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结版)

更新时间:2023-08-14 01:34: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题型:

1、判断:10个;2、选择:单选 * 10; 3、简答:3个

4、分析题: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进行分析,要求谈出个人观点; 5、计算题

重点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为重中之重,建议可以带上国际金融里面的材料 没书者建议复印:P27、28、41、65-69、88、89、92 课程框架索引:

计算题:

1、乘数效应发生的条件P17-2\3

2、已知参数计划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产出:P33-3,本文第三章第1点 3、均衡利率和产出的计算: P41-3,本文第三章第3点

4、计算均衡产出,分析挤出效应产生过程:第4、5章第5点——最可能的考题,但是要结合计算题3一起看 画图分析题:短期总供给曲线推导(第6章第2点)

各章重点: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绪论

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基本概念:

(1)宏观经济学(P4-3):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经济增长与波动、通货与膨胀、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以提高全体国民福利水平为最终目标。

(2)研究的内容(P2-3):①经济增长;②通货膨胀与失业;③国际收支平衡;④ 宏观经济政策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2、掌握GDP及一系列国民经济核算的测度指标

3、掌握GDP的两种核算方法: (1)GDP核算时注意:

①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比如钢铁是中间产品,汽车是最终产品)

②是生产出的产品而不是卖掉的产品(比如,生产10万卖掉8万,GDP仍计入10万)

③名义GDP要以当年市场价格来计算,实际GDP要除去通胀因素(P5-2),我国采用实际GDP(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准)

4、熟练掌握GDP的缺陷: P9-1、2

(1)引导人们仅关注产出,不能衡量社会成本,而不管人们欲望的实现,不能衡量社会成本,也不能反映增长的代价。没有考虑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不能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没有排除重复建设、低效率的垃圾工程;不能反映经济的实际减量,如生态减量、资源减量、灾害减量、误产减量、破窗减量等,这些都可以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公众却没有享受到实惠。 (3)不能反映生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公众福利或幸福与GDP指标的背离。 (4

)不能衡量价值的判断,不能反映贫富不均造成公众享受实惠的巨大差异。 (5)忽视地下经济、未申报的经济活动和黑市交易对GDP的影响。

5、熟练掌握GDP与GNP的区别 例:(1)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创造的价值,应计入中国的GDP,计入美国的GNP

(2)经济体系越开放,GDP更能反映本国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衡量国民享受的福利,GNP则更恰当 (3)为什么美国从GNP转向GDP作为总产出的测量指标

第二章 国民消费与投资

1、了解消费的三个理论的原理:

消费是指公众愿意和能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掌握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的概念

(1)边际消费倾向(P13-3):为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

它比平均消费倾向更能准确地反映消费变动的趋势。边际消费倾向一般在0-1之间,且随收入的增长而递减,尽管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值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速度总是小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2)平均消费倾向(百度):又称消费倾向,就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

(3)消费信贷的推行可能导致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因为个人的支出因此大于他的收入(P13-1)。

APC=C/Y-平均消费倾向,MPC=ΔC/ΔY-边际消费倾向 APS=S/Y-平均储蓄倾向,MPS=ΔS/ΔY-边际储蓄倾向 APC+APS=1,MPC+MPS=1

3、熟练掌握乘数的概念及发生作用的条件

(1)乘数原理(P16-2):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具有倍数作用,也称倍数效应或放大效应,是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增长,带动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

(2)消费乘数(边际消费倾向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影响,P16-2):k=1/(1-b),b=dc/dy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也越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 (3)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

乘数原理的四个假设:①经济中存在生产力的闲置(失业、开工不足);②价格水平不变(工资不变、物价不变);③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无限;④由于总供给无限,均衡水平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分析法

4、熟练掌握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1)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新建和改革阶段,还不能发挥它在国民经济需求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制约着消费支出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就业制度是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大隐患,而且目前随着人民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费用的增加使得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用来储蓄预防意外支出和未来的支出。在同样的税负水平,欧美解决了教育、医疗、养老等,中国并未做到,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导致储蓄偏好极高。

(2)收入分配不公。

①部内不公。政府和国企拿走了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成果,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消费能力并未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②城乡二元结构。我国至少有9亿的农民,但是城市与农村福利差距和户籍制度限制了要素的流动,不能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对拉动经济是很大的阻碍。

③行业之间差距大。在八大类边际消费倾向中,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减少得最多,从1996 年的0. 23 减少到2002 年的0. 12,几乎减少了一半,如果市场能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使食品等消费减少部分实现有效转移,保证消费水平的稳定和增长,则边际消费倾向不应下降。但是,不良的消费环境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如汽车销售环节收费高、项目多、停车不便等限制了私人购车;房地产交易成本过高、服务不完善,阻碍了不同层次住宅需求的实现;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不合理的价格和收费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假货横

行损害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④贫富差距。不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导致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而大量货币财富仅积累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导致我国整体消费率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财富过多地集聚到高收入阶层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

(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投资推动,且政府主要投资大型国企,中小企业无法得到所需资源。

(4)我国传统的节俭观念 及消费信贷的不发达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是其重要部分。我国公民在传统上会将极大一部分收入进行储蓄,仅留下部分用于交易、需求以及预防意外支出。而消费信贷的不发达也是阻碍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消费信贷为西方各个国家的居民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其普遍。但在我国,居民的传统思想是“量入为出”,有多少花多少,致使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5、熟练掌握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是哪些?

(1)理论上讲影响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P27-2~P28-3):(详细请参考教案)

①利率:利率低,企业融资成本低,利率是决定投资的最重要因素 ②汇率:本币贬值,资金涌向贬值国,要素价格更低,有利于投资 ③税收:税收越低越吸引投资

④企业家预期利润水平;⑤投资者风险偏好;⑥对未来的市场预期;⑦其他因素 (2)从我国来看,投资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也可回答什么制度导致了中国偏好投资)

①官员的晋升激励制度,要做政绩就要拉动经济,有投资的动力

②财政分权制,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在债务安排、税收管理和预算执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权,这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根源

③关键部门和人员因手中的权力产生了寻租的需求,投资项目才有寻租的空间

6、分析为什么我国会出现投资对利率不敏感的现象(也可以参考上题答案)

对利率反应敏感的投资行为必须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换句话讲 就是投资要靠市场自发调节 比方说 当利率上升 市场上资金主要流向存款、债券等领域 以获得稳定的利息;而当利率下降 资金就会流向股市等资本市场以及消费市场 这就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可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而中国的投资于利率关系非常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中国的体制有关:

①我国是主要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国有企业是银行借款的主要对象,长期的计划经营和国家信用担保使得他们在借款时长期忽视了借款成本,也就是利率。对于国企而言,它不用考虑投资的风险,因为它为此所支出的成本,都由政府承担了,所以无论利率如何变化,企业并不敏感。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长期是银行和金融系统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所以对利率也不敏感。

②我国利率是由政府管制的,干扰资金成本的因素太多,影响了利率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表面来看是市场体系本身的不健全引发的,其实质还是投资驱动主要是政府主导。

7、了解凯恩斯投资函数的形式

(1)古典投资理论(P23-3):I=e+KY-dr,

e-自发投资,r-利率,d=di/dr-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K-收入引致的投资系数,Y-国民收入 (2)两部门经济中投资乘数(P27-1):K=1/(1-b),b=dc/dy

第三章 商品市场与货币的均衡

1、熟练掌握三部门模型下均衡国民产出的计算(已知参数求产出)P33

例题(P33-3)社会消费点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

(1)均衡的国民收入Y=C+I+G=100+0.8*(Y-T+TRo)+50+200=100+0.8Y-0.8*250+0.8*62.5+50+200 求解得Y=1000

(2)投资乘数:ki=dy/di=1/(1-b)=1/(1-0.8)=5; 政府购买乘数:kg=ki=5,

税收乘数:kT=-b/(1-b)=-4; 转移支出乘数:kTR=-kT=4

当税收为比例税收,税率t=0.25,其他条件不变,则: (1)均衡的国民收入y=100+0.8y-0.8*0.25y+0.8*62.5+50+200 求解得y=1000

(2)投资乘数kg=ki=1/(1-b+bt)=1/(1-0.8+0.8*0.25)=2.5,税收乘数kT=-b/(1-b+bt)=-2,转移支出乘数kTR=-kT=2

(3)国民收入相同但各乘数不同,是因为在不同的税制下可能有相同的国民产出,或者说可能不同税种、税率不影响国民产出,但征税将带来效率的损失,导致乘数变小,乘数效应变小。

2、掌握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原理:

(1)货币的供给(P34-3):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历史上以黄金为担保,现代货币供给已与黄金脱钩)

P35-3:央行发行的是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央行的债务拼争,通过央行与财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交易形成,交易方式是再贴现、贷款、黄金券的买卖、特别提款权、在途资金和财政部货币在央行的存款

(2)货币的需求(P37-2、3):L=L1+L2(即:L1—交易动机与谨慎动机(预防性动机);L2投机动机)

L1=ky,y-国民产出,k=dL1/dy-交易需求对国民产出的敏感系数 L2=-hr,r-利率,h=dL2/dr-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

3、熟练掌握两个市场均衡条件,IS和LM曲线,求均衡利率和产出 (1)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P41-1)

① IS曲线(P31-3):I=S点的轨迹,即收入等于支出的点的轨迹,表示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偏离点向IS曲线回归的趋势(P32-3):IS曲线左边的点,现行利率过低,I>S(投资>储蓄),利率有上升的压力;IS曲线右边

的点,现行利率过高,I<S(投资<储蓄),利率有下降的压力

②LM曲线(P39-2):L=M点的轨迹,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点的轨迹,表示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LM曲线点的含义(P39-3):LM曲线左边的点,M>L,货币供过于求;LM曲线右边的点,M<L,货币供不应求 (2)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P41-2) (3)均衡利率和产出的计算:例题(P41-3)

某国宏观经济中消费函数C-=150=0.5y,投资函数I=150-400r,货币交易需求函数为L1=0.25y,货币投机需求函数为L2=50-100r,又知政府支出G=50,实际货币供给M/P=180,则: 均衡国民收入Y:y=C+I+G=150+0.5y+150-400r+50

=> y=700-800r ①

L1+L2=M/P => 0.25y+50-100r=180 => y=520+400r ②

联立①② => r=0.15, y=580

消费C=150+580*0.5=440;投资I=150-400*0.15=90;交易需求L1=0.25*580=145;投资需求L2=50-100*0.1 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10个单位,则y=720-800r ③ 联立②③ => r=0.167, y=586.8 r↑, y↑,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第四、五章 财政、货币政策及效果

1、熟练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念及工具:

(1)财政政策定义(P42-3);以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政府行为

(2)货币政策定义(P64-3):通过中央银行运营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3)判断一个政策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的标准:

①政策发布主体:央行——货币政策,财政部——财政政策

②政策目的:收拢/放松货币——货币政策,定向对口项目——财政政策 (4)中国较少使用再贴现率调整作为货币政策的原因: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资金充足,毋须通过自己的资产票据向中央银行借款 (5)为什么全世界央行偏好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作为宏观调控工具?

①此为非行政化操作,市场化操作无需行政命令 ②操作可逆,可为央行探明市场真实需求提供数据

(6)为什么公开市场操作在中国未成为主要调控形式?(P70-3)

(7)中国的商业银行利润远远高于实体企业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不提高利率而提高准备金率?(P72-3)

中国的银行过于强势,不对称加息首先冲击到的会是银行本身。国际上存贷利率差一般在1%左右,中国的存贷利率差却达到

了5%以上,导致中国银行为全世界发展最快,中国实业却萎缩,同时还导致热钱大量涌入。

2、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作的机制

(1)财政政策作用机制(P43-1):核心是对需求的调节

(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P71-1):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低=>企业投资增加=>产出增加

凯恩斯将利率为中介指标,但在中国货币政策并非通过利率r传导,而是通过资产(如:土地、房地产)价格来传导的:货币供应↑→资产价格(如房价)↑→人民名义收入↑→消费↑→(乘数效应)→国民产出Y↑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①中国的利率决定非市场化,而是政府进行利率管制,利率对货币供给的反应不敏感 ②中国的投资对利率不敏感(原因参见第二章第5点的(2)小点)

3、掌握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影响因素)

(1)理论上取决于经济系统的指标参数(P63-2):支出乘数K、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

(2)实际上,我国财政政策效果的取决因素如下:

相较于西方规范、成熟的市场机制,中国其实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我们对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来看,中国的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累的社会财富,而这些社会财富被政府用各种财政手段转变为国家资本。因此,中国财政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唯GDP的一元化官员考核指标,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总,经济发展指标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是使得很多地方官员不顾当地实际情况,为发展而发展。有些为吸引大型企业落户,竞相抛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税收补贴政策、地价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些地方官员把土地作为生财之道,以低价把土地从农民中夺取再高价出售给地产商,造成农民收入严重不足,无法从由此得到GDP数字神话中获益等。

②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缺乏有效的管控。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监督体系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部分政府官员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很难进行科学的评价,而是把这种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作为一种权利寻租的砝码,使得本应对经济产生宏观调控或改进民生的项目成了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这一方面使得项目参差不齐,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使得社会财富向权贵、贪官和奸商手中集中,民营资本被挤出。

③财政支出项目的结构问题是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国民基础民生保障的公共服务支出、公共事务支出、转移性占比很低,而政府自身消耗、政府选择性支出占比巨大,这就使得原本应该由国家承担的如医疗、教育等基础民生开支转移到了普通国民身上,再加上高税收,普通国民和普通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减少,而通过钱权交易的权贵资本却在不断增长。又加上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内需疲软成为一种必然。

④过度投资、贪腐及过多的进出口市场干预使得货币严重超发。一方面由于产能过剩,大量出口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然而前些年的强行结汇制度使得人民币大量超发;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投资的政府债务及“体系外”循环的巨额贪腐资金,央行只能通过发货币来弥补这些资金漏洞。因此,货币的超发也使得财政政策最终成效大打折扣,人民无法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

综上,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滞后性,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看似一定成效,但在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中国经济指标统计的不规范与不科学,使得财政政策效果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变差,财政政策的效果主要受到了实施者执行水平和良心的影响、受到政治和社会体制的影响。

4、掌握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影响因素)

(1)从理论上说(P65-1):扩张的货币政策,如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刺激较大时,因此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强货币政策效果取决于以下因素:

h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越大,越敏感,LM曲线越平缓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程度:d越大,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2)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有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65-3)

5、熟练掌握挤出效应概念,计算均衡产出,分析挤出效应产生过程(最有可能的计算题)

(1)挤出效应(P45-3):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第一步:写出IS和LM的方程

IS方程:Y=C+I+G=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政府支出 整理后得到y随r变化而变化的方程 LM方程:L=L1+L2=M/P(即: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交易需求函数+投机需求函数=实际货币供应量

整理后得到y随r变化而变化的方程

第二步:将IS方程与LM方程联立,求得均衡点E处的y0及r 第三步:写出新的IS方程

第四步:将新的IS方程与LM方程联立,求得新均衡点E'处的y 第五步:将E处的r带入新IS方程求得y3 则,挤出效应部分就是y3-y

IS方程和LM方程写法示例:

例: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46+0.6YD,投资函数为:I=40-6r,货币需求函数为:L=Y/3+(170-8r),实际货币供给量M/P=180,政府开支G=10,所得税T=10(单位:亿元),试求(注:不考虑转移支付): IS: Y=C+I+G=46+0.6(Y-10)+40-6r+10=90+0.6Y-6r得出方程为:0.4Y=90-6r

LM: L=Y/3+(170-8R)=M/P=180得出最终方程为:Y/3-8R=10 (2)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因素及影响:

①LM不变时,

IS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好 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越多,财政政策效果越差 ②IS不变时,

LM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越少,财政政策效果越好 LM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多,财政政策效果越差

6、我国财政收支的现状与效应:(P47-57)

(1)财政收入增长过快P47-3、48、49;(2)吃饭财政比重大P49-3、50;(3)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P51-53;(4)税负太重,结构不合理P54-2、3;(5)地方和中央收入比重不合理P54-3;(6)征税成本太高P55-1;(7)税负主体不合适P55-2、3;(8)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太大P56;(9)征税的意识和观念有偏差P57-1

7、宏观政策组合及效果:

(1)双积极:LM、IS曲线均向右移动,产出一定增加,利率R变化不一定 (2)双紧:产出一定减少,利率R变化不一定

(3)紧财松货:IS曲线向左,LM曲线向右,利率R减少,产出y不确定 (4)紧货松财:利率r上升,产出y不确定

8、宏观政策的选择:(P77-1~P77-3)

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处于低谷期时采用“1.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双松)”,在高峰期时采用“2.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双紧)”,在经济处于上升期时采用“3.紧缩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处于下降期时采用“4.紧缩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

9、中国近年人民币超发的原因:

(1)国有企业改革,国家注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2)经济高速发展导致货币需求旺盛;(3)国际收支不平衡,持续大量顺差,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得的货币中外汇占款占85%~93%

10、能对目前中国宏观形势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取向做出判断

中国很少使用紧缩的财政的政策,目前这种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还是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详见本文最后所附参考资料,建议也可带上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材料)

第六章 国民收入决定的AD-AS模型

1、了解总需求的定义及其来源

(1)总需求的定义(P80-2):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 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表示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2)总需求曲线的推导(P81-82):AD曲线是均衡条件下价格P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函数,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呈反向变动 财政政策(IS曲线移动):IS向右,产出增加,若P不变,则AD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曲线右移)

货币政策(LM曲线移动):LM向右,产出增加,若P不管,则AD曲线右移(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曲线右移,使AD上升)

2、熟练掌握短期总供给曲线推导(会画图推导)

P87-1

推导过程:(1)利用劳动关系供求曲线求得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W/P和就业量N(P85-2) (2)利用生产函数图(图左上),说明就业量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总产出y=f(N)(P83-3) (3)利用45度线将国民收入由横轴变为纵轴(图右上)

(4)利用总供给曲线找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图右下)

当P1大于P0(物价水平上升),W/P1小于W/P0(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工资上涨到均衡点处 由于工资具有向下的刚性,均衡点以下的都会回到E点

当P2小于P0,W/P2大于W/P0,供给大于需求,厂商将按照P2雇佣数量(工资不能回到E点)

3、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总供给总需求之间的现状及原因

中国目前处于总供给无效和总需求不足的双重矛盾之下,具体原因如下: (1)总供给无效的原因:

①产能过剩。特别是第二产业产能过剩,95%以上的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是由政府投资竞赛造成的过度投资和重复投资:在以GDP增长为考核业绩的激励机制下,各地政府和官员都乐于搞投资建设;中央地方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投资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各地为了增加GDP,增加业绩,不断进行产业投资。由于高新科学技术的缺乏,各地投资项目都聚集在传统产业的投资上,这就造成了产业的相互雷同。同时项目寻租的存在也加剧了这种无效投资。

②产业结构失衡。首先,中国政府对企业分类对待,比如一些原料进口的贸易权只给大型企业,使得越靠近政府权力中心的企业得到的配置资源越多。这种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方式,没有公平的竞争机制,使得我们的资源无法达到有效的配置。第二,产业结构失衡不仅体现在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上还表现在制造业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③我国垄断产业过多、过大也是产能过剩的直接诱因。企业垄断的背后是政府垄断权力、资源带来的,垄断不除产能过剩就难以根治。垄断行业一般都以较高的价格和较少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垄断的存在不仅导致供给的无效,还会抑制需求,特别是公共产品。 (2)总需求不足的原因:

①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导致了有效的消费需求不足。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不公,中国的税收水平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政府税收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支出的比例偏小。大量税收被庞大的政府机构消耗,被政府对央企和地企的补贴所消耗,被政府不良投资所消耗。其次是不同地区 行业、部门及职业之间的收入的分配不公。在中国国字头企业、垄断性企业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更优惠的政策,更强的竞争力,更好的业绩,员工更高的收入。但是相对于对社会就业承担重要比例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却享受不到资金、政策、资源上的优惠,从而竞争力弱,企业员工收入低。最后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分配不公。计划经济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人口享受的社会公共资源差别巨大,城乡人口就业机会不均等,收入差别巨大。如考虑住房 医疗

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不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导致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而大量货币财富仅积累在少数人手中,从而导致我国整体消费率偏低;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财富过多地集聚到高收入阶层也导致了我国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一般来说,收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②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模式,政府战略资源导向导致民间资本投资不足,加上国家在投资政策上的诸多限制,使得许多项目准入门槛过高,直接导致了民间资本的被排拒。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和无效供给增加的矛盾主要是由国家的体制和机制引起的。政府要努力改变引起矛盾的体制机制,在政府职能改变和官员激励机制上下工夫,根治重复建设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打破央企、国企的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分配资源的能动性。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提高大众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通过努力提高有效需求和遏制无效供给。

4、掌握用总供给、总需求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P88、P92)

第七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1、了解通胀、失业的概念和分类

(1)通货膨胀的定义(P94-2):一国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π=(CPIt-CPIt-1)/CPIt-1*100% (2)通货膨胀的分类(P96-2, P96-3)

2、了解通货膨胀的影响:P96-2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①使得那些取得固定的货币收入的人蒙受损失;②使节俭者拥有的财富缩水(货币购买力下降);③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④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变相征收“通货膨胀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扰乱了市场机制,价格信号本是经济系统中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高膨胀将扰乱价格系统,使得人们要花高成本辨识价格信号,使得经济系统无效

(3)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4)对中国来说,通货膨胀还会推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中国核心竞争力丧失,大量企业迁出中国。

3、熟练掌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收入政策:(1)工资与物价的控制(2)道德劝说;(3)改变预期

我国较少使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因为地方政府是以搭建融资平台、招商引资、投资等作为重要的业绩手段,因此要对地方政府花钱进行管理的成本太高。

4、CPI的相关知识点:

(1)概念:消费者价格指数CPI(P94-3):是指购买一组有代表性的产品和劳务,再比较它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我国以1990年一揽子商品不变价格作为基期价格。

CPI=(一组固定商品的当年价格)/(一组固定商品的基期价格)*100%

(2)我国现行CPI统计方法存在的缺陷(为什么CPI统计数据失真)(P95-3)

5、失业的相关知识点:

(1)失业与失业率的定义(P101-1)

我国农村人口全算为就业,城镇人口只统计登记失业人口,因此我国统计出的失业率失真。 (2)失业的分类(P103-2~P104-3)

摩擦型:由于雇主与就业人员双方谈判无法达成一致协议,以及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失业 结构型:由于经济的周期、产业结构的替换、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3)为什么中国近年在高经济增长下仍存在高失业率?

①经济增长方式是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主要形成资产,对就业拉动不明显

②劳动力供需关系方面。劳动参与率在上升,即可劳动人员占总人口的比率在上升,意味着劳动力有效供给大幅提高。但我国经济增长以资本带动为主,对劳动力需求有限,对资本的需求大于对劳动的需求,资本对劳动的基础效应明显,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供求失衡还表现在1. 目前中国的教育并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导致供给与实际需求脱节。

③改革开放后,企业目标转变为以利润而中心目标,因此必须减员增效,隐性失业被释放出来

④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主导配置资源,且主要投入方向为大型国有企业。但大型国企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有劳动力容纳能力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获得的资源却有限,导致整个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

⑤技术的几步对劳动力的挤占,如机械的使用对人力的替代。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1、分析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原因和动力。

人民日报的观点: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来自制度的变化,提高了配置效率: (1)摆脱了计划经济束缚,市场经济在各层面进行推进: (2)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杨小凯观点(古典经济学视角):各方面使用效率的提高,导致在要素水平上量和质的提高。

(1)中国在宪政体制未变化的前提下,由传统自给自足的方式,通过学习和模仿,从周边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低成本吸收周边国家资金。

(2)人才素质高,人力资本优厚:①减少了对人的管制,允许人的自由流动,人才向各行各业、向周边区域流动,低成本获取先进劳动技术和管理经验,释放人的潜力;②减少对技术的管制,技术得以进步;③低成本获得人的要素,通过剥夺一部分人的权利(剥夺农业资本转变为工业资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林毅夫、盛洪观点(从古典经济学向制度经济学角度转变):制度设计

中国增长奇迹归因于赶超战略,使经济主动发生变化,新主体产生,形成部门间的竞争格局。 (1)市场机置配置资源的扩大

(2)变迁战略得当:没有直接碰产权问题,而是农村搞包产到户,企业搞股份制,激发个人能力,使个人、企业、地方政府拥有剩余经济索取权。

钱颖一、张五常观点(制度经济学角度):财政分权

政府放松管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分权制讲权力分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分给企业,企业分给个人,使得从上到下均有剩余分配索取权。这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的竞争状态和过度投资。中国要继续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应进一步放松管制,让竞争在各层面扩大,不同层面的部门和企业更充分的竞争,才能更好的激发和释放活力。

老师观点:

(1)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 (2)放松了管制:特别是对人的管制,使人的能力释放(参看杨小凯观点第2点) (3)未来增长的核心在体制改革,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

参考资料:

1、我国财政政策发展历程

改革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在中国渐进改革的初期,与农村改革、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一道,财政是在传统体制上打入楔子的“突破口”之一,从1980年起改变以往“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集权型财政体制,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权型财政体制。这一阶段的种种安排,都是为正面启动城市改革和宏观、微观配套改革准备条件。1985年,以利改税为基础,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年后,又调整为“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权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很快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地区割据、财力分散和运作失范,企业难以真正搞活,政府间财力分配也难以真正规范和稳定。1994年,中国推出财政、税收的配套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成为由“行政性分权”(分灶吃饭)向“经济性分权”(分税分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由于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但1998年一季度过后,我国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于是政府先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然而这些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应用却迟迟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余地已经相对狭小。于是,为力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并且把增加投资的重点掌握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2、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效果:

据有关部门测算,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GDP增幅的贡献率,1998年为1.5个百分点,1999年为2个百分点,2000年为1.7个百分点,2001年为1.8个百分点。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社会过度储蓄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当前我国储蓄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居民和企业两大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居民将过多的收入用于储蓄,一方面是与我国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不健全有关,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储蓄主要来自于高收入者而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不高相关。企业将过多的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投资于创新活动。随着存差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将这些剩余资金“消化”掉。由此,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又投向了建设领域,新一轮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由此产生。还有,储蓄过度增长引起过度投资,实际还对消费形成了挤出效应,因为在资金一定情况下,投资过多占有份额,必然排挤和抑制了消费。

其次,工业的过快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又远远慢于工业品的生产增长速度。由此,我国经济发展中又遇到另一个矛盾,工业品产能的过剩。很多消耗环境资源的该被淘汰的工业在财政政策的扶植下未能依循正常的市场规律予以淘汰。当工业品持续以快于国内消费增长速度增加时,便被迫形成大量出口,大量出口既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又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由此导致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反过来又要求货币供给规模不断增加。

再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全面扩大的趋势,既存在城乡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也存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消费不足实质是结构性消费不足,主要表现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消费不足。

3、货币政策:

资料:通常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纵观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历程,从建国后一直奉行的“双松”政策到1998年底起开始施行的历时近七年之久的“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的“双稳健”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当前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逆转以及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将有所缓和。同时,出口增长将回调,但幅度有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持续作用下,银行的流动性虽然比去年有所缓解,但仍然比较充裕,货币信贷仍然处于比较宽松的环境。在此背景下,继续实行“双稳健”组合似乎是我国2007年继续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l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