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4-02-03 16: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言语理解考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Ⅰ 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A.?B.?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刘备天下枭雄??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C.D.? ?②妪,先大母婢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 精要点拨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
(1)以“??者,??也”“??也”“??者也”“??者,??”为标志。
(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为标志。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
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
1
“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二、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①洎牧以谗诛A.?B.?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①是以见放?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C.?D.?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笑于大方之家天下笑者,何也?吾长见?身死人手,为..A.?B.?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吾属今为之虏矣??..??背逮,在丁卯三月之望?生孩六月,慈父见?予犹记周公之被..??C.D. ??疑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忠而见?..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二字为标志。
精要点拨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
2
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替大王作出这种计策的人是谁?(谓语前置句)
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译文:真奇怪呀!这位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啊。(谓语前置句) 精要点拨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臵,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臵,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再如:快哉此风!可调整为:此风快哉! 谓语倒装句翻译时按“主+谓”顺序调整。 2.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A.B.?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3
???①沛公安在?①微斯人,吾谁与归C.?D.? ?②大王来何操???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①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②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①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精要点拨
宾语前臵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判定宾语前臵句既要结合语意,又要结合其标志词语。
宾语前臵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 宾语前臵句翻译时按照“动(介)+宾”顺序调整;翻译第三种类型,把“是”“之”去掉,宾语移后即可。
3.定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铸金人十二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其中C项为数量短语后置。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①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
译文:②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①“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②“缙绅??者”“四海之大”均为定语后置句。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臵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定语后臵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臵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臵,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定语后臵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调至中心语前。特殊情况下可以按照“中心语+中(里)+定语+的(名词)”格式翻译。
4.介宾短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于”应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精要点拨
介宾短语后臵句(也叫状语后臵句、介词结构后臵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不过,介宾短语后臵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四、省略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5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2)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译文: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到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精要点拨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
五、固定句式
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6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精要点拨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应译为“莫非??吧”。
Ⅱ 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7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精要点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3.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8
(2)原句:(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4.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2)原句:(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3)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 (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9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中“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 精要点拨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Ⅲ 怎样落实翻译得分点
一、文言翻译有哪些得分点?如何判断这些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其欲助之亲故。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有群丐过其门,先生请其就座而畅饮。醲饷既良,先生告其故,(群丐)谓先生曰:“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视之。(2014年重庆卷《记丐侠》改编)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②关键虚词: ③特殊句式: (2)翻译 译文:
答案 (1)①是、吾侪 ②以 ③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
(2)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②关键虚词: ③特殊句式:
10
(2)翻译 译文:
答案 (1)①里、故、踵 ②甫 ③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定语后置句) (2)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精要点拨
1.得分点有三: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推断有两个标准: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一)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 (一)关键实词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11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得分点 “修禊”,补出必要的动词;“穷”“胜”,形容词分别活用作动词、名词。 (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
答案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 得分点 “人”作状语。
(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
答案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得分点 定语后置、“乐”、“鼓琴”。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明·程启充《游千山记》)
(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得分点 “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 (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
12
答案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
得分点 “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有厓门[]遗迹,予偕知县罗侨吊焉。夜二鼓,乘
注
汐出港,天未明抵岸。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选自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有改动)
注 厓门: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译文:
答案 不一会儿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查考它建造的始末。
得分点 “少顷”,不一会儿;“达观”,遍览;“颠末”,始末,其中“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始”,也可据“末”推断为“始”。
精要点拨
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二)关键虚词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 獐 [清]侯方域
13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 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侵假:逐渐。④翦翦:和睦的样子。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译文: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译文: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译文: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
答案 (1)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 (2)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 (3)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4)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参考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
14
⑤
④
③
①
②
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
精要点拨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要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15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三)特殊句式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
答案 (1)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解析 (1)“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2)“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精要点拨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
16
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四)句意通顺
8.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的情况下又与楚联盟。
分析改正:“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这叫强行翻译,必损文意。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分析改正:句中的“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分析改正:句中的“祖父”是两个词,指“祖辈和父辈”,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以今译古。 (4)(阳城)服用无赢副(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这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
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有什么不可以? 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
分析改正: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使??跟随。这叫不辨活用,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加以调整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 分析改正:“岁”是名词作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变原意。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武君)面朝东坐,
17
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
(9)(孔君)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
分析改正: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和“完成”搭配不当,有语病,其实,“言”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字字落实。
精要点拨
翻译要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这是“达”的要求,也是高考评分细则的具体要求。如何保证这一要求的落实呢?
(1)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 (2)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3)补足省略成分。 (4)不得出现病句。
译好后要注意检查一下,这是保证句意通顺的重要途径。 三、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1.揣摩得分点意识。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 2.整体把握意识。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
3.积累迁移意识。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
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句到词,串联成义。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义,从而生义。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18
正在阅读: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师版02-03
201712秋季 福师《现代教育技术》在线作业一 答案03-17
关爱动物作文600字02-04
江西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08-30
唱大戏带给我的欢乐作文300字07-09
合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建设方案10-19
基坑abaqus与plaxis计算结果对比 - 图文01-09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01-28
瑶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六年级奥数试卷05-11
《新约》读后感08-2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考点
- 文中
- 句子
- 理解
- 翻译
- 教师
- 电磁场与电磁波试题B卷-2011
- 税源税负调查
- 餐饮成本核算试题A卷
- 民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要点分析
- 2018-2019年最新柳州铁一中初升高自主招生语文模拟精品试卷
- 2014年商丘市社科联结项课题 - 图文
- 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分一分(二)教案
- 百战百盛案例思考题目
- 2015上海事业单位考试备考真题及解析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管理决策与模型》实验上机报告
- powerpoint上机指导 - 图文
- 安徽财经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鉴定表A3
- 郭镇中学后勤管理汇报材料
- 2015广东公务员面试真题
- 见习乘务长考核注意事项
- 实验一 非线性方程求根
- 属兔2019年运势及运程 属兔人2019年每月运势
- 2017年汽车驾驶辅助系统ADAS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湖北省2015年无纸化学法用法复习指南题库第二套(含答案)
- 小学数学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