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省撤销的原因及影响初探
更新时间:2023-09-29 23: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平原省撤销的原因及影响初探
摘要:平原省的撤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的一部分,对于原平原省数个地区及周边省市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已公开的部分中央和平原省相关档案及其他资料为依据,对平原省撤销省建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撤销建制是综合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于撤销建制后原属各地区发展状况的探索分析,初步梳理了平原省撤销的两方面影响,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平原省 撤销建制 行政区划调整 豫北地区 工业化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会驻新乡市。新中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平原省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共辖56县、1矿区、5城关镇。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一)
平原省的撤销,其原因不是单一的。这其中,既有国家宏观行政区划理念的因素,也有平原省自身的原因;既有政治与经济的考量,也不乏文化认同与群众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建国后平原省委工作的一些失误和影响较大的公众事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从国家宏观行政区划调整战略来看,平原省的撤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的一部分,了更好而适应国家有计划的经济文化建设尤其是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1952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以《加强国家工作的集中性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题,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会议对撤销部分省级行政建制做了解释:“这些决定与决议,都是为了适应1953年即将开始的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加强‘中央人民政府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和加强省、市人民政府的组织与领导责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在政权建设工作中的一次巨大的建设性的改进。”社论也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了说明:“经过了三年来的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及经济恢复与政建工作以后,目前正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这就是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我们即将结束目前的恢复和政建工作开始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以便尽快地使我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社论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省级行政区划原则作了简单说明:我国省、区的划分,目前大部分都是按照原有建制的,但某些省、区,由于革命工作发展的情况和客观的需要,过去三年中曾有变动。有的是依据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发展的形势,作了新的划分,如平原、苏南、苏北;有的是因地广人多,解放后为了便于领导,临时划成几个区的,如四川被划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区域;还有一些则由于原有地区过小,划入了一部分原属其它省、区的地区,如察哈尔就是这样
的。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共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对某些特殊行政区划情况,仍然采取了恢复原有建制的原则。社论对这些变动的意义和作用也作了解释:“这些省区的划分在当时是合理的,现在重新加以调整同样是合理的。”“显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完全符合于目前形势的需要。这些都是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和集中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其彻底实现,以便接受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任务。”
这实际上是指出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为了更好而适应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努力,国民经济初步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国家开始转型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原有的大区和分散的省级建制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建设的需要,必须精简省级行政单位,尤其是缺乏历史建制支撑、与其他省建制完整性相冲突的省份。
由此可见,作为新中国1952年的这次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的一部分,平原省的撤销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步伐。
其次,从平原省自身来看,其被撤销是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和人文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经济上来看,缺乏经济中心城市与相应的经济凝聚力是平原省撤销的重要原因。
第一,平原省是中共中央依据解放战争发展的形势而建立的,是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地新建的省份,无历史沿革,尤其是在近代,并没有作为独立的省建制存在过。所以与承袭旧制的省份相比,其建设过程可能较为困难。中央政府在三年中对平原省的生产和救灾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开国伊始,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避免铺新摊子是必要的。
第二,平原省原是冀鲁豫三省边陲,经济文化落后,缺乏传统的经济中城市。 1952年11月15日。当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决议认为,“鉴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即将开始,平原省缺乏经济中心城市,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又都需要恢复原来建制,决定撤销平原省建制”。接着《中共平原省委关于正确执行中央撤销平原省建制的指示》中就指出:平原省处在五省结合部,缺乏经济中心城市,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又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且恢复大省制,有利于今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便利于中央领导。”
从这两份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经济中心城市,平原省如果想独立实现工业化,其困难将是很大的,正是基于这种考量,中央才认为平原省作为一个具有经济意义上的省份存在而进行工业化是不适宜的,不利于集约地利用经济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
从政治角度考量,平原省在基本完成了治黄、肃特维稳等基本任务以后,其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当初之所以设立平原省,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是这一区域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当地的敌特、土匪和反动会道门等反革命残余势力亟待肃清(反动会道门是由封建社会的秘密团体演变而成的,大半被特务利用,成为当时企图对人民政府搞破坏的最大反动组织);二是黄河横贯该地区,堤防极
不巩固,治理黄河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受战争严重破坏,需尽快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生活。
正如原平原省政府主席晁哲甫在《平原省人民政府三年来工作基本总结》中所总结的那样:\三年来在毛主席、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及华北行政委员会的领导下,本府团结各阶层人民大力进行恢复与发展生产方针,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历次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每年均因时因地地确定具体方针与任务,经过全体干部与广大人民的努力,全省社会改革基本完成,各项事业均有很大的发展,黄河及内地河、湖基本上做到了堤防巩固,大大减少了洪水的威胁,这就给今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在它存在的三年时间里,平原省事实上已完成了肃特、治黄、维稳等基本历史使命。
本来,平原省的成立本身就是中共中央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华北局领导人刘澜涛在撤销平原省建制报告中说:“平原省的存在,是中共中央在刚刚掌握全国政权前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地方行政建制进行的一系列调整中的一部分,它的建立,是为了尽快稳定该地区局势,以利于解放全国的战争顺利进行。所以,它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在最初的两年中,尽力稳定该地区的社会局势,恢复该地区的生产,以利于全国局势的稳定。”使命既然已完成,随着中央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平原省境内灾害连年及缺乏经济中心城市的缺点使它不仅不能尽快发展起来,而且中央政府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铺这么一个新摊子,困难肯定不小。平原省也随之被撤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历史因素来看,一个国家的第一级行政区划的设置要尊重历史形成的实际状况。历史悠久的国家,第一级政区的形成往往都早于国家本身。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新的国家往往总是承袭了旧国家原有的大部以至全部行政建制,特别是第一级政区。
而平原省是中共中央依据解放战争发展的形势而建立的,是由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解放区行政公署合并而成的。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通令,称“华北已全部解放,为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本府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各行政公署,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
平原省是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地新建的省份,没有相应的历史沿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并没有作为独立的省建制存在过。所以与承袭旧制的省份相比,其建设过程可能较为困难。
从地理和人文角度来说,省建制设置要综合地考虑面积、人口、民族分布和自然地理形势等因素。省主要出于地域管理的需要而设,因此一个省建制必须辖有相应的面积和人口,不宜过小。此外,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如果境内自然地理形势不能相对地联成一体,割裂得比较厉害,尽管有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便,在管理上,在形成地域共同意识上也会遇到困难。同时,省内至少要有一个以本省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区域。
我们来看平原省的地理状况:虽然平原省在地理上连成了一片,但是平原省的管辖区域过小,面积大约5万平方公里,1500多万人口。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过于单一(绝大部分是平原),经济上缺乏互补性,历史上长期分散,经济向心力不强,事实上很难形成一个以本省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区域。这种状况在未来势必严重影响平原省的经济发展。
从人文角度来看,从国家相关文件中“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又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由于平原省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各一部组合而成,受传统力量的影响,划出地区居民于原属省份居民之间在风俗习惯、方言、经济交往等等方面应该存在很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很难依靠行政力量迅速打破或是改变。这在以后势必也会影响平原省长足发展。
此外,建省后平原省委工作的一些失误和影响较大的公众事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49年末,平原省发生了全国震惊的“濮阳事件”。据相关档案记载:1949年征粮时,平原省委和政府对粮食入仓工作未进行讨论布置,只认为粮食入仓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工作而已,既无核心领导,事后又没有检查,结果导致群众运粮过程严重混乱。“当时天寒地冻,收粮站屯满车辆,人畜拥挤,粮食不能及时过秤。运粮人马所需的草料站、开水站等事先均未准备,致使运粮农民的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牲畜亦缺乏照管。结果因冻饿而死伤者有9人,死亡牲畜17多头。”“比如道口粮站的情形,最初专署只决定由一专署秘书负责领导,该秘书又私自回家,把任务交给管库员代理。大批运粮车辆到达时,竟无人接收公粮,该粮站曾积压大车278辆之多。楚旺粮站情形更糟,专署在决定运粮之后,临时决定先架桥后运粮,但专署只布置了架桥,并未通知缓运公粮。收粮人员因毫无准备,使得运粮农民与牲畜在冰天雪地中露宿数天,始得回家??”
1950年3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濮阳事件’这一错误,不是一般性质的错误或缺点,而是严重的带原则性的错误”,“平原省委和人民政府对’濮阳事件’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对严重违犯群众利益的分子必须适当处分,坚决执行纪律。对受害群众应进行道歉并适当地补偿他们的损失”。同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对濮阳聊城运粮事件平原省委进行检讨,报告中共中央华北局请求处分,向省各界代表会公开承认错误》、《公开检讨运粮工作中的错误,平原省府处理濮阳事件》两则消息,而且全文刊登了平原省委和省政府关于这一事件的检讨报告各一份。
显而易见,“濮阳事件”让平原省委声誉受损,令中央对这样一个新生的省份省委的执政能力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而接下来发生的武训传批判、省委高干子女严重刑事案等一系列不良公众事件也令广大干部群众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混乱与焦虑,影响了省委和省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平原省的撤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和国家发展的大潮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
平原省的撤销对于原属平原省的各个地区以及周边省市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总体而言,是积极影响占主流;但是,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首先来看平原省撤销产生的的积极影响。
第一,配合了国家行政区划调整的步伐,适应了国家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是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和集中的重要措施。这次华北地区省区调整使华北各省尤其是河南山东两省接受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任务成为了可能,为工业化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对于河南山东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而平原省的撤销适应了两省的这种需求。经济上的完整性得以延续,为两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豫北地区为例,濮阳、鹤壁、新乡等地区组成的豫北平原土地肥沃,耕种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就是比较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产量尤其是小麦和棉花的产量在河南粮食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例,是河南省三大中心城市郑州、洛阳、开封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豫北各地区回归建制无疑对于确保河南重要城市商品粮供应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要基地的地位;同时,豫北地区的安阳地区是平原、山地的过渡地带,其境内的太行山余脉中具有相当丰富的铁矿等矿产资源,这对于河南重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再者,豫北地区的安阳、新乡是内地城市中建国初期工业具有一定规模和潜力的城市,他们的回归河南无疑可以增强河南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促进其工业发展。此外,豫北地区回归河南还使得黄河两岸的水利设施连为一体,加强了黄河河南段的防护治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河中下游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三,对于原属于平原省的各个地区而言,撤省归建无疑有利于他们回到更熟悉更具互补性的经济圈子中去,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同时,各个专区回归原属省份,便于管理,民众在心理和文化上易于接受,认同感加强。
另外,这些地区大多比较落后,归建后初期由于山东河南两省的扶持与优惠政策,经济发展有了起色。比如长垣等县在归建后划入了比较发达的开封市,经济尤其是工业区的了一定程度的较快发展。
但是,撤销平原省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撤省过于仓促,诸多移交工作没有很细致的完成,省委和国家对于平原省的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够,遗留问题较多,尤其是干部安置问题。由于平原省大多地区属于老解放区,历史原因导致干部众多,而撤销省建制之后,不少干部级别降低,产生了一些抵触情绪;而有些地方干部则在撤省过程中失去了岗位,或者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甚至有些党员在移交过程中丢掉了党籍,怨言很大,对于社会稳定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第二,加剧了各个原属于平原省的地区的边缘化。平原省的很多地区都是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地区,撤省归建后它们成为各个省的边缘地区,由于距离各省行政中心都比较远,它们在资源分配等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豫北和鲁西地区,在后来的发展一直相对缓慢。而曾经的省会新乡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经济发展受限明显,市政建设等也长期滞后。
第三,个别地区在撤省后建制一直没能稳定下来,这种不稳定加剧了发展的难度。比如河南省的濮阳地区,在撤省后其所辖各县部分并入河北(如南乐、清丰)、部分划入山东,在河南的部分也被安阳、开封、鹤壁、新乡等分割,濮阳专区名存实亡,后来被并入了安阳地区,沦为县级。由于各个市所辖县均较多,
所以濮阳市原属各县很难得到重视,发展缓慢,日趋边缘化。后来直到中原油田被发现,濮阳才得以重新建市,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从平原省撤销这个事例可见,行政区域的调整必须兼顾各方利益,综合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任务那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充分论证和考察,做到谨慎而行。同时,在调整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综合整改,不能急于求成,以防留下后遗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害。
主要参考文献:
档案:1、《冀鲁豫行政概况表》,1949年6月21日,河南省档案馆 2、《冀鲁豫区党委关于平原省基本情况的分析与今后工作任务的决定》,河南省档案馆
3、《中共平原省委关于三年来工作的基本总结》,河南省档案馆 4、《中共平原省委关于正确执行中央撤销平原省建制的指示》,河南省档案馆
5、《平原省人民政府关于目前工作方针的决定》,河南省档案馆 6、《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机构与任务的决定》取自《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报刊:1、1952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2、195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3、1950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中《对濮阳聊城运粮事件平原省委进行检讨,报告中共中央华北局请求处分,向省各界代表会公开承认错误》、《公开检讨运粮工作中的错误,平原省府处理濮阳事件》 4、1949—1952年《平原日报》《平原晚报》
参考文献:
1、肖东辉 :《平原省废立始末》,《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
2、李振华、段德文主编:《中共平原省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方海兴:《国情国力的重要表征—建国以来省级行政区划沿革》,《党史纵横》2001年第10期;
正在阅读:
平原省撤销的原因及影响初探09-29
概率论在就业决策中的应用04-28
人教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3 教案12-18
网络程序设计模拟试卷(5份及答案)03-26
工业制品类橡胶制品04-21
淮北市10-27
医院网络营销整体思路09-03
中国神曲排行榜,《爱情买卖》屈居第二?你看了第一位是何方神圣,就会觉得《爱情买卖》只能第二05-2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28
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范文(6篇)03-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初探
- 撤销
- 平原
- 原因
- 影响
- 中考语法填空解析与练习 学生版
- 蒙特卡洛方法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本科毕业论文)
- 多种方法测密度题汇编
- 大连理工大学电工实验报告(13~14年)
- 1965年6月《国务院关于精减退职的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65)国内字第224号
-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 康复科量表资料
- 光面爆破施工技术交底
- 化工原理精馏练习习题
- 2013年外贸业务操作实务试卷(A卷)与参考答案
- 博客项目实训 - 图文
- 2014-2015年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 多媒体技术应用试题1及答案
- 关于增加X区公安编制解决警力不足问题的建议
- 大件起重吊装作业指导书
-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题目(1)
-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练习题
- 污水设计说明书
-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课本活动题解答
- 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责任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