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18 18: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部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参考答案】B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今年命题延续了近两年的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A.diào/tiáo ;jiànɡ/xiánɡ ;sâ

B.xǐnɡ/shěnɡ;tà/tuò;qiàn/xiān C.juàn/quān;bó;chónɡ/zhònɡ D.pǐ;yuâ/lâ;pínɡ/bǐnɡ。

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考点解析】高考中的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情况。从考查方式来看,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形式,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形式。今年江苏高考仍然延续了上几年的方式,通过客观性试题来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解析】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今年这道题依然延续了前两年的传统,考查学生概括语意的能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以下定义形式出现的,这种考法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又有语句组织能力的要求,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做题时我们可以先按照提取5W(何人何时何地因何做何事)的常规方法找出有效信息,再根据字数限制需要二次删减不必要信息,之后再按下定义的要求组织语言。

⒋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参考答案】示例一: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示例二: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示例三: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本题意图在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在选材上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能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和去年的“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一题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在具体答题时要注意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并且要注意不要超过30个字。

第二部分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参考答案】D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考查实词词义一般要么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要么则是与学过的初高中文言文课文中某一实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答题时除了步步为营地对选项判别辨析,去伪存真外,排除法也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年这道题考查的加点词前三个为实词,后一个为虚词,提示我们复习备考时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古汉语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外,还要重视对常见虚词一词多义的复习掌握。本题A.属(托付),B.引却(后退),C.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都、全”之意,同《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A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答题时可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句子正面求索,也可兼用排除法辅助判断。③言其任侠勇武,藐视敌人,⑤言其狂放,⑥言其谨慎。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参考答案】C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在阅读时应注意全局观念,按照“何人因何做何事,有何效果”的思路理清语段的事件脉络,不必过细地拘于个别难懂词句。C 项“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参考答案】

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考点解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

第三部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⑴①想当年,到而今。②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第四部分

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⑵ 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⑸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⑹ ________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________________ ,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参考答案】

⑴又重之以修能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 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⑸凌万顷之茫然 ⑹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考点解析】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

第五部分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作品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品的体式和章节结构,二是指作品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回答此题要把握文章开头三个问句在全篇中的结构作用,进而探讨探讨它对表现主题内容的作用。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一般来讲要抓住以下几点:关注题干给出的句子中的特殊修辞或内涵丰富的词语,如果需要鉴赏评价的是一个复句,则要注意理清分句间关系,之后结合文本答题;如果需要鉴赏评价的是一个单句,要注意提取其主干信息,来结合文本答题。如本题就要抓住“正真”“智慧结晶”等关键词来探讨作答。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本考题说“但不以描写见长”,暗示我们应重点探讨描写以外的表现手法,答题要注意多角度探讨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注意答出手法的效果作用。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解析】本考题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品意蕴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次。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第六部分

⒖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参考答案】B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要点是注意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看选项是如何转述原文信息的,常见错误有以下三

种:一是对原文的转述缺少了必要的信息;二是对原文转述增加了无关文中没有的信息;三是对原文进行故意曲解的转述。B项“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 不能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这一结论,属于歪曲转述,无中生有。

⒗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参考答案】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本题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

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参考答案】B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要点是注意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看选项是如何转述原文信息的,常见错误有以下三种:一是对原文的转述缺少了必要的信息;二是对原文转述增加了无关文中没有的信息;三是对原文进行故意曲解的转述。B项前后两个分句不成因果,属于移花接木类错误。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中心的能力。本题题干清楚,入手较容易。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本题是对文章主体

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

第七部分

⒙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考点解析】今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仍延续了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让考生有话说,有东西写的命题理念,侧重于人与时代潮流的交融共生。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咬文嚼字”,以免偏离题意。第一,是“品味”而不是“品位”,“品味”作动词讲的意思是仔细体会、玩味,而“品位”的通用意义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考生完全可以写“有品位”的时尚,但如果没有写出“品味”则有些偏题;第二,是“时尚”而不是“时髦”,“时尚”的含义是当时的或者时兴的风尚;“时髦”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比较“时尚”与“时髦”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的外延要广阔得多,举凡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可以纳入“时尚”的品味视野。

从文体上看,此题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可以写,但是想写好都不容易。一般来说,写记叙文在内容选材上容易撞车,而写议论文又容易流于固定的结构套路。如果写记叙文,首先要突出记叙的价值或意义。既然是“品味”,就要品出些或酸或甜或苦或辣的某种味道,不能东拉西扯地泛泛记叙自己生命中某些时段的不同的品味时尚,那是没有价值或意义的。其次,写记叙文还必须突出品味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才有对时尚的深刻洞察。换句话说,本题目写记叙文时的笔墨重心与“时尚”为何物关系不大,关键是要详细写出具体品味的故事情节。

如果写议论文,首先要鲜明突出议论的观点,尽量不要模棱两可,认为“有好有坏”的观点貌似全面,实则在行文中极难自圆其说,到头来两面都没有论证透彻,反不如“剑走偏锋”,抓住一面进行深入讨论。其次,写议论文还要注意论证的着力点要准确到位,不能忽东忽西。此题在论证角度上有许多突破口。可以论证“怎样”来品味时尚,突出对品味“方法”的指导(如精准的眼光、批判的意识、审美的胸襟等);可以论证品味时尚的“什么”,突出品味“内容”的列举(如时尚的高低雅俗、时尚的文化内涵、时尚的人文魅力等)。还可以论证品味时尚的“好处”,突出对品味“结果”的描述(如与时俱进的心态、力争上游的抱负、朝气蓬勃的气度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mp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