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更新时间:2023-06-01 17: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文论课件整理word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一节 概述

(一)这个时期,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鼎盛期,词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创

作也开始兴盛。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这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二)诗文理论的分离以及戏曲、小说理论的兴起,扩大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空

间,理论批评的形式更趋多样化。

(三)无论唐宋,文学理论批评都在两条轨道上发展:一是继续深化传统的重教化

的理论主张;另一轨则以艺术为中心,侧重于内部规律的探讨。

唐代文论的特点

基本反映出两条不同的路线:

1、继承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主张“文以明道”,要求诗文继承风雅传统,反映社

会现实内容,起到补察时政的作用。主要有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结、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陆龟蒙、皮日休等。

2、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着力于诗歌艺术性的探讨,以殷璠、王昌龄、皎然、刘禹锡、

司空图为代表。特别是把“境”引入诗歌理论。有学者说:“唐代诗学最大理论成果是‘意境’说的产生。”(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导言》)

或者

唐人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

倾向的代表人物。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王昌龄到皎然,直到司空图,他们都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和风格之含蓄。

第二节 陈子昂与杜甫的诗歌主张

唐代文学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齐梁文学。王通主张文以载道。

作为唐代诗歌改革的标志,陈子昂提出“风骨”的问题,“兴寄”的问题以及继承汉

魏传统的问题等,实际是以复古为革新,并在创作中加以实现。

但陈子昂没有解决好正确继承前代文学成果的问题。李白、杜甫对六朝文学之弊给

予了尖锐批评,但对其优秀成果则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继承。杜甫主张“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老杜谈艺极重“传神”亦很重要。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证者。仆尝暇观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时的一种状态。寄,指寄

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

陈子昂点出齐梁文学的弊病,反对“彩丽竞繁”,要求诗歌创作以审美形象来感动

读者,并从中体会到积极的思想意义。

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

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2.“兴寄”说;

古代文论课件整理word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3.“风骨”说。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4.新的审美理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陈子昂提倡继承汉魏风骨的传统,注重于刘勰所指出的“梗概多气”的情调,扬弃

了刘勰强调风骨必须要合乎经意的含义。

同时,他要求诗歌应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创造健康而和谐的

文学,即所谓“音情顿挫”“有金石声”。

所谓“光英朗练”是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说,诗歌要有生动传神的整体形象,即刘

勰批评建安文学时所说的“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

5.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

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对象。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了他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

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

二、李白 代表作《古风》五十九首(略讲)

1、倡导风雅传统,对六朝诗给予批评。他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大雅

思文王,颂声久崩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2、崇尚清真自然,对六朝诗人谢、江、鲍之诗予以赞赏。他说:“解道‘澄江净如

练’,令人长忆谢玄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对六朝文学有批评,有赞赏,其文学思想,显然是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融合。 三、《戏为六绝句》及杜甫的文学批评

(一)《戏为六绝句》写于上元二年(761),此时杜甫年近五十,正是创作思想成熟

的时期。由于杜甫没有专门论诗的文章流传下来,他的诗论思想散见于为数不少的论诗诗之中。

这六首绝句便是重要的论诗组诗。它们是针对当时文坛的“轻薄为文”之徒而发。

诗中—再称之为“尔曹”、“汝”,谆谆教导之态可见。“题之曰‘戏’,亦见其通怀商榷,不欲自以为是”(钱谦益《钱注杜待》卷二十)。《戏为六绝句》在分析六朝及初唐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强调公正客观,具体全面的文学批评原则;倡导“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文学史观,崇尚壮美诗风。

古代文论课件整理word

(二)代表作《戏为六绝句》

苏轼、叶燮都说杜甫“集大成”,杜甫为什么能“集大成”?这与他的文学思想有关。 1、 他认为对六朝以来的作家不应一概否定排斥,而应具体分析,看到长处。 肯定了庾信的“凌云健笔”风格,看到其后期的发展变化。说明论文当观全人。 以庾信为例,其早年仕梁,为骈偶高手、宫体名家。“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轻险

要宗,故能夸目侈于红紫,荡心逾于郑卫。”(《周书·本传》)但其后期仕西魏和北周时,文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赋成熟老到,健笔凌云,岂能视而不见?即使前期,亦不乏清新之作(杜甫《春日忆李白》有“清新庾开府”之句),怎能一概抹杀? 2、肯定了初唐四杰的“当时体”,说明评价作家不应脱离时代风尚。

如四杰的“当时体”,虽未能完全摆脱六朝不良余习的影响,但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

对生活有一定的感受,不少作品抒发真情实感,已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从诗歌的历史发展来看,是源自风骚传统的。“轻簿为文”之徒的讥笑,无损于四杰的历史地位,却暴露出他们缺乏历史的眼光,可谓“有眼无珠”。在另一篇论诗诗《偶题》中,社甫对诗歌的历史发展的观点表达得更为清晰:“文章干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余波绚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杜甫认为:诗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历代诗人递相承传,均有其贡献与功绩。

3、他认为对文学遗产应博采众长。

如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这里既有“转益多师”的广泛吸收,也包括“别裁伪体”的舍弃态度。既爱“清词丽句”,更喜“雄健”之美,体现了杜甫兼取各家所长的精神。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

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所以他的“集大成”,与他的博大、兼容的文学思想密切相关。

提倡广泛吸收学习前人的文化遗产。

1)转益多师。后三首进一步申论:应该虚心向有成就的前辈学习,但不可因循抄袭。

举凡古人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都要加以合理的学习和运用。庾信的凌云键笔,四杰的瑰丽词采,六朝的清词丽句都在学习之列。但同时要富于创新精神。正确的途径是:上攀屈宋,远承风雅,同时“转益多师”,兼取众长,在广泛吸收前人创作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别裁伪体。伪体,指不合风雅正道的作品。既要“裁伪体”,又要“亲风雅”,二

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伪体是反,风雅是正;不裁伪体,便谈不上亲风雅(也谈不上转益多师);而要亲风雅,必须裁去伪体,始能上攀屈宋,找到诗歌发展的正路。再者,亲风雅、攀屈宋与转益多师也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亲风雅”、“攀屈、宋”,“转益多师”便失去意义,可见前者是后者的方向和目的;而没有“转益多师”,“亲风雅”、“攀屈、宋”也就难以达到,可见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和途径。杜甫强调继承风雅传统,转益多师,为的是创新,推动诗歌创作的向前发展。

4.崇尚壮美诗风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鲸鱼碧

海之格,是指浑涵汪洋,千汇万状,皆古今而有之的壮美诗风。审视当时诗坛,杜甫认为,大部诗作都是清新巧丽之作,末有能达到如“掣鲸鱼于碧海中”之壮美诗风者。雄奇壮丽,这既是对诗坛的期望,也是诗人的抱负。因此,杜甫此说有端正

古代文论课件整理word

诗风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壮美诗风体现着审美主体崇高的使命感、勃发向上的顽强精神及突破各种束缚的生命意义,而这也正体现了杜甫的人格精神。以杜诗来说,“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陈横扫干人军”(《醉歌行赠从侄勤》),“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白帝》),便是此种意境。不难看出,杜甫追慕的是阳刚之美。

纵观唐代诗坛,具有杜甫的上述历史与艺术的眼光的人,是为数不多的。他不但在

理论上有这样的认识,而且在创作实践上能够付诸实现,取得了诗歌发展上的集大成就的,唯杜甫一人而已。《戏为六绝句》比较系统地表现了杜甫的上述认识,同时也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因而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5.意义

《戏为六绝句》又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论诗绝句。它文意完整而连贯,见解深刻,开

创了以诗论诗的风气,给予后世以巨大影响。白居易有《听歌六绝句》、叶适有《对读文选杜诗成四绝句》,戴复古有《论诗十绝》,王若虚有《论诗诗》八首,元好问有《论诗三十首》,王世祯有《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十二首,谢启昆有《读全宋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二百首》,袁枚有《仿元遗山论诗八首》,赵翼有《论诗五绝》五首,洪亮吉有《道中无事偶作论诗绝句二十首》,宋湘有《说诗八首》,张问陶有《论诗十二绝句》,彭蕴章有《题元人诗十二首》,姚莹有《论诗绝句六十首》。

清代宗廷辅编《古今论诗绝句》,集杜甫以下十二家为册,今人羊春秋先生编《历代

论书绝句选》,选辑杜甫以下五十六家论诗绝句而成。此外,郭绍虞先生曾为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作小笺。

第三节 韩愈、白居易的理论

一、韩愈古文理论

古文运动及其理论

在中唐,有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那就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

的古文革新。这是一场对散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而且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有广泛参与者同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人们习惯上将这一次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改革,称作“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在中唐的兴起,不仅仅由于政治改革的需求,它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一

大批先行者的努力探索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代运用奇句单行的形式写的文章。我国先秦时期的散文,已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到魏晋南北朝,骈文趋于大盛,骈文虽然改变了早期散文古朴简单的风貌,从声律、用典、辞采等方面都表现了美文的特点,但是过分追求形式的结果,是带来了内容的空泛、苍白,语言的晦涩难懂。

古文运动的大规模展开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韩愈、柳宗元在当时特定的政治、

社会背景下,大力促成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唐德宗贞元(785--805)中至穆宗长庆(821--824)末年,文坛上出现了高涨的革新思潮,这股思潮的产生,是伴随着当时政治上力求变革的思想倾向的。在前代及当代古文改革者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针对当时的现实需求,提出了更加明确、系统的文体文风革新的理论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为文贵在创新、作家应注重道德修养。

1.文以明道。写作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儒家道统,道达儒家思想。但是他们重

道也重文。充分认识到“文”的作用,柳宗元说:“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2.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

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音皆有弗平者乎?”

古代文论课件整理word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

暇以为。”从文学创作的一般现象来说,王公贵人的生命状态多为平易流滑,很难有对逆境的体验,不像穷困潦倒之士,久经挫折,是在和重重阻碍作斗争中而有所感受,所以他们的“不平之鸣能”震人心弦,传之久远。

3.为文贵在创新。韩愈提倡学习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惟古

于词必已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除了不因袭前人的语言,还应该注意语法规范:“文从字顺各识职”(同上),这样,才能在三代两汉文章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散文文体。

4.作家应注重道德修养。韩愈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答尉迟生书》)“沈浸醲郁,含英咀华……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进学解》)“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答李翱书》)他们认为作者如果注重个人修养,文章必然内容健康、充实,最终发扬光大。

二、诗歌理论

学习韩愈的文艺思想应该了解:

1、“气盛言宜”论;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

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2、“不平则鸣”论的内涵、继承关系和影响。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3、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

在诗论上,韩愈提倡追求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他在《调张籍》诗里,说他与李、

杜二公神交,“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怪怪奇奇的意象,他评孟郊诗说他“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其实这些都说明他自己提倡和追求的是矫健怪奇的诗歌风格。他的一些诗,的确怪怪奇奇,如《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诗》用同一偏傍的字(中有“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鵾,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等句),读来要翻字典,但《山石》诗虽也追求矫健怪奇风格,却是一首风格雄健的好诗,受到元好问《论诗》绝句的称赞(“‘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总之,韩愈的创作是在实践他的诗歌理论主张,其风格也基本上是雄健怪奇一路。

三、韩愈的文学理论对后代的影响。

韩愈是当时文坛领袖,同时又是诗文高手,对后代有很大影响:(1)他的文与道关

系论,实则要求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学思想的传统,对宋代以至

古代文论课件整理word

清代一些作家、文论家均有深远影响。(2)“气盛言宜”论、“不平则鸣”论也影响了后代以气论文、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观点。(3)他追求雄奇怪健审美风格的诗论观和创作实践,对宋诗的以议论、才学入诗都产生过影响。

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的诗论

新乐府运动主要是在诗歌领域里提倡面向现实,揭露封建统治的

黑暗,表现民生疾苦。白居易强调必须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由于过分强调文学对政治的干预作用,对诗歌艺术本身审美特征的忽视,不仅使他的部分作品过于直露,也影响了他对历代重要诗家诗作评价的客观和公允。

白居易诗论

1、他的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论;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

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2、诗歌要讽谕现实的观点。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讽刺、讽谕)的一面,不主张“美”(歌功颂德),他说:

“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在古代文论家中是少有的。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3、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缺点。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

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思考:

1.简析陈子昂“兴寄”和“风骨”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2.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如何理解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对齐梁诗歌的批评?

3.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说之异同。

4.试比较韩愈“不平则鸣”说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异同。

5.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他的诗歌理论的长处与缺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9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