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 2《芦花荡》

更新时间:2023-12-27 01: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芦花荡》

晨读积累 关于芦苇的古诗词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刘禹锡《晚泊牛渚》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贾岛《送耿处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

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白居易《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 ——许浑《江楼夜别》 学习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

2. 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1. 结合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的内涵。 2. 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一、预习·导学

1. 字词积累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竹篙(gāo) 疟子(yào) 寒噤(jìn)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转弯抹角(mò) ....

(2)解释词语。

提防:小心防备。 央告:央求。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 了解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孙犁的作品具有秀

雅、隽永的创作风格,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3. 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等)。

4. 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5.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小说的情节。

一(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二(9—19)一天夜里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去芦苇塘。(开端)

三(20—54)老头子由于过于自信导致大女孩子受伤,决心教训敌人挽回自己的面子。(发展)

四(55—63)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为大菱报仇。(高潮、结局)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 的故事。

2. 认识“老头子”。这是一个 老头子,从 看出。

(引导学生第一空填老头子的品质,第二空找出具体的描写句子,从而归纳:“老头子”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三)研读探究

1.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于自信:课本P11 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一切保险” P12 第10段“什么事也没有了,……。”

P14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如P15 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 第47段 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 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作用:内容上:点出了老英雄的性格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结构上:为后文大女孩子“挂花”,他为大女孩上报仇埋下伏笔。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温馨提示: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内容上: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答题。结构上:(结合位置答)开篇点题,总起概括(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过渡、衔接、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等等。)

2.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参考教参P12)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两个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用女孩子的怀疑来反衬。

(3)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与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3.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仅仅是为了刻画这一个人物形象吗?

引导学生体会老头子形象的现实意义: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4. 赏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凸显了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革命意志。采用拟人的手法,以一个“钻”字,生动地表现出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

找出课文中其它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

(温馨提示: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三、巩固·延伸 (一)中考链接

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露危机,使许多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忧虑,甚至出现抢购食盐、不敢吃海鲜等现象。为此,我校学生会组织了“核电知识进社区”的宣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使核电知识的介绍更加生动易懂,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比喻句,将语段补充完整。

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相比之下,核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会排放这些有害物质。但同时,核电站会排放放射性物质,必须通过专门的设施进行治理,才不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核电就像 一头威力十足又极具威胁的猛兽 ,只有驯服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前段时间,湖北的刘女士盲目跟风,一下子买了400斤食盐,足够全家人吃30年。根据下列材料,向居民说明没必要抢购食盐的原因。

材料一:2011年3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我国的原盐产量超过食盐需求的八倍多,每年原盐产量为6800万吨,然而食盐的年需求量只有800万吨左右,而且企业可以随时把原盐加工成食盐。另外,目前我国生产的食盐九成以上来自井矿盐,产量、质量与用盐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材料二:2011年3月25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专家意见:碘虽然有一定的防核辐射的作用,但我国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为20~30毫克,需要每天吃3公斤加碘盐,才能达到防核辐射的效果,这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的摄入极限,食盐过量还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多种疾病。

原因一:① 我国食盐供应量充足 ②我们食用的盐多是井盐或矿盐 原因二: ③通过食用碘盐很难达到防核辐射的效果④食盐过量有害身体(答

以上任意两点即可)

(3)近年来,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一部分人的过分恐慌,造成不安定局面。请综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提出三条倡议。

倡议一: 掌握科学知识

倡议二: 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

倡议三: 不信谣,不传谣 (二)拓展阅读

(一)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能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

“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1. 阅读全文,谈谈人和苇的关系。(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2)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3)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的清白。

2. 这是一篇借物赞人的文章,请你指出采蒲台的苇和人有什么共同点?

坚韧、顽强、善于掩护。 3. 理解画线语句。

(1)“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请你想想:“名胜”是什么?是什么使它成为了冀中的名胜?

“名胜”指苇塘(白洋淀)。因为有韦,有很美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有很多英雄的传说。

(2)最后一自然中“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这个句子中到底包含着什么?

指代“没有!没有!”。这句简短朴素的话中,包含着采蒲台人民对八路军战士的爱;对敌人的恨;采蒲台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屈不挠的精神。

4. 选文的语言很值得咀嚼,请你任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1)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噪子喊:“没有!没有!” 示例:回答充分表现了她们宁可流血牺牲,也不向敌人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2)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示例: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有令人回肠荡气之感。为了保卫家乡,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采蒲台每个人的“爱”,每个人的“恨”,每个人的“智慧”都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二)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

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陈志宏/文,有删改)

【注释】①田畈(fàn):田地

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本文作者按照 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 的特点。

第一空: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 第二空: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2.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3.作者曾经说自己是“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的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

①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

②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 ③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4.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

①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

②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事物。

③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j0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