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探讨-魏艿

更新时间:2023-11-25 20: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探讨

魏 艿 河北省邢台医专中内儿教研室(054000)

摘要 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认为阴虚血燥,瘀血阻络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阴虚燥热日久,可见气虚和血瘀;阴虚血燥、瘀血阻络可贯穿糖尿病足的始终。滋阴益气、化瘀通络应为治疗糖尿病足的根本大法。 主题词 糖尿病,足病/中医病机; 阴虚燥热;瘀血阻络 1999年我们开始开展滋阴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临床证候调查发现糖尿病足的发展过程中阴虚血瘀型约占多数,采用\滋阴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随着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并发糖尿病足,“阴虚、血瘀”的主要病机成为较普遍的证候特点,故滋阴养血,化瘀通络法为治疗糖尿病足的根本大法。以下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来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 1 阴虚、血瘀为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 糖尿病依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的消渴病,而糖尿病足则属“脱疽”范畴。 1.1阴虚为基本病机 中医学认为消渴的发病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损伤肺胃肾之阴,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胜,燥热愈胜阴愈虚[2]

。这是消渴的早期病机。消渴日久阴损耗气损阳,导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 1.2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致瘀 气津相关,气能生津,化津,摄津,津能载气。消渴日久,阴津亏耗,无以载气,则气失依附而致气虚;气生于精,精化为气,阴津亏耗必致气虚。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是血液运行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而血滞,血滞则为瘀。如周学海《读医随笔》所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消渴病机为阴虚燥热,燥热之邪为阳邪,最易伤阴耗气,消渴日久终致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血宜温,温则通,阳气虚弱,则失其推动振奋,难以温运血脉,阳虚则寒,寒则血凝而致血瘀。早在《灵枢·天年》中指出:“血气虚,脉不通”。张景岳在《景岳全

书》也说:“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

有不滞者。”“若阳气虚则气不能行。” 1.3阴虚血燥致瘀 消渴病人阴虚燥热,津亏液少,不能充盈于脉,血液干涸脉道失润,而致血流滞塞不畅,血气滞涩,营卫不

行,从而阴虚血瘀并存;或阴虚燥热日久,邪热煎熬,消灼津液,耗伤营血,以致血中津少,质黏而稠,运行滞涩,渐聚成瘀,瘀血阻塞脉络。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又说:“阴虚则血不能行。”故出现面紫胸闷,患足色黑、肌肤甲错、麻木僵硬、局部疼痛,舌质紫暗、脉象弦涩、等癖血之症,瘀血日

久则化热,湿热搏结,化腐成脓故成。 消渴日久,必然会产生瘀血,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这一过程在不同

的患者,其快慢也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瘀血是伴随着消渴发病的早期就可能产生的病理产物。最后导致瘀血阻塞脉络,气血阴阳通行受阻,表里内外上下联络失常,营卫不能贯通,津血难以互渗,骨枯髓涸,成

为“脱疽”。 1.4感受湿热 消渴日久,则脾肾俱虚,脾气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湿邪浸淫,湿壅

日久,化热成毒;脾肾虚弱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乘虚入侵,湿热蕴结、腐蚀筋肉、足部坏疽终成。 2 糖尿病足病气阴两虚、血瘀阻络的现代医学病理基础 糖尿病足萎缩性病变的基础是糖尿病病人的两大慢性并发症,即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而感染则加重其病变。在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主要为神经病变,在老年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管和神经因素几乎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2.1代谢紊乱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代谢紊乱综合征以及并发症或伴发病引起的症候群。代谢紊乱综合征主要由高血糖引起。高血糖可能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这种平衡失调导致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并进一步引起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高血糖通过渗透性利尿作用引起多尿,继而口渴多饮,这是中医辨证为阴虚燥热的主要依据;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引起体重减轻、乏力,因此中医辨证为气虚或阳虚;为补偿糖分的丢失,维持机体活动,便会易饥、多食,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

2.2血管病变 由于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状态使中血管和微血管发生病变,特别是使下肢小血管平滑肌增生,血管收缩增强,同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机能不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生,导致糖尿病性动脉硬化,从而使血管管腔变窄,肢体供血障碍。

糖尿病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外周交感缩血管张力障碍及区域性血流增加,这些增加的血流经动静脉短路而无营养作用。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可导致皮肤营养性毛细血管血流减少,使下肢缺乏营养而致糖尿病足的发生。据统计,有10年糖尿病史的患者,

约有50%发生末梢血管病变[3]

2.3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感觉神经病变可出现无感觉足,而致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使患者失去自我保护机制,易受到外部的损伤,由很小的创伤而扩散致广泛的足部感染和坏疽;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皮肤无汗、干裂,易于感染而致坏疽;运动神经病变常引起足部畸形、足底脂肪垫萎缩、夏科氏关节等畸形,从而导致压力性溃疡而成糖尿病足病。患足部溃疡的糖尿病患者中,80﹪有神经病变,故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溃

疡产生的重要因素[4]

2.4感染 糖尿病患者不但糖代谢异常,而且白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受损,因而容易感染,老年患者尤为突出,故老年患者最多。由于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存在,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微生物的侵袭和感染,并且感染易于扩散。感染可以是浅表的,也可以是广泛深层的。所以感染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威胁。

综上所述,阴虚、气虚、阳虚、血瘀为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糖尿病足中一种常见的病变证型,由阴虚而发病,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正虚与血瘀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其中阴虚为本,血瘀为标,二者互为因果,构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至糖尿病足病,在阴虚血瘀基础上,感受湿热也成为本病发展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病机特点一方面患者正气不足,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另一方面,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因此,从阴虚、气虚、阳虚、血瘀治疗,益气滋阴,同时化瘀通络,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糖尿病足多表现为本病与标病并存,虚证与实证夹杂的复杂证候,故用药不能偏执一端,糖尿病日久,正气损伤,就更不宜单纯使用扶正或祛瘀。

参考文献

⑴魏 艿等.将军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足150例.陕西中医,2008.29(4):427

⑵黄文东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5

⑶陈光亮.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406

⑷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i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