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研究生培养方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0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植物保护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
制定时间 : 2015-05-12
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植物保护 )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
一、学科概况
植物保护学作为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通过研究植物病害、植物害虫、农田杂草、农业害鼠等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危害机理,并提出预防与控制有害生物的策略和综合治理技术。植物保护学与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及草业科学等一级学科联系密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且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植物保护学的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反过来植物保护学又丰富和发展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为这些学科提供了研究材料。植物保护学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
植物保护学由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等二级学科组成。植物病理学主要研究各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和寄生线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害的危害机理和植物的抗病机理,并利用这些基础探讨植物病害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主要研究各种农业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虫害的危害机理和植物的抗虫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害虫防治的理论和技术;农药学以农业化学品为基础,吸收和利用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农药使用技术的开发,保证农药在生产中的应用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的绿色标准;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以预防有害生物入侵和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主要开展植物检疫、杂草防治、鼠害防治及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应用基础与实用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历史悠久,是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植物保护高级人才培育与科学研究的基地。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具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
虫防治的发祥地之一;农药学科是1952年建立的国内第一个农药学专业;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于2003年由中国农业大学自主设臵。戴芳澜、俞大绂、刘崇乐、蔡邦华、裘维蕃、陆近仁、周明牂、沈其益、黄瑞纶、曾士迈、郭予元、康乐等许多国内知名科学家先后在植物保护学科进行教学和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奠定了本学科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和对国际上同类学科的影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农药学于198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进入“985工程”建设学科。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一级学科被列入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2006年、2012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植物保护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均排名第一。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学和研究队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5%以上,45岁以下教师占70%;教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岗位专家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本学科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学科之一,是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种苗健康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种子病害检验与防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的依托学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挂靠在本学科中的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等3个二级学科分别主办《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及《农药学学报》,为全国植保学科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历史积淀丰厚,发展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追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学科方向齐全、均衡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13个研究方向:
1. 植物病原物致病机理; 2. 植物抗病机理; 3. 病害生物学;
4. 植物病害防控原理及其应用; 5.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组学; 6. 昆虫分类与进化;
7. 昆虫生理与毒理学; 8. 昆虫遗传发育与基因组学; 9. 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 10. 昆虫行为与害虫生物防治; 11. 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 12. 杂草和鼠害综合防治; 13. 农产品安全生产。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获得植物保护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全面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方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动态,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1. 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病原物致病机理、植物抗病机理、病害生物学、植物病害防控原理及其应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组学等方向的研究,应特别注重源于生产实践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扎实的植物病原学、病害流行学、植物抗病性遗传学、植物病害防治学、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组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生产管理、资源配臵、机械化栽培、仪器分析、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能力。
2. 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昆虫分类与进化、昆虫生理与毒理学、昆虫遗传发育与基因组学、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昆虫行为与害虫生物防治等方向的研究,以研究农业害虫的识别、分布、成灾规律、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害虫的有效控制技术和措施为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昆虫分类学、昆虫病理毒理学、昆虫生理生化、昆虫遗传学、昆虫生态学、昆虫基因组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理统计分析、田间试验、仪器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能力。
3.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博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杂草和鼠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向的研究,研究有害生物入侵机制和风险评估、检疫鉴定、检疫处理等入侵防控技
术,研究杂草和害鼠生长发育、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果蔬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植物检疫原理与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原理和评价方法、入侵生物学、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评价、重要杂草和鼠害的防治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生产管理、资源配臵、机械化栽培、农田信息获取、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分析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研发能力。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必须对植物保护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较强的学术潜力;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植物保护领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植物健康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具有坚实宽广的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全面掌握现代植物保护学的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掌握寄主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有害生物的为害规律以及综合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植物保护学科基础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具有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还应掌握农学门类中其它一级学科,尤其是与自己主攻方向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组织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能胜任植物保护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
在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涵养博士的科学精神,人文科学知识则有助于涵养博士
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力求尽可能多方面地发展,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积极面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正确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更加有助于进行科学研究。
2.学术道德
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与利,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不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植物保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农业应用学科,以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机理和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随着全球化研究的深入和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适应,植物保护学科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均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边缘学科、分支学科不断形成,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形成分支学科众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互协调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博士研究生应通过阅览专业期刊杂志、网络信息、参与国际会议交流、定期与相关研究团队交流等方式,跟踪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中出现的植物保护相关问题及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从客观性、理论性、逻辑性、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等方面对植物保护学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已有成果等进行价值判断,善于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去伪存真;从事实、理论假设、归纳和演绎、逻辑推理、研究方法、试验结果、结论等方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在鉴别过程中,要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只有培养强烈的探索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学术鉴别能力。
因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和地域性,植物保护学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因此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明辨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植物保护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具备对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植物保护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形成产品或技术以及技术集成等方面的能力。植物保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农业应用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因此博士研究生要针对植物生产活动中出现的植保问题,寻找并凝练出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笔撰写科学研究计划,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试验研究方法,掌握田间和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数据获取和综合分析技能、样品采集和测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术成果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获得研究结果后,要能采用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并用中、外文撰写学术论文,通过科技论文、学术报告、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论文研究工作,在本学科的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具备解决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植保技术问题的技术集成创新的工作能力。
4.学术创新能力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能够洞察和把握植物保护学科的前沿知
识、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掌握相关的专业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对植物保护相关学科的交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敏锐的科学洞察能力,善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捕捉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要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挑战学术难题的科学精神;要善于从生产实践中发现关键性的植保问题,提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能运用创新性思维,在学术上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新途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理论,并进行推理和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资料、获得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植物保护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准确清晰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通过文字表达或者口头交流,将学术成果适时展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网站、研讨会、国际会议、科普读物、大众媒体等平台。同时,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多种通讯方式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就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或者结合自己的科研进展交换试验材料。
6. 教学能力
植物保护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在教学设计能力发面,应把握植物保护学科的整体知识和系统结构,明确横向及纵向间的联系,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清晰地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应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技能,语言精练、生动、准确,熟练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调控教学节奏等;在教学评价能力方面,应掌握教学对象调查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考察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总体要求是:具备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基本论点和结果正确,方法可靠,数据真实,分析严谨,文字通顺,能反映作者具备独立从事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论文成果应具备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应体现植物保护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农业生产的技术发展要求和需要,解决重要的植物保护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价值性和可行性。创新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鼓励和支持开展基础性研究。前瞻性原则,即选择当前学科比较关注的重要问题,或是某一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起点应处在学科的前沿。价值性原则,即论文研究成果应能对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应选择具有理论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论文题目,研究成果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可行性原则,即要考虑自身条件和所在课题组的研究经费、仪器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因素,并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尽量结合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或者重大工程项目来选题,选题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田间验证等多个方面。此外,选题还应恪守“小题目,大文章”的原则,做深做透,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同时选题应兼顾个人兴趣、知识优势等,焕发出潜在的创造力,积极面对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选题论证的基本方式是充分且全面的文献综述,并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咨询与调研。在充分查阅、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本学科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筛选出与本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并认真阅读和了解本研究领域知识的形成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已形成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通过信息挖掘和综合分析,凝练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经与导师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论文选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形成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案。文献综述要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并能准确地反映学位论文的主题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应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至少需要阅读学术期刊论文200篇以上(国外文献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占60%以上,权威文献至少占30%以上,部分文献可以考虑从最早发表时期的经典文献开始阅读;对于应用技术和方法类研究选题,还要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专利文献的查询,并要求选题查新,以确保拟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在文献综述部分,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详尽的分析、阐述和总结。就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与国内外已开展的相关内容和方法、设计思想等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和意义,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或是技术和理论的
创新研究。综述应至少包括如下几部分:1)研究问题在植物保护学科的地位与作用;2)研究问题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的科学意义或对农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3)研究问题的历史沿革或背景;4)研究问题的阶段性进展或已有的工作基础;5)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或瓶颈;6)本论文选题的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预期目标,提出主要的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明确主要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等;如有必要,在最后还应该对本论文选题可能出现风险进行预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的方案。综述应控制在10000字左右,图表不少于3-5幅,综述的参考文献在150-300篇之间。
通常,博士研究生应在完成文献综述后,与导师和指导小组讨论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内容和设计,并在其指导下,完成论文设计书的撰写,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5人以上博士生导师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投入研究工作之后结合具体情况和问题,允许调整和改变研究内容,但必须在新的选题之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
2.规范性要求
植物保护学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规定,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学位论文的相关规定。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内容应以博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对于应用他人研究结果或者协作参与的工作,应该在致谢中加以说明。此外,植物保护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版权页、目录、摘要、缩略词表、图表索引、主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历等部分。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大模块,即文献综述、材料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在论文总体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根据植物保护学二级学科的特点,文献综述可以与研究计划合并,研究结果与分析模块也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篇章。讨论与结论模块一般要就论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中隐藏的机制和规律,提升论文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该模块中还应明确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因此,该模块一般包括全文讨论、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等内容。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文中所有的数据均应本着遵循科学求实的严格要求,对于特殊数据的取舍或缺失数据的补充,必须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实施。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及规程应该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和操作规程,如果是本研究首创或完善的方法,必须详细说明。数据的有效小数点位数应该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设备检测限的位数,所有数据结果必须采用公认的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数据图表中标注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论文中使用到的重要仪器设备,应该标注厂家和出厂年份等相关信息。
(3)行文格式。植物保护学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符合国际通用的图书格式要求基础上,特别注意学术论著的相关格式要求。引用前人的观点及成果时应做到客观公正,所有被引用的观点、数据、图表等均应在文中给出明显的文献标注,防止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尤其要杜绝有意或无意的学术侵权问题。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所参考的地方一一对应列举,参考文献标注格式规范。数据结果要使用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专业术语要采用本学科通用的书写格式,重要试验材料要给出相关标准的学术名称。图表清晰,图表标题及其指标等文字信息,均应同时用中文和外文标注。
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经过导师和所在学科审定同意,在答辩前进行盲审。盲审专家为相同或相近领域、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数量不少于5名,其中非本学位授予权单位的人员不得少于3名。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在收到盲审意见后,对论文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确保论文质量。经过修改并达到相应质量标准后,学位论文还要通过5位教授以上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和毕业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是展示研究生全面工作、学术修养、研究水平的综合过程。博士研究生需要认真准备,直接、正面、简要回答问题;对于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如实回答。根据答辩时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对论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学位论文,报送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审定并存档。
3.成果创新性要求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既要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更要体现在解决本学科重要科学问题或提升改进专门技术或方法上做出的创新成果。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可靠,应结合可能的应用背景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研究,要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突破;应用研究论文要完成实验室或田间试验论证,要求在技术上或方法上有所创新。鼓励博士研究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课题或对国家
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博士研究生挑战科学前沿问题。论文创新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
(1)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论文能够针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与众不同且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思路,设计并研制新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取得更为科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论文所形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该对本学科的方法体系有明显的补充和提升意义。
(2)学科理论与规律创新。论文针对本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明确有害生物的致害性机理,探索和利用植物的抗性机理,提高对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发现新的有害生物种类、特征、危害规律。这些理论与规律的创新将有助于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为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建立提供参考。
(3)关键技术与模式创新。论文能够针对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手段、技术方法、技术效果、技术规程等系统研究,建立突破环境限制的技术方案,并在生产上进行一定集成示范验证,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所建立的技术和模式必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或战略储备价值,有形成新材料、新产品(品种)、新工艺等物化技术的潜力。
论文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必须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论文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应该在本学科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或正在发表中,尤其是要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确保国家技术安全的前提下,论文中取得的关键技术、集成模式、工程方案、工艺流程应该已经取得或已经申报国内外的专利、标准或技术规程等证书,或被生产实践证明具有重要推广前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五、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必须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但对论文发表不作要求。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获得植物保护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具备较全面的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的专业技术和相关知识,同时对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技术指导与生产管理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包括:植物
病理学研究方法、分子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实验技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理与方法、病原致病性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性遗传、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害流行学、种子病理学原理与应用、昆虫生态学、植物检疫原理与技术、昆虫遗传学等。在掌握已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共性理论、知识以及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所属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二级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
1. 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病原物致病机理、植物抗病机理、病害生物学、植物病害防控原理及其应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组学等方向的研究,应掌握扎实的植物病理研究方法、分子植物病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对病原致病性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性遗传、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真菌生物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微生态学、种子病理学原理与应用等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试验及数据综合处理方法;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和Photoshop等制图软件等;能用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期刊、杂志等,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熟练进行中外文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和使用;应熟悉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新技术推广服务、植物病害管理等综合素质。
2. 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昆虫生理与毒理学、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昆虫遗传发育与基因组学、昆虫分类与进化、昆虫行为与害虫生物防治等方向的研究,应具备较扎实的昆虫学、生理学、遗传学、毒理学、生态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并对昆虫形态学、系统昆虫学与昆虫地理学、进化昆虫学、农药生物学、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等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试验与数据综合处理方法;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和Photoshop等制图软件等;能用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期刊、杂志等,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熟练进行中外文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和使用;应熟悉农业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的实验室及田间工作流程,应了解农业害虫防治技术的发展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新技术推广服务、农业虫害管理等综合素质。
3.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硕士学位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杂草与鼠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向的研究,
应具备较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理与方法、植物检疫原理和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原理和评价方法、入侵生物学、杂草防治原理、植保信息技术和应用等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知识,并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评价、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农业生物安全、植物有害生物诊断与监测、植物保护研究技术等知识有所了解,应掌握国内外植物检疫技术的基本趋势;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和Photoshop等制图软件等;能用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期刊、杂志等,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熟练进行中外文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和使用;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新技术推广服务、植物检疫及农业生态健康管理等综合素质。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植物保护学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目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和危害机制,探索经济有效的综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方法,提高植物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植物保护学硕士研究生以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和方法研究为主,以实用型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作为研究重点。获得植物保护学硕士学位者应该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能积极为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和“三农”建设服务。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应该具有较坚实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应用性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植物保护学研究能力和发现、分析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针对学科领域内存在的学术争论,通过实践,认真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田间试验和对所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团队工作意识。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勤于实践,并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和心理素质。
2.学术道德
获得植物保护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在各项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
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中国农业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恪守学术界所认可的基本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诚信,具有学术自律意识。加强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把握学术道德的善恶标准与尺度,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以坚定的意志克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困难和障碍,坚守科学伦理精神,锻炼自己的学术道德意志,正确看待功名与利禄。从基本行为习惯做起,在日常的生活、交往、学习、考试、科研和择业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
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及他人对学术成果和科技发展的贡献,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评价时,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和论证。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发表学术论文原始稿件必须经过导师审核,投稿前必须由导师签字同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或一稿多投。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
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不得将应保密的学术事项对外泄露。
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集成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领域技术和方法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获取本学科相关技术与方法;能通过选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研讨和国内外学术会议等途径,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真知;能够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辨,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为开展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在试验及田间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持续学习先进技术与新知识,以提升植物保护生产技术与方法。
2. 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备从生产中或前人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研究方法提出假
设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生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应用型的研究课题,明确试验目的并制定试验方案,确认试验计划及设计可行,并能独立完成试验研究;在科研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综合实验技能并具备较强的仪器操作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对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并结合试验现象与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论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所得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采用科技论文、学术报告、墙报展示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拓展研究思路。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科学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和生产实践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实验室、试验田及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能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协调,完成一些应用性的科研任务和示范推广工作;应该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够清晰阐述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技术示范。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能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并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或者通过交换试验材料逐渐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勇于并善于提出问题,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要积极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成果;善于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技术示范现场等平台展示研究成果,锻炼学术成果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增强与政府、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交流和语言沟通的能力,促进新技术与新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5. 其他能力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外语应用水平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全面训练的重要过程,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植物保护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系统的科学研究或技能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以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需求为依据,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在阅读和分析一定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在100篇以上,以近五年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且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字数在5000字以上,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和实施阶段。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不通过者,可于1个月后3个月内再次申请,如果仍不通过者将终止培养。论文的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论文撰写应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写作规范》,保证语句通顺、图表清晰、前后一致、言之有理、数据合理、结论可靠。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必须反映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撰写应该针对整篇学位论文的核心问题,得出结论,同时展开适当的讨论,解释和分析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不确定性。
(2)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试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合理;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行文格式。论文撰写应符合《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写作规范》,写作格式要规范,学术术语、缩写、符号与计量单位的使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前后统一。另外,论文引用文献要正确,格式规范。凡是文中涉及到他人的理论、观点、方法、结论、推理等均应列出文献出处,并一一对应。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在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论文撰写,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相关的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的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的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或借鉴意义。
(3)论文格式应该符合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在满足科学论著的基本格式要求基础上,还应符合本学科学位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论文送审评阅前一个月完成论文审核。二级学科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提交的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工作态度、论文工作量、撰写规范性、创新性、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核,通过审核的学位论文方可送审评阅。经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送交2-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一名为校外专家,所有评阅专家全部同意进行答辩后,方可组织学位论文答辩。评阅未通过的学位论文三个月后可以再次送审评阅,但送审评阅专家名单不得进行变更。答辩之前半个月必须完成论文的评阅,收回评阅意见。论文的送审评阅由导师自行组织完成,但学校抽查的学位论文除外。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3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成员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授予学位。答辩未通过的学位论文六个月后可以再次组织答辩,但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得变更。答辩通过后,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论文质量,最后递交院学位委员会审阅并存档。
培养方案 (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 一级学科名称 覆盖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及代码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 培养类别 学科代码 硕士、博士 0904 植物病理学(090401);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090402);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0904Z1);植物保护领域(095104) 硕士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3年。 基本学习年限 博士生:普博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硕博连读生(含直博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培养方式 全日制 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 学分 博士生:普博生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15学分,培养环节10学分;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5学分,培养环节10学分。 1)植物病原物致病机理;2)植物抗病机理;3)病害生物学;4)植物病害防控原理及其应用;5)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组学;6)昆虫分类与进化;7)昆虫生理与毒理学;8)昆虫遗传发育与基因组学;9)昆虫生态与害虫综合治理;10)昆虫行为与害虫生物防治; 11)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12)杂草和鼠害综合防治;13)农产品安全生产。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71120001 91120001 71130001 公共学位课 71130002 91130001 71010001 公共选修课 72800002 课程中文名称 学 开课 硕分 学期 士 3 3 2 1 2 1 1.0 春、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普博 直博 硕博 备注 研究方向 第一外国语(硕士) 第一外国语(博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 必 直博、硕博生二选一 修 必 必 修 必修 修 必修 72800003 73010401 73010402 73010403 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 植物保护学科前沿 植物病理研究方法 分子植物病理学 2.0 3 3 3 春、秋 秋 秋 秋 必 必 必 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修 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选修 选修 植物病理学专业 植物病理学专业 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专业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专业 植物病理学专业 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专业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专业 植物病理学专业 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专业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专业 植物保护领域 植物保护领域 植物保护领域 植物保护领域 植物保护领域 73010404 昆虫学实验技术 3 秋 73010405 有害生物治理原理与方法 植病专业英语与科技写作 昆虫学专业英语与科技写作 植检专业英语与科技写作 植物病理学Seminar 昆虫学Seminar 3 秋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选修 选修 73010406 专业学位课 硕士生?7学分 普博生?6学分 直博生?12学分 硕博生?12学分 93010402 93010401 73010408 73010407 1 秋 1 秋 1 秋 2 秋 2 秋 93010403 植物检疫和农业生态健康seminar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案例分析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 真菌致病性及其分子机制 分子植物病毒学 2 秋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选修 73010409 63120001 63120002 63120003 73010122 74010401 74010402 2 1 1 1 2 1 2 秋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 选修 74010403 74010404 74010405 74010406 74010407 74010408 74010409 74010410 74010411 74010412 74010413 74010414 74010415 74010416 74010417 74010418 74010419 74010420 细菌致病性及其分子机制 植物线虫及致病机理 农药靶标与分子设计 植物抗病性遗传 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与分子育种 植物抗病性与环境胁迫 真菌生物学 种子病理学原理与应用 植物病害流行学 植物病毒学研究方法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机制 植物微生态学 杀菌剂原理及应用 病原物抗药性及其分子机制 植物抗菌化合物 植物病害分子流行学 植物病理学英文论文写作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代谢生物学与代谢组学 植物与病原物互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春 春 秋 春 秋 秋 春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2 1. 秋 春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21 2 秋 74010422 作的功能基因组学 1 春 74010423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RNA组学 1 春
74010424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蛋白组学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结构基因组学 1 秋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25 1 春 秋 秋 秋 春 秋 74010426 74010427 74010428 74010429 74010430 74010431 74010432 74010433 74010434 74010435 74010436 74010437 74010438 74010439 74010440 74010441 74010442 74010443 74010444 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昆虫形态学 水生昆虫学 系统昆虫学与昆虫地理学 进化昆虫学 昆虫学文献 昆虫生理生化 昆虫毒理学 昆虫病理学 农药生物学 农药环境毒理学 昆虫生物化学分离技术 生物农药原理与应用 植物源杀虫剂及其作用机理s 昆虫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 昆虫遗传学 昆虫发育生物学 昆虫免疫学 昆虫的生长和控制 3 2 2 3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2 秋 2 秋 2 秋 2 春 2 2 秋 春 2 2 秋 秋 2 2 2 春 秋 秋 2 秋 2 春 2 春 2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45 74010446 74010447 74010448 74010449 74010450 74010451 74010452 昆虫生态学 植物抗虫性原理及应用 昆虫分子生物学 昆虫分子生态学 昆虫化学生态学 害虫生物防治进展 资源昆虫学 城市昆虫学 植物检疫原理和技术 2 春 春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 2 春 1.5 春 1 秋 2 秋 2 秋 2 2 春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74010453 3 秋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植物检疫方向硕士生必选 #植检学科二 74010454 入侵生物学# 2 春 硕士生六选#植检学科二 74010455 杂草防治原理# 2 秋 硕士生六选#植检学科二 74010456 鼠害防控技术# 2 秋 硕士生六选#74010457 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 植检学科二 2 春 硕士生六选#植检学科二 74010458 农药与环境# 2 春 硕士生六选#74010459 植保信息技术和应用#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评价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农业生物安全 植物有害生物诊植检学科二 2 秋 春 秋 硕士生六选74010460 74010461 74010462 74010463 2 2 2 3 选修 秋 秋 选修 选 断与监测 74010464 *修 1.5 春 选修 修 选修 修 选修 植物保护研究技术 硕士生指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不包括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 培养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安排时间 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要求 硕士生 普博生 硕博连读生(直博生)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2.博士生资格考试 3.实践教育 4.开题报告 5.教学实践 6.学术交流 课程学习计划:入学1个月同学院要求 内;论文工作计划:第2学期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同学院要求 第3学期 第5学期 学分 备注 2.0 4.0 2.0 2.0 2.0 博士生必修 硕士生必修 硕士、博士必修 博士生必修 博士生必修 硕士、博士必修,硕士生不计学分 第2-3学期 第2学期 第3学期 第1-5学期 第1-7学期 第5学期 第1-7学期 第1-9学期 第7学期 第3学期 7.中期考核 同学院要求 第5学期 2.0 8.同等学历或跨学科考生补修本学科主干课程 硕士研究生:所有研究生的答辩由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答辩。 普通博士研究生(四年制)答辩要求:至少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限第一作者),或获得发明专利(排名前2位),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者才能申请答辩;学习年限至6年者发表2篇核心期刊并由二级学科讨论决定是否可以申请答辩。文章、专利的署名应是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奖励排名要求为一等奖前6位,二等奖前4位,三等奖前3位,国家级奖励名次不限。学习年9.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限至6年者,仍无文章发表的由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答辩。提前毕业的研究生至少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限第一作者),而且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直博生(硕博生,五年制)研究生答辩要求: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限第一作者)、或获得发明专利、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者,且累计影响因子3 以上才能申请答辩;学习年限至7年者发表2篇核心期刊并由二级学科讨论决定是否可以申请答辩。文章、专利的署名应是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明专利需排名前2位,奖励排名要求为一等奖前6位,二等奖前4位,三等奖前3位,国家级奖励名次不限,每项相当于SCI影响因子1.5;国家级科技奖励前5位,相当于SCI影响因子3 以上。学习年限至7年者,仍无文章发表的由二级学科统一组织答辩。提前毕业的研究生至少在SCI刊源的杂志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论文1篇(限第一作者),累计影响因子3 以上,而且中国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对于普通博士生和直博生在学满3年后,且发表单篇SCI论文影响因子3 以上,经导师批准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培养环节要求 (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生主要培养环节要求 一、博士生资格考试要求(包括考试对象、考试的时间、考试的方式、考试的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考试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试时间:博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并修满课程学分后,开题报告前应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其中普博生在第3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5学期完成。 3.考试方式:教授会考评,PPT汇报并提交文献分析报告、研究计划与方案。 4.考试内容: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进入论文工作前的学科综合考试,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了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是否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学术能力。考试内容除应覆盖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需涉及2~3个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及分析能力。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所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附件1)。其中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的评定占40%,重点考察博士生对一级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拟从事研究的学科方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学术能力的评定占60%,重点考察博士生危险阅读能力、研究计划设计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等。资格考试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计2学分。未通过考试的博士研究生,可以补考一次,并将该生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补考仍不及格者,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6.组织形式: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生资格考试评定小组负责资格考试,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
二、开题报告要求(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开题报告撰写规范、开题报告会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
1.开题报告时间:普博生在第3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5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组成部分: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
3.开题报告文献要求: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必须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言而有物、引用准确、综而且述,引用文献不低于4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低于30篇。开题报告字数不低于15000字,但不超过20000字,错字率在0.1%以下。
4.开题报告评定: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公开进行,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均可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进行开题报告时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成员名单须在开题前由所在一级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审核批准。开题评定小组对博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报告的规范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附件2),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必要性,研究方案可行,预期结果可以实现等。。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进行开题。开题报告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二)硕士研究生
1.开题报告时间:在第2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组成部分: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点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
3.开题报告文献要求: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必须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言而有物、引用准确、综而且述,引用文献不低于3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低于20篇。开题报告字数不低于10000字。文献阅读应以近五年以内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资料为主。
4.开题报告评定:由二级学科成立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导师组成;开题报告评定应公开进行,所有教师和研究生均可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进行开题报告时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对对硕士生所做的开题报告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报告的规范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附件2),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确保选题的正确性。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进行开题,开题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开题报告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开题报告者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并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三、中期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普博生在第5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7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公开进行。
4.考核内容:中期考核是对博士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并取得部分研究结果所开展的工作检查,中期考核的目的是督促博士研究生回顾和总结研究进展,及时了解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专业学术能力的健康发展。考核内容包括:(1)论文中期进展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研究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及预算、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等(附件3);(2)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完成情况,包括检查博士生是否已完成了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教学实践的培养环节。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论文中期进展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按《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期进展评定表》(附件3)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重点考核论文计划及调整情况(占10%)、论文工作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占80%)、论文后续工作计划(占10%);论文中期进展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不通过者限期重做,并将该生列入重点跟踪名单,学位论文必须进行校级抽查;仍未
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课程学习及资格考试、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教学实践培养环节已完成且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中期考核。
6.组织形式:由二级学科成立考核小组,负责论文中期进展评定等工作,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
(二)硕士研究生
所有在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于第3学期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前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环节,重点考核课程学习以及开题报告、实践教育环节的进展情况。
四、实践环节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博士研究生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教学实践环节应在中期考核前结束,普博生在第1-5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1-7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提交相关材料,上有主讲教师或导师等相关教师的签字,综合评定。
4.考核内容:包括参与讲授本科或硕士课程的部分章节或组织讨论、参与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参与课程答疑或批改本科生作业或试卷、参与辅导课、习题课或其他人才培训课、参与编写教材等。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不少于20标准学时的教学工作量的教学实践,由主讲教师或导师等相关教师对博士生教学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定项目和评定标准按《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成绩评定表》(附件4)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者记2学分。
6.组织形式:由导师负责总学时及总成绩的综合评定。 (二)硕士研究生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在第2-3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PPT汇报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综合评定。 4.考核内容:由4部分组成,包括实践内容和实践教育参与的时间、实践效果、实践报告汇报情况和实践记录是否完整等。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评定项目和标准按《植物保护学科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成绩评定表》(附件5)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通过,通过实践环节考核者可获得4学分。
6.组织形式:由二级学科成立5位导师组成的硕士生实践教育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评审。
五、博士生学术交流环节考核要求(包括考核对象、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1.考核对象:所有在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2.考核时间:普博生在第1-7学期完成,硕博连读生(直博生)在第1-9学期完成。
3.考核方式:提交经导师审定签字的“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一份学术墙报,一份本人学术报告的幻灯片(PPT),综合评定。
4.考核内容: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次国际学术交流(包括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短期访学或中外联合项目等;同时应参加10次以上本学科研讨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 其中至少一次为本学科领域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且至少一次为学生本人在二级学科(含)以上范围内所作的学术报告。每位博士生每学期在实验室或组会上进行文献研读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应不少于2次。
5.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从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和实验室或组会学术交流情况以及提交的学术活动记录册、学术墙报和学术报告的幻灯片(PPT)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评定项目和标准按《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成绩评定表》(附件6)中的规定和要求执行,按百分制评价,60分及以上为合格,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6.组织形式:由导师负责评定。
附件1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项目 评定内容 一级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概况、理论体系、知识基础、研究方法评定标准 各项成绩 基础理论等(满分20分) 专门知识 学科方向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计40分) 掌握程度:本学科方向及相关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跨学科方向的融会贯通及拓展(满分20分) 文献分析能力:国内外文献阅读与分析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满分20分) 优:18-20分, 良:16-17分, 中:12-15分, 差:1-11分。 基本学术能力 (计60分) 研究计划能力: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的初步计划(满分20分) 学术表达能力:阐述相关内容、回答相关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整体质量(满分20分)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生资格考试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各成员分别打分,
取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
评定小组成员(签字):
评定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2 (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生开题报告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项目 评定内容 选题意义:学科研究范围、理论评定标准 各项成绩 立论依据 (计20分) 或实践意义等(满分10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研究现状、问题分析、参考文献等(满分10分) 研究目标与内容:科学性、严谨性、创新性等(满分10分) 研究方法:科学性、严谨性、创新性等(满分10分) 技术路线:科学性、严谨性、创新性等(满分10分) 实验方案:科学性、严谨性、创新性等(满分10分) 预期结果与可行性分析:科学分) 研究基础与经费预算: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等(满分10分) 纸质报告与PPT报告:是否符合科学规范与学术道德(满分10分) 口头表达能力:阐述相关内容、回答相关问题的整体质量(满分10分)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分。 研究方案 (计60分) 性、严谨性、可靠性等(满分10差:1-5 报告规范性 (计10分) 表达能力 (计10分)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二级学科成立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导师组成,各成员分别打分,取平均
成绩为最终成绩。 评定小组成员(签字): 评定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3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期进展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项目 评定内容 评定标准 成绩评定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差:1-5分。 论文计划研究计划要点及调整情况:计划及调整 要点清晰,计划调整依据充分、(计10分) 合理(满分10分) 研究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已开展的研究内容、已获得的研究结果、已完成的结果分析、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如文章、专利、品种、奖励等)、已使用经费等情况(满分60分)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所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合理、可行等(满分20分) 优:54-60分,良:48-53分,中:36-47分,差:1-35分。 优:18-20分,中:12-15分,差:1-11分。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差:1-5分。 论文工作进展 (计80分) 在的问题认识充分、分析严谨,良:16-17分,论文后续后续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工作计划 内容、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合(计10分) 理、可行等(满分10分)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二级学科成立博士生中期考核评定小组,成员由5位博士生导师组成,各成员 分别打分,取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 评定小组成员(签字): 评定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4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教学实践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选项 (需说明实践日期、课程名称、实验内容、教材名称、所指导学生姓名等) 标准学时 评定标准 成绩 负责教师 评定 签字 参与讲授本科或硕士课程的部分章节或组织讨论: 参与指导本科生实习和课程实验: 满分100分; 优:90-100分,良:80-89 参与辅导课、习题课或人才培训: 课程答疑及批改课程作业: 分,中:60-79分,差:1-59分。 参与编写教材: 参与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与的其他教学实践: 累计标准学时数(不少于20)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主讲教师或导师等相关教师负责评定各项成绩,由导师负责累计学时并取各项平均成绩为总成绩。
附件5 (植物保护)学科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项目 评定内容 实践内容与时间:申请及执行实践项目的基本情况,或在校外基地或相关行(企)业开展实践的基本情况,或参与导师横向合作项目的基本情况,或参与教学和(或)科研实践的基本情况(仅限学术学位硕士个月(满分50分) 实践技能:实践中所掌握的本领域或学科实践技能(满分10分) 标志性成果:实践中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满分10分) 问题与建议:实践中存在哪些优:9-10分 良:8-9分 优:45-50分 良:40-44分 中:30-39分 评定标准 各项成绩 实践内容 (计50分) 生),实践教育时间不少于3差:1-29分 实践效果 (计30分) 实践报告 (计10分) 问题及相关建议(满分10分) 中:6-7分 汇报与答辩:口头表达、ppt差:1-5分 制作、回答提问等水平(满分10分) 实践记录册 内容与记录:所参加实践教育(计10分) 的记录情况(满分10分)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二级学科成立硕士生实践教育考核小组,成员由5位导师组成,各成员分别打分,
取平均成绩为最终成绩。
评定小组成员(签字): 评定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6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成绩评定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
评定项目及内容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情况: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次国际学术交流,包括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短期访学或中外联合项目等(满分10分) 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情况: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本学科研讨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其中至少1次为本学科领域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至少1次为学生本人在二级学科(含)以上范围内所作的学术报告(满分30分) 参加实验室或组会学术交流情况:定期安排博士生在实验室或组会上进行文献研读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每学期至少2次(满分30分) 学术活动记录册:填写、提交记载有所参加学术活动详细情况的记录册(满分10分) 学术墙报:制作、提交学术墙报1份,墙报质量等(满分10分) 学术报告幻灯片(ppt):制作、提交幻灯片1份,幻灯片质量等(满分10分) 评定标准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差:1-5分 成绩 评定 导师 签字 优:27-30分良:24-26分中:18-23分差:1-17分 优:27-30分 良:24-26分 中:18-23分 差:1-17分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差:1-5分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差:1-5分 优:9-10分 良:8-9分 中:6-7分 差:1-5分 总成绩(满分100分) 注:由导师负责评定,各项分别打分,累计为总成绩。
本学科主要文献、书目
本学科主要文献、书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cience Nature PNAS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Plant Cell Phytopathology MPMI PLoS Genetics PLoS Pathogen Plant Pathology Advances in Insect Physiology Development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ent Biology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 Genetics Invasion Biology 著作或期刊名称 作者 Lewis Wolpert Sally A. Moody Mark A. Davis 考核办法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备注 必读 必读 必读 必读 必读 必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选读 考核办法: 1、课程考核:将此文献作为课程考核的考试范围; 2、开题报告或学科综合考试:结合论文开题或学科综合考试进行; 3、读书报告:撰写读书报告 4、其他,请注明。 备 注:填写选读或必读 课程设置 总学分 不低于28学分 ;
课程学习计划 总学分 不低于22学分 ; 计入总学分 公共学位课 总学分 不低于7学分 ; 计入总学分
公共选修课 计入总学分
专业学位课 总学分 不低于7学分 ; 计入总学分
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 计入总学分
补本课 计入总学分 ; 必修环节 计入总学分 ;
正在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研究生培养方案 - 图文06-28
原告(反诉被告)任某某与被告(反诉原告)宋某某劳务(雇佣)合同纠纷一案08-26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05-18
小学生100字日记5则10-29
2017-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目录) - 图04-21
我身边的小能手作文600字06-18
迟到的情书02-19
《电子电路CAD》教学大纲12-07
4多项式的运算小结与复习08-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国农业大学
- 培养方案
- 植保
- 研究生
- 图文
- 2019年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共党史专业模拟题(内部
- 海门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量化评分标准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小专题口语交际讨论同步练习(新版)语文
- 基于Android手机美食外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012年9月1日安全办公会议纪要
- 个性化修改系统镜像ISO 修改gho OEM信息 背景图和LOGO 制作光盘
- 2011云霄县驾校考试c2自动档小车试题
- 英语逆向学习法
- 关于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 图文
- 《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试题(三)(附参考答案)
- CCNP
- 村党支部书记照片(1)
- SAS练习作业
- 工厂供电习题答案(完整版)
- 浅谈铺装在城市设计的广场空间分割中的作用
- 《苏武传》练习
- 《认识人民币》导学案
- 特种设备“一机一档”安全资料目录
- 我爱我班 - 学生感动我的故事
- 丽水市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名录2018版255家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