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09 00: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全国自考德育原理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列不属于影响品德发展因素的是() A. 生物因素 B. 社会因素 C. 实践活动因素 D. 个体年龄 答案:D

2. 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是() A. 德育目标 B. 德育内容 C. 德育方法 D. 德育手段 答案:B

3. 直接制约并影响教育目的确定依据的是() A. 一定社会的要求

B.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C.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 D. 一定的教育目的理论 答案:D

4. 德育是指() A. 思想道德教育 B. 政治教育 C. 法纪教育 D. 道德教育 答案:A

5. 不属于队会形式的是() A. 大队会 B. 中队会 C. 小队会 D. 基层队会 答案:D

6. 品德修养范围不包含() A. 自我修养 B. 自我教育 C. 自我反省 D. 修养 答案:C

7. 对中小学德育来说,()是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依据。 A. 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B. 学校具体培养目标 C. 一定时期的教育制度 D. 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

答案:A

8. 下面四句中错误的说法是()

A. 品德测量、操行评定是品德测评的一种方法 B. 操行评语仅仅是表示品德测评结果的 C. 品德测量与评定有许多环节、方法

D. 操行评语可用于人才选拔和鉴定人的品德状况 答案:B

9. 在德育过程中,()和德育手段是融为一体的。 A. 教育者 B. 教育目的 C. 受教育者 D. 德育方法 答案:A

10. 坚持()方向性是社会主义德育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德育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的根本区别。 A. 社会主义 B. 共产主义

C. 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D. 反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P135)

11. 学校群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学生集体是() A. 共青团组织 B. 班集体 C. 学生会 D. 班委会 答案:B

12. 德育效果检测最主要、最经常的检测形式是() A. 学生个人自查自测 B. 学生集体查测 C. 学生相互查测 D. 教师查测 答案:A

13. 关于古代学校德育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基本目标是“明人伦” B. 职能是维护社会上层建筑 C. 有明显的奴役性、专制性特点 D. 有明显的经验性、开放性的特点 答案:D

14. 不属于社会主义德育初级性的是() A. 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 B. 社会主义初级性质的德育 C. 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D. 反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德育

答案:D

15. 对人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情感及行为具有定向调控动力作用的是() A. 品德 B. 智力 C. 认知 D. 意志 答案:A

16. 不属于学校主要德育管理人员的是() A. 大队辅导员 B. 班主任 C. 年级组长 D. 任课教师 答案:D

17.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A. 培养剥削者

B.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 培养知识分子 D. 培养统治者 答案:B

18. 对品德认识产生能动作用的是() A. 品德知识 B. 品德动机 C. 品德意志 D. 品德行为 答案:C

19. 班集体教育者的工作重点和做好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关键是() A. 狠抓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B. 优秀学生 C. 学生干部 D. 全体学生 答案:A

20. 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不包括() A. 校外辅导站 B. 走出去,请进来 C. 关心下一代协会 D. 通讯联系 答案: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答案:(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集体教育的思想。 (3)劳动教育的思想。 (4)纪律教育思想。

2.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德育的对象不只是个体,还包括集体。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集体并不是一群个体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凝聚力的群体。教育者首先要把个体组织成集体,对集体进行教育。集体不仅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体。健全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目标、要求、舆论、作风,集体中个体的权利与义务,集体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和协作等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它以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塑造

着他们的灵魂,把他们培养成集体主义者。它能使学生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养成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总之,教育者首先要搞好对集体的教育,并发挥其教育主体的作用。这样就能把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

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按照外部的品德教育要求,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当然,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搞好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这就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3. 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

答案:要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象和内容。

教育者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象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两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情况包括:学生一般情况;个人经历;个人品德情况;学业成绩和学习态度;个人身体情况;人际关系;个性情况;家庭情况;学生生活的社区和交往情况等。了解和研究学生集体的情况包括:班集体的一般情况;班集体学生发展情况;班集体发展情况;班集体各类学生情况。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是互相联系的,了解和研究时要结合起来进行。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要以班集体总的

情况为背景,而了解和研究学生集体又要以学生个体情况为基础。这样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阶段和要求。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包括对话法、座谈法)、问卷法、文献法、考核法、社会关系测量法等。对集体进行测量的方法,如集体主义自决、团体的团结指数和集体成员对集体的满意程度等。

了解和研究学生有三个环节或阶段: 第一,调查了解。 第二,分析研究。 第三,提出教育措施。

了解和研究学生应遵循三点基本要求:一是要全面经常,二是要客观深入,三是要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4. 简述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案:(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说:“教育是由年长一代施加的影响,这不是为社会生活做准备,它的目的是引起和发展儿童一定体力的、智力的和道德的状态,这是由整个政治社会和特定的环境对他提出的明确的预定的要求。”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他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

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他在对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①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 ②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 ③奖惩结合,切忌体罚。 ④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5. 举例说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形式、主要模式。 答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本形式是: (1)把青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

把年轻一代德育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去,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互相配合,真正形成综合一致的德育网络,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2)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 (3)社区教育委员会。

(4)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德育组织。

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几种主要模式有:

一是以学校为龙头,主动指导家庭德育,联系社会各界,形成统一的德育网络;一种是以社区、街道或乡、镇为龙头,组织学校和社会各界形成社区德育网络;一是以厂矿或部队等大单位为龙头,请学校参加指导工作,形成厂区教育委员会的网络。无论哪一种形式,学校在这一网络中都起骨干作用。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社会因素对人品德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品德发展的影响。

第一,社会生活条件使生物因素提供的品德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第二,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现实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2)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

(3)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的作用。

第一,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品德发展的根本水平和内容。 第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人的品德评价原则。

第三,不同的社会精神文化背景影响到品德发展的速度。

第四,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社会信息,社会意识,大众文化影响到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的各个方面。

(4)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 第二,邻里和社区的影响作用。

(5)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以上为答案要点,在论述过程中展开论述)

2. 联系实际说明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概念、特点。

答案:(1)家庭德育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补充和助手,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其特点有: ①寓教于养,养教结合。

生养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职能之一,教重于养,家庭德育具有目的性,但它却不像学校德育那样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它主要是结合孩子的抚养过程和家庭日常生活、活动和交往,孩子熟悉的人和事,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潜移默化

地进行的。

②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子女是受教育者,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权威。真正的家庭德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把其培养成人。护短溺爱,娇纵不管不教,或滥用亲子之情和家长的权威,要求过高,责之过严,甚至打骂孩子,都违背家庭德育的规律和特点。 ③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言指言教,行指身教。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示范,个别施教,都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④因地制宜,“寓物则诲”。

家庭德育主要是在家庭这种特殊环境及其家庭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父母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时机和条件,因地因时制宜地“寓物则诲”,遇事则喻,遇人而教,随机而发,启发诱导,方法灵活,方式多样。

(2)社会德育广义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品德的影响。狭义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组织、团队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其特点有: ①广泛性和多样性。

a.对象、影响范围广泛多样,面向广大社会成员,各阶层、年龄等; b.内容、形式广泛多样; c.形式、手段多样。 ②复杂性。

a.社会德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它实施作用的复杂性;

b.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影响来源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作用的复杂性。 ③自由选择性。

带有“指令性”的色彩,它常常是以建议、规劝和说理疏导的形式出现、进行的,受教育者对德育要求和影响是否接受、接受的方面和程度等,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水平、经验和意识倾向,经过认真思索和判断,来决定取舍和付诸行动的。 ④隐形性。

各种类型的德育都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和实施方法,但一般说来,学校德育更多地是显性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德育要求是带有某种“指令性”色彩的,其影响一般也是明确的、明显的,学生非常清楚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因而也比较主动、自觉。社会德育则不同,它并无显性的老师和学生,也无“指令性”的德育要求,其德育影响和因素往往是不明显的,教育者的身份和德育内容是隐蔽的,人们往往是在生活中、娱乐中,朋友式的交谈、商

讨中,真善美的鉴赏及其与假恶丑的对比鉴别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影响的。 ⑤快速性和灵活性。

社会德育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灵敏性,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新闻报道,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极其迅速,手段、形式极其灵活多样。 四、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 王海为了当班长,每天一大早就到学校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下课积极擦黑板,放学又是关好门窗,最后一个离校,见了老师非常有礼貌,为老师打水搬凳子,团结同学等。但是一回到家,书包扔到沙发上就要吃的,吃完饭就出去玩,不帮家长洗碗、拖地,看到别的同学有新玩具就向家长要,不给又哭又在地上打滚。 试分析此案例违背了品德修养什么原则。

答案:此案例违背了品德修养自觉性原则。

品德修养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对品德修养的目的动机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在正确思想道德观念调节支配下,能坚持原则,使品德陶练活动达到目的。品德修养自觉性与一个人的品德认识水平和自我尊严感分不开。品德修养自觉性还表现为对感情冲动和行为活动所具有的调节支配能力。王海进行品德修养是为了当班长,而不是要真正做一个好品德的学生。因此,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仅限于学校,不能正确选择和确定品德修养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很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不能坚持原则,排除别的小朋友的干扰诱惑,不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如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或境界。可见对品德修养无真正深刻的认识,未达到自觉进行品德修养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