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2.doc

更新时间:2023-10-01 18: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课时达标2

1.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解析 班固认为汉初封国有利于社会发展,在汉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造成削藩过度,导致西汉末年宫廷内外衰微。故选A项。

2.(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

A.进一步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 B.降低宰相在中央机构中的地位 C.确保皇帝诏令按照程序来实施 D.完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官制

解析 根据“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可知尚书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皇帝决策的权威性,故A项正确;宰相的权力被尚书分割,地位相对下降,从而加强了皇权,加强皇权才是主要意图,故B项错误;这种程序只是形式,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汉武帝改变官制的主要意图在于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3.《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A )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④二府三司制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至隋朝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内阁制形成于明成祖时期,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官制,③④均可排除。

4.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官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B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派文官担任边境知州,并且三年一轮换,这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A项排除;西北边患威胁主要来自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C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

5.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 B )

A.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 B.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D.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解析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当时皇权与相权关系,并不是体制僵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并且“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说明当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统治,并未实现民主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行政效率问题,故D项错误。

6.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C )

A.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B.吸取宋代地方分权的教训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节制 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打破了过去的自然屏障,人为地割裂自然经济区,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这样可以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

7.(2018·江苏苏州调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B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故选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制对地方的影响,而不是说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的问题,故D项错误。

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C ) A.丞相职权范围扩大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以分散相权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君相关系问题,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9.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D )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解析 材料反映宋代通过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积贫积弱的祸根是由冗兵、冗官和冗费共同造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官职增多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虚设其官”说明官僚队伍膨胀,故D项正确。

10.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B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的及时、迅速而准确地到达。古代政府通过这些通讯系统,及时了解边防和地方民间的动态,以便采取果断的对策和措施。因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邮驿制度的积极影响;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均排除。

11.《续汉书·百官志》载东汉光武帝的诏书,说:“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材料反映出汉代选官制度的特

点是( B )

A.注重恩荫 C.公平竞争

B.多元选拔 D.科举考试

解析 恩荫即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是宋朝盛行的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选拔官员的多重标准,故B项正确;汉代选官主要采取察举制,由地方或中央官员举荐人才为官,公平竞争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科举制始于隋朝,故D项错误。

1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D )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B.察举制的完善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 隋唐以前,选官、用官采取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门第,所以“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打破了特权垄断,使“考定父祖官爵、门第”的现象逐渐消失。故选D项。

13.《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告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 C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

解析 材料“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而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故排除A项;B项是科举制的意义;D项不符合史实。

14.《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C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御史乃“人君耳目”,手握很大权力,而且奏事也无须先向御史大夫汇报,说明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御史的职责,

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制度,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5.(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C )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 B.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解析 材料中“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反映出魏晋时期官学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只能体现出家学体系形成,与弊端日显无关,故B项错误;“学术中心移于家族”,但这些家族一般也是士大夫家族,世家大族凭借学术影响政治,成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C项正确;这些家族是士大夫家族,而不是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

16.(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量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 D )

A.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性 B.政治决策广泛代表的民主性 C.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 D.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

解析 材料“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反映出经济基础的不平等性,故A项错误;科举制保障了官吏的来源与素质,与决策代表的广泛性无关,故B项错误;科举制只是提供人才录用的后备人员,并不能保障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故C项错误;材料“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说明选官制度仍然有利于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在政治上保障其可靠性,故D项正确。

17.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收到奏章1 160件,共计3 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皇帝下令( C )

A.立左右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共议

解析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亲自决断。为提高行政效率,明太祖设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l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