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第二十九课

更新时间:2024-06-19 0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讲述

课题:信

课节:第二十九课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信”这一部分,“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来,把眼睛睁开,亮亮地看黑板。我们来一起读诵一遍。好,来预备,齐。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好。“见未真”,就是任何事情我们没有看清楚,没有看到真相之前,就不要轻易地去发表意见;“知未的”,我们对事情没有很清楚,没有很明白;“勿轻传”,就不要轻易地传出去。

“见未真,勿轻言”,我们在没有看到事情真相以前,不要随意地发表意见;“知未的”,我们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千万不要轻易地传出去,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事非宜,勿轻诺”,事情不是很合乎义理,那就不要轻易地许诺,轻易地答应他人;“苟轻诺,进退错”,如果轻易地答应别人就会怎么样?进退两难。

“事非宜,勿轻诺”,事情不是很合乎义理,不是很合理,不恰当,

我们不要轻易的答应,轻易的许诺,如果你轻易的就答应别人,到时候就会进退两难;

“凡道字,重且舒”,我们说话要重,“重”就是要清楚,“舒”就是要缓慢,我们凡是讲话、说话的时候,吐字要重就是要清楚,在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而且要缓慢;“勿急疾”,就是不要太快,“勿模糊”,不要含糊不清。

“彼说长,此说短”,就是东家说长、西家说短,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不关己”,跟自己的正事没有关系就不要怎么样?就不要去参与。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见未真”。很多事情我们眼睛看到的,俗话讲“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但是很多事情我们看到了,我们能不能说看到的事情就是这个事情的真相呢?是不是肯定的?不一定,未必。所以很多事情即使你看到了,你以为是真的,它也不一定是真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这个故事叫《颜回煮粥》。

颜回是孔老夫子最信任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学生。有一次,孔老夫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围困到了陈蔡之间的地方,他们也遭受了磨难,在那里粮食完全断绝了,所以这个事件叫“陈蔡绝粮”。他们整整七天没有吃到粮食。

我们想想,你有没有一顿饭没吃的经历? (有。)

什么感觉?饿不饿? (饿。)

饿,有的不饿。那两顿不吃呢? (饿。)

如果你一天不吃饭会有什么感觉? (也会饿。)

我想说有谁一天没吃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没经历,就不要随便说,对不对?“知未的,勿轻传”,不要说一天不算什么。什么感觉?

(我就是晚上回家晕了,就是啥也没吃,很晕。)

你看如果你一天不吃饭,你还有没有劲儿了?能不能跑得动? (跑不动。)

走都走不动了,站都有点儿站不稳,头晕目眩。好,给他掌声鼓励一下,请坐。

他们七天没吃饭,所以很多学生怎么样?饿得站都站不住了。而孔老夫子当时是什么状况呢?孔老夫子当时依然“讲习读诵弦歌不衰”。跟平常一样继续教学,讲授诗书礼乐都没有间断。他都没有一点儿什么?担忧,没有一点儿抱怨。

他的学生子贡看到这些同学都非常的困顿,他就用自己身上的一点钱,拿出自己身上仅留的那些钱,突出重围去换了一些粮食回来。那人多粮食很少,怎么办呢?当时颜回和子路就找来了一口大锅,在一个破屋子里边为大家煮粥。在煮粥的过程当中,子路有事情就离开了一会儿。刚好子贡就从门前的井边过去,他往房间里顺便一瞧,结果看到了一个景象:看到颜回正从锅里舀了一勺粥,然后喝了下去。

子贡马上就来到了孔老夫子的房间,他是怎么样问孔老夫子的

呢?他说:“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仁人廉士,遇到穷困会不会改变自己的气节呀?孔老夫子回答他:“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遇到穷困就改变气节,那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仁人廉士呢?你看孔老夫子的回答是不是非常的有智慧,非常的明确,有判断力。

子贡就问了,那像颜回这样的人,他遇到穷困该不会变节吧?如果你是孔老夫子你要怎么样说呀?你要怎么样回答?举手怎么举?坐直了,后背挺直。你要怎么回答?

(应该不会吧。)

好像在犹豫,应该不会吧?还有可能。哎呀,如果我是你的学生都伤心了。请坐。

(孔老夫子会说:不会的。) 不会的,为什么?

(因为颜回他平时跟同学相处都很谦让很有德行,而且他家境非常贫寒。)

平常他就很有德行,是不是?好,请坐。

当时孔老夫子就说了:“当然不会。”非常肯定地回答他。 子贡就把他看到的情况跟孔老夫子说了,可是老师我刚才看到颜回在喝粥,偷吃粥,那夫子听了之后,如果是你,你是孔老夫子要怎么办?你要怎么办?

(我要对子贡说,你还是带我去看一看,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如果颜回另有隐情呢?)

如果颜回另有隐情呢?好,给她掌声鼓励。好。

孔老夫子说:“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今天这样说,

我也不会怀疑他,我不会有任何怀疑,想必一定是有什么缘故。你不要讲了,我现在就问问他。”

他要直接去了解,马上把颜回召过来。那怎么问呢?你是孔老夫子,你怎么问呢?来。

(如果是孔老夫子,我会说:颜回,我觉得你人品很好,我今天听说你偷喝粥了,我不明白是你从外面弄回来的粥,熬完之后尝尝到底熟没熟?还是你真的去偷吃了?)

好,请坐。如果他这么问你,你会怎么感觉?有什么样的感觉?来。

(我会觉得孔老夫子怎么这样问我,来怀疑我的人品。) 看,你都是我的老师还来怀疑我的人品,好,请坐。

你看,我为什么问你们呢?问大家呢?就是让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站在孔老夫子的角度,你要怎么做?站在颜回的角度,你要怎么做?别人会怎么想?是一颗念念为他人着想的心。那孔老夫子一定会考虑到颜回的感受,也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感受。

所以,孔老夫子是这样问的,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祖宗,想必我们的祖先是要来护佑我们吧。所以,今天颜回你煮完粥以后,我要拿这个粥来供奉祖先,感恩祖宗啊。

大家想想颜回是怎么说的?当时颜回说:“老师,这个粥不能供奉祖先了。”为什么呢?很奇怪。他说:“我在煮粥的时候,粥里边的热气熏到了屋顶,屋顶的尘土就掉了下来,落到了粥里。那我看到粥就被这个泥土给弄脏了,马上把这一块灰尘舀起来,那这个脏了的粥,掺有尘土的粥,如果把它扔掉,又觉得很可惜,大家都吃不到粮食,

所以我就把它喝掉了。而喝过的粥是不可以祭祀供奉祖先的,那是对祖宗的不恭敬。”我们一定把好吃的、新的物品、好的物品首先供给祖先,绝对不能把自己吃过的东西再供奉,那都是非常不恭敬的。

孔老夫子听罢说:“原来是这样啊,如果是我,我也一定会吃了它的。”颜回退出去之后,孔老夫子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他本来就非常信任颜回。为什么还要来问一下?当时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的佩服,非常的信服,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的感动。那他为什么还要问一下颜回呀?他是为了什么?来。

(孔老夫子是想维护颜回的人品。)

对,维护颜回的名节,因为当时也有可能不只是子贡看到了这件事情。好,来请坐。

那我们看颜回,那个粥如果扔掉了是不是很可惜?非常的珍贵,即使不在那种非常困苦的境况下,我想颜回也不会把粮食随便地就扔掉,不管任何时候他可能都会把这个脏了的粥喝掉,因为他非常地惜福。那我们想想这个粥是脏的,如果不把它舀出来,给大家喝,行不行啊?脏了的粥可不可以给别人喝啊?可不可以?大家一起说。

(不可以。)

对,整个粥都会被影响了。那可不可以给别人喝这样的粥啊?不可以。按照颜回的德行他绝对不会把这样的粥给别人喝。所以,可以见到颜回的这种德行,这颗存心,还有他对祖宗的那一颗恭敬之心。因为那颗恭敬之心,他才把这个事情的原委道给大家听。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学到什么?看见事情可不可以只看事情的表面?所以现象不等于真相。好,我们要看什么?看一件事情,要看什

么?

(要看事情的经过。)

要看事情的经过。请坐。要看事情的来龙去脉,要看它的经过,很好。还有吗?好。

(要看事情的本质。)

要看事情的本质,很好。还有吗? (还要看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起因。你们都很有智慧呀!还有吗?还有什么?刚才老师说了看颜回的什么心?为别人着想的心,对祖宗的恭敬心,这是什么?看一件事要看人的什么?

(看一个人的存心。) 大点儿声。

(看一个人的存心。) 好,给她掌声鼓励一下。

看一件事情要看一个人的存心。如果都不了解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动作他背后的存心,很有可能就会怎么样?发生误会,就会造成误会。那一个人话说对了,这件事情做对了办对了,他会利益他人,会利益团体。而一句话他说错了,他判断错了,那就会怎么样?可能伤害到一个人,甚至伤害到一个团体。

有一个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他有一天就看到另外一个小朋友,他早上来了以后,悄悄地从书包里拿出来幼儿园的一本书放回到书架里。他毫不犹豫地就喊:“老师,他偷书!”你看当他这句话说出来之后,会造成什么后果?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好。

(他这样喊的话,其他同学也会知道的,而他不一定是偷书。) 有可能是被误解了,结果别的同学都觉得他在偷书,是不是?好,给她掌声鼓励。

(如果这个同学把误以为这个偷书的同学告诉老师的话,许多同学都会怀疑这个同学的人品,以后都不会跟这个同学玩了。)

你看伤害到了这个同学。好,给她掌声鼓励。

伤害到了他人。结果经过一了解是怎么样的?这个同学看到幼儿园里的书经常被人翻看,结果这个书页都破掉了,他就拿回家把它补好了,第二天又拿了回来。所以,我们说话要不要很谨慎?要很谨慎。“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好,大家把这句话一起念一遍。

(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就是要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都要经过一番的考虑,要考虑什么?

(要考虑对方和别人怎么看这件事情。)

要考虑这件事,话说出来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否对别人有伤害。

好,给她掌声鼓励一下。好。 (还要考虑对这个同学的影响。) 也要考虑对他的影响。 (对他人品的影响。)

对他人品的影响,所有的影响,是不是?好,掌声鼓励一下。 当你要考虑到结果的时候,就不会轻言,不会轻传,也不会轻诺。

下面有三个“轻”,都是让你要谨慎,不要随便说,随便传,随便地承诺、许诺。所以,即使你真的看到了这件事,也不能够轻易传言,也有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所以,看一件事情要看一个人他后面的存心。我们首先要相信别人,相信别人是好心,这是根本的原则,你要对别人有信心。

如果孔老夫子对颜回没有信心,不信任他,他就不会把他叫过来,来问他这个问题,还有众多的学生都在身边,问这件事情。所以,首先孔老夫子对学生颜回是非常的信任。那颜回对老师呢?还有子贡对老师呢?也都是非常的信任,他们彼此都是一份信任。我们的信心,是给别人非常强大的动力,所谓知遇之恩。

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颗本善的心,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别人要有信心。而你对别人的不信任,其实也是对你自己的不信任。所以老子曾经说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有信用的人我相信他,“信者吾信之”,如果他不讲信用,我还是相信他,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一定有他的缘故。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如果我们看到事情随便说,其实是不孝的。如果我们轻言轻传,这都是不孝,因为我们的德行是有缺失的,“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这样做是让我们的父母蒙羞。还有我们看别人要看别人的什么?看优点,还是缺点?

(优点。)

要看他身上的优点,要看他身上好的地方,向他学习,不看缺点,不看别人的错。不要把别人的过失、错误放在心上,不计较,要隐恶

扬善。“道人善,即是善”,接着说,“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要看别人的优点,不看缺点,要隐恶扬善。

我们说话也要实事求是,对事情不完全清楚明白,你就说“不知道”,你就说“不清楚”。千万不要怎么样?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所以论语当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知未的,勿轻传”。你如果不完全清楚明白就不要乱发表意见,不要随便就传出去,对他人造成误导。

在北宋时期有位大文学家苏轼,我们又叫他什么?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都已经非常有成就了。有一天,他来到丞相府,来拜访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招待客人,他就在书房里等待。当时看到王安石写了这样一首诗说道:昨夜西风入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当时苏轼就笑了,想啊,秋天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怎么会像一般的花到秋天就凋落了呢?于是他就在诗后面又填了两句。“黄花不比秋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他就很潇洒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广州,做团练副使。在那个时候也是他比较落寞的时候,没有事情的时候他就在花园里边散步。当时正值秋天,结果他忽然发现在秋天居然也真的有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这时候他想起了当时他的那一首诗,觉得怎么样?很惭愧。

我们看苏轼他从小就非常的勤奋,苦读书,已经读了很多的书,他非常的有才学,在文学艺术方面都这样有成就的人,但是也有他不清楚不完全明白的事情,也会有疏漏。那我们呢?我们能不能跟苏轼这样的大文学家比呀?我们知道的更少,所以我们能不能对自己很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e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