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18 10: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某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 总 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XX省XX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 1.1.2 主管单位 XX省农业厅 1.1.3 建设单位

XX省XX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1.1.4 项目由来

依据农业部《沃土工程基本建设规划》(2006—2010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4—2007年)。此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XX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油基地县市,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87万亩,土壤构成以水稻土、黄棕壤土为主,其中水稻土面积260万亩。通过实施沃土工程XX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可以及时快速了解耕地质量动态变化,了解全市化肥投入品的肥效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施肥技术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我市科学施肥水平,加强耕地质量预测、预警,切实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1.5 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其中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设在XX市XX县XX镇张庙村、XX镇宋湖村、XX镇张池村、XX镇五八村、XX镇金玉村、XX镇严店村、XX区XX铺镇龙王村、XX镇斗笠村、XX漳河镇同兴村、XX镇XX村等10个村的水稻土上。

肥料区域试验基地设在XX市XX区XX镇XX村农科所原试验场内。

实验室在XX区XX镇兴隆村土肥站现有实验楼基础上改建,面积为370m2。

1.1.6 建设规模

围绕地力监测,在全市布设地力监测长期定位点10个,耕地面积为20亩;建设肥料区域试验基地30亩,其中小区20亩,保护区10亩;新建660m2温室大棚和100m2工作用房各一个;改造370m2实验室一个,并配套若干相关设备;购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141台套仪器设备。

1.1.7 工艺技术方案

本项目通过对长期定位监测点田块进行平整和沟渠配套,防止串灌和养分流失,长期开展耕地地力监测。采用GPS、GIS等信息处理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处理;采用肥料区域试验技术,对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施肥方式进行小区比较试验;通过采购现代土壤、植物样分析仪器,利用现代测试技术为土壤肥料技术研究提供精确的数据,从而为现代土壤肥料技术的全面普及提供技术支撑平

台,促进XX市耕地质量全面提高。

1.1.8 主要建设内容 1.1.8.1 土建工程

项目土建工程主要是维修改造370m2的实验室以及水电工程配套;建造660m2温室大棚一个;新建一个100m2工作用房。

1.1.8.2 田间工程

布设10个耕地地力监测点,进行监测小区隔离建800米防渗板、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建设700米、标志牌10个;整治肥料区域试验用地30亩,平整土地30亩,完善排灌沟渠1200米;建设小区隔离防渗墙2000米。

1.1.8.3 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土肥监测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141台套,地力监测车1台,灌水设备1套。

1.1.9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1.1.9.1 组织管理

建立领导与协调、决策、技术、执行机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建管制和竣工验收制,明确职责、严格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1.1.9.2 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为2007—2008年,期限为2年。 1.1.10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61.18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74万元,地方配套

87.18万元。

1.1.11 效益分析

实施该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将大大提高我市土壤监测与信息应用,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与开发,减少化肥浪费与污染,促进我市农化服务能力提高,促进我市中低产田改良,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市优质粮油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取得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1.1.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1 2 2.1 2.2 2.3 3 3.1 3.1.1 3.1.2 3.1.3 3.2 3.2.1 3.3 4 4.1 4.2 指标名称 建设规模 建设目标 耕地地力提高 肥料利用率提高 样品测试能力提高 建设内容 土建工程 温室大棚 实验室改造 工作用房建设 田间工程 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点 仪器设备购置 总投资 国家投资 地方配套 单位 亩 等级 % 个/日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个 台 万元 万元 万元 指标值 备注 30 肥料区域试验基地 1 10 50 660 370 100 10 141 261.18 174 87.18 每个监测点面积为2亩 1.2 结论与建设

实施XX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科学,选择的仪器设备先进适用,建设资金、物质供应有保证,项目管理系统健全,投资效益明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该项目投资风险小,建议上级尽快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并组织实施。

1.3 编制依据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抓紧编报2007年部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农办计[2006]62号)

农业部《沃土工程基本建设规划》(2006—2010年)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XX省农业厅编制的《XX省沃土工程建设规划》

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农业建设项目财务估算和经济评价方法》 《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 《XX省建筑工程消耗定额2003》

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 项目由来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仅1.4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由于耕地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地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缺素面积日益增加。随着我国入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也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这对耕地质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05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农业部《全国沃土工程规划》(2003—2007年)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土占建设46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

XX市作为粮食主产县市,近年由于盲目施肥,偏施氮肥,耕地用养失衡。1000个土壤样点调查表明:土壤有机质十年下降了21.3%,速效钾下降了16.5%,因此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已刻不容缓。该项目通过布设耕地地力监测点,展开肥料区域对比试验,发布耕地质量状况报告,为各级政府在进行耕地质量建设时提供决策依

据,同时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减少肥料投入浪费,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2.1.2 XX市基本情况 2.1.2.1 基本概况

XX市位于鄂中腹地秦岭大巴山余脉与大洪山麓之间的汉水流域地带。地理位置,跨东径111°51′─113°29′,北纬30°32′─31°36′,南北最长纵距128公里,东西最宽横距154公里。全境地貌,东北西三面较高,中部低而自北斜下,略向南敞开,山河湖泊兼具,依次呈低山、丘陵、岗地、平原之变势。现辖京山县、XX县、钟祥市、XX、XX区、屈家岭管理区、XX农场,下设2个乡、50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1578个,村民小组10576个,农户47.8万户;农业人口193.32万人,占总人口的64%;农业劳动力83.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72%。

我市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7万亩,林地面积625万亩,水域面积177万亩,草地面积280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79亩、林地2.96亩、水域0.82亩,均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土壤地质主要由第四纪粘土,河流冲积物,板岩、页岩风化物等发育而成,不仅土壤类型多,而且土质好,酸碱度适中,肥力较高,可耕性良好,适宜种植稻、麦、棉、油、麻等作物,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80万亩。

2.1.2.2 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

XX市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焦(作)柳(州)铁路、二0七国

道、武汉宜昌公路、汉江航运交错纵横全境。邮电、通讯事业发达,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的现代化电讯网基本形成。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XX市农业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耕地质量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调。突出表现在:

①土地垦殖过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失调。全市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4.12%,高于全国平均垦殖指数(14.21%)近三倍多。由于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0.3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强度流失面积占80%),占总土地面积的33%。年均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表土高达0.16亿吨,每年流失养分相当于近5万吨尿素。随着平原湖泊及湿地大量减少,生态失调,“涝渍相随,旱涝并发”的不良生态特征明显加重。长此下去,必将严重影响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耕地利用过度,土壤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存在着严重的“三重三轻”、“三多三少”现象,即重产出,轻投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产出多,投入少,需肥作物多,养地作物少,连作田多,轮作田少,不合理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的保水保肥及供水供肥性能变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理化性状变差,近10年间全市有60%的耕地有机质下降,下降幅度达21.3%;二是耕地土壤养分不平衡,尤其耕地土壤钾素含量急剧下降。全市耕地严重缺钾面积比重由1982

年的37.5%,剧增到1999年的74%;土壤氮磷钾三素比由1982年的1:0.17:0.45变为1:0.37:0.16,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面积呈扩大趋势,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程度在加重。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制约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③土壤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断增加,高残留化学农药施用以及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耕地污染加重,对食品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据我市相关的蔬菜监测资料,我市硝酸盐轻度污染的蔬菜有34种,占27.6%,中、高度污染的占72.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我市将有多种蔬菜不能上市。同时由于化肥流失,水体富营养加重,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由于我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经常出现涝渍相随,旱涝交替出现。平原湖区以洪涝灾害威胁最大,丘岗地带则以旱灾威胁最重。特别是洪涝灾害更为突出,对我市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建设XX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通过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进行科学施肥研究,指导农民合理利用耕地,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耕地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2.2 是土壤肥料理论、科技创新的基础

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通过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耕地土壤墒情监测、耕地养分轮查、肥料区域试验、肥料肥效鉴定可为土

壤肥料科学、提供翔实的地力监测数据、肥效试验数据、肥料肥效鉴定田间结果,这些数据的提供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土壤肥料学科内容,为土壤肥料理论拓展、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3 是依法治土,科学利用耕地土壤资源的根本途径 区域站直接面对基层,可以采集、收集、汇总基层耕地地力监测点的监测信息,完成区域性微量元素、重金属等监测内容,并可以进行肥料肥效、施用方法的区域性科研试验,这些监测信息收集与上报将有力支撑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的运行,是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础和数据来源,是建立全国耕地质量预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基石。同时丰富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将为政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因而是实现科学利用保护耕地土壤资源的根本途径。

2.2.4 是土肥部门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重要手段

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土壤肥料工作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一是土壤农化信息体系尚待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土壤地力和墒情监测网亟待完善。二是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土肥化验室是八十年代初建立的,多年来因缺乏投资而没有进行改造,仪器设备老化,不配套,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测土施肥工作的需要。土肥新技术、新肥料品种应用缺少试验基地和示范窗口。三是土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农化服务功能不全,网点较少,覆盖面窄,技物脱节比较严重。

实施XX市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项目,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网络体系,快速有效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发布有关信息,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优化配置肥料资源,迅速推广土肥新技术的最基本途径。建立耕地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开展肥料区域试验研究,提高土肥技术的到位率和转化率,方便农民、简化土肥技术的操作难度,有利于土肥技术部门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项目单位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项目建设单位自1997年以来,就主持了XX县XX镇张池村水稻土国家地力监测点、黑色石灰土省级耕地地力监测点以及3个市级地力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在《XX农业科学》、《农业部耕地地力监测论文集》上发表地力监测论文各一篇;此外,项目单位先后与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XX省农科院合作进行了“中国持续农业中土壤与肥料养分精准管理”、“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对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肥料区域试验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2.3.2 有丰富的科技成果

多年来,我市在土肥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微量元素调查,并印制了《XX市土壤志》,完成了XX市土壤资源区划。二是配方施肥技术先后取得10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励,并被列为“九五”全国十大重点农业推广技术

之一。三是成功地探索出适于我市应用的水田垄作、坡地沟种、秸秆覆盖还田等土壤改良实用新技术,先后多次获部省农业丰收奖。四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水稻高产土壤植物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专家咨询系统”、“黄棕壤小麦施用钼肥技术研究”获XX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产氯化钾在XX省农作物上的施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XX省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这些科技成果和探索实践,为我市实施XX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3.3 有较强的技术力量

项目建设单位现有工作人员23人,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6人,其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的占70%,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实践经验丰富,可胜任高标准、严要求的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需要。

2.3.4 有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农业效益增幅减缓,农民靠种田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化肥施用量的急剧增加,化肥投入超过农业生产直接投资的50%,继续靠大量增施化肥来增加粮食将难以为继。节本增效,特别是提高化肥投入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素质较低,迫切需要简洁方便的技术服务,需要土肥水等重要科技信息和农业精细管理、耕地质量状况信息。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与种田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

求。

2.3.5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

多年来,我市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外土肥技术机构进行了较广泛的合作研究与考察交流。如正在实施的世行贷款测土施肥项目,PPIC与我市合作的中国持续农业中的养分监测村项目,与北美合作的以增钾为核心的平衡施肥项目。这些都为我市学习借鉴、跟踪世界农业高新科技,更好地实施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2.3.6 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XX市财政局承诺项目批复后,将按项目要求配套项目资金87.18万元。并在项目建成后,每年拨付地力监测体系、肥料区域试验基地运行经费15万元。

2.3.7 政府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

XX市政府十分重视耕地质量工作,已把沃土工程建设项目列入了XX市“十一五”建设规划,并要求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拿出专门资金进行耕地地力培肥工作。

第3章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3.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建设单位名称:XX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建设单位地址:XX市象山大道7号 建设单位性质:全民所有制事业法人单位

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情况:杜华清,男,汉族,现年41岁,198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农技推广学硕士学位;技术职称为高级农艺师,现任土肥站站长、党支部书记。自1986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了“XX省优化配方施肥丰收计划”“XX、市甘蓝型油菜施用硼肥技术研究”、“黄棕壤小麦施用钼肥技术研究”等多项目科研攻关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并撰写了《XX市土壤肥料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XX市麦稻连作下的耕地地力监测结果》、《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养分性性及其变异性初探》等多篇论文,先后获“农业部优化配方施肥先进工作者”、“XX省土壤肥料先进工作者”、“XX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3.2 单位主要业务范围与业务能力

该站主要从事肥料质量监督、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土壤肥料技术推广、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肥料肥效鉴定分析与评价、农田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近几年来,在省土肥站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该站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i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