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测试题

更新时间:2023-10-10 05: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概测试题

(第一章,单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 )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6.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 7.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物质性 C.世界的可知性 D.世界的多样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客观实在性 D.可知性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1、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

A.普遍联系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 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1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5.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 A.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B.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 C.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

16.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或: 金、银、铜、铁、 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8.“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 A.唯物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主观唯心主义 20.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 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 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 21.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2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23.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4.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6. 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8.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9.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30.“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3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1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2.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34.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或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参加社会实践 D.研究实际情况 3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3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7.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斗争性 3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4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4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4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3.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 】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第一章,多选)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下列范畴属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有

A.内容和形式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本质和现象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规律的特点表明,规律具有( )

A.永恒性 B.有用性 C.客观性 D.普遍性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 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有

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或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苦尽甘来,乐极生悲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7.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理在事先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9.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永恒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A.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13.下列各项中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有( ) A.机械性 B.局部性 C.不彻底性 D.形而上学性 14.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 )

A.宿命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7.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 】

A.普遍性 B.客观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第二章,单选)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2

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 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11.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 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 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3.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形象性

1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15.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1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策略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认识—实践—认识 D.实践—认识—实践 2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22.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 ) 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3.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

24.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5.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或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26.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A.相对性 B.能动性 C.绝对性 D.普遍性

2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2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主观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2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3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

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 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 A.普遍性 B.特殊性 C.不确定性 D.绝对性 34.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 )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35、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 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 3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兴趣爱好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理 (第二章,多选)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5.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表象

6.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7.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 A.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 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 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 D.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8.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在于否认了( )

A.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D.真理的绝对性 10.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1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

A.现有的实践能够检验现有的全部认识 B.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 D.实践一次就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第三章,单选)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 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

A.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渗透性因素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 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人的本质在于(或: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文化素质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6.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 B.物理学 C.数学 D.语言学

7.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C. 产品的分配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8.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

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或:生产方式包括)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1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力的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社会意识的内容 D.政治制度的状况 1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社会改革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3.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

A.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D.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14.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

A.教育 B.管理 C.生产资料 D.自然科学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16.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1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20.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

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21.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 ) A.政治立场 B.经济地位 C.思想观点 D.文化水平 2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2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4

2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 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 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26.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7.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4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4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28.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 )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30.地理环境是( )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31.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3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34.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 )

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3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 ) A.历史决定论 B .历史被动论 C.历史宿命论 D.历史意志论 36.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37.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3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40.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43、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 】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4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 C.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D.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第三章,多选)1.“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历史观 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

A.历史主义的原则 B.阶级分析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原则 D.精神分析的方法 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

A.军队和政府机关 B.哲学和政治思想 C.数学和思维科学 D.道德和法律思想 5.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5.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

A.军队和法庭 B.哲学和宗教 C.艺术和道德 D.逻辑学和语言学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改革性质和特点的有( ) A.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的 B.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有序地进行的 C.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 D.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7.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A.实现社会变革 B.创造物质财富 C.创造精神财富 D.摆脱一切制约 8.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政治制度

C.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意识形态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5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A.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B.价格总是低于价值 C.价格总是等于价值 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12、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第四章,单选)1.具体劳动 ( )

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前提)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A.检察机构 B.法院 C.警察机构 D.议院或国会 5.关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是私有制的产物 B.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C.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D.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6.构成商品价格基础的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商品供给 D.商品需求 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流通资本

8.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将工作日延长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9.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

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10.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二者成正比 B.二者成反比 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 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 1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 13.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

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4.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 )

A.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 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15.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利己主义 B.拜金主义 C.自由主义 D.享乐主义 16.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 )

17.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 ) A.m:v B.v:m C. m:(c+V) D.(c+v):m 1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19.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

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0.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21.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2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资本积累规律 D.平均利润规律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价值和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25.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

A.c∶v B.m∶c C.c∶m D.m∶v 26.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更多的收益必须使(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7.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28.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2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3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31.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3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 )

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k0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