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2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17 14: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

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3.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

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

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亩产5石稻”“ 亩产高达10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

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

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5.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

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的,故D项

正确;ABC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6.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

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宋朝重文轻武,故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扩大取士人数,成为宋朝文官政治建立的重要前提,故B项正确;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与文官政治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成熟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科举考试

7.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此说法主要是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B.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

C.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主要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出来;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

起·洋务运动

8.“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说明上海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

体现上海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故B项错误;CD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租界的变化

9.下图是1872—1900年间官办和商办工矿企业变化情况。

出现上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外商企业的刺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895年后商办企业增多,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并非意味着洋

务运动兴办企业全盘破产,故A项错误;外商企业的利润刺激是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原因,

而非商办企业增多的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是商办企业增多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

【名师点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学生要了解不

同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原因,以及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和特点。

例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

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

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

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

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故选C。

10.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

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拳匪四起……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体现了义和团对长青县带来的严重破坏,未涉及到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的行为体现了其破坏性,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拳匪四起,倡

言保清灭洋”可知,“拳匪”是指义和团而非“清教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全国国民对

义和团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11.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末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

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

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材料反映陈独秀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

B.号召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中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只有打破封建思想,使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

没有反映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作用,而是认为以往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A项错误;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险些遇难。他认为,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

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

12.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

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孙中山主张在西藏修铁路是为了“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

民权问题;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99年,与新三民主义

无关。

13.“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者价较昂贵,最觉璨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金制者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体现

当时男女对金牙的盲目追逐,实为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人们以金牙为美而非审

美观念的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镶金牙风气的流行而非口腔医学的流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全盘西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表现

【名师点睛】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考对于社会

生活变迁的考查常常出现。

例题: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普遍选择,A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

人心,故B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

法并处罚家长”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进行处罚,体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错误。

14.标语是社会各种变革力量用来宣传自己的重要工具,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有代表性标语,

其在当时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具有史料价值和政治文化内涵

B.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C.宣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启迪民众,参与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三幅图片“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保民”“反对帝国主义”中可以看出,这些图片在当时起到了启迪民众,参与革命的目的,故D项正确,B项比较片面;A项是对后世的作用,故排除;C项不符合第三幅图片。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15.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表明我国

A.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B.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

D.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六个统一”中可以看出,财政、税收等经济资源的“统一”使国家的资源配置逐渐走上计划经济的轨道,故C项正确,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A项是1956年底,与材料中的“1950年”不符;D项出现在20世

纪五十年代中期,与材料中的“1950年”不符。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

16.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

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50年《中苏友好互

助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当时新中国把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相结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错误。所

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友

好互助同盟条约》

17.《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这一规定

A.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

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

C.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

D.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死者未立遗嘱”不符,故排除;《十二铜表法》规定了遗产的继承方式,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罗马当时是奴隶制国家,并非法制社会,故C 项错误;族亲或宗亲不是当然继承人,不属于监护人,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征

(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从局限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18.“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不符合基本国情

B.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C.不被民众认可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材料的关键是“……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符合中国国情,故AC错误,D项正确,选D。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不是阻碍农业现代化,不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思想自由

B.人身自由

C.推翻专制

D.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等信息可知,康德认为武力无法实现思想上由专制转向自由,启蒙运动只是在思想上转变人们的观念,所强调的是思想上的自由,A正确;人身自由、推翻专制与主权在民都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20.“新航路开辟时代的‘黄金热’的本质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这主要是指

A.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寻金热

B.商路受阻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C.“黄金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资产阶级的本质热衷于追求财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黄金等贵金属的追求,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陆上交通的隔断;B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资产阶级的本质就是唯利是图,就是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21.法国在大革命后政治长期动荡不安,而英国则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当时与此相关的政治因素是

A.政府内阁依存于人民的意志

B.英国的政治文化有保守性

C.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英国有最大的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这是英国则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平稳过渡,并率先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原因,故C项正确,AB项包含在C项之中;D项是经济因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的条件

22.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

A.苏联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苏联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

D.苏联否定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

为14.5%”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开始重视调整经济结构,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

联一直重视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轻工业增长率提高,没有体现出更加重

视轻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否定斯大林模式”。所以答案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23.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

幕的分隔后新的10年的开始。这一年,也是他们迎接德国重新统一的一年。促使德国统一

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控制加强

B.苏联的操纵减弱

C.欧盟的积极推动

D.东西德国的努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西德国的努力是促使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B项外因;欧盟是1993年成立,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德国统一

24.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这种主张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20世纪中期”“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内心真实”反映的是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文

学作品的特征,故B项正确;A项18世纪;C项是19世纪;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

二、连线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

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

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

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

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

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

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

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

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

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之处: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

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

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

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

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

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学生要从材料中逐个提取历史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如从“凡

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说明了一口通商。从“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

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说明了公行垄断贸易。在此,每一个句号或分号即为一个答案。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清政府限制对外交往,它反映的是闭

关锁国政策。

(2)“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

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说明了五口通商。“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说明了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从“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可知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在影响方面,可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进行回答。但注意要从经济角度去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

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史上有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我们要学会逐步分析其影响,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外交方面等。近年来高考中多有体现。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期,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他们认为工业1.0是指机器制造,机械化生产;工业2.0是电气化,还有流水线、批量生产、更强调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高度

自动化生产,基本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而工业4.0的主要特征则是网络化生产,强化生产

过程的虚实结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

一等(12~10 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

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

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

不清楚。

示例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机械化。(3分)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出现了发明

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

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785 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40 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

并在欧美地区扩展,带动了其他地区的工业化。(6分)

逻辑分(3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论述其中一个史实即可赋3分)

示例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电气化。(3分)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发电机和电动

机的相继问世,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电灯、电话等一系列电器的

发明应用、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进一步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

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电力工业成为最新技术成就的代表。(6分)

逻辑分(3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论述其中一个史实即可赋3分)

示例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信息化。(3分)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

了信息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它还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而且,以全球

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6分)

逻辑分(3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论述其中一个史实即可赋3分)

其他观点只有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也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

要明确观点,材料中“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指的是三次科技革命,然后结合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来分析材料中观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而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罪感文化”,当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

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之后,人就背负着沉重的“原罪”,人的本性也由原来的善

变成了恶。……中世纪的慈善便是“赎罪”的一种形式,通俗地说是为了讨好巴结天堂里的统治者,给自己在炼狱里行方便,另一部分动机是希望捐助者的名字与荣誉不朽。……文艺复兴时期从神到人的转变促使了慈善从天上来到人间。慈善家开始思考如何减轻现实的贫困和疾病。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也不再将发财致富看成是堕落行为,而是一种上帝的“恩典”,是一种

荣耀的事情。……16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女王伊丽莎白也颁布了《英格兰慈

善用途法规》,规定慈善活动在扶危济困之外有了更多的社会目标,大学、公共设施、失业

者等都包括在内。这时的慈善事业已经世俗化。

——摘编自黄金生《美国现代慈善的形成》

材料二目前,由于包括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会在内的各类慈善组织及机构的发展迅速,美国

的慈善事业相当发达,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首先,慈善事业成

为美国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他们服务于那些通常缺乏其它机构服务的大众,并且市场能够在政府所不能做,而营利企业又不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领域去试验和创新。据统计1990-1995年间,美国所有行业就业增长率平均8.1%,而非盈利事业就业增长率为24.4%。其次,

慈善事业成为美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解决了一部分穷人和生活困难者的受教育、医疗等问题。……美国9.11后,明星发起的慈善

捐款就达2亿美元之多。当然美国的慈善事业也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美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滥用慈善基金的丑闻。

——摘编自王磊《美国慈善事业现状及对我们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慈善事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的现代慈善事业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宗教“罪感文化”影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宗教对商业的限制;文艺复兴后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宗教改革新教理念的影响;政府立法。

(2)影响:补充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慈善文化的发展;慈善事业由于监管不足,出现一系列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而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罪感文化’……中世纪的慈善便是‘赎罪’的一种形式”“希望捐助者的名字与荣誉不朽”“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也不再将发财致富看成是堕落行为”“16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解决了一部分穷人和生活困难者的受教育、医疗等问题”“慈善事业成为美国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当然美国的慈善事业也并非尽善尽美,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西方国家慈善事业·西方国家慈善事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nl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