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31 2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科生开设。

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作为经济类专业2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和扩展、前沿课题讨论三大部分,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宏观经济理论是系统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理论,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体现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注意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能力的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学期期末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 四、教学总时数:72学时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高鸿业

2、《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第1版。布莱恩.斯诺登等:

3、《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刘俊民,南开大学出版社 4、《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宏观经济学》,Olover Blanchard,清华大学出版社

6、《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斯蒂格利茨

7、《经济学小品和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斯蒂格利茨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以及与GDP有关的其他宏观经济学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重点和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GDP的定义及核算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宏观经济学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三、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 四、产出=收入,产出=支出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三、国民收入(NI)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六节 名义GNP和实际GNP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含义及区别 二、GDP折算指数

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最终产品;中间产品;GDP;GNP; NDP;NI;PI;DPI

思考题

1、下列项目是否要计入GDP,为什么?

⑴政府转移支付;⑵购买过一辆用过的卡车;⑶购买普通的股票;⑷购买一块地产

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 NDP、 NI 、PI 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等于计划的投资?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把握乘数原理

及消费、储蓄函数,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有关经济现象。

重点、难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及两部门、 三部门、 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三、投资等于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 2、价格水平 3、收入分配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第五节 乘数论

一、什么是投资乘数

二、投资怎样转化为居民收入 三、乘数大小由什么决定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一、 三部门经济及其恒等式 二、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四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基本概念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乘数

思考题

1、什么是总需求和总产出?

2、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3、简述两部门、 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及其调整。

重点、难点:

IS-LM模型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一、实际利率与投资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五、预期收益与投资

1、对投资项目的产出的需求预期 2、产品成本 3、投资税抵免 六、风险与投资 七、托宾的“q”说

第二节 IS曲线

一、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一、利率高低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 2、货币需求的投机理论 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一、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IS -LM分析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基本框架 二、数学模型

基本概念

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

思考题

1、简述IS、LM曲线的含义,试推导两部门的IS、LM曲线。 2、评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若货币交易需求为L1=0.2Y,货币投机需求为L2=2000-500r。(1)写出货币需求总函数;(2)当收入为1000,货币供应为2500时,均衡利率为多少?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两大基本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并通过IS-LM模型分析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重点、难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挤出效应,凯恩斯极端与古典主义极端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二、如何正确使用混合政策

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思考题

1、假设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2、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3、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4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0.8,投资i=150亿美元。(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 。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工具,了解有价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充分就业价格稳定 二、价格稳定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五、赤字与公债

六、西方财政分级管理体制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 2、公开市场业务 3、变动法定准备率 4、道义劝告

五、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

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

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 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 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 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期货市场

二、垫头交易与买空卖空 三、期权交易 四、双向期权

第六节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演变

一、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及政策

二、新古典综合派—在许多方面弥补和纠正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 三、货币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四、供给学派—供给创造需求,主张降低税率以刺激供给

五、理性预期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政策无效(或只有预料之外才有效)

六、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上的运用

七、新凯恩斯主义—价格、工资粘性,货币政策有效(至少短期有效)

基本概念

充分就业;摩擦性失业;自动稳定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货币创造乘数;公开市场业务;道义劝告;基础货币;再贴现;功能财政;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思考题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3、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并能用此模型解释国民经济过热、萧条、 滞胀等经济现象。

重点、难点: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推导、和移动;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AD-AS模型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与总需求函数 二、总需求的推导 三、总需求的斜率 四、总需求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短期与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二、劳动市场

第三节 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

一、长期指资本存量、人口、生产技术以及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改变的情况

二、短期中,除了可变的生产要素以外,其他的因素(资本存量、人口、生产技术等)均保持不变

第四节 古典总供给曲线

一、古典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根据、定义及图示 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五节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根据、定义及图示 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第六节 常规总供给曲线

一、线形常规总供给曲线 二、非线形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七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一、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二、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三、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第八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一、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三、劳动市场均衡条件 四、总量生产函数

基本概念

总需求;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

思考题

1、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2、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的状态。

3、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类、成因、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菲利普斯,了解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对策。

重点、难点:

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理解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一、失业的数据 二、失业的分类

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一、用供给——需求分析框架解释失业 二、失业的经济学意义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二、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数据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3、按照人们的预期程度加以区分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等 四、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第七节 失业与通膨胀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的政策含义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四、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基本概念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

思考题

⒈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介绍国际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四种有影响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规模经济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三、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四、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欧洲联盟 三、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金本位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三、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

第四节 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

一、倾销的含义 二、倾销的特征

三、反倾销措施 四、倾销的确定

第五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二、外汇市场干预

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最惠国待遇;倾销;限制出口的贸易政策;进口关税;进口配额;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汇率

思考题

1、说明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2、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3、简述欧洲联盟的形成过程

4、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征收关税带来的影响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掌握IS-LM-BP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调整内外均衡的政策。

重点、难点:

IS-LM-BP模型;调整内外均衡的政策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一、汇率及其标价 二、汇率制度

三、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 五、实际汇率 六、净出口函数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二、净资本流出函数 三、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三节 IS-LM-BP模型

一、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 二、IS-LM-BP模型

第四节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一、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 三、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

第五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一、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二、浮动汇率下制的货币政策 三、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 四、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第六节 调整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政策

一、常见的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状态

二、国际收支失横及其调整、同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七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一、南—北关系简述

二、南—北关系模型化的两种思路 三、用对称方法分析南—北关系

第八节 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节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 四、总量生产函数 五、国际收支的均衡条件

基本概念

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同一价格定律;实际汇率;国际收支平衡

思考题

1、均衡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说明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过程。 3、说明国际收支曲线的推导过程。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分析,以及经济周期理论。

重点和难点: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周期理论概述;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一、用经济周期图分析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二、用图分析美国1959-1995年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的路径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

三、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

第三节 增长核算

一、增长核算方程的数学公式 二、增长的经验估计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一、基本假定和思路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三、稳态分析 四、储蓄率的增加 五、人口增长

六、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七、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五节 内生增长理论

一、基本模型 二、两部门模型

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鼓励技术进步 二、鼓励资本形成 三、增加劳动供给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特征

第八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第九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三、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一、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二、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

增长核算方程;黄金分割律;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资本深化;加速原理

思考题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3、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这三者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与共识,初步引入博弈论。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全貌。

重点和难点: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假设与观点;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价格(工资)粘性;宏观经济政策时间的不一致性;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一、根据附加的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推导总供给曲线

二、比较菲利普斯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⒈新货币数量论 ⒉自然率假说

二、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一、个体利益最大化 二、理性预期 三、市场出清

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一、卢卡斯总给函数 二、模型的基本思想

三、简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

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一、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第六节 名义粘性

一、名义工资粘性 二、名义价格粘性

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供给曲线

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

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一、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三、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自然述评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状态

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一、货币政策的博弈论描述 二、货币政策的博弈模型 三、时间不一致性

基本概念

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理性预期;名义粘性;经济

思考题

1、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2、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3、粘性价格假定有什么重要性

4、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h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