教会”提供了足够的理论基础。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另一个贡献是为新教形成提供推动力。

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虽然没有出现唯信称义的词句,但唯信称义的思想已经跃然纸上。“路德指出,罪的补赎来自对上主的痛悔和转念,配合由悔改而生的善行。没有内心的悔意,赎罪券只是虚文。”(《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第五章 因信称义的教义 [英]阿利斯特 麦格拉斯 著,蔡锦图,陈佐人 译) “他(马丁路德)的‘唯信称义’和‘信徒皆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的神学理论至今为绝大多数新教的宗派所承认,被称为新教理论的两大柱石。”(《路德文集》马丁路德生平,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因而,可视马丁路德的改革为新教的起源。之后新教的加尔文主义是在路德神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使之适应资产阶级需

要。“追根溯源,加尔文及新教各宗派基本的、主要的思想均来自于路德 自路德创立基督新教至今400余年来,已成为基督教的三大支派之一” (《路德文集》马丁路德生平,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第三,马丁 路德的改革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号召用暴力手段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教会财产流失,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地位。很多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教随国定”原则被确定,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第四,教徒权利被维护。认为教会没有所谓神圣的法规,也没有教阶等级之分。在神面前,每个信徒都平等的,“信徒皆祭司”。对婚姻有一种新的评价——生儿养女是一件很神圣之事。

此外,改革还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由以上论述,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内外因素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西欧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改变了基督教的格局,为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教理论、社会变革、语言文化上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世界文化通识课“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及其意义”讲义,主讲人:孟虹; 世界文学通识课“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讲义,主讲人:李平; 《路德文集》马丁路德生平,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95条论纲》马丁路德 著,《路德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教会的巴比伦之囚》马丁路德 著,《路德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基督徒的自由》马丁路德 著,《路德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马丁路德 著,《路德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英]阿利斯特 麦格拉斯 著,蔡锦图,陈佐人 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oj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