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临颍城市总体规划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2 17: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第一部分 绪 论

一、临颍概况

临颍县位于东经113°43′——114°09′,北纬33°43′——33°59′之间,居河南省中部。东界西华、鄢陵县,南接郾城县,北交许昌市,西邻襄城县。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万人,辖9镇6乡。

临颍县城因县城濒临颍河而得名。夏商时期为豫州之地,春秋时属许男国有城颍邑、大陵邑。战国时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临颍县,治在今固厢乡城顶村。新莽时临颍,东汉复称临颍。汉延康之年(220年),献帝在繁阳亭(临颍繁城)禅位于曹丕,将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县境分繁昌、临颍两县。晋因之。南朝刘宋将繁昌县并入临颍县。东魏时复置。隋朝相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县城毁于水,南迁十五里于黄土岗上筑今城。宋属颍昌府(今许昌),金、元、明、清均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7年12月13日解放,以平汉铁路为界分沙北县,西临郾县。1949年恢复临颍县原建制,属许昌专员公署。1970年属许昌行政公署,1976年县治所搬迁今址。1986年属漯河市至今。

临颍历史悠久,国家级文明保护单位有三绝碑、隋拱桥和杨再兴墓。三绝碑即繁城的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二碑,世称“三绝碑”,它不但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受汉献帝禅让的过程,而且是魏汉时期的书法珍品和汉魏政权更替的历史见证。隋拱桥即隋开皇四年修建的小商桥,迄今已1407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派三人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认定此桥早于赵州桥。此外较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繁城的受禅台、巨陵乡的楚王陵、窝城乡的张辽城遗址、城关镇的谯楼、贾阁老洞和山陕会馆等。这些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无不闪烁着临颍古代文明的光辉。

改革开放二十年,临颍县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底,临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其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66.3:13.1。人均GDP 14565元。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127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93万元,增长28%,年平均增长5.6%;支出规模逐步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五年来支出规模由2001年的1926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51万元,增长149%,平均增长29.8%。2006年末临颍县总人口734799人,较1949年增长2倍多。

临颍县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加工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依法治理百强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卫生城;是省定35个扩权县和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之一,城区拥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红色亿元村——南街村。

二、规划背景

(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评价

上版《临颍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于2002年编制完成,2003年经漯河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1、上轮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编制期限:2000年----2020年

(2)城市性质:临颍县城是临颍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漯地区以食品、机械、制药等行业为主导行业的新兴工贸城镇,是中原地区的食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农村旅游基地。

(3)城市规模:人口规模 25万人;用地规模24.63平方公里 (4)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

(5)城市布局结构:城区用地采取组团结构,包括四个生活区,即老城区居住片区、西城居住片区、新城北部居住片区和新城南部居住片区;三个工业区,即铁西工业区、南街村工业区和东北科技商贸工业园区等。

2、实施成效

2003年批复的《临颍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0年)》,合理确定了“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发展目标和用地发展方向”,对协调整个临颍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克服了城市建设和资金投入的盲目性,而且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使城市建设走上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

1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1)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临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底,临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88亿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127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93万元,增长28%,年平均增长5.6%;支出规模逐步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五年来支出规模由2001年的1926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51万元,增长149%,平均增长29.8%。2006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5,74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7,195万元。

(2)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临颍县委、县政府不断调整城市建设思路,加快城市化步伐,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适时启动颍北新区的的建设,引导城市合理的发展方向,使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也带动了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此同时,临颍县城的城市功能也得到逐步提升:老城区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使城市商业中心活力显著增强;多处居民小区的开发建设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居住质量,多所重点教育设施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行政中心的建设,为临颍县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证。

3、显露出来的问题

随着临颍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原规划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显现出部分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不能充分适应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如对城市发展的途径研究过于单一,城市性质的定位和对城市的发展预测不能适应现在新形势的需要,城市特色不够明显等等。

(二)规划修编动因

1、社会宏观经济形势产生新的变化,需要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来指导

从全球经济来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第三次发展机遇,发达国家众多的产业向外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为中国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为中原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原城市群的构建使漯河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以确认,也使临颍在许漯经济带中所处的地位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审视宏观经济形势下临颍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有针对性地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机遇,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2、临颍外部条件的改变必将带来新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格局面临重构

南水北调工程、京珠高速拓宽工程、京九高速铁路、快速通道的即将建设,使临颍的交通区位条件即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也必将对临颍城市空间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条件,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实现临颍跨越式发展,需要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指导。

3、城市职能的新认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

传统的城市规划重视城市的产业聚集职能,注重对产业结构进行论证和分析,并在城市性质中进行明确体现。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人们生活的集聚场所,城市的职能已不再仅仅是产业的聚集体,其生态宜居的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市的职能,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就不能忽略城市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特性。 同时,在经济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种单一依靠工业发展作为唯一城市发展动力的认识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以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作为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的做法无疑已经不能准确地对城市性质进行定位。因此,临颍城市发展需要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研究,才能抓住机遇,走出一条有临颍特色的全新的城市发展道路。

4、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现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总体规划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5、城市发展需要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指导

临颍县委县政府对临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颍北新区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北部新区的发展,而北部生态片区的规划建设使城市发展格局即将产生重大的变化,新的发展思路需要新的城市用地格局来承载,因此,临颍城市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城市规划固有思想的禁锢,形成富有临颍特色,充满活力的城市总体格局,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依据。

三、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

1、论证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性质

临颍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必须建立新的城市战略发展目标,立足许漯区域整体发展的框架,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劣条件,从全新的角度研究城市职能和性质,以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向着正确、科学、可行的方向发展。

2、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近年来市域各乡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产业特点的经济增长点。但也有的乡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总体规划,促进市域的均衡发展,协调城区与周边乡镇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3、协调城镇发展规模,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原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已不能适应城市远期发展需要,城市受地形条件和对外交通等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空间捉襟见肘,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上加以调整和引导。

4、完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突出城市特色。

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规划将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入手,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构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出发点,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5、优化空间布局,健全综合服务功能

现状城市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用地功能混杂,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高,影响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需要进行总体的把握和调整,来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良的、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投资环境

临颍县现状基础设施取得较大进步,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不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而且层次较低,需要通过总体规划加以改善。

7、强化规划控制功能,对各类强制性用地进行有效控制。

为保证规划的实施,便于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弹性。本规划对城市各类用地按照兼容性原则,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归类,作为规划管理的内部图则。

8、强化近期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近期建设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总体规划的时序安排和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确定了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四、规划框架

市 域 城市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 规划层次 发展线 保护线

城镇体系布局 基础设施布局 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利用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规划区 中心城

城乡协调发展 水资源开源与节流 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远景形态 发展时序 规划结构 绿化系统建设 环保环卫设施规划 减灾防灾系统建设 公共政策,规划实施措施 五、规划依据、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

3、《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5、《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

6、《临颍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7、临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8、《临颍统计年鉴》1995-2006年

4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9、临颍县城各专项规划 (二)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的原则

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将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的环境容量内,保证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服务发展的原则

把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首要任务,增强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3、城乡统筹的原则

将规划范围由中心城区扩展到整个行政辖区。对辖区内的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规划修编的根本出发点,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节约用地的原则

严格遵循“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拓展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六、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5年 远景:2025年–2050年

5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第二部分 城市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总体概况

1、临颍县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加工强县、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临颍2006年完成GDP101.88亿元,GD P总量占漯河市全市的27%,在各区县中所占比重最大。

2006年漯河市各县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全市 377.02 63.42 243.12 70.49 源汇区 郾城区 召陵区 舞阳县 临颍县 总计 37.75 62.84 47.52 46.34 101.88 第一产业 5.27 11.91 12.48 11.10 21.03 第二产业 20.14 37.28 28.10 27.33 67.54 第三产业 12.34 13.65 6.94 7.91 13.31

2、临颍县国内生产总值比1996年增长了3.6倍,年递增率平均为12.2%,其中2006年比上年增长18.3%。从GDP构成变化看,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66.3:13.1,第一产业的比重平缓增长,第二产业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变化不大。人均GDP 14565元,略低于全省1.5万元的平均水平。

1906-2006年临颍县历年GDP增长及构成

GDP构成比例(%) 年份 GDP(亿元) 比上年增长(%) 第一产业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8.17 32.32 36.06 38.87 43.95 47.79 21.4 14.7 11.6 7.8 13.1 8.7 34.5 32.4 32.1 32.6 31.6 29.8 第二产业 45.4 47.8 48.6 47.9 49.1 50.3 第三产业 20.3 19.8 19.3 19.5 19.3 19.9 6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52.38 56.51 71.45 86.09 101.88 10.3 7.9 26.4 20.5 18.3 28.3 22.7 24.1 22.4 34.5 51.4 55.9 56.9 63.0 45.2 20.3 21.4 19.0 14.6 20.3

3、财政收入

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127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93万元,增长28%,年平均增长5.6%;支出规模逐步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五年来支出规模由2001年的1926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51万元,增长149%,平均增长29.8%。

4、固定资产投资

近年来,临颍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4亿元,是“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的1.7倍,年均增长17.7%。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85744万元,其中城镇以上投资为242460万元,农村投资增加到43284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总计 城镇以上投资 农村投资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临颍居民的社会购买力不断增加,2006年,临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97560万元增加到227195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构成

2005年 187836 151464 36372 2006年 285744 242460 43284 7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单位:万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按销售地区分 其中 县以下的零售额 按行业分组 其中 餐饮业 其他

(二)产业发展状况 1、第一产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县的零售额 2005年 197560 124278 73282 165167 27984 3410 2006年 227195 146883 80312 179136 42524 5535 近年来,临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农村牧渔业总产值达36465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7281万元,林业产值1233万元,牧业产值149310万元,渔业产值535万元,农业、牧业占据主要地位。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42559吨,2006年底猪、牛、羊、禽、兔肉产量163745吨。

2、第二产业

临颍县第二产业共涉及24个行业,其中对县域工业经济有较大影响作用的支柱行业有四个,分别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医药化工。

1)食品加工产业:目前全县共有食品加工企业360家,从业人员8500人,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88家,以南街、龙云、北徐、新瑞、金源、金龙、漯宝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产品有面粉、方便面、啤酒、调味品、冷鲜肉等11大类100多个品种。目前全县年小麦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达到130万吨,面粉生产能力突破140万吨,年加工蔬菜100多万吨,2006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

2)机械制造产业:目前全县机械制造企业多达48家,规模以上机械加工企业11家。主要产品有推挤机、挤压机、脱离机、小型铲车等,宝山机械研发玉米收获及和秸秆还田机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农业部补贴。该产业企业小企业较多,经营方式灵活,发展较快。

3)木材加工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木材加工企业320多家,主要集中在杜南木业加工区,2006年,全县木材加工能力已达65万立方米,较同期增长11万立方米,其中5家木材加工企业销售量突破万立方米,精细板加材出口创汇36万美元。

4)医药化工产业:全县现有医药化工企业13家,从业人员3200人,2006年实现总产值7.5亿元,利税总额8600万元,目前全县主要有颍青化工、全威制药、新瑞化工等重点企业,发展态势强劲。

3、第三产业

临颍第三产业GDP比重长期徘徊不前,2006年占全县GDP总量的20.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除少数大型超市、酒店等服务设施外,基本多为私营基层商店和饭庄,马路市场,夜市分布较广,档次低,条件差,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与形象。除南街村已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外,繁城、皇帝庙等旅游景点开发相对滞后,远未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

8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二、城市发展条件评价SWOT分析

(一)优势及潜力分析 1、区位优势突出,

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处在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大“十”字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在郑州中心经济圈的有效辐射半径之内,属河南新——郑——漯产业发展带,是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展,吸引人口聚集,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支点县区之一。

临颍县地处许昌和漯河的中间点,空间距离较短,易与两市经济形成对接,是连接两市经济的支点,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河南南部区域物流中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对外交通便利,

临颍县地处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重要位置,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南北,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68公里,且有高速公路相连。便利的交通为临颍县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即将建设的郑信快速通道、京广高速铁路等快速通道为临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外部交通环境。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临颍可以在更广的尺度上与周边城市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临颍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内寻求自身发展的定位,城市发展面临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3、经济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临颍县国内生产总值近十年平均增长水平在12%以上,尤其在2004年以来,保持在20%左右,经济高速增长。在漯河市各区县中经济总量最大,达到34%。2006年,在三产当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45.26%上升到2006年的66.29%。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有利于带动全县各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第一产业基础雄厚,保障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临颍县土地肥沃、面积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种植业发达。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发展较好,在临颍县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已经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

(二)制约因素分析

1、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

与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状况相类似,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以过度地耗费自然资源为代价,人们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临颍县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同类的问题,流经临颍县城城区的黄龙渠和五里河污染严重,岸边堆放垃圾阻塞河道,致使河流断流,城区外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内部缺乏生态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面临严重威胁。

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该问题的实质体现在社会经济活动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研究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找到摆脱环境、能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2、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城市工业化水平

2006年,临颍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7.6%,城市化水平偏低,从GDP构成变化看,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66.3:13.1,第二产业占66.3%,比城市化水平多出30多个百分点,两者极不协调,产生较大的矛盾。而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将直接导致城市对工业化的支持后劲不足,必将影响到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3、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低,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临颍县人口众多,但总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87%以上,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仅占1%。由此可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极为突出,高素质、知识型的劳动者占的比重太小,创新型人才短缺。实践证明,要保持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升,中部地区对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

9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今后中部崛起的内在需求。

4、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到2006年临颍县第三产业总产值占13.1%,远远低于漯河市18.7%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5、城乡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差距过大

城乡发展极化严重,除县城外,多数乡镇城市化水平低下,多为农贸型乡镇,缺乏突出的产业带动,镇区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繁城、杜曲、王岗等重点镇同其他乡镇相比,优势不够明显,不能担当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任务。城乡发展面临两极分化的局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三)机遇

1、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从宏观背景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着一场席卷全球的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社会分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是原料的产地,而是成为了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得中小城市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2、国家推进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为中原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中原地区作为联系我国西部和东部的重要纽带,必将在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担当重要角色,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必将直接带动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临颍作为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位于许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3、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临颍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下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发展面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也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临颍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构想,为临颍城市发展面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四)挑战

1、如何寻求城市发展的突破口,有效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产业是临颍相对优势的产业,但是由于临颍位于许昌和漯河的中间地带,单一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柱,却难以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临颍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寻求适合临颍实际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2、如何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但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3、如何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

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独特的城市外部形象,是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一)总目标

根据临颍县实际,从问题导向出发,本次规划提出临颍县发展的总目标为: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许漯地区重要的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之都,中原明珠,经济强县。

10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二)发展战略

针对临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提出的目标,规划制定以下四大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布局的依据。 1、由南街村红色旅游走向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以南街村红色旅游为基础,以颍北生态区建设为契机,提高临颍生态休闲职能,培育城市特色,在此基础上,注重繁城、皇帝庙等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并努力使之成为临颍在周边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由工业城市走向生态宜居家园

以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由人口大县走向经济强县

尽快培育地方产业集群,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提高经济外向度;以产业转型为龙头,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 4、由城乡分隔走向统筹协调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空间组织一体化。

11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第三部分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现状概述

(一)现状概述 1、地理位置

临颍县位于东经113°43′——114°09′,北纬33°43′——33°59′之间,居河南省中部。东界西华、鄢陵县,南接郾城县,北交许昌市,西邻襄城县。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万人,辖9镇6乡。

临颍地处河南省中部区域,北距郑州市68公里,距许昌市25公里,南距漯河市35公里,位于许漯经济区的中心地带。

境内以陆路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在全市综合运输网中居于主导地位。107国道纵贯县境南北,长26.2公里;京珠高速从城区东侧通过,境内长 公里, 京广铁路纵贯县境中部,北自张翟入境,南至小商桥出境。境内铁路为27.5公里。京广铁路在临颍段设临颍、石桥两个火车站。

2、历史沿革

临颍县城因县城濒临颍河而得名。夏商时期为豫州之地,春秋时属许男国有城颍邑、大陵邑。战国时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临颍县,治在今固厢乡城顶村。新莽时临颍,东汉复称临颍。汉延康之年(220年),献帝在繁阳亭(临颍繁城)禅位于曹丕,将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县境分繁昌、临颍两县。晋因之。南朝刘宋将繁昌县并入临颍县。东魏时复置。隋朝相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县城毁于水,南迁十五里于黄土岗上筑今城。宋属颍昌府(今许昌),金、元、明、清均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7年12月13日解放,以平汉铁路为界分沙北县,西临郾县。1949年恢复临颍县原建制,属许昌专员公署。1970年属许昌行政公署,1976年县治所搬迁今址。1986年属漯河市至今。

(二)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临颍县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县域内地垫平坦,由山前洪积平原和颍河冲击平原组成,有少量残丘。从城西杜曲镇至城东三家店乡的22.5公里的黄土岗(古称龙脾岗)高于南北西坡约2-3米,系山前冲击扇被大面积侵蚀切割的孑遗和颍河冲积而成。地貌类型简单。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地表坡降为0.58‰,最高海拔74.2米。在县西北繁城镇木锨杨处,最低海拔52.4米,在县东部三家店乡平宁城外。

2、气候

临颍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划为“温暖半湿润区”,一年当中,冷热交替,四季分明。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各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无霜期218天,降雨量733.2毫米,照时数2229小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烟叶、芝麻、油菜、棉花、花生、大蒜以及品种繁多的鲜果蔬菜等。

3、河流

境内河流属颍河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其走向均西北流向东南,大体与地形坡降一致。主要河流有颖河、清异河、新沟河和吴公渠。

(三)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县耕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宜于种植小麦、谷子、红薯、烤烟、花生、大豆、红薯、大蒜、棉花、杨树、榆树等。

2、水能资源

12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地表水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1.06亿平方米,过境水径流量为0.01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全县总补给量多年平均为1.35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34亿立方米,补给略大于消耗,一般年份能满足工农业用水需要。地下水属碳酸钙型,水质良好,大部分地区属国家2-3级水质标准宜于饮用和农田灌溉。但近年清异河、黄龙渠水质污染,五种毒物含量起标,已成为排污沟。

3、生物资源

临颍地处暖温带,动植物适生面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结果,自然植区被遭到破坏,现有的动植物为人工饲养占栽培品种,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极少。

(四)人文资源

临颍县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现有省级保护单位3处,县级保护单位30处。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及受禅台曾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受禅碑又申报了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较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巨陵乡的楚天陵、窝城乡的张辽城遗址,城关镇的谯楼,贾阁老洞和山陕会馆等。

(五)行政区划

临颍现状行政区域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辖城关、杜曲、繁城、王岗、石桥、固厢、巨陵、瓦店、台陈、皇帝庙、三家店、窝城、王孟、大郭、陈庄等9镇6乡。

二、县域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

(一)县域人口发展预测 1、县域人口现状

据《临颍统计提要2006》统计,临颍县2006年末总人口为734799万人,比2005年722531增加12268人,自然增加人口为 3200 人,自然增长率为4.7‰;机械增长人口9068人,机械增长率为12.5‰ 。出生率为9.1‰,死亡率为4.4‰。1997-2006年综合增长率为9.6 ‰。

单位 一、年未总户数 户 186693 数量 二、年未总人口 人 734799 1.按农业非农业分 非农业 人 120664 农业 人 614135 2.按性别分 男 人 381628 女 人 353171 三、出生率 ‰ 9.1 四、死亡率 ‰ 4.4 五、迁入人数 人 8558 六、迁出人数 人 13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七、人口自然增长率 ‰ 4.7

2006年各乡镇人口情况如下:

乡镇名称 城关镇 繁城镇 杜曲镇 王岗镇 台陈镇 瓦店镇 巨陵镇 三家店镇 窝城镇 大郭乡 皇帝庙乡 固厢乡 石桥乡 陈庄乡 王孟乡 总 计 总人口(人) 118470 61111 67118 59727 63051 45589 43670 35086 33478 51245 31780 32525 26977 25566 39407 734800 总户数(户) 32343 15518 17856 15650 15825 11138 11826 9675 8326 12693 7365 8409 7137 6276 9356 189393 户均人口(人/户) 3.66 3.94 3.76 3.82 3.98 4.09 3.69 3.63 4.02 4.04 4.32 3.87 3.78 4.07 4.21 3.88

2、县域人口预测

结合临颍县人口发展的实际,临颍县人口综合增长率取10‰,则2015和2025年,全市总人口将分别达到80.36万和88.77万。

P2015=73.48*(1+10‰)9=80.36(万人);

P2025=80.36*(1+10‰)10=88.77(万人)。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现状

2006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2.5%,漯河市城镇化水平为33.26%。临颍县城镇化水平为26.7%。 2、城镇化水平预测

按照上轮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河南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8%以上,, 2020达到50%以上。

按照“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到2020年,区内总人口达到46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按《漯河市总体规划》至2010年漯河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2%,至2020年漯河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5%。

由于临颍县目前城镇化水平低于漯河市6个百分点以上,考虑到临颍县的区位优势和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在达到30%后会加速推进的规律,因此临颍县的城镇化速度将稍快于漯河市的水平,2007-2015年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至2015年临颍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4.7%,2016-2025年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则至2025年临颍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9.7%。

14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三)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1、规模结构规划方针

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择优配有重点镇,合理发展其他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临颍的城镇发展方针,鼓励人口向城镇聚集。

2、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2025年城镇规模分五个等级,中心城市达到30万人以上,实现向中等城市的跨越;繁城、杜曲、王岗作为省市级重点镇,规模应达到3~5万人;窝城、巨陵、瓦店作为三级城镇,规模达到1~2 万人;其他城镇规模均达到0.5~1万人。

规模等级 中心城 重点镇 三级乡镇 四级乡镇 人口规模 30万人 3-5万人 1-2万人 0.5-1万人 县城 繁城、杜曲、王岗 窝城、巨陵、瓦店 王孟、石桥、固厢、三家店、大郭、台陈、皇帝庙、陈庄 城镇名称 三、县域城镇职能定位

1、中心城

即临颍县城,是临颍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临颍的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基地,许漯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之都,中原明珠,生态宜居城市。

2、综合型城镇

繁城、杜曲和王岗的职能定位于功能齐全的综合型城镇。其中繁城还将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开发。 3、工贸镇

瓦店镇、台陈镇、三家店镇、窝城镇和巨陵镇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兼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工贸型城镇。 4、农贸镇

王孟乡、石桥乡、固厢乡、大郭乡、陈庄乡和皇帝庙乡利用自身条件发展与农业相适应的加工工业,并且利用其本乡镇中心的地位,发展成本乡镇乃至周围乡镇中部分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大力发展农贸等各种市场,以带动整个乡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职能类型 中心城 综合型城镇 工贸镇 农贸镇

城镇数量 1 3 5 6 县城 繁城、杜曲、王岗 瓦店镇、台陈镇、三家店镇、窝城镇、巨陵镇 王孟城乡、石桥乡、固厢乡、大郭乡、陈庄乡、皇帝庙乡 城镇名 四、县域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

(一)产业定位

构筑以食品加工业为基础,机械制造、农副食品、医药化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

15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1)在高、中、低三种安全标准上,制定区域总体EI;建立以防洪安全为目的的区域水系、湿地系统,以栖息第四步: 景观改变 地保护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和以乡土文化景观保护为目的的遗产廊道系统,以游憩功能为主要目的游憩廊道系统,作为区域EI的重要组成。具体包括:洪涝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乡土游憩安全格局; (2)根据区域总体EI提出城市宏观发展格局 进行对基于EI的城市发展格局生态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评估; 第五步: 影响评价 (1)对自然过程安全和健康影响的评估; (2)对生物过程安全和健康影响的评估; (3)对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影响的评估。 第六步: 景观决策 (1)与临颍县规划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深入交流,优化分区EI规划方案和控制导则,使之真正在EI城市总体规划中付诸实施。最终立法通过; (2)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者交流,使EI规划导则能通过现有规划法规程序,立法并付诸实施; (3)与广大市民广泛交流,使EI的城市总体规划能体现市民的需要,并被理解和接受。 二、景观表述:临颍现状

临颍县位于东经113°43′——114°09′,北纬33°43′——33°59′之间,居河南省中部。东界西华、鄢陵县,南接郾城县,北交许昌市,西邻襄城县。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万人,辖9镇6乡。

临颍地处河南省中部区域,北距郑州市68公里,距许昌市25公里,南距漯河市35公里,位于许漯经济区的中心地带。

境内以陆路交通为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在全市综合运输网中居于主导地位。107国道纵贯县境南北,长26.2公里;京珠高速从城区东侧通过;京广铁路纵贯县境中部,北自张翟入境,南至小商桥出境。境内铁路为27.5公里。京广铁路在临颍段设临颍、石桥两个火车站。

(一)自然景观特征 1.地形地貌

临颍县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县域内地垫平坦,由山前洪积平原和颍河冲击平原组成,有少量残丘。从城西杜曲镇至城东三家店乡的22.5公里的黄土岗(古称龙脾岗)高于南北西坡约2-3米,系山前冲击扇被大面积侵蚀切割的孑遗和颍河冲积而成。地貌类型简单。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地表坡降为0.58‰,最高海拔74.2米。在县西北繁城镇木锨杨处,最低海拔52.4米,在县东部三家店乡平宁城外。

2.气候

临颍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划为“温暖半湿润区”,一年当中,冷热交替,四季分明。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各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无霜期218天,降雨量733.2毫米,照时数2229小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烟叶、芝麻、油菜、棉花、花生、大蒜以及品种繁多的鲜果蔬菜等。

3.土壤

临颍的土壤主要是潮土和砂姜黑土2个土类。

潮土类主要分布在颍河冲积平原,总面积58.2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7.3%,其中耕地面积36.9万亩,繁城,杜曲、固厢、台陈、城关、瓦店、皇帝庙等乡面积较大。其主要特点是:土体深厚、质地良好疏松易耕,适种作物广,宜于种植小麦、谷子、红薯、烤烟、花生等。

砂姜黑土类 分布于平原地区的低洼地带,面积64.9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2.7%,其中耕地面积41.2万亩。大郭、王岗、窝城、巨陵、瓦店、三家店、陈庄、王孟、石桥等乡面积较大。该土类适用性广,宜于种植小麦、大豆、红薯、大蒜、棉花、杨树、榆树等。

临颍全县耕地面积78.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3.4%。全县土种较多,土体深厚土质良好。土壤PH(酸碱度)值7.1-7.5,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阳离子代换量较高,适宜多种化肥施用,有利于多种农作物、林木和其它植物生长,但土壤肥力偏低,普遍氮少磷缺,有机质不中,砂姜黑土中部分耕地物理性能差,低洼上浸,若能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则更有利于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

4.水文

21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境内河流属颍河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其走向均西北流向东南,大体与地形坡降一致。主要防洪河流有颖河、清异河、新沟河和吴公渠,均为季节性河流。

颍河是临颍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繁城、杜曲、台陈三个乡镇。在境内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 46.1平方公里。 清异河流经石桥、王孟、巨陵、王岗、三家店五个乡镇,境内长37.86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 吴公渠流经大郭、台陈二个乡镇,境内长12.1公里,流域面积18.74平方公里。 新沟河流经沃城、王岗、三家店三个乡镇,境内长14.5公里,流域面积48.8平方公里。 流经县城规划范围内的河流主要有黄龙渠、五里河、北马沟等河流。

黄龙渠西自龙堂于老颍河相通,流经杜曲、城关、瓦店、三家店四个乡镇汇入五里河,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53.89平方公里。是一条城市泄洪河渠,近年来因县城厂矿和生活污水流入,污染严重。

五里河流经固厢、巨陵、王岗、瓦店、三家店五个乡镇,境内长16公里,流域面积67.71平方公里。 北马沟流经经台陈、黄帝庙、瓦店、陈庄、三家店五个乡镇,境内长24.9公里,流域面积77.8平方公里。 (二)生物景观特征 1.植物资源

临颍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植物资源如下表所示: 表 植物资源列表 植物分类 陆生植本植灌木 草野生木乔木 植物种类 泡桐、本地槐、法国槐、桑、榆、梧桐、悬铃木、大官杨、毛白杨、加拿大杨、柳、白果树、椿、楸、皂角、合欢、松、柏、雪松、水杉等 紫穗槐、杞柳、白腊条、荆条、三春柳等 马唐、行义草、画眉草、蒿草、狼尾草、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荸荠菜、扭草、灰灰菜、马齿苋、蒺藜、苦叶苗、蒿子、鸡眼草、苍子棵、猫眼、蒲公英、黄蒿、竹叶草、莠草、翻白草、野生地等,以及麦、玉米、高梁、谷子、红薯、绿豆、黑豆、黄豆、碗豆、棉花、西瓜、甜瓜、甘蔗、花生、芝麻、油菜、苕子、蓖麻等农作物。 水生植物 苇、蒲、荻、菱角、杂草、藕、水葫芦、浮萍等 物 物 本 草本、农作物 乡土物种在乔木方面主要包括泡桐、毛白杨、本地槐、柳、椿树等;灌木主要包括荆条、紫穗槐等。 2.动物资源

临颍县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为贫乏。只有狐狸、獾、鼠、黄鼠狼、蝙蝠、刺猬、野兔、野猫、山狗等兽类;鸟类包括啄木鸟、猫头鹰、燕子、灰喜鹊、杜鹃、麻雀及鹰、雕、野鸭等;水生动物有鱼、虾、鳝、泥鳅、蟹、龟、青蛙等;虫类包括蚯蚓、瓢虫、蜜蜂、青虫、棉铃虫、蚊、蚂蚁等。

(三)人文景观特征 1.土地覆盖

临颍县城区EI规划范围内土地总面积约为74.1平方公里。依据航拍图影像,并对所获得的通过地形图数字化测算,将临颍县土地覆盖进行聚类,划分为如下类型:

22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表 土地利用类型

类别 1 2 3 4 5 6 7 2.道路

临颍县城区对外交通107国道连通南北,逍襄路横跨东西。市区内主要道路横向的有人民路、新建路、规划路、颍松路、刑樱路等,纵向有新城路、文化路、健康路灯。城区道路建设发展缓慢,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机动车流量增加的需要。

3.文化景观

临颍县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现有省级保护单位3处,县级保护单位30处。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及受禅台曾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受禅碑又申报了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较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巨陵乡的楚天陵、窝城乡的张辽城遗址,城关镇的谯楼,贾阁老洞和山陕会馆等。

4.经济生产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临颍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都得到长足进步。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3.4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为20.6:66.2:13.2。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4565元。

到2006年末,临颍县总人口7347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0664人,占总人口16.42%,农业人口614135人,占总人口的83.58%;按性别分:男381628人,占总人口的51.94%,女353171人,占总人口的48.06%,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合计 面积(公顷) 5144.22 24.72 20.42 1854.32 228.92 101.88 39.03 7413.51 比例(%) 69.39% 0.33% 0.28% 25.01% 3.09% 1.37% 0.53% 100.00% 三、景观过程分析:临颍县城的自然、生物与人文过程

(一)自然过程

湖陆变迁和降水、径流、地下水等过程综合地影响着规划区景观的变化,洪水和涝灾对规划区景观影响巨大。因此对降水径流过程和洪涝灾害等过程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降水、径流过程

临颍年均降水量为732.6毫米,最多年达1118.2毫米(1979年)。降水量在年内的分布以夏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春秋二季基本相同,各月降水量平均值以8月份为最多,12月份为最少。

临颍降水强度一般以夏季为最大,根据《临颍县志》,在各次最大降水量的发生期内,都不同地出现了洪涝灾害。

临颍县主要防洪河道水位变化与降水特征有密切关系。夏季雨量充足,水位较高,冬季降水量小,水位较低,甚至枯竭断流。各河流季节性特征明显。

2.洪涝灾害过程

23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临颍县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大风、干热风、霜冻等,尤以旱涝灾害出现最为频繁。

雨涝为临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分为春涝、初夏涝、夏涝和秋涝,以夏涝发生次数为最多。雨涝平均1—2年一遇,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最近一次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发生在2007年。历年洪涝灾害情况如下表: 表 历年洪涝灾害情况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62 1963 1964 1965 1975 1979 1980 1984 2007 (二)生物过程 1.指示物种的选择 (1)选择原则

受灾面积(万亩) 15.37 20.27 23.50 13.00 55.67 46.00 50.75 62.72 4.39 62.80 56.43 36.00 32.00 9.06 3.61 6.52 20.00 54.00 其中成灾面积(万亩) 15.37 20.27 23.50 13.00 55.67 46.00 50.75 62.72 1.19 50.8 56.43 36.00 32.00 3.26 1.02 1.59 15.00 45.60 通过探讨生物生存、觅食、迁徙的自然过程,把握各类动物的水平扩散和垂直选择栖息地的行为模式,可以分析人类对于潜在栖息地格局的干扰和影响,探讨生物保护在生境破碎化严重的情况下得以实现的途径。对野生动物,不仅要保护其原有栖息地,还要对其活动范围和路径进行空间分析。如果重大的建设活动破坏了其觅食、交配的路径和空间,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

在本规划中,首先是对待保护物种的研究。作为指示生境完整,物种丰富区域的物种一般要为对生境敏感,要求严格。其选择标准一般包括(俞孔坚,李迪华,1998):

A.物种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威胁状态及其实用性;

24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B.物种在生态系统及群落中的地位; C.物种的进化意义。

其他方面的标准还包括(Steinitz,2002): A.现有或规划的物种栖息地保护计划实施状况; B.需要大面积的或类型独特的栖息地的物种。

根据上述标准,通过对生物资料、文献的研究,初步选出下列不同类型物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习性和生境。 (2)待选择物种

表 临颍县待选指示物种清单

种属 鸟类 候鸟 物种 鸿雁 Anser cygnoides 习性 生境 场地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常栖息于旷野、河川、沼泽旷野、河川、作为夏候鸟,每年冬天飞到南和湖泊的沿岸。春天20-40沼泽和湖泊方,春天再回来。主要分布在只集成小群,秋季集群较的沿岸。 滨湖湿地以及养殖塘周边,以大。主食各种水生和陆生及小鱼小虾为食。偶尔也会飞入藻类,也食少许软体动物的农田觅食虫子。 贝类。 留鸟 啄木鸟 大多数啄木鸟终生在树林中度过,以 昆虫为食。多无社群性,独栖或成双活动。 开阔林地、分布范围较广,在农田、树林白腹黑啄木鸟 是国农场和果园 里均有分布,较为常见。其适家二级保护动物。 应环境能力强,夏季常栖于山林间,冬季大多迁至平原近山的树丛间,随食物而漂泊不定。 兽类 黄鼬 Mustela sibirica 又称黄鼠狼,洞穴位于岩石森林、灌缝隙或树洞内。食性很杂,丛、农田 在野外以鼠类为主食,也吃鸟卵及幼雏、鱼、蛙和昆虫。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间偷袭家禽。 生息在树林边、水边、田边的洞穴中,夏季多在田野,冬季迁到近村的草堆,甚至深入农户的仓房、夹墙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活动范围可达千米之外。 CITES 3 省级保护动物 (3)待选择物种评价

表 临颍县城指示物种选择评价

种属 物种 种群规模较大 地理分布广泛 生境特异性 特性比较 对其他物种透彻了解的指示性 生物学特(代表性) 性 体型 活动范定居或围 迁徙 人为干扰敏感 鸟类 候鸟 鸿雁 Anser cygnoides √ ╳ √ √ √ 较大 较大 迁徙 √ 兽类 留鸟 啄木鸟 黄鼬 Mustela sibirica ╳ √ ╳ √ √ 较小 较大 定居 √ √ √ ╳ ╳ √ 较小 较大 定居 ╳ 注:(√)具有该特性;(╳)不具有该特性。

25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参考:Caro & Gillian,1999;刘海龙,2005)

评价指示物种较为重要的几个指标包括地理分布的广泛性、生境特异性、对其他物种的指示性、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对其生物特性的了解程度以及迁徙特征等(刘海龙,2005)。对兽类而言,临颍地区没有丰富的地形变化,不能提供大型兽类隐匿栖息之所,因此兽类资源相对贫瘠。主要有野兔、黄鼬、鼠等小型兽类。就鸟类而言,以鸿雁等为代表的候鸟和以啄木鸟为代表的留鸟成为本地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一方面,鸟类种类及数量丰富,其中很多物种具有较高的保护级别;另一方面,鸟类活动范围大,栖息环境多样,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强,因此对于区域内的生境异质性和环境扰动都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黄鼬多在农田、灌丛和树林中分布,随着近年来新区内修建道路、开办工厂、新辟建设用地等所造成的干扰,使得其生境范围逐年减小。因此,黄鼬对人类的干扰敏感性较强。因此,鸿雁和黄鼬作为临颍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示性物种较为合适。

2.基于鸿雁垂直过程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从栖息环境来看,鸿雁常栖息于旷野、河川、沼泽和湖泊的沿岸。觅食以浅水水面捞食为主,具有杂食性,主要以水生物、植物为食。基于相关研究资料,得到以下鸿雁栖息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体系并建立阻力面。

表 垂直过程--栖息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体系

类型 1 土地覆盖类型 生态因子 林地 分级 分值 10 8 6 4 2 0 10 10 6 1 10 6 1 0 10 6 1 0 权重 0.6 池塘、小湖、 河道、水沟、果园 绿地、土坑、坟地、弃置地、耕地、菜地、田埂 广场、坯场 2 距水体的距离(m) 建成区、军事用地、道路、铁路 0 0-50 50-100 >100 >200 100-200 0-100 0 >100 30-100 0-30 0 0.15 3 距建成区的距离(m) 0.15 4 距主干道、铁路、次干道、国道的距离 0.1

表 垂直--空间运动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表

阻力因子 土地覆盖类型 分类 林地 水沟、果园、土坑、坟地、弃置地 池塘、小湖、河道 绿地、耕地、菜地 田埂、广场、坯场 村镇建设用地、支路、公路、 主干道、铁路、次干道、国道 建成区 阻力系统(0-500) 0 10 20 50 100 300 400 500 3.基于黄鼬水平过程的阻力面分析 (1)物种栖息地

26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在对宿迁湖滨新城的现场调查中观察到,黄鼬多分布在农田、森林和灌丛中,并对人的行为较敏感。基于相关研究资料,得到以下雉鸡栖息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体系。

表 水平过程--黄鼬栖息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体系

类型 1 土地覆盖类型 生态因子 分级 分值 10 8 5 2 0 0 10 5 10 6 2 0 10 6 4 0 权重 0.6 2 3 4 林地 水沟、果园、土坑、坟地、弃置地、 绿地、耕地、菜地 田埂、广场、坯场 池塘、小湖、河道、建成区、军事用地、道路、铁路 0 距水体的距离(m) 0-100 >100 >200 距建成区的距离(m) 100-200 0-100 0 距主干道、铁路、次干道、国道的距离 >100 30-100 0-30 0 0.1 0.2 0.1 (2)建立阻力面

通过适应性生境分析得到可作为黄鼬栖息地,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分析黄鼬穿越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过程,生成阻力趋势面,从而模拟黄鼬水平扩散的行为模式。

根据以上适宜黄鼬生存的栖息地类型,临颍县的土地覆盖类型对于黄鼬空间运动的生态阻力等级可以进行如下排序:林地<水沟、果园、土坑、坟地、弃置地<绿地、耕地、菜地<田埂、广场、坯场<池塘、小湖、河道<村镇建设用地、支路、公路、军事用地<主干道、铁路、次干道<建成区。种土地覆盖的相对阻力系数分别拟定在0-500之间(参考刘海龙,2005)。根据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表,通过费用距离分析模块(cost distance)建立最小累计阻力面。

表 水平--黄鼬空间运动阻力因子和阻力系数表

阻力因子 土地覆盖类型 分类 林地 水沟、果园、土坑、坟地、弃置地 绿地、耕地、菜地 田埂、广场、坯场 池塘、小湖、河道 村镇建设用地、支路、公路、军事用地 主干道、铁路、次干道 建成区 阻力系统(0-500) 0 10 20 50 150 300 400 500 (三)人文过程

人文过程的驱动力对临颍区域景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城镇的演变发展、运河等水利工程的兴建都是人类改造自然景观的结果。以下主要针对这些过程分析区域景观形成的过程。

1.区域城镇历史发展沿革

临颍县城因县城濒临颍河而得名。临颍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商时期为豫州之地,春秋时属许男国有城颍邑、大陵邑。战国时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临颍县,治在今固厢乡城顶村。新莽时临颍,东汉复称临颍。汉延康之年(220年),献帝在繁阳亭(临颍繁城)禅位于曹丕,将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县境分繁昌、临颍西县。晋因之。南朝刘宋将繁昌县并入临颍县。东魏时复置。隋朝相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县城毁于水,南迁十五里于黄土岗上筑今城。宋属颍昌府(今许昌),金、元、明、清均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7年12月13日解放,以平汉铁路为界分沙北县,西临郾县。1949年恢复临颍县原建制,属许昌专员公署。1970年属许昌行政公署,1976年县治所搬迁今址。1986年属漯河市至今。

2.近现代城镇扩张过程

27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临颍城始建于隋,周长2.9公里,面积近1平方公里;砖砌城墙,护城河防御,“井”字道路网布局,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城市格局。 近代1910年左右仍保持古城格局基本未变;到1980年代,随着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的修建,使老城西侧成为繁华的新市区,城区总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南街村的崛起带动了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城区总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进入21世纪,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城市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北部形成了新的行政中心和产业园区,城市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同时京珠高速的开通为城市扩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此时的城区总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

四、景观评价:湖滨新城现状景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一)自然过程评价

随着临颍县城的开发建设,现有的河流水系正逐渐丧失其自然的雨水滞留、泄洪、生物栖息地、美学等功能。这一过程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城镇建设,包括各类园区和居住区的建设。部分河流被填埋用作建设用地,自然的河流系统变得支离破碎。

水系的人工化改造,如固化河道、修建水闸等。部分河段被裁弯取直,堤岸采取固化的处理措施,割断了河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公路建设,包括场地内各级规划道路的建设。忽视了原有河流的自然功能,野蛮的将其填埋、改线或者仅留下狭窄的涵洞作为联系的通道,严重破坏了河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农业、工业以及居民生活等活动,都对规划区域内的水体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同时,带来了人与水体的关系的改变,人们开始远离水,水除了具有泄洪通道、生产、航运的经济功能之外,调蓄洪水、生物保护、娱乐、游憩、教育、审美等功能正面临严重威胁。

表 河流湖泊过程与功能的改变

干扰 ◆“填河,填湖” ◆河道淤积,或者人为建设切断河道 ◆水库、水闸的兴建 ◆堤坝建设 ◆河道的裁弯取直。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水缺少交换和稀释等。 河流湖泊过程与功能的改变 ◆填埋湿地,致使水面面积减小,系统调蓄雨水能力下降,加大了防洪工程措施的压力。 ◆使得河流丧失其连续性,增大了洪水风险,加大洪水治理难度。 ◆影响了自然的水体交换,致使淤积严重。 ◆减少水体交换,同时增大污染风险。 ◆堤坝将河流与外界径流和湿地系统隔离,从而限制了水的天然游荡范围,加大堤防压力。 ◆割断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水作为资源而白白流失,如用水、肥力、动力、以及生态资源等。 ◆污染带来水质的变化。 ◆水系连通性低,且比降低,造成水体流动性差,缺乏有效水体交换。 工程化措施影响 水质影响 (二)生物过程评价

临颍县城目前的景观格局对当地生物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前文借助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该区域内的代表性候鸟(鸿雁)和留鸟(啄木鸟)的生境和迁徙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评价景观格局的变化对于当地物种的生物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见下表)。针对EI规划区域来说,目前对生物栖息生境产生较大干扰的人为活动包括:

(1)城镇建设,包括各类居住区及工厂的建设; (2)各级规划公路建设; (3)人工水利设施的建设;

(4)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等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表 滨湖新城现状人工干扰活动对生物过程的影响评估

现状问题 对景观格局的干扰 对生物过程的影响评估 28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近年来,临颍县政府北移,城市北部工业园区、造成对一些关键性生态格局的破坏,对生城镇建设,包括各类居住区及园区的建设 居住区大量开发建设。在开发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原有物栖息地破碎化带来威胁。 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自然水系和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各级规划公路建设 城市北部规划建设了颍川大道等多条道路,这些道路往往对区域生境起着切割,分隔和阻宽阔的道路将河流切断,而仅有的联系就是狭窄的涵抑的作用,公路常对空间产生分割,切断了各洞,这种工程措施不足形成河流廊道连续性的保证。 生态系统间物种流动的路径,使其交流存在高危险性,尤其对于穿越道路的迁徙动物。 人工水利设施的建设 黄龙渠等河流的部分河段修建了水闸、水坝等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生物生境和生物的迁利设施,河岸被固化,这对河流廊道的连续性造成一徙活动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定影响。 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等活动造成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城镇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使得水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染会对鸟类的气息造成很大影响。在被污染的水体里,两栖动物根本无法生存,导致两栖动物数量大幅度下降,爬行动物也受到极大影响。 (三)人文过程评价 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建设项目导致大量自然环境的破坏;

(2)规划区域内的河流污染严重,景观功能正逐步丧失,尤其是位于城区中部的黄龙渠已经成为一条排污沟渠,水体严重缺氧,变臭、发黑;

(3)具有一定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于老城区;

(4)临颍县城及周边地区遍布教堂成为独具特色的景观;

(5)以南街村“红色旅游”为主体的城市休闲游憩场所颇具规模。

五、景观改变:临颍县城生态基础设施安全格局

通过上述评价,分析区域景观格局和生态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以下研究主要讨论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其目标是针对各个过程,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提供多个安全水平上的景观改变方案,建立综合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安全和健康。

总体上讲,针对某一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的确定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空间联系:确定以栖息地为核心的、对维护景观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以及完整性起关键作用的区域和空间联系,包括缓冲区、连接廊道、战略点等。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空间分析来确定。

第二,编制规划导则:制定保障实现景观安全格局和建立EI的具体的定性、定量原则。 (一)洪涝安全格局

进行防洪规划的出发点是:目前我国大江南北所采用河道渠化、通过加高和固化河堤、湖堤等方法进行防洪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洪水不应是灾害而更应是资源。防洪之道重在流域管理和滞洪系统的建立。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建立怎样的流域景观格局,特别是滞洪湿地格局来保障安全。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严重破坏了雨水的自然过程,现行以排为主的治水模式导致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的同时洪涝灾害却很严重。因而应该改变思想观念把雨水当成一种资源,充分尊重雨水过程,最大程度的减小对其的影响。解决未来的城市的雨水问题关键在于雨水系统管理和雨水处理设施的构建。就是如何判别那些对于雨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表径流、坑塘、湿地系统,给雨水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保障雨水过程安全,使其发挥自然功能。

综合考虑城市防洪与降雨情况,洪涝安全格局的目标在于建立符合水自然过程的空间格局。沿河的支流水系、湿地、水库以及一些低洼地是相互补充的雨洪水调节涵蓄系统,安全格局就是从流域出发,留出可供调、滞、蓄洪的湿地和河道缓冲区,满足雨洪自然宣泄的空

29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间。通过控制一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空间位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减轻洪涝灾害,达到安全的目标。通过GIS技术,利用径流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可以进行洪涝过程的模拟,并据此判别不同洪涝安全水平下的景观安全格局。

由于缺乏该地区洪水相关资料,本规划综合临颍地区多年降水资料,利用GIS技术,通过非强制性溢出径流分析模拟自然径流,对地表径流进行分级,判别小流域内的水流疏导区域,并依据国家对降水强度等级的划分,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下,分流域分别模拟暴雨淹没面积和空间范围(注:国家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暴雨指降雨量50-100mm,大暴雨指100-200mm,特大暴雨指降雨量>200mm;本研究采用下限值)。从而分析确定有关键意义的是湿地分布格局。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临颍县城的洪涝安全格局的低安全水平按照暴雨水平设防,中安全水平按照大暴雨水平设防,高安全水平按照特大暴雨水平设防。

具体规划导则如下:

(1)根据区域内季节性河流的特点,对应低、中、高安全水平,主要河道及沟渠(五里河、黄龙渠、北马沟及护城河)两侧控制绿地宽度分别为12米、30米和60米,其它河流两侧控制绿地宽度分别为6米、12米和30米。

(2)区域内坑塘、湿地的安全格局

A 低安全水平范围内(暴雨淹没范围):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留坑塘自然面貌,满足滞水、生物栖息等过程的需要;保护其自然的植被覆盖;满足雨水自然过程所需空间。小流域下游的大面积湿地结合未来的城市开发,改造建设成为市区级公园绿地。

B 中等安全水平范围内(大暴雨淹没范围):应严格禁止该区域内的建设开发,保护自然的植被覆盖,保持其稀释污染物的缓冲带作用。尽可能与区域内的湿地结合改造成为公园绿地。

C 高安全水平范围内(特大暴雨淹没范围):严格控制该区域内的建设活动;禁止新建任何可能产生污染源的生产项目;加强污染管制。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展结合水体的游憩活动。

(二)生物安全格局

前文以指示物种为出发点进行了生物过程分析和功能评价。基于上述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可以通过格局的优化来建立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生物保护从以物种为中心走向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途径的转变强调了建立整体的保护基础设施(Conservation Infrastructure)的意义(俞孔坚,1998;1999)。而通过将多个物种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相叠加,可以得到从生物保护出发的生态基础设施。本规划通过垂直过程分析得到了鸿雁栖息环境适宜性分析结果,通过水平过程分析得到了黄鼬水平迁徙过程分析结果。进而,将两种方法确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叠加,在此基础上,建立和确定生物迁徙廊道和生态战略点,最终可以得到以上述作为指示物种的综合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安全格局因不同保护等级或安全水平,而呈现不同的格局和范围。低层次的安全格局意味着较小的保护区和较弱的空间联系,可能仅仅能维持某种群的生存,而高层次的安全格局可控制较大的地域范围,意味着较大的保护区域和更为健全的空间联系。规划范围面积较小,城市化较高,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物栖息地(源),因此只从廊道及战略点的两个方面制定规划导则。

具体规划导则如下:

(1)建立廊道:增加景观的连通性

对于破碎化景观,进行景观重建的关键途径是在景观碎片周围提供缓冲区和建立廊道,增加景观的连通性,提供更多的栖息地(Hobbs,2000)。河流以及沿岸的植被是廊道最佳的选择位置,因此要恢复和加强区内各条自然冲沟的连通性,使之具有生物保护、减缓灾害等多重作用。廊道植物应多选用乡土植物,并以自然形态为佳。

(2)景观战略点:用高效的方法完善景观安全格局

从理论上讲,阻力表面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个类:岛屿型,网络型和高原型,相应的存在多种生态战略点:鞍部景观战略点,交汇处的景观战略点,中央、边缘及角落战略点。应用有关理论,通过以下规划导则来建立和完善多种生态战略点。

A 鞍部、中央、边缘及角落战略点:在距离较远的斑块之间、或在高阻力区域(如城市化较高的地带),通过填充空隙来增加景观连通性,建立湿地等栖息地“跳板”,完善整体景观的结构;

B 交汇处战略点:在生物流的关键性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通过退化景观重建和恢复来扩大栖息地。如撂荒建设用地以及廊道断裂处的生态重建;

30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C 城市建设如果与生物廊道相矛盾,如果对生物过程是不可替代的,应以保持生物和自然过程连续性为原则。如道路的建设可以极大促进了临颍 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某些部位却隔断了核心栖息地之间的联系,并且是战略性的不可替代位置,应避免这种人工建设选址在敏感位置,或建设生物防护措施,如动物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设施。

(三)乡土游憩安全格局

以往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文物意义上的实物的保护。现代遗产运动已发展到对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的关注(俞孔坚等,2004)。本研究强调在特定环境下的乡土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体验和感知过程。主张对这种体验和感知过程的保护是乡土文化景观保护的核心。而乡土文化景观的体验本身是主体(体验者)沿一定的路径和场所,穿越景观的感知和体验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流动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的乡土文化景观,实际上是一个由许多点和廊道构成的网络。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是指对这个体验网络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所和空间联系。

游憩可以理解为一种人在景观中的主动体验过程,游憩安全格局是指对人在景观中的游憩体验过程的质量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空间联系。游憩安全格局较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的意义在于综合研究区域内适宜游憩的各种景观元素的分布格局,并且是基于游憩作为一种水平扩张过程的认识。土地覆盖、游览线路及历史文化景观的分布对于游憩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乡土文化遗产安全格局目标在于建立以重要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乡土文化体验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乡土文化遗产廊道是这种过程的重要载体,其选择标准包括:

A 历史意义:指廊道内应具有塑造地方、州县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要素。

B 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指廊道内的建筑具有形式、结构、演化上的独特性,或是特殊的工程运用措施。

C 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指当地自然景观在生态、地理或水文学上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塑造的意义,如所研究的区域是否具有完全、基本未被破坏的自然历史;场地是否由于人类活动和开发而受到改变;哪些自然要素是景观的主体,决定着区域的独特性。

D 经济重要性:指保护廊道是否能增加地方的税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原则,对临颍县城潜在的有助于建立乡土文化遗产廊道的要素进行分析。这些乡土文化景观点和文化线性要素可以作为乡土文化景观的源。

从适合市民游憩活动的景观来说,临颍县城范围内老城和南街村景观具有较高的游憩价值。同时,遍布城市周边的教堂等也是游憩活动的重要元素。因此,考虑联系重要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建立联系的区域绿色游憩网络。

具体规划导则如下:

(1) 乡土游憩安全格局具有多层次和等级,划分高、中、低不同等级的安全格局,提出不同的规划导则和建设控制策略(见下表)。

这里的安全的含义是保护游憩和体验过程的适宜性。

表 乡土游憩安全格局规划导则和建设控制策略

级别 低 描述 维护基本游憩过程最少需要保留的网络结构 宽度(米) 30-50 导 则 严格保留并重点维护与建设,方式以生态设计为主,禁止任何形式的侵占与阻断。建设非机动车廊道,与机动车道分离,其间距至少保证30米。廊道内严格禁止机动车通行。设置完善的休闲游憩设施。 中 较好地维护游憩过程所需要的网络结构 20-30 建议保留,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与建设。建设方式以生态设计为主。建设非机动车廊道,局部地段允许机动车辆使用。廊道内设置必需的休闲设施。 高 维护完整的游憩过程所需的最佳网络结构 10-20 可以保留,进行适当维护。以非机动车廊道为主,允许机动车使用。 (2)乡土文化遗产保护

31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根据国际、国内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文献的要求,对乡土文化遗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保护。 ◆对于已经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在案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修缮要严格遵守原真性的原则;

◆对于未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但具有较高价值的乡土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修缮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的科学原则进行,尊重文化遗产本身的原真性,同时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体现完整性原则;

◆同时,由于乡土文化遗产与其所根植的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保护这些乡土文化遗产还意味着对有关民俗和乡土文化背景的保护。对于本身价值相对较低的乡土文化遗产来说,应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其进行保护。

(3)生态保护与景观整治

对作为乡土文化遗产廊道背景的自然系统应进行保护,同时,对廊道生态和视觉质量较低的区域进行景观整治,以提升遗产廊道的视觉质量。

(4)游道与交通系统

建立连续的滨水自行车道和步游道系统,增加廊道的可达性,增强乡土文化景观体验的连续性。 (5)设施和解说系统

结合游道建立解说系统,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

六、城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综合以上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安全格局(SP),建立综合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EI)。它们共同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由于各种过程的安全格局都因安全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它们综合叠加后形成的整体EI也会有多种对应于不同安全标准的空间结构,是一组介乎于最高(当所有过程的安全格局都是最高安全标准时)与最低标准(所有过程的安全格局都是最低安全标准时)之间的多解。根据临颍县城的实际情况,本案例就各个过程都取中等安全水平作为推荐方案。同时,呈示最高和最低标准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案,供决策参考。

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总体构成网络状的空间构架。总体格局为以区域内的河流、绿道等线性要素建立廊道系统,构成区域网络状生态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网络。它们在以农田和城市建成区为主导的基质上,维护区域自然、生物及人文过程的健康和安全。

(一)生态基础设施结构

通过对规划区的高程、洪涝安全、生物安全、乡土安全、游憩安全进行分析,叠加形成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1、斑块:包括湿地、城区中的大型绿地、公园等。

2、廊道:包括河流、林带、带状绿地等,将生态斑块串联起来,形成生态网络系统。 (三)城市开放空间规划 1、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原则 (1)生态安全化

基于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安全格局基础上,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引导到城市里来。 (2)服务公平化

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和人对生态服务的需要,使城市居民能公平地获得良好的生态服务。 (3)规模分级化

根据开放空间的规模和服务范围,开放空间系统分为: ? 社区级公共开放空间 ? 区级公共开放空间 ? 城市级公共开放空间

32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2、城市开放空间规划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

开放空间等级 城市级 地块选择 服务范围 数量 3个 首选对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中大于6服务半径小于3.5公里(骑车20分公顷的斑块。 钟内) 考虑到总规中的中心广场及大型体育广场 首选对象: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中大于2公顷以上的斑块。 选择重要节点作为区级开放空间。 在生态基础设施的结点,选择面积不小于1公顷。 服务半径小于1.4公里(步行30分钟内,骑车10分钟内) 服务半径小于700米(步行10分钟内,骑车4分钟内) 区级 5个 邻里级

若干 (四)非机动车系统规划与休闲规划 1、专用非机动车道设置的必要性 (1)避免纠纷与事故,解决交通堵塞。 (2)自行车是我国中小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3)自行车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并经济适用。

(4)骑自行车准点、机动灵活、便利、随心,有利于健身等。 (5)骑自行车在发达国家以己经成为时尚和健身运动。 2、非机动车系统与休闲规划 (1)生态休闲绿道游线规划

沿着自然廊道(如河流、湿地、林带),感受自然风光,体验生物多样性。 (2)游憩休闲绿道游线规划

连接公园、广场、水体等开放空间节点,形成环线游憩廊道。 (3)文化遗产休闲绿道游线规划

连续历史文化场所,沿着文化遗产廊道,并结合自然廊道和游憩廊道。 (4)交通通勤线路规划

主要连接居住区与办公区、工业区以及商业区,目的是为市民提供安全、快捷的通勤环境。 (五)水系连通规划 1、必要性

(1)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城区内河流、水体具有综合功能。 (2)城市绿地需要大量水来灌溉。

(3)保留作为重要乡土文化遗产,可成为游憩景点。 2、水系连通规划: (1)连接黄龙渠与五里河

黄龙渠地势较高,雨水不能自然排放其中,在城区中以景观休闲功能为主;五里河地势较低,是北部城区主要的排洪防涝通道,但五里河以降水为主要水源,水源无法保障,时常断流干涸。

连通黄龙渠与五里河,将颍河水引入五里河,使五里河在非雨洪期也不会干涸,增加五里河的景观休闲功能。 (2)连通古护城河,并与黄龙渠相接

33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连通临颍古城的护城河水系,是恢复古城格局的重要部分,将护城河与黄龙渠相接,将活水引入护城河,使护城河成为有源之水。 (3)连通东北部湿地与黄龙渠

东北部湿地为降水汇集而成,蒸发量大,需要其他水源的补给,与黄龙渠相连可以得到稳定的补给,并成为主要的泄洪区。

34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第五部分 县城总体规划

一、城区现状分析

(一)现状概况

2006年临颍县城城市建设成区用地12.85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7%左右。城市人口12.07万人,包括城关镇以及杜曲镇的部分用地。整个建成区分为老城区、中心区(车站区)、南街村、铁西工业区和正在建设的颍北新区等五个区域。建成区生活居住用地约423.02公顷,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公共设施用地184.33公顷,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334.8公顷,分布在铁西工业区、南街村以及新开发建设的颍北新区,仓储用地37.58公顷,主要分布在铁西工业区,对外交通用地45.17公顷,包括长途客运站2处,火车站一处,道路广场用地183.75公顷,城市绿地39公顷。

建成区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从城市中部和西部穿过,将城市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整体形态以人民路为轴线东西向发展,县委县政府、县直行政部门以及主要商贸金融设施多集中在人民路中段,为典型单中心发展模式。

建成区建筑以八九十年代建筑为主,公共建筑除电信、移动、银行等几处高层建筑外,多为多层砖混楼房,居民住宅除少数多层居民小区外,以自建低层连排住宅为主,配套设施简陋。

正在建设的颖北新区对城市格局的重构和城市风貌的形成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序号 1 2 代 号 R C 居住用地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423.02 比例 (%) 人均面积 (平方米/人) 32.9% 公共设施用地 其中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现状城市建设总用地 184.33 82.65 47.13 49.73 4.82 334.8 37.58 2.9% 5 6 7 8 合计

(二)存在的问题

T S U G 45.17 3.5% 183.75 14.3% 37.42 2.9% 39 3.0% 1285.07 100.0 14.3% 6.4% 3.7% 3.9% 0.4% 26.1% 4 W 35.1 15.3 6.9 3.9 4.1 0.4 27.7 3.1 3.7 15.2 3.1 3.2 97.7 3 M 1、城市布局不合理,结构混乱。建成区功能分区不明晰,行政办公、商贸金融设施与居民区混杂,城中村现象严重,不利于现代城市格局的形成;

2、107国道、京广铁路分割城市,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的干扰; 3、城市道路网系统性较差,未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网络;

4、除南街村外,建成区内公共绿地较少,缺乏居民休闲游憩设施。城市文化、服务设施缺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5、城市环境生态质量全面改善任务艰巨。城区内虽有黄龙渠、七里河东西穿过,老城区有老护城河遗存,但保护不力,河道侵占和水体污染情况严重;

35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6、城市风貌缺失,城市特色不明显。 7、城市配套设施不够完备。

二、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1、总目标

以完善生态安全格局为切入点,以生态绿化和河流水系为依托,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和机械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形成环境优美宜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休闲型特色城市。

2、城市建设目标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形成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休闲型特色宜居城市。 ·建立快速便捷的县域交通体系和高效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塑造高标准的城市空间和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景观特色。

·建设形成道路网、河湖水网、绿化网、信息网络,并保持路网、水网、信息网的畅通。 3、准则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和优美自然的生态休闲设施建设。 ·使捷的交通体系和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舒适安定的社会生活空间。 ·优美独特的城市景观风貌。 (二)城市发展策略

疏解老城、开发新区、强化生态、整合产业。 (1)疏解老城、优化功能;

结合旧城改造,疏解老城区人口,优化用地功能,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强化商贸中心职能,提升老城区的整体环境面貌。

(2)开发新区、拓展空间

大力推进颍北新区建设,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区改造,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塑造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城市新形象。

(3)强化生态、提升环境;

以重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重点,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充分把握临颍城市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利用现状自然生态条件,构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标志性地段、街区的建设,突出重要景观节点,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

(4)整合产业、合理布局

大力推进产业整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通过对用地布局调整和置换,将工业、产业进行整合,完善道路、供电、给水、排污、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区配套功能,加快产业聚集。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村镇工业产业,在部分乡镇驻地形成工业集中区,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城市性质

(一)各相关规划确定临颍的性质: 1、漯河城市总体规划对临颍的定位

36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根据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临颍城区的职能定位为:漯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临颍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漯地区以食品、机械、制药等行业为主导行业的新兴工贸城镇,是中原地区的食品加工业基地和特色农村旅游基地。

(二)城市性质分析 1、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临颍县城是漯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

(2)临颍地处河南省中部区域,北距郑州市68公里,距许昌市25公里,南距漯河市35公里,位于许漯经济区的中心地带。 (3)临颍县城是临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2、主导产业

(1)是许漯地区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导行业的新兴工贸城镇。

2006年,临颍县实现生产总值101.9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占到总产值的66%以上,在三次产业中具有较大优势,食品加工已经成为临颍县的传统支柱型产业。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和木材加工成为临颍县的新兴主导产业。临颍县已发展成为许漯地区重要的工贸城镇。

(2)是中原地区的特色农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基地

南街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河南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南街村的热带花卉植物园以及“外圆内方”的治村方略,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达50多万人次;龙堂村、北徐庄创造的“乡村都市”景观和胡桥村近万亩珍稀植物生态林区,也吸引着大量的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临颍县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受禅台”、“受禅碑”,是三国历史文化游中重要组成部分;早于赵州桥的天下第一桥“小商桥”和抗金名将杨再兴陵园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素负盛名。

3、生态发展观的确立

现代城市的发展观已经摆脱了单一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强调城市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城市的发展更加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性;资源利用、行业部门协作的高效性;发展的持续和协调性;目标确定的整体性。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4、城市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使中小城市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临颍位于许漯中心地带,与郑州、许昌、漯河具有快捷的交通联系,关系紧密。这一方面为临颍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和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但也决定了临颍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许昌、漯河强有力的竞争和压制,实现临颍城市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寻求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基于这种分析,临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新思路,以南街村红色旅游为依托,利用颖北生态新区的建设,打造许漯地区生态休闲旅游之都,中原明珠。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临颍城市跨越式的发展。

综上考虑,本次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

漯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临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许漯地区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新兴工贸城市、生态休闲旅游之都,中原明珠。

四、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1、城区人口现状 (1)统计口径

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建设部城市规划司(97)建规字第8号《关于上报核定城市规模材料的要求的通知》,城市人口统计范围应与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范围相一致。

现状城市人口是指“现状建设用地范围内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规划人口按“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一年以上的人口”为基数。

37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2)人口现状

根据临颍县城的建设用地情况,现状建成区范围包括:蒋李庄、大墓罗、樱桃郭、贺庄、邢庄、临颍站、张庄、西五里头、阎庄、华庄、岗石、前石、耿庄、北街、东关、西街、东街、陆庄、东高庄、贾堂、南街。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资料,2006年底常住人口为97867人,26225户,暂住人口为816人,总计98683人。

2、城区人口发展分析 (1)城市人口发展概况

临颍县城城区人口自2000年以来人口持续增长。 城区人口2000年——2006年人口情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临颍县城2000-2006年人口情况12000010000080000常住人口 80110 81125 81352 81263 82246 82925 97867 户数 23242 23521 24536 24522 25002 25105 26225 暂住人口 653 658 662 925 816 932 816 总人口 80763 81783 82014 82188 83062 83857 98683 人口60000400002000002000200120022003年份200420052006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5年县城人口基本平稳增长,平均增长率为7.56‰;2005年至2006年人口增长加快,增长率激增为176.80‰。

(2)城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 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将吸引大量的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对外表现为县域中心城市明显极化,城市人口快速

增长。

? 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促使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将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快地区城市化。 3、城区人口预测 (1)人口预测的基数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现状人口总数,是本次规划预测人口的基数。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现状城市建设区以外,还包括25个全部或部分村庄,这些村庄的现状总人口为1.97万人。加上城市现状建设区内的9.87万人,本次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现状人口总数为11.83万人。

38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2)综合增长率法预测 计算公式为: Pt = P0(1+n)t 其中:t—预测年限; Pt—第t年预测城市人口数; P0—基期城市人口数; n—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

由于目前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增长期,临颍稍稍落后于其他城市,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较过去的几年将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参考相似等级、规模的城市进行预测。

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比较

城市 现状人口 近期 (-2010年) 松阳 阆中 宣恩 5.6万 15 55‰ 45‰ 53‰ 65‰ 40‰ 60‰ 35‰ 44‰ 中期(2010-2015) 远期(2015-2020) 临颍目前城镇化水平较低,而河南省对临颍又有较高的定位,并且临颍存在着各种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人口预测中年均增长率取值应偏高。

规划预计:

近期(2007~2010年)内,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城市规模扩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开发等因素,将对城市人口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增长率将持续增高,年均按60‰进行计算。

中期(2011~2015年)内,基础设施、旅游业、工业园区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仍然按60‰进行计算。

远期(2016~2025),随着城市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消耗,城市发展模式将必然从外延式演变为集约化发展。在该阶段,城市发展将从注重量的扩展转变为关注质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将逐步趋缓,城市提供就业岗位的速率趋缓,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将有所减慢,城市人口增长率按55‰计算。

根据上述增长率计算得出:2010年城市人口为15万人,2015年城市人口为20万人,2025年为32万。

(2)相关分析法预测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缺水、缺电、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常可见;因此,在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时,有必要考虑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临颍县是一个平原农业县,城区供水水源为地下水(2010年南水北调为地表水),现有地下水较为紧缺,存在有过度开采现象。针对临颍县用水紧张的现状,采用水资源承载力法对临颍县城人口进行预测。

水资源总量预测:现有水资源量为1.90亿m3,可采量1.077亿m3, 新建水厂供应能力为3万吨/日;2010年后南水北调工程年分配水量为3980万吨,则临颍县城可利用水资源日总量为13.90万吨。

人均综合用水量预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推荐了城市每万人最高日综合用水量指标和城市居住用地单位面积综合用水量指标,临颍按中小城市计算,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取0.4万m3/万人·d 。

计算公式:Pt=Wt/wt 式中:Pt——预测人口规模

39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Wt——预测可供水量 wt——预测人均综合用水量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在现有可利用水资源的条件下,临颍城区可承载人口规模为35万人。

(3)区域平衡模型预测

区域平衡预测法的基本依据是: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中心城市人口在区域中的集聚程度;中心城市的建设,将大大促进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进程。因此,在该模型中有两个主要因子,一是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人口集聚程度(或称人口中心度),二是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城镇人口的比例。

在临颍今后的城镇发展战略中,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将是城镇发展的重点。可以预见,临颍县城在区域中的经济地位将会继续提升。相应地,中心城区的城镇人口在区域中的比重也会有所提高。2000年,临颍县城城市人口占县域城镇人口总数的48%,2006年约占50%。规划期内,将逐步提高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人口中心度。预计,近期中心城区城镇人口将占到市域城镇总人口的52%,中期达到55%,远期达到60%。根据临颍县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结果,计算出临颍县城的城市人口为:2010年城市人口为14万人,2015年城市人口为20万人,2025年为32万。

县域总人口城镇化水县域城镇总临颍县城城市人口占县临颍县城城市(万人) 73.48 76.46 80.36 88.77 平(%) 人口(万人) 域城镇总人口比重(%) 人口(万人) 27 35 45 60 19.61 26.76 36.16 53.26 50 52 55 60 10 14 20 32 年份 2006 2010 2015 2025

(4)结论

综合上述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本次规划的人口预测取值为:规划近期末(2010年)临颍县城规划区实际居住人口为15万人,规划中期末(2015年)临颍县城规划区实际居住人口为20万人,远期末(2025年)实际居住人口为 32万人。

4、城区人口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 (2)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拓展相关服务业,扩大城市就业容量。 (3)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加就业岗位。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吸引力。 (5)促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吸纳和安置外来迁移人口。 (6)加强就业培训,增强进城人员的就业能力。

(7)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步伐,为城市规模扩张创造体制环境。

(8)积极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加强居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加大引进高技术人才的力度,以保证临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用地规模 1、用地现状

现状建成区用地35.1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5平方米。近几年滕州城市用地扩展迅速,2000、2001、2002、2003年用地增长分别为0.6、1.73、1.18、2.10平方公里。

2、用地规模确定原则

40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3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总量较多,集中了现有的主要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其中东西向的城市道路所占比例最大;20米-35米的城市道路,现状较少,主要集中在颍北新区中心和南街村区内。20米以下的道路基本形式为街巷。

(二)存在问题

1、3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中不少相当于城市次干道等级的道路过宽,有些宽度超过了城市主干道等级的城市道路。造成城市道路功能混乱、结构不明晰、区段道路用地浪费、局部交通问题严重。

2、20米-35米以内的城市道路数量过少,道路等级不明确。

3、107国道从中部穿过城区,严重影响城市的内部交通,特别是东西向的城区交流。 (三)规划重点

1、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道路网系统及完善的交通组织设施。

2、在路网规划中,强调道路分清性质功能,交通性主干路在城市交通中主要起“通”的作用,要求通过车辆快而多,一般主干路次干道则兼有“通”和“达”的作用,其上有大量沿街商店,文化服务设施,靠公交对居民服务;支路主要起“达”的作用,方便居民出行。

3、引出过境交通,减少过境车辆对城市的影响。

4、减少东西向主干道,增加南北向主干道,合理安排城市主次干道间距和道路断面形式及红线宽度。 5、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逐步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主,非机动车交通为辅的客运交通体系。 6、改善静态交通设施不足的局面,为远期车辆发展及居民出行提供足够的静态交通设施。 7、在保证路网完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拆迁量。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并留有余地。 8、综合考虑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合理布置广场。 (四)对外交通规划

1、铁路:依托现状京广铁路,进行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同时配合目前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作好站点的完善工作。 2、高速公路:依托现状京珠高速公路,在城区设东侧设置一个出口;依托正在修建的郑信快速路,在城区西侧设置一个出入口。 3、公路:为合理安排城市对外公路运输和解决过境交通问题,规划在城市外围修建外环路,使107国道和东西向过境交通不再进入城区,由外环路从城区外围通过。道路红线宽度为40-60米,道路绿化带各30~50米。

4、长途汽车站:长途公路客运站把主要客流方向布置在城区对外交通或城区的外围附近。规划将现状北部汽车站站北移至颖川大道,以北向交通为主;人民路上的汽车站迁至城区南部,以南向交通为主。

(五)城区道路规划

规划充分结合城区道路现状,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需求、交通方式的变化,确定城市道路网系统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形成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

1、主干路:主干路是城市功能区之间的主要交通联系通道,由“四横六纵”组成。道路红线宽度为40-50米。 四横(自西向东):南部外围新建路、逍襄路、颍川大道、北部外围新建路。

六纵(自南向北):西侧外围新建路、经五路、人民路、迎宾大道、东部新增两条路。

2、次干路:次干路是与主干路衔接的集散道路,主要承担各功能主要分区内部的交通,两侧建筑密集,商业活动频繁,汇集大量的人流、车流。规划道路红线宽度25-35米。

3、支路:支路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等级最低的道路,其功能主要是把城市各种用地与城市主次路网连接起来,将交通流均匀的分散于城市的各个区域。支路作为到达性道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主要道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应注重支路的连贯性,有利于公交线路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方便自行车出行。本次规划只规划了部分的城市支路,红线宽度一般在20米以下,其他支路要求在详细规划中进一步细化,保证其用地和密度。

46

临颍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 4、老城保护区路网系统:以上各级道路等级的红线控制宽度只是原则控制宽度,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有所调整,尤其是涉及到“内方外圆”老城保护区时,当规划路网过宽将对老城景观风貌有负面影响时,应在尊重现状宽度和对老城风貌负面影响较小前提下,采用合适的红线宽度,多余交通将由周边路网分流,另外老城保护区内不宜建设高架道路与高架形式的立体交叉口。

(六)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车辆利用效益和道路利用效益均比私人车辆和社会车辆高很多。大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1、规划原则

(1)确立公交优先政策,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相互协调的交通体系。

(2)公交线路布局与城市客流分布相适应,开辟大容量的公共交通走廊,适应城市居民快捷舒适的出行要求。

(3)与土地开发相结合,加强与对外交通枢纽和自行车、步行系统的衔接,合理组织公交线路网络,形成良好便捷的公交换乘体系。 (4)合理布置公交站场,在土地使用中优先保证公交设施发展用地。 2、公共交通线路与设施规划

2025年临颍县城城区按照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的标准,规划公交车辆拥有量为320辆标准车。设公交停车保养场2处,面积均为2—3公顷,结合城市主要交通出口对外停车场设置。

在城区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3—4km/km2,城区公共汽车主要线路长度宜为8—12km,规划公交线路在10条左右。公交首末车站设置在市区各主要客流集散点附近较开阔的地方,长途汽车站、大型商场、组团中心、公园、体育中心、剧院等客流量大活动频繁地区;首末站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每条营运线路所配营运车辆的数量确定,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用地90—100m2计算,位于城市边缘区或近郊的首末站或所配车辆过少的首末站,宜结合用地条件放宽用地标准;除公交线路首末站位于公交枢纽站的之外,均需单独或共同设置首末站点。

(七)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1、城市广场

规划设主要城市广场3处。

市政广场——位于市政府南侧,是以市民集会为主题的城市广场,占地面积 公顷。 火车站广场——已建成,现状火车站处,是大型集散广场,占地面积 公顷。

朝阳门广场——已建成,位于古城朝阳门的南侧,是大型休闲、游览广场,广场占地面积 公顷。 其它结合公园绿地形成一些绿化休闲广场系列。 2、公共停车场

公共停车场分为对外交通停车场和市内公共停车场两类。对外交通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处,如: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外公路出入口等。市内公共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大型公建及人流较为集中区域。

规划共设停车场 处,每处占地面积2-4公顷。对新建、改扩建的公共建筑、居住区和商业街区,应当按照配建停车场(库)标准表要求配建停车场库。

3、公共加油站

市内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800-1000米设置,每处占地面积1500-2500平方米。大、中、小型加油站相结合,市区内以中、小型为主。城市对外交通出入口处,各设置一处大型加油站。规划加油站总数为 个。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nq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