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人口与城市
更新时间:2024-05-02 02: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电子课文●第十章 人口与城市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人口的增长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关心的问题。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地球上出现人类到产业革命以前的二、三百万年间,社会生产力很低,人口的发展非常缓慢。18世纪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的发展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每年仍增长8000多万。1993年世界人口达56亿。
地球上的总人口从公元初年的2亿增加到10亿,大约经历了1800年的时间;从10亿增加到20亿,大约经历了100年的时间(1830—1930年);从20亿增加到30亿,大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1930—1960年);从30亿增加到40亿,只经历了16年时间(1960—1976年);从40亿增加到50亿,只经历了11年时间(1976—1987年)。
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近几十年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的人口,在世界人口增长总数中约占90%。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旧中国几千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不快。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来,人口迅速增长。1949年我国人口有5.4亿,1995年年初已达12亿①,约占世界人口的22%。70年代以来,国家提倡的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1971年的23.3‰。下降到1994年的11.2‰。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有1400多万。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许多资源和产品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则居世界后列。我国人口如不严加控制,将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这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人口的分布 人口的地理分布反映世界各地居民的空间分布情况。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从各大洲来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 1990年统计,世界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约为38人①。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所以这几个地区人口密度都很高。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
世界上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以及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
(二)我国人口的分布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很大。如何合理分布我国的人口,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据1990年统计,我国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为118人。我国北部、西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个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人口仅占全国的4%。这几个省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约9人,其中西藏不到2人。其余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占全国一半,人口却占96%,平均每平方千米约220人。江苏、山东、河南、台湾等省则高达500人以上。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人口的地区分布,最初是一些初级居民点。这些居民点的形成是因为那里能生产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趋势也不同。封建社会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形成许多分散的居民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别,人口分布也会有差异。因此,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们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条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更是如此。当前,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平原地区,高山、寒冷和沙漠地区人烟稀少或无人定居。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选择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的地区进行生产活动。因而,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影响。此外,政治、军事、历史等因素,也往往对人口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利用自然的能力愈来愈高,生产分布和人口分布的领域愈来愈广,有些过去无人居住或人类足迹未到的地方不仅住上了人,而且人口密度逐步提高。冈此,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但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例如,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
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口的发展和人口的分布能够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问题和练习
1.根据下列公元1750—1990年的世界人口数(单位:亿),绘制一张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折线或柱状图)。
2.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3.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为什么?
4.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找出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和10人以下的主要地区,并分析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目前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通常是指迁移人口超越了国界,并且改变住所已有一个时期(通常指1年)。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了人口迁移的洪流。大批移民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1.从欧洲迁往美洲最早移入美洲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后来,英、法、荷兰人也奔向北美。大批殖民者来到美洲,掠夺资源和财宝。他们对当地土
著居民印第安人进行残酷杀害,遭屠杀的有上千万人。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欧洲人口大规模移居美洲,人数达几千万。 2.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了大规模开拓殖民地,在美洲推行了野蛮的奴隶制度,他们从非洲西部和中部,用暴力把黑人贩运到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动。奴隶贸易进行了约400年,被贩卖的黑人估计有1亿人,致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到达美洲的黑人,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西印度群岛和巴西东北部。
3.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华侨称东南亚为“南洋”)和美洲西方殖民主义者招募大批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充当劳工。美国西部铁路的建筑,充满了华工的血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人下“南洋”谋生,在种植园、厂矿里当苦工,或从事商业、手工业活动。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成为所在国的公民。日本人向国外迁移,主要是到美国、巴西等地。印度人主要到非洲和美洲。大批移民用生命、热血和汗水,把荒地变成肥田沃土,他们对开发新世界是有历史功绩的。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的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即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1.迁移人口的流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成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北美和大洋洲仍是大量的移民迁入地区。
2.外籍工人的分布现在世界上有外籍工人3000多万,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西亚、南美和南非等地。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战后,欧美各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工作机会。其中不少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化现象严重,需要青壮年劳力从事比较脏和累的工作。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人口过剩现象,因而大批劳动力被吸引到北美、西欧等国。70年代以来,西亚的移民增多。伊朗、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据统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国,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国人口。此外,在欧洲内部的移民也很活跃,主要是西欧各国发达的经济吸引了成百万来自经济不很发达的南欧等国的工人。
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好处,但也往往形成人才外流;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蔓延,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灾荒、贫穷、犯罪、逃难所引发的人口迁移,也给国际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有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移民入境的政策,有些国家出现了排外倾向。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现有4000多万人受战争、饥馑所迫,沦为难民。为谋求生计,每年约有100万人从南方穷国流向北方富国,8000万人从农村流入城市。大量迁移带来了新的民族矛盾和排外情绪。
国内人口迁移 国内移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化,一是开发国土。当前,城市化的进展很快,下面将专节讲述。为开发国土而进行的移民,在一些国家也很显著。例如原苏联,几十年来一直组织移民开发西伯利亚,在那里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地。现在乌拉尔山以东的居民比20世纪初期增加了十几倍。又如美国,人口大量从东北和中西部“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移动。这是由于美国南部、西部建立了石油化工和电子、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因而吸引了大量人口。 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省区之间人口迁移规模是比较大的。据估计,净迁移人口约有3000万人。我国省区之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主要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一是东部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之间迁移的主流是人口的自发移动。
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我国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力富裕;西部、北部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旧中国河北、山东的贫苦农民就有向东北迁移,山西有向内蒙古迁移,甘肃有向新疆迁移的传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50多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三省的人口达3000万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口主要移出地区是黄河、长江下游地区。这种人口的迁移,对于调整全国人口的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等资源,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边疆地区,都起了积极作用。
民工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新情况,1994年我国各地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了5000万。民工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其中70%以上流入各大中城市。四川、江西、安徽、贵州等农业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民工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各地有组织有序的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许多外来民工承担了城市建筑、环卫、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了城市和交通的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等,这需要进一步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
问题和练习
1.为什么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现在人数已不多?欧洲人、非洲黑人、亚洲人是怎样迁移到美洲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新的特点? 3.根据课本地图说明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口迁移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①人口猛增。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在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使居民点也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提供居民所需的农产品有限,城市数目少、规模小,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及我国的黄河流域。其中许多城市都是行政、宗教、商业或军事中心。河口、海岸附近出现了许多城市,它们是市场和贸易的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些大国的行政中心规模大,人口多。如公元前3世纪至1世纪时的意大利罗马城,人口已达到百万。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进一步有所发展。我国西晋时的洛阳、隋唐时的长安,人口也超过了百万。但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城市人口增长缓慢,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大批破产农民拥进城市,使城市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一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达50%;二是大城市不断涌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90年达288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也出现了,如东京、墨西哥城等。有些城市互相连接,成为规模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波士顿-华盛顿,德国鲁尔区,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神户都已成为巨大的城市群。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是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生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等多种因素制约。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在发达国家里,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这些国家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一般在60—80%之间。目前,这些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
在一些西方大城市里,由于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因素,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此外,由于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大城市每天有几百万人次作“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主要不是随国内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持续上升提高的,而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为农业提供不出剩余产品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也吸收不了那么多的劳动力,所以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等,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里,主要讲述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后果。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城市环境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城市中,人类活动强烈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条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某些环节,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较大影响。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如粮食、副食品,主要靠外界输入;城市空间缺乏足够的分解者,无法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将自己的废弃物——污水、垃圾等充分地自净,只能通过人工措施将其输送到系统之外。城市的功能也日趋复杂,只要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工业生产发生故障,许多有害物质由于“事故排放”,常使人、畜、农作物中毒受害;城市排水系统一旦堵塞,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就要四处横流,臭气冲天;城市垃圾长期不予清理,整个城市就会污秽不堪。城市人口和工厂过多,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环境的严重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的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危害人们的健康。
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有毒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遇到水蒸汽则变成酸雾,其毒性要超过二氧化硫10倍。1952年伦敦死亡4000人的大气污染事件,就是由此造成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雾随雨降落,形成酸雨。酸雨能使土壤、河湖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腐蚀建筑物。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体受到损害。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是美国的洛杉矶,它西临太平洋,其余三面群山环抱,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市内每天有三、四百万辆汽车奔驰,将1000吨碳氢化合物、400多吨氮氧化合物排入大气。1946年,该市发生了光化学烟雾。1955年又发生了一次,当地65岁以上老人死亡近400人。
2.水体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城市污水随意排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人们排出的生活污水,生化需氧量①一般是400毫克/升。洁净的地面水,要求生化需氧量在3—4毫克/升以下。这样,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排入天然水体后,需要用100—133倍的净水来稀释,才能达到正常的地面水标准。
城市污水中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进入水体,使藻类大量繁生,水体呈缺氧状态,致使鱼类大量死亡。有些金属,如汞、镉等,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发生“公害病”。
3.噪声污染 城市环境噪声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破坏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噪声在50分贝②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分贝以上。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的废弃物、工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俗称垃圾,如不及时清理运出,既占据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又不卫生,影响人们健康。
(二)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的急剧膨胀,使原有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结构、城市的市政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许多大城市交通阻塞,住房拥挤。在有些国家的大城市里,一些人住在卫生条件很差的贫民窟和棚户区内。
(三)绿化面积少。由于人口的激增,建筑物密度大,城市拥挤不堪,树木草地面积日趋缩小。有人计算,每个城市居民平均拥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的草坪,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0%以上,才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城市达不到这个标准。
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0世纪上半叶,因资本主义生产高速发展,城市中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控制城市人口的发展,制订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采取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措施是:
(一)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许多国家大城市的发展,都以改变布局,实现郊区城市化为特点。即把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日益向郊区分散,使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有些国家在大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有些国家则采取分散城市多种职能的办法,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分开,如美国建都华盛顿,巴基斯坦建都伊斯兰堡,巴西建都巴西利亚,等等。
伦敦附近已经建设了八座新城,接受了从伦敦迁出的部分工业和人口。东京附近正在建设七座新城,其中有一个是科学教育城。德国鲁尔工业区,人口600万,面积4600平方千米,担负着德国大部分的钢铁生产任务,但全区只有4座中等城市,密布全区的是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小城镇。罗马尼亚近年来推行乡村城镇化的政策,全国已有269个人口在3万以下的小城市。
(二)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许多国家修订城市规划,制订了法律,加强对城市的管理。有些国家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确定城市居民点体系和城市、工业区的合理规模。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等用地的相对位置。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并通过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使其有利于自净,有利于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有些大城市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建造了多层高架道路、立体交叉道路或地下铁道。有些城市则加强了绿化,设立卫生防护地带,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
问题和练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2.调查学校所在地城镇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说明其原因和前景。 3.看“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说出城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4.你所在的城市,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是怎样造成的?
第四节 我国城市的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旧中国的城市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与农村严重对立。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新城市则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城市中现代企业、现代市政工程和公共设施不断发展,城市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新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城市化的进展是一个有计划逐步发展的过程。40多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增加很多。1993年城市人口(不含市辖县)已占到全国人口的32.7%。全国城市总数增加到570个,还有1万多个镇。这些城镇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据点。
(二)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大中城市发展较快,近10年来小城市发展较快。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950年只有9个(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随着经济的发展,又陆续增加了成都、西安、兰州、哈尔滨、青岛、昆明、杭州、郑州、长沙、包头、乌鲁木齐等20多个。到1994年底,全国共有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35个(包括台湾省的台北和高雄)。此外,1997年将回归祖国的香港,人口也在百万以上。
(三)城镇人口的地区分布有了一些合理的改变,但仍不平衡。旧中国我国工业和城市2/3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文化后进的西部地区涌现出大批新城市。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城市人口大约各占一半。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总是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出现的。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化也必然要随之出现,这是社会进步的趋势。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已占全国的59%。城市化的进程是受经济因素制约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的规模和数量还会有较大的增长。 我国城市建设的前景 我国农村人口的分散,大城市工商业人口的集中,以及城镇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我国城镇人口将不断增长。这些新增人口是涌进大中城市,还是就地转化,这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方针,以及为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创造条件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城市化,必须使人口合理分布,使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该注意因城市的不均衡发展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一)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但大城市数和人口数很多。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设施还比较落后,但是若干城市的人口密度却达每平方千米几万人。
大城市是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中心。它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支柱,要充分重视大城市的作用。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些大城市,如上海,在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以及建设郊区小
城镇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国首都北京的建设方针,已明确其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因而限制重工业进一步发展,以避免城市的职能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大。目前,就全国来看,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积极建设郊区小城镇,促进郊区城市化。 (二)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中等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它在地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四川的攀枝花市,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城市。它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有一定意义。这类中等城市一般不要发展成大城市,应因地制宜地在现有的基础上,使其充分合理地得到发展。 小城市人口从20万到几万,在我国分布很广,县城和县级市有2000多个。它们是大中城市与乡镇间联系的纽带。合理建设小城市,把工业向县城扩散,这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措施。
(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我国乡镇星罗棋布,近年来,经过改革开放,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些乡镇已经在向城市发展,因此可以乡镇企业为依靠,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就近吸收农村劳动力,逐渐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把新型乡镇建设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纽带,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中心。这也可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开辟一条广阔的出路。
问题和练习
1.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针? 2.从“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图”上,分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沈阳、包头、杭州、乌鲁木齐、成都、西安各分布在哪个地区。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扼要说明其原因。
3.调查一下你所在城镇现在的职能和今后发展的前景。
城镇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国首都北京的建设方针,已明确其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因而限制重工业进一步发展,以避免城市的职能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大。目前,就全国来看,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发展缓慢。今后要进一步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的发展,积极建设郊区小城镇,促进郊区城市化。 (二)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中等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它在地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四川的攀枝花市,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城市。它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有一定意义。这类中等城市一般不要发展成大城市,应因地制宜地在现有的基础上,使其充分合理地得到发展。 小城市人口从20万到几万,在我国分布很广,县城和县级市有2000多个。它们是大中城市与乡镇间联系的纽带。合理建设小城市,把工业向县城扩散,这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分布的重要措施。
(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我国乡镇星罗棋布,近年来,经过改革开放,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有些乡镇已经在向城市发展,因此可以乡镇企业为依靠,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就近吸收农村劳动力,逐渐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把新型乡镇建设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纽带,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中心。这也可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开辟一条广阔的出路。
问题和练习
1.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针? 2.从“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图”上,分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沈阳、包头、杭州、乌鲁木齐、成都、西安各分布在哪个地区。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扼要说明其原因。
3.调查一下你所在城镇现在的职能和今后发展的前景。
正在阅读:
10第十章人口与城市05-02
第四版传热学第五、六,七 八 章习题解答03-25
国际版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国际版-实用word文档(3页)03-14
大班年段上下学期5分钟安全教育内容12-25
姜岚昕简介09-27
新闻作品与案例分析答案03-28
关于治理“小金库”问题的调研报告05-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十章
- 人口
- 城市
-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 施工原始记录表格
- 六安某城镇排水工程计算说明书 - 图文
- 微生物细胞
- 75吨锅炉安装方案
- 测量综合实训练习题一
- 20121020第一届生活中的数学竞赛试卷(初二上)
- 摄像头组-陕西理工学院摄像头1队-技术报告 - 图文
- 企业战略管理习题及参考答案
- 浪潮 Loushang5 Studio 使用手册
- 文学概论
-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发生电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 0oawey《法语2》修订本1-7课答案
- 电焊工中级理论复习范围
- 2016cpa会计习题
- 校友录网站设计与实现
- 西安交通大学17年3月课程考试《税收筹划与代理》作业考核试题
- 北京四方CSI200E装置管理软件使用说明书
- 高三总复习第一轮拔高专题一:力与与的平衡
- 二世达赖喇嘛根顿嘉措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