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4-04-06 1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

第二章

风景园林建筑特性

风景园林建筑的功能性

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目的。风景园林建筑以点景、观景等为使用目的,以满足人的休憩和文化娱乐生活为使用要求。

单一的房间或空间是其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其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 例,以及门窗设置等。

对一栋完整的建筑来说,功能的合理性还表现在房间与房间之间的空间组合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功能对空间即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

要满足风景园林建筑的功能,就需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2、人的生理要求;3、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性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风景园林建筑不但要求灵活的室内空间,更需要丰富的室外空间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在空间功能和空间艺术两方面较之传统园林建筑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风景园林建筑的技术性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主要是指房屋用什么建造和怎样去建造的问题。它一般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而在技术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

建筑结构:结构是建筑的骨架,它为建筑提供合乎使用的空间并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抵抗由于风雪、地震、土壤沉陷、温度变化等可能对建筑引起的损坏。结构的坚固程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和寿命。

建筑材料:基本可分为天然的和非天然的两大类 建筑施工:建筑物通过施工,把设计变为现实。 建筑施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施工技术:人的操作熟练程度,施工工具和机械、施工方法等。 2、施工组织:材料的运输、进度的安排、人力的调配等。 风景园林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艺术性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建筑的观感或美观问题。

获得建筑形象的基本原则: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稳定等。

比例:指建筑的各种大小、高矮、长短、 宽窄、厚薄、深浅等的比较关系。建筑的整体, 建筑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自身都存在有这种比 较关系,犹如人的身体有高矮胖瘦等总的体形比例,又有头部与四肢,上肢与下肢的比较关系, 而头部本身又有五官位置的比例关系。

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对比:事物总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艺术上的对比手法可以达到强调和夸张的作用。如建筑形象中的方与圆——形状对比;光滑与粗糙——材料质地的对比;水平与垂直——方向

的对比,以及光与影,虚与实的对比等等。

韵律:建筑中的许多部分,或因结构的安排,也常常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如窗子、阳台和墙面的重复,柱与空廊的重复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韵律感。

均衡:建筑的均衡问题主要是指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

稳定:主要是指建筑物的上下关系在造型上所产生的一定艺术效果。 第三章

风景园林建筑发展

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

世界风景园林及建筑发展

中外风景园林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阶段:人类社会原始时期,人与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的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出亲和的关系。这种情况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风景园林。但到了进入原始农业时期,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开始了风景园林的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特点:1、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为少数人私有;2、是封闭的、内向的;3、以追求视觉的景观美和精神寄托为目的;4、造园的工作者是工匠、文人和艺术家。

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阶段的园林比之上一个阶段,在内容和性质上均有所发展、变化:1、除私有园林外,开始出现政府向公众开放的公共风景园林;2、规划设计从公众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造园除为视觉景观和精神的陶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设计。

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园林的内容性质变化如下:1、私有园林以不占主导地位,“城市在园林中”以成为现实。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出现了“园林城市”;2、园林设计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各种先进技术,由城市延展到郊外,甚至向更广阔的国土范围延展,形成大地景观规划;3、城市的飞速发展,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者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四章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的职责范围:一般所谓的建筑设计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即从业主或建设单位提出建筑设计任务书一直到交付建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全过程。

建筑设计的特点: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和社会性。 建筑设计的方法:“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 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 一、明确设计任务

1、设计要求的分析:功能空间的要求(单一空间和整体空间)、形式特点要求(建筑类型和服务对象)

2、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地段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景观朝向、周边建筑、道路交通、城市区位、市政设施、不利条件)、人文环境(城市性质规模、地方风貌特色)、城市规划设计条件(后退红线限定、建筑高度限定、容积率限定、绿化率要求、停车量要求)

3、经济技术因素分析:

4、相关资料的调研与搜集:实例调研、资料搜集 二、方案设计构思 1、设计立意

2、设计构思: ①从环境特点入手进行方案构思 ②从具体功能特点入手进行方案构思 三、多方案比较 1、多方案的必要性 2、多方案构思的原则

3、多方案的比较与优化选择 四、方案设计的完善阶段 1、建筑设计方案的调整 2、建筑设计方案的深入 五、方案设计的表达

1、推敲性表现(草图表现、草模表现、计算机模型表现、综合表现) 2、展示性表现

3、文字性表达(设计依据、项目背景<工程概况>、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原则、构思分析、具体设计内容、

第七章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主要程序

(一)设计程序

一幢建筑物的建成,要经过许多环节(常称之为阶段),一般要经过以下各阶段:提出拟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项目评估,编制设计文件,施工前准备工作,组织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设计工作阶段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设备设计等几部分。 一、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熟悉设计任务书;2 收集设计基础资料;3 设计前的调查研究 二、 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是建筑设计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已有的资料、数据,综合分析功能、技术、经济、美观等多方面因素,提出最优设计方案。初步设计内容及设计文件包括:1 设计说明;2 设计图纸(a、建筑总平面图。在城市建设部门所划定的建筑红线内布置建筑物、场地、道路、绿化及各种室外设施,并标明其位置与尺寸,以及周围建筑物、道路、绿化的位置和它们与拟建建筑物之间的尺寸等,标注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总平面图常用比例为1:500~1:2000;b、各层平面图、主要方向立面图、主要部位的剖面图。这部分是初步 设计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和空间的组合方式、部分室内家具和设备的布置、结构方案与立面造型等。通常应标出建筑物各部分的主要尺寸、门窗位置、房间面积及名称等。常用比例为1:100~1:200。c、根据设计任务的需要,可能辅以建筑透视图或建筑模型。);3 工程概算书

三、 技术设计阶段

四、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

1 设计说明;2 建筑总平面图;3 各层平面图;4 各个方向的立面图;5 剖面图;6 构造节点详图;7 工程预算书;8 计算书 (二)设计依据

1人体尺寸及其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2家具、设备所需要的空间 3 自然与环境

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体型及墙体、门窗、屋顶、地面等围护结构都要受到自然条件包括温湿度、日照、雨雪、风速、风向等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地震烈度等的限制和制约,同时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体型、立面造型、场地布置等还要受到其周围建筑、道路、绿化等环境的限制,脱离自然与环境来做设计是难以想象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别悬殊,各地区的建筑设计应根据其气候特点来进行。

4材料与施工技术

设计师应根据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建筑材料等来确定建筑方案,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减少建造费用。除有特殊要求和特殊意义的建筑外,超越现有技术水平的设计方案再完美也是脱离实际的。

5有关法规、标准

(1)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一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2—8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

(2)建筑模数:为了使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和组合件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符合模数并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建筑造价,我国制定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该标准规定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 00mm,其符号为M,即1M=100mm。整个建筑物和建筑物的一部分以及建筑组合件的模数化尺寸,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

a、水平扩大模数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其相应的尺寸分别为300、600、1200、1500、3000、6000(mm);竖向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与6M,其相应的尺寸为300mm和600mm。

b、分模数基数为1/10M、1/5M、1/2M,其相应的尺寸为10、20、50(mm)。水平基本模数1M~2 OM的数列,主要用于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等处。竖向基本模数1M~3 6M的数列,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层高、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等处。

第八章

风景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基础

风景园林已经超越了中西方传统园林的范围,并向风景景观、区域景观和城市景观 等方向扩展。风景园林建筑的创造原则必将是以传统园林建筑的基本原则为基础,融入 现代建筑理论。现代建筑理论的核心要素是空间。 (一) 建筑空间

空间作为建筑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建筑创造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建筑创造的出发点 和归结点。无论是风景园林建筑还是其它类型的建筑,都必须把空间创造作为创造建筑 美的重要内容。 1、建筑空间的物质需求:获得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建筑的直接目的,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在建筑中首先表现为要有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2、建筑空间的精神需求方面:空间效果对人类的情绪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 (二) 建筑空间的构成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顺应这一认识过程,一般事物都由表面形态、内部结构和内在涵义等构成。建筑空间也不例外,同样包括:形态、结构和涵义。

1、形态:建筑空间形态是指空间的外部形式和表面特征。 2、结构:建筑空间结构是指各功能系统间的一种组合关系,是隐含于空间形态中的组 织网络,是支撑空间体系的几何构架。

3、涵义:建筑空间涵义是指空间的内在意义层面,属文化范畴,主要反映建筑空间的精神向度,是建筑空间的社会属性。

建筑的空间是由上述的形态、结构、涵义所构成的。显现于外的为形;蕴涵于内的为意。建筑空间的形式与建筑空间的内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筑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就一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是依附于建筑实体之上的,表达一定的内容、传递一定的涵义的情感符号。

(三)建筑空间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专有空间。 公共空间:凡是可以由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空间。如:展览馆,餐厅等

半公共空间:指介于城市公共空间与私密或专有空间之间。如:居住建筑的公共楼梯、走廊等

私密空间:由个人或家庭占有的空间。如:住宅、宿舍等。 专有空间:指供某一特定的行为或为某一特殊的集团服务的建筑空间。既不同于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又不是私人使用的私密空间。如:小区垃圾周转站、配电室等。

2、按边界形态分:封闭空间、开敞空间、中介空间

封闭空间:这种空间的界面相对较为封闭,限定性强,空间流动性小。具有内向性、收敛性、向心性、领域感和 安全感。如:卧室、办公室

开敞空间:指界面非常开敞,对于空间的限定性非常弱的一类空间。具有通透性、流动性、发散性。相对封闭的空间显得大一些,驻留性不强,私密性不够。如:风景区接待建筑的入口大厅、建筑共享交流空间

中介空间:指介于封闭与开敞空间之间的过渡形态。具有界面限定性不强的特点。如:建筑入口雨蓬、外廊、连廊

3、按组合方式分:加法构成空间、减法构成空间

加法构成空间:在原有空间上增加、附带另外的空间,并且不破坏原有空间的形态。 减法构成空间: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上减掉部分空间。 4、按空间态势分: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

动态空间:指空间没有明确的中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产生强烈的动势 静态空间:指空间相对较为稳定,有一定的控制中心,可产生较强的驻留感

流动空间: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都采用象征性的分隔,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与连续,视线通透,交通无阻隔或极小阻隔,追求连续的运动的特征

5、按结构特征分:单一空间和复合空间

单一空间:只有一个形象单元的空间,一般建筑、房间多为简单的抽象几何形体。 复合空间:按一定的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复杂形象的空间。大部分建筑都不只有一个房间,建筑空间多为复合空间,有主有次,以某种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

6、按分隔手段分:固定空间和可变空间

固定空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使用不变、功能明确、位置固定的空间。

可变空间:为适应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用灵活可变的分隔方式(如:折叠门、帷幔、屏风等)来围隔的空间,具有可大可小,或开敞或封闭,形态可产生变化。

7、按空间的确定性分:肯定空间、模糊空间、虚拟空间。 肯定空间:界面清晰、范围明确,具有领域感。 模糊空间:其性状并不十分明确,常介于室内和室外、开敞和封闭等两种空间类型之间,其位置也常处于两部分空间之间,很难判断其归属,也称灰空间。

虚拟空间:边界限定非常弱,要依靠联想和人的完形心理从视觉上完成其空间的形态限定。它处于原来的空间中, 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领域感。

(四)建筑空间的相关要素

建筑的发展过程一直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形式,贯穿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有抓住其中的本质联系,才能揭示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建筑空间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空间与功能、空间与审美、空间与结构、空间与行为和心理。

空间与功能

建筑功能是人们建造建筑的目的和使用要求。功能与空间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对人来说,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其实体本身,而是所围合的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能很好地说明功能与空间的关系:一方面功能决定空间形式,另一方面,空间形式对功能具有反作用。在建筑中,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

空间与审美

众所周知,只有人类才具有理性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这是其它生物所不能比拟的。人类有思维能力,就要产生精神上的需要。所以建筑这种人为的产物,它不仅要满足人类的使用要求,还要满足人类精神要求。建筑空间可以看成是受功能要求制约的合用空间和受审美要求制约的视觉空间的综合体。建筑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因此建筑的审美观念就不能孤立存在,必然受到文化、宗教、民族、地域等方面社会性要素的影响。

空间与结构

无论建筑空间可以满足物质使功能要求也好,还是满足精神审美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必须有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保证,这个手段便是建筑空间的结构形式,建筑物要在自然界中得以“生存”,首先要依赖于结构。

我们把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为适用空间,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视觉空间,把 符合力学规律和材料性能的空间称为结构空间。在建筑中,这三者是一体的,建筑( 创造)的过程就是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为一体的过程。 空间与行为,心理

虽然建筑是一种为人服务的媒体和手段,可以诱发某种行为和充当某种功能的载体,但真正的行为主体是人,唯有人自己才是需要和活动行为的动因。

1、基础心理需求:停留在感知和认知心理活动阶段的心理现象、需求都为基础心理需求。如:建筑空间给人的开放感、封闭感、舒适感……

2、高级心理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领域性与人际距离;安全感与依托感;私密性与尽端趋向;交往与联系的需求;求新与求异心理;从众与趋光心理;纪念性与陶冶心灵的需求。

(五)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空间创造的因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人体尺度和行为模式、空间的设施情况和物理环境、建筑材料和技术、气候和地形

2、人文因素:人的心理需求、建筑的民族和地域性、建筑的历史和时代性、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性

(六)建筑空间创造的思想和原则 1、建筑空间创造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时代感与历史文脉的并重;整体的环境观。

2、建筑空间创造的基本原则: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满足形式美的原则(比例、尺度、均衡、对比、主从、反复、渐变、韵律);尽量实现艺术美;满足文化认同; 满足结构的合理性;与环境有机结合。

(七)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比例;尺度;均衡;主从;反复;渐变;对比;韵律

(八)建筑空间创造的手段 内部空间处理手法:

1、单一空间的处理手法:空间的现状与面积、空间的比例与尺度、空间界面的处理 2、复合空间处理手法:空间组合方式(并列、集中、线形、辐射、组团、网格、轴线对称、庭院);空间分隔与划分;空间衔接与过渡;空间对比与变化(体量、形状、通透、方向);空间重复与再现;空间引导与暗示(楼梯、踏步、曲墙、分隔、界面);空间渗透与流通;空间秩序与序列

外部空间处理手法:

外部空间具有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以空间包围建筑物——开放式外部空间;一是以建筑实体围合而形成的空间,这

种空间具有较明确的形状和范围——封闭式外部空间。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1、界面:外部空间是没有顶界面的,那么它的限定就由侧界面和底界面来完成,有时它们也能独自起到限定的作用。如:

庭院由建筑物的外墙与围墙,栏杆等限定,衔道基本由两旁建筑物相对完成,广场是周边的建筑物围成。

2、设施:只有空间界面,形成的空间是单调的,还要加上设施空间才能丰富多彩,这些设施包括:室外家具,小品,水体

,植物,照明等。

3、尺度:尺度虽不是建筑外部空间的实际构成要素,但对人们的空间感受具有很强的作用。人们是基于视觉感知来评价空

间环境的。如:人眼的视野有一定的范围和距离。水平60°范围内视野最佳。垂直18°—45°能看清建筑全貌。最佳水平

视角:54°最佳垂直视角:27°利用这个视觉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推敲外部空间的尺度,选择建筑的高度,广场大小和主要

视点的位置等。 外部空间的创造

1、空间布局:确定空间大小;确定不同领域;加强空间的目标性 2、空间围合:隔断的方式、高度、宽度 3、空间序列组织:顺序、层次 室内——半室内——半室外——室外

封闭性——半封闭性——半开放性——开放性 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 安静性——较安静性——较嘈杂——嘈杂 静态——较静态——较动态——动态

4、手段和技巧:高差、质感、水和植物、照明、色彩 第九章

风景园林建筑造型设计基础

风景园林建筑的美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不同类型的建筑对艺术方面的要求不同,有些建筑物特别是风景园林建筑其形象和艺术效果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主要因素。正是建筑的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属性,使建筑的体型及立面设计才显得十分重要。

风景园林建筑造型的设计包括体型设计和立面设计两个部分,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建筑物群体关系、体量大小、组合方式、立面及细部比例关系等。建筑物的外部形象是设计者运用

建筑构图法则,使坚固、适用、经济和美观等要求不断统一的结果。

(一)风景园林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影响因素 1、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不同的功能要求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空间,而不同的建筑空间所构成的建筑实体又形成建筑外型的变化,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建筑造型。与此同时,建筑的造型形象又反映出建筑的性质、类型。形式服从功能是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一般一个优秀的建筑外部形象必然要充分反映出室内空间的要求和建筑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风景园林建筑尤其强调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并重的设计原则。

2、材料、结构和施工对建筑造型的制约

建筑是运用大量的建筑材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建造起来的,可以说,没有将建筑设想变成物质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工程技术,就没有建筑艺术。因此它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制约。

3、建筑规划与环境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4、建筑标准与经济因素 5、精神与审美

(二)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一般规律与设计 1、建筑体型和立面

统一与变化 主从与重点 均衡与稳定 对比与微差 韵律与节奏 比例与尺度

2、建筑体型组合方法

单一体型 组合体型

3、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的比例与尺度 立面的虚实与凹凸 立面的线条处理 立面的色彩与质感

第十章

风景园林建筑技术设计

(一)概述

1、建筑技术设计研究的对象及其任务

建筑技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筑平、立、剖面设计的继续和深入。具有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等有关知识。只有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好这些知识,才能在设计中提出合理的

技术方案和措施。

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提供符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技术方案,以作为建筑设计中综合解决技术问题及进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2 、 建筑物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与要求 一幢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础、墙、楼板层、地坪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几大部分所组成。

它们在不同的部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一栋建筑物除上述基本构件外,根据使用要求还有一些其他构件,如阳台、雨篷、台阶、烟道与通风道以及垃圾道等。

3 、 影响建筑技术设计的因素及其设计原则

(1)影响建筑技术设计的因素:有关法规、标准及方针政策;自然条件;建筑使用性质;外力的影响;物质技术条件;经济条件

(2) 建筑技术设计原则:满足建筑物的各项使用功能要求;有利于结构安全;适应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适应建筑工业化的需要;做到经济合理;注意美观在技术设计中,应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并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所处的自然环

境、材料供应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二)建筑结构

结构是建筑物的承重骨架,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主要条件。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技术设计的重要组成。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结构型式的发展;而建筑结构型式的选用对建筑物的使用以及建筑形式又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建筑材料 1、 建筑材料的分类

(1)按材料组成物质的种类和化学成分分类:无机材料,金属材料(钢、铝、铜、各类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各种无机胶凝材料、天然石材、混凝土、玻璃、陶瓷等),植物材料(木材、竹材等),建筑材料,有机材料,沥青材料(石油沥青、煤沥青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各种有机胶粘剂等),颗粒集结型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等),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型玻璃钢、钢纤维混凝土等),层合型材料(各种复合板材)

(2)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类:建筑结构材料;围护和隔绝材料;装饰材料 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力学性质:(a)强度:材料在经受外力作用时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根据外力施加方向的不同,材料强度又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等。

(c)材料的弹性、塑性、脆性与韧性:材料在承受外力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变形,如撤除外力的作用后,若材料几何形状恢复原状,则材料的这种性能称为弹性。若材料的几何形状只能部分恢复,而残留一部分不能恢复的变形,该残留部分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材料受力时,在无明显变形的情况下突然破坏,这种现象称为脆性破坏。具有这种破坏特性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玻璃、陶瓷等。在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下,材料在破坏过程中吸收能量的性质称为韧性,吸收的能量越多韧性越好。

( 2)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参数

(a)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g/cm3)。 (b)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包含内部孔隙)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表观密度(g/m3或kg/m3)。

(c)堆积密度:散粒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g/cm3

或kg/m3)。

(d)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材料中孔隙的大小,以及大小孔隙的级配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孔隙结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与外界相连通,称开口孔隙,有的与外界隔绝,称封闭孔隙。孔隙率是反映材料细观结构的重要参数,是影响材料强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孔隙率与孔隙结构形态还对材料表观密度。吸水。抗渗。抗冻、干湿变形以及吸声、绝热等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孔隙率虽然不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直接应用的参数,但却是了解和预估材料性能的重要依据。

(e)空隙率:散粒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颗粒之间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

称为空隙率。

(f)吸水率:材料由干燥状态变为饱水状态所增加的(所吸入水的)质量与材料干质量之比的百分率,称为材料的吸水率。

(g)含水率:材料内部所包含水分的质量占材料干质量的百分率,称为材料的含水率。 3、建筑材料的耐久性

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经受各种常规破坏因素的作用而能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称为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建筑材料在使用中逐渐变质和衰退直至失效,有其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其内部因素有材料本身各种组分和结构的不稳定、各组分热膨胀的不一致,所造成的热应力、内部孔隙、各组分界面上化学生成物的膨胀等;其外部因素有使用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诸如日光曝晒,大气、水、化学介质的侵蚀,温度湿度变化,冻融循环,机械摩擦,荷载的反复作用,虫菌的寄生等。这些内外因素,可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及生物的作用。在实际工程中,这些因素往往同时综合作用于材料,使材料逐渐失效。

(四)建筑保温、防热与节能 1 、建筑保温

保温是建筑设计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寒冷地区各类建筑和非寒冷地区有空调要求的建筑,如宾馆、实验室、医疗用房等都要考虑保温措施。建筑技术设计是保证建筑物保温质量重要环节。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保证建筑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而且能节约能源,降低采暖、空调设备的投资和使用时的维护费用。

为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通常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2、合理选材及确定构造型式;3、防潮防水;4、避免热桥;5、防止冷风渗透

2 、建筑防热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候炎热,高温持续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高,建筑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高湿气候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围护构件将大量的热传入室内,室内生活和生产也产生大量的余热。这些从室外传入和室内自生的热量,使室内气候条件变化,引起过热,影响生活和生产。为减轻和消除室内过热现象,可采取设备降温,如设置空调和制冷等,但费用大。对一般建筑,主要依靠建筑措施来改善室内的温湿状况。建筑防热的途径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室外综合温度;2、提高外围护构件的防热和散热性能。

3 、建筑节能

(1)建筑节能的意义和节能政策 (2)建筑节能措施

建筑设计在建筑节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设计会带来十分可观的节能效益,其节能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建筑耗能少,在相同面积下,主朝向面越大,这种情况就越明显。

(b)设计有利于节能的建筑平面和体型。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建筑物的外表面积越大,采暖制冷负荷也越大,因此尽可能取最小的外表面积。

(c)改善外围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并尽量避免热桥,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主要节能昔施,节能效果明显。

(d)改进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改革窗玻璃,防止门窗缝隙向能量损失等。

(e)重视日照调节与自然通风。理想的日照调节是夏季在确保采光和通风的条件下,尽量防止太阳热进入室内,冬季尽量使太阳热进入室内。

(五)建筑隔声

声音从室外传入室内,或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主要有两种途径。 1、空气传声

在空气中发生并传播的称为空气传声。空气传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通过围护构件的缝隙直接传声。噪声沿敞开的门窗、各种管道与结构所形成的缝隙和不饱满砂浆灰缝所形成的孔洞在空气中直接传播。

(2)通过围护构件的振动传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围护构件时,在声波交变压力作用下,引起构件的强迫振动,将声波传到另一空间。

2、撞击传声

通过围护构件本身来传播物体撞击或机械振动所引起的声音,称为撞击传声或固体传声。这种声音主要沿结构传递,如关门时产生的撞击声、楼层上行人的脚步声和机械振动声等均属此类。

虽然声音最终都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但是这两种噪声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不同,所以采取的隔声措施也就不同。

2、围护构件隔声途径 (1)对空气传声的隔绝

根据空气传声的传播特点,围护构件的隔声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a)增加构件重量

从声波激发构件振动的原理可以知道,构件越轻,越易引起振动;越重则越不易引起振动。因此,构件的重量越大,隔声能力就越高,设计时。可以选择面密度(kg/m2)大的材料。双面抹灰的60mm厚砖墙,其空气传声隔声量为32dB~双面抹灰的240mm厚砖墙的隔声量为45dB。

(b)采用带空气层的双层构件

双层构件的传声是由声源激发起一层材料的振动,振动传到空气层,然后再激起另一层材料的振动。由于空气的弹性变形具有减振作用,所以提高了构件的隔声能力,但是应注意尽量避免和减少构件中出现“声桥”。所谓声桥是指空气间层内出现的实体连接。

(c)采用多层组合构件

多层组合构件是利用声波在不同介质分界面上产生反射、吸收的原理来达到隔声的目的。它可以大大减轻构件的重量,从而减轻整个建筑的结构自重。

(2)对撞击声的隔绝

由于一般建筑材料对撞击声的衰减很小,撞击声常被传到很远的地方,它的隔绝方法与空气声的隔绝有很大区别。厚重坚实的材料可以有效地隔绝空气传声,但隔绝撞击声的效果却很差。相反,多孔材料如毡、毯、软木、岩棉等隔绝空气声的效果不大,但隔绝撞击声的传透却较为有效。因此,改善构件隔绝撞击声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设置弹性面层

在构件面层上铺设富有弹性的材料,如地毡、地毯、软木板等,构件表面接收撞击时,由于面层的弹性变形,减弱了撞击能量。

(b)设置弹性夹层

在面层和结构层或两结构层之间设置一层弹性材料如刨花板、岩棉、泡沫塑料等,将面层和结构层或两结构层完全隔开,切断了撞击声的传递路线,在构造处理上应尽量避免声桥的产生。

(c)采用带空气层的双层结构

这里利用隔绝空气声的办法来降低撞击声,是利用空气弹性变形具有减振作用的原理来提高隔绝撞击声的能力。

(六)建筑防震

建筑防震设计要点

建筑物防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减轻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其一般目标是当建筑物遭到本地区规定的烈度的地震时,允许建筑物部分出现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复和稍加修复后能继续使用,而当遭到极少发生的高于本地区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不至倒塌和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贯彻“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在建筑设计时一般遵循下列要点:

1、宜选择对建筑物防震有利的建设场地。

2、建筑体型和立面处理力求匀称。建筑体型宜规则、对称;建筑立面宜避免高低错落、突然变化。

3、建筑平面布置力求规整。如因使用和美观要求必须将平面布置成不规则时,应用防震缝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结构单元,使每个单元体型规则、平面规整、结构体系单一。

4、加强结构的整体刚度。从抗震要求出发,合理选择结构类型、合理布置墙和柱,加强构件和构件连接的整体性,增设圈梁和构造柱等。

5、处理好细部构造。楼梯、女儿墙、挑檐、阳台、雨篷、装饰贴面等细部构造应予足够的重视,不可忽视。

第十一章

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

由于风景园林建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风景园林建筑,其周围的场地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就必然包括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

(一)场地的概念

在狭义上,场地指的是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这时“场地”是相对于“建筑物”而存在的,所以当指称这一意义时,经常被明确为“室外场地”以示其对象是建筑物之外的部分。在广义上,场地可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概念中的场地是包括风景园林建筑基地内及周边对其功能、交通、形态等具有影响的客观事物。风景园林建筑场地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的场地。在这一意义上,建筑物、绿化、小品、广场、停车场等都只是场地的构成元素。

场地的构成要素

1、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建筑在一般的风景园林建设中是必不可少,它们也常常是场地中的核心要素,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这时的场地是为风景园林建筑而存在的。风景园林建筑在场地中一般都是处于控制和支配的地位,其它要素则是处于被控制和被支配的地位,它们的组织常常是围绕着风景园林建筑来进行的。建筑物在场地中的组织形式,决定着其它要素的组织形式。建筑物在场地中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基地利用的基本模式,影响着整个场地的基本形态。建筑物在场地中的位置和形态一旦确定,场地的基本形态一般也就随之而确定了。

2、交通系统

道路、广场等交通系统是重要的风景园林建筑场地构成要素。一块场地如果无法进入,一栋孤立于基地中的建筑物如果人们无法接近它,那么则谈不上使用。因而,需要通道与场地外部相联系,这样它才是有意义的。所以道路、广场、停车场等所组成的交通系统也是场地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3、室外活动设施

人对于风景园林建筑的要求除室内空间之外,一定会有室外活动的需求,比如体育运动、游戏活动、休闲游憩等。这些活动就会被要求在一些专门的室外设施中进行,这使得运动场、游戏场、休闲场地等成为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4、绿化景观设施

绿化景观设施既是风景园林建筑场地的功能载体之一,在功能上是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又可对场地的景观效果起到积极的修饰和润色作用,同时又能有效调节场地的小气候环境。它影响着使用者对场地的总体视觉印象和对场地环境的心理感受,关系着使用者对场地利用的舒适程度和他们对环境的美好和幸福感的达成。因此绿化景观设施是场地构成中的一项必备要素。

5、工程系统

在场地中,除了上面的建筑物,交通系统,绿地设施之外,工程系统也是不可缺少的。场地中的工程系统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各种工程与设备管线,比如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热力管线以及电力、通讯电缆等,这些管线在场地中大都会采取地下敷设的方式;另一部分是场地地面的一些工程设施比如挡土墙、护坡、地面排水设施等。场地中的工程设施尤其是工程管线,虽说许多情况下在地面上不可见,或是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却是支撑建筑物以及整个场地能够正常运作的工程基础,缺乏了这种支撑,建筑物以及场地将处于瘫痪状态。

(二)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的工作内容及程序 1、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的工作内容

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即是整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除建筑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观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观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这些都是场地设计的直接工作内容,它们与场地设计的最终目的又是统一的。因为每一项组成要素总体形态的安排必然会涉及到它与其他要素之间总体关系的组织,而对风景园林建筑之外的各要素的具体处理又必然会体现出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风景园林建筑之间组织关系的具体形式。

2、风景园林建筑场地设计的工作程序

我们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程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过程:设计委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场地设计、施工及运行。

设计委托:在实际的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设计师来完成设计,设计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的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给定设计者的任务往往是很笼统的,业主的倾向也有着许多模糊的地方,这时便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之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配置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相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调查研究:所谓的场地环境分析是指对调查得到各项影响资料与因素加以分析、判断,了解场地的各种资源的位置与影响因素的类型,以便于日后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时,能够利用好的资源,避开坏的影响因素,让工作顺利地进行。

综合分析:对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获得的调查数据和资料,我们应该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以便得出哪些环境要素对我们设计具有影响,以及影响的方面和程度。

场地设计:根据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结合场地设计的立意和构思,将建筑物、交通、绿化、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场地要素组织在一起。

施工及运行: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师应紧随施工进度提供施工现场的技术服务,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依照相关法规进行设计方案的调整。在项目交付使用后,设计师也应该追踪观察场地的运行情况,并及时研究出现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进行记录,并将其作为今后设计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i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