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二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更新时间:2024-05-30 10: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涟水一中高二历史小高考考点解读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道家:

(1)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哲学方面——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客观唯心主义)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对立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

政治方面——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儒家:

(1)孔子:名丘,春秋晚期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 主要观点:

①核心思想—— “仁”,即“爱人”(爱有差等)。实现“仁”要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要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方面—— A.“克已复礼”,恢复周礼。→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

B.“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的。

③ 教育方面——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文化典籍: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④人性论:主张“性相近” ▲注意:《论语》为其言论集,系其弟子所为,非孔子所编。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主要观点:

①政治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思想核心)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统治者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名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 主要观点:

①政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思想核心) 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强调人民力量的巨大。

③伦理观: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道家和法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墨家: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代表人物: 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观点:主张“兼爱”(爱无差等)、宣扬“非攻”、提倡“节俭”、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1

4.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评价: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考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既相互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考点】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

①思想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②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要求实现思想统一。 ③内容

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同时防止君权滥用,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④影响: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付诸实行。 (2)实施: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①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并付诸实行。 ②政治: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规定“五经”,设置五经博士) 汉武帝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学经典。

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①积极性: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②消极性:结束各派学说平等竞争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2.设立太学

(1)时间、地位: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 (2)内容: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由经学博士负责教授。 太学子弟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3)作用:

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垄断官位的陋习,非贵族官僚子弟得到入仕的机会。

②“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宋明理学

【考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理学又称“程朱理学”,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

1.北宋

(1)代表人物:程颐、程颢(程朱理学的开创者) (2) 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理学核心思想,客观唯心主义)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理”。 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

(1)代表人物:朱熹,字元晦,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2) 主张: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 基本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王阳明,名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 基本主张:

(1)哲学方面: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认识论: ①提出“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要通过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 复良知本性。

②提出“知行合一”。知、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不能科学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 历史影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1.积极性——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和品格,讲究节制、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2. 消极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考点】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理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 李贽的“离经叛道”:《焚书》《藏书》

(1)背景:明朝后期,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有相当实力;社会吏治腐败,奸佞

当道;道学家的虚伪。

(2)性格特点: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自称为异端 (3) 基本主张:

①挑战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3

(4)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出现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梨洲先生,作品有《明夷待访录》) 基本主张——

政治:①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②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经济:主张工商皆本

评价: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号亭林,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基本主张:

①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指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梁启超据此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实用价值) 评价: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带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船山先生,唯物思想家

基本主张:(作品:《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汇编为《船山遗书》) ①唯物论:A.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认为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 认识论: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 ③ 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评价: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考点】理解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1.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重农抑商政策)。

(2)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日益僵化,压抑人性。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新发展表现)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倡导“经世致用” ,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3. 评价(思想特点和实质):

(1)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没有根本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2)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构建了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3)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追求个性解放(核心),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新局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4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考点】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古希腊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主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是相对的;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2)评价: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但忽

视道德。

2.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1)重要主张:

①关注人的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思想。强调知识的作用,将知识与道德合二为一。

③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考点】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的兴起: 意大利(14、15世纪) (1)原因:

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②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摆脱教会和天主教神学的束缚,维护自身利益; ③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2)成就——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①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美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2.文艺复兴的扩展:16世纪后,文艺复兴扩展到到西欧其它国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

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著名作品有《哈姆雷特》等。

3.文艺复兴的性质: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反对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5.影响:近代西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把人性从宗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人及人生

活的世界,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考点】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

(二)宗教改革运动

1.开始: 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九十五条底论纲》的发表,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2.主要思想:

(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得救(核心思想)。(即信仰得救——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3)简化宗教仪式。

5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生物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影响:

(1)对思想: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对科学: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3)对中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三、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考点】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

1、改良概况: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单动式蒸汽机。80年代制成联动式蒸汽机。

2、运用: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运用于工厂,成

为一切生产和交通部门的动力,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开展;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意义:“万能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使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

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考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866年德意志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发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2、应用: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开始成为一种新能源,长距离输电技术日趋成熟。20

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电进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话、电车、无线电报、电影电视等电器产品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影响: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也称为电气革命;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了生产力,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考点】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1)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美国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促进了互联网产生;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发展成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①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②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③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提高了管理水平,扩大了市场。 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⑤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学习的革命。

总之,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人类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9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