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论阅读教学中的“鲜货”与“干货”-最新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25 17: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且论阅读教学中的“鲜货”与“干货”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食用新鲜的食物,也会食用一些看起来并不鲜美的干货。这些干货同样营养丰富,更关键的是,与“鲜货”相比,它们存得久、带得走。

回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有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吗?有让学生带得走的“干货”吗?我想,“专业的阅读水准”和“良好的习作素养”应该是我们让学生带走的“干货”。但这两方面,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为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追求的是情感的熏陶、性情的陶冶以及真、善、美的教诲和大量的拓展阅读。很多老师主观地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生动的,鲜活的,就像新鲜的食物看起来总比干货要光鲜靓丽一样。而对于学生阅读水准和良好的习作素养很少涉及,甚至认为这里教不出美感来,教不出教师的水平来。但我们应该知道,“干货”不仅是“鲜货”的浓缩,能带得走,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这些“干货”会膨胀,会实现美的蜕变。 其实,不论是“鲜货”还是“干货”,只有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营养均衡,二者有所不同而又互为补充。但是我们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偏爱“鲜货”,学生也偏食“鲜货”。 且说“鲜货”的泛滥

不论是当下的语文教学,还是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都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阅读教学中偏重于内

容理解,忽视文本对“写”的导向作用的比比皆是。很多名家大师也都成名于阅读教学,更把它演绎到极致。但细细看来,哪一个名家课堂的挥洒自由和别开生面不来源于精彩的文本解读和巧妙的阅读设计;哪一个名师课堂的群情激昂、妙语连珠不来源于精彩的文本演绎或表演;哪一个名师课堂学生们的急不可耐和激动的心跳不来源于名师利用文本的说学逗唱。他们的课是“上”得好,但我们是否想过:激动了,流泪了,表演了,阅读形式的千变万化、师生互动的精彩纷呈,难道这样学生就学会语文了吗?未必,大多数学生顶多是学过语文而已。这些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就像一件件“鲜货”给孩子们带来了新鲜感、美感。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保鲜期”长吗?形式不大于内容吗?没有过度的文本解读吗?没有教师表演的痕迹吗?吃着这样的“鲜货”他会茁壮成长、营养会均衡吗?

我想,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他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应有本质的区别。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感受人生、吸纳信息、陶冶性情等,只是阅读教学几个基本的功能,但并不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就像小说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很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是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这叫“专业的读”。他们重在小说的创作技巧,而非情感的熏陶。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太矫情,看似鲜活,其实内容空泛,往往是花90%的教学时间去纠缠那可能很快就会忘却或者大家都知

道的东西,而对于作者和编者的精巧心思关注不够,对于利用文章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专业阅读水准和关注写法还不够。

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敢于反思,要回归到读写不分家的本位上来,就像管建刚老师所提倡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把阅读教学适当指向写作未尝不可。 且述“干货”的缺失

其实,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习作素养培养的缺失,表面上看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读”与“写”的度,重读而轻写。但从实质上来看,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原因有三:一是传统的缺失;二是认识的缺失;三是行动的缺失。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和语文教学中,都把诵读经典与明悟道理、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很多文人甚至发誓读遍天下书,希望从书中悟出人生之道,所以,就有了“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见从古至今重视读书的行为一直有之。今天看来,阅读教学一时很难跳出过于重视阅读而轻视写的传统窠臼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我们很多教师主观地认为,学生习作素养的培养应该在习作课上完成,阅读课应该干阅读的事。正是这种泾渭分明的主张,使我们的老师有了“借口”,有了不钻研在读中学写的借口,有了简化阅读教学功能的借口,甚至在课堂中有时我们压根也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去写。同时,对于“语

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中的“实践性”概念理解得很宽泛,对于“写”应该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最好的实践这一点,执行不力。所以我们的教学有时没有抓住阅读教学的主干之一――读中学写,以致我们的阅读教学旁逸斜出,虽枝繁叶茂,却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很难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而能把语文中“读”和“写”两大难点有效地结合并处理好的教师和专家更少。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很少能看到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以写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阅读课,很多专家不敢在这一方面行动起来,更别说一线教师了。因此,当以管建刚老师为首的专家和老师们提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理念和操作模式时,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实,对于否定者来说,你们是否曾经在你们的课堂中实践过这种做法?没有实践何来否定的理由?俗话说,矫枉过正,这种理念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目前阅读教学目标的混乱与浅化,方向应该没有错误。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已经敢于向“读”、“写”的更深处漫溯,我们应该加进来,而不应该“袖手旁观”、主观臆断。 那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能够紧密结合,让“读”“写”和谐共生呢? 且讲“干”“鲜”的共生

冰心曾说过:“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和写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基础,没有大量阅读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也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更形象地体现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其实总结古圣先贤的经验就是: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从课文中学写作,则是习作的必由之路。因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能做到举一反三,我觉得“一”就是课文,课文就是写作的范本,是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蓝本。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习作能力的提高也会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会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了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可见,写作有助于阅读,能深化、促进阅读,写作活动的完成必须包含阅读,写作行为过程中,始终隐含着阅读活动。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这就引导人们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为写而读,比泛泛而读,自然其功效要大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又何尝不能带动、促进阅读呢? 正如《“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访谈录里潘新和老师所说的,在“写作本位”的读写观里,读“完”(就是读

“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更重要,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章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其实这里的说出来、写出来可以说是深度阅读,正是这种读中学写的意识深化了阅读活动,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怎样架设起阅读与习作的桥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通常一周只有两节作文课,而阅读教学确是每节语文课都在进行,试想,我们不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有什么更好的机会吗?

所以看来,阅读和写作是比翼鸟也是连理枝,鸟要飞得远两只翅膀要相对平衡,根要长得壮也要营养的相对均衡。 让阅读教学适当指向写作的理念之所以很多人暂时还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我们的阅读本位的思想还没有更新。如果我们阅读教学都树立“写”的思想,关注学生专

业阅读素养和习作素养的培养,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肯定就能够上一个大台阶,就能够创造更多属于它的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jc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