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11: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 业 设 计(论 文)

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在系部: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二〇一七年五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摘 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汽车拥有量也在不断增加。汽车作为快捷方便的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不少的交通安全问题。汽车照明系统作为现代汽车的必备安全系统之一,在安全性方面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大部分的汽车的照明系统目前还是以传统手动操作为主,因此,实现汽车照明的智能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首先对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概况作了简要介绍,给出了设计任务要求和总体设计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硬件设计。硬件设计部分包括主控部分、电源设计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和模拟车灯控制部分。本设计是通过STM32单片机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对模拟车灯进行控制,控制的具体步骤通过软件编程实现。本文还对实物模型的制作流程作了简单介绍,并给出了实物图。最后对现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得出了结论,最终结论表明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

关键词:汽车车灯;STM32F103C8T6;传感器

i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o improve the people's life greatly, car ownership is growing.Cars as a convenien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our life, but also a lot of traffic security problems.Auto lighting system as one of essential safety system of modern automobile, there is a lot to improve in the aspect of safety.Most car lighting system is still in the traditional manual oper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refore,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auto light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his article first study of auto intelligent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the author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general situ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gives the design task requirement and the overall design, and the hardware design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Hardware design includes the main control parts, power supply design, data acquisition part and analog lamp control part.This design is through the STM32 MCU of sensor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to simulate light control, control of the specific steps through software programming.This article also on production process has made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model, and the physical diagram is given.Finally, the present study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that the final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system is feasibl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Automobie headlights; STM32F103C8T6;The senso

ii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 1 1.1 课题背景 .............................................................. 1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2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 3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3 2 系统设计方案 .............................................................. 5 2.1 设计任务及要求 ........................................................ 5 2.2 方案论证与分析 ........................................................ 5 2.3 方案比较与选择 ........................................................ 6 3 硬件部分设计 .............................................................. 7 3.1 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 7 3.2 主控模块设计 .......................................................... 7 3.3 电源部分设计 .......................................................... 9 3.4 数据采集部分 ......................................................... 10 3.4.1 光照强度采集 ..................................................... 10 3.4.2 大气能见度采集 ................................................... 11 3.4.3 会车检测 ......................................................... 11 3.4.4 转向、刹车与倒车检测 ............................................. 12 3.5 车灯控制部分 ......................................................... 12 3.5.1 前照灯、轮廓灯控制 ............................................... 13 3.5.2 雾灯控制 ......................................................... 13 3.5.3 转向灯、刹车灯、倒车灯控制 ....................................... 14 4 软件设计部分 ............................................................. 16 4.1 软件开发环境 ......................................................... 16 4.2 软件程序设计 ......................................................... 17 4.3 软件下载与调试 ....................................................... 19 5 实物模型部分 ............................................................. 21 5.1 制作实物模型的大致流程 ............................................... 21 5.2 实物模型 ............................................................. 22 6 结论 ..................................................................... 23

参考文献 ................................................................... 24 致谢 ....................................................................... 27 附录A 硬件电路图1 ........................................................ 28 附录B 硬件电路图2 ........................................................ 29 附录C PCB印制电路图 ...................................................... 30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汽车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已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当汽车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其时速只有仅仅18km/s,而且只是三轮简陋的行驶装置,而现在时速600km/s超级汽车已经被制造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汽车无论在性能方面还是在产量上面都到了空前的发展,汽车也逐渐在普通家庭普及,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之后不可缺乏的交通工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但是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逐步提升,汽车保有的数量在近几年来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在城市里,汽车已经布满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汽车作为快捷的交通工具,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我们常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等。近几年交通事故频发,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车祸在各类意外事故中居第一位,意外死亡的事故中有近50%为与车祸有关,而且这些比例还在逐年上升。我们就以汽车交通事故为例,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000万人在汽车交通事故中死亡,这比不少国家的人口和还多不少,其中死亡率最高人群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在我国的各大城市之中每1万辆汽车的死亡率是50-100人,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是美国的17.8倍,是日本的26.5倍。根据交通部门对近3年汽车交通事故的粗略统计,我国每年因汽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为6万人,占全世界的16%,而我国的汽车保有数量仅占到世界汽车保有量的3%,因此问题也逐渐受到国家和人们的关注,减少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迫切的需求。

现代城市的道路错综复杂,人口也在不断增多,各种路标层出不穷,交通事故发生率更是逐年上升,不少交通事故是因为驾驶人员视野受限或路标不清而操作不当造成的。以汽车照明控制系统为例,传统的汽车照明控制系统是以手动控制为主的,由于汽车车灯种类繁多,在控制车灯过程中很容易因操作失误。汽车车灯正确规范的操作,直接影响着驾驶人员的视线和其他车辆及行人的注意,如何不能正确操作或误操作,不仅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然而传统的手动或半自动操作,很难做到每次都正确,现在的城市车辆较多,为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汽车照明系统方面,实现智能控制也是当下的趋势。

1

如今的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微处理器的性能也十分的优秀,用来控制汽车照明系统是完全能满足的,并且很多微处理器在价格上和开发流程上也日渐成熟,这不仅能提高照明系统的准确性,在汽车制造成本上也有一定优势。将汽车照明系统与现代电子技术、微处理器相结合,实现汽车车灯灯智能控制,避免车灯的误操作,是未来汽车照明新的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汽车刚诞生时是没有车灯的,为了方便汽车在夜间行驶,人们开始汽车前面挂上用手提灯来照明,但这种办法不方便,也不安全。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19世纪80年代汽车制造商将电用在了汽车的前灯和尾灯,就这样汽车车灯的雏形就此诞生。随着电池供电技术和汽车灯具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汽车车灯的控制也逐渐完善,能很好的满足在行车过程中基本照明和信号提示等实际情况。但在21世纪初,绝大多数汽车的照明控制还是以手动为主,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开始将电子控制技术和汽车照明相结合,研发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汽车智能照明系统在汽车电子方面的极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汽车在夜间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提升了驾驶人员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

欧美和日本等汽车制造大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汽车智能照明系统方面研发,在

80年代中期,他们就完成了智能照明系统的开发,将它应用在汽车上并开始量产实在20世纪末,由于开发成本较高,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高档汽车和专用汽车,中低档汽车主要还是使用传统的手动照明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汽车智能照明系统和电子控制技术日渐成熟,其开发成本大幅度降低,中低档汽车也安装了智能照明系统。

最近,美国的福特公司在汽车照明方面研发了一款汽车智能照明系统,这极大的提高了汽车夜间行驶的安全性。福特公司在该照明系统中所用到的光源是目前交流型LED发光二极管,用LED发光二极管作车灯是目前较新型的车灯技术,不经使用的寿命比一般传统的车灯要长,而且功率较小,亮度也比较高,便于控制,受到各大汽车制造商的青睐。该系统能检测车辆的行驶状况和所处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汽车上面不同车灯的工作状态,如汽车遇到雾天会自动开启雾灯,汽车上坡时会自动抬高前灯等。

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在这两年也开始对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有了大力度的研发。例如东风汽车集团就将他们新研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安装在他们所生产的日产新天籁汽上。它不仅将随动转向大灯技术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所用的灯具还是远近氙气灯。新天籁

2

还新装备了一套智能转向辅助照明系统,该系统和前面提到的随动转向技术的原理有所不同。此外新天籁汽车还具有对车灯的亮度进行调节的功能,能实现不同亮度的照明。

国内在汽车智能照明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近年来国内的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在汽车性能方面的需求也更加突出。虽然国外在汽车智能照明领域的技术较为先进,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复杂的国情,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路况复杂,地域特征明显,汽车灯具规格种类繁多,没用统一标准,消费观念还不太成熟,实现智能照明控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也在逐步制定车灯方面的统一标准,加上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有部分汽车安装上了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就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的,汽车智能照明系统在我国的市场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汽车数量也是暴涨,在城市复杂的路况下,汽车的行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到人们的关注。而汽车照明控制系统作为汽车的主要安全之一,其优越的性能和良好的适用性也逐步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一个好的汽车照明控制系统应该能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去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在外界环境光线不充足的时候,汽车能自动开启前照灯,并根据外界光照强度来调节所需要的照明灯光的亮度灯;在会车的时候能自动将远光灯转换成近光灯等。这样不仅能给驾驶员带来方便,以防误操作或操作不当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而且避免还能给其他车辆和行人带不必要的麻烦。

在本课题当中,我们主要是对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研究的。这个汽车智能照明照明系统是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通过传感器采集各类参数,从而控制汽车的前照灯、雾灯、转向灯、倒车灯、刹车灯等各种车灯,从而实现车灯的智能控制。因此驾驶员不必再担心车灯的操作,这样便能更加专注的驾驶汽车,从而能提高驾驶汽车时的安全。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本课题是通过对目前汽车电子行业的了解和调查所确立的 ,基本的设计思路也适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结合了微控制器技术和照明系统,设计出一套低成本、实用性强的汽车智能照明系统。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1章是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概况以及研究目的作了简单的介绍。 第2章是系统方案设计,包括对设计任务与要求的具体说明和系统控制部分设计方案的比较与论证。

第3章是硬件设计部分,主要介绍通过STM32控制车灯的硬件电路设计部分,包括

3

STM32控制系统各类传感器模块等。

第4章是软件设计部分,通过C语言将各类参数和控制结构以程序的方式编写出来,来达到实现控制车灯,并结合硬件进行调试,达到精准控制的要求,真正实现车灯智能控制。

第5章是总结,总结一下在做这个课题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最终的解决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论证该方案可实际可性。

4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设计任务及要求

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让汽车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来实现智能控制车灯的目的,控制的对象是汽车的车灯。在本次的设计中,我们选取了汽车常用的6种车灯作为控制对象:前照灯(远、近光灯)、轮廓灯(示宽灯)、雾灯、制动灯(刹车灯)、倒车灯和转向灯。 具体的控制要求如下:

(1) 当汽车在夜间或隧道等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行驶时,汽车将会自动开启前照灯。前照灯的照明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近光灯,另一种是远光灯。当汽车在有路灯的城市道路上夜间行驶或在照明条件相对较好的隧道中行驶时,自动开启近光灯;当汽车在乡村公路等照明条件不好的道路上夜间行驶时,自动开启远光灯。

(2) 当汽车与来往车辆会车或有行人通过时,若汽车开启了远光灯,为不影响其他车辆和和行人通过,汽车自动将远光灯切换成近光灯。

(3) 当汽车在外界环境光线不足或天色昏暗的情况下行驶时,汽车自动开启轮廓灯,用于提示其他车辆和行人该汽车的位置和轮廓。轮廓灯一般是和前照灯一起使用的。

(4) 当汽车在雾霾等能见度较低的天气状况下行驶时,汽车将会自动开启前后雾灯,天气好转将会自动关闭。

(5) 当汽车在刹车制动时,车尾的制动灯(刹车灯)就会自动亮起,提示后面的车辆和行人,能有效避免追尾。

(6) 当汽车在倒车过程中,汽车自动开启车尾部的倒车灯。主要用来提示车尾后的其他车辆或行人,在光线不好时,可以帮驾驶员看清路况。

(7) 当汽车左转向或右转向时,汽车的左转向灯或右转向灯开始闪烁。汽车正常行驶后,转向灯自动熄灭。

2.2 方案的论证与分析

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器对汽车车灯进行合理控制的,控制器的的种类繁多,不同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和适用环境是有一定区别的。目前流行的控制器类型有PLC(可

5

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等。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用PLC作控制器,也可以用单片机作控制,具体方案如下: 方案一:PLC作控制器

PLC是一种可以编程的存储器,实质上是一种专门用作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它的硬件结构和一般的微型计算机相同。使用方便,编程简单,适应性和可靠性比较强,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不容易出故障,维修也比较方便。

但PLC的成本相对较高,应用比较专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一般在工业控制领域或其他专业领域。

方案二:单片机作控制器

单片机是将CPU、I/O口、定时器、各种存储器等功能都集中到一块硅片上并构成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的集成芯片。它的功能比较齐全,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比较灵活,I/O口较多,开发时有相应的库函数,代码可移植性高,能做到一机多用等

但用单片机制作的主控板容易受外部环境干扰,故障率高,开发周期长,实际验证比较困难。

2.3 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在该设计中,我们将会做一个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实物模型。

PLC虽然可靠性强,编程简单,适应性强,但是成本较高,专一性强,不太灵活。而单片机的成本较低,使用灵活,兼容性好,资料较齐全,加上单片机的性能不断升级,在使用时只要考虑周到,也能很好的满足要求。

综合考虑,最终我们选择了用单片机作为该系统的控制器。在实物中,我们使用的是一款STM32F103系列芯片,具体的芯片型号和相关介绍后面将会有介绍。

6

3 硬件设计部分

3.1 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将以STM32F103C8T6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设计并制作出一个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实物模型,通过编写程序的汽车车灯进行智能控制。

我们的硬件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模块: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作为处理数据和控制车灯的核心部分;电源部分是给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和所有外设供电;红外蔽障模块用于检测障碍物,能模拟汽车会车;光敏传感器是检测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烟雾浓度传感器检测烟雾浓度,用于模拟雾天情况;转向、制动等用按键模拟;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模拟车灯。硬件结构大致情况如图3-1所示:

电源模块烟雾浓度传感器STM32单片机转向、制动、倒车(按键模拟)红外蔽障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前照灯、转向灯、雾 灯制动灯、倒车灯、示宽灯 图3-1 硬件结构框图

3.2 主控模块设计

在这次汽车智能照明系统设计当中,我们所用到的主控芯片是STM32F103C8T6单片机。主控模块是由STM32F103C8T6单片机的最小系统构成,该最小系统的基本电路主要包括:STM32F103C8T6单片机微处理器、电源供电部分、、两个时钟振荡电路、低电平复位电路、电源滤波电路等部分。

本次设计中所用到的STM32单片机是一款功能强大、性价比较高的单片机,与传统的

7

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需求。

STM32F103C8T6单片机及外围引脚接口电路图如图3-2所示。

图3-2 STM32F103C8T6单片机及外围引脚接口电路

码密度高,处理速度快;有专门的固件库函数便与开发等。这些明显的优势能很好的满足

能输出多路PWM波,每个通用I/O可作为一个外部中断,完全能满足该系统的需要。只要

3.3V直流电压,CPU主频率是72MHz,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内存空间是20K,FLASH的内

续航较长时间;在同类产品中成本较低;外设较丰富,无需在电路中额外添加外设等;代

在实物模型中我们用到的具体芯片型号是STM32F103C8T6,该款单片机的供电电压是

STM32F103增强系列、STM32F107互联型系列等。STM32主要优点有:采用高性能的哈佛结

存空间是64K,有32给通用I/O口和2个12位ADC,3组USART和2组IIC等资源。并且

8051单片机相比,其优势也是非常显著的。STM32单片机所使用的内核是ARM公司推出的

构和分支预测,运行速度较快;集成度较高,一块芯片能当几块芯片使用;功耗较低,能

Cortex-M3内核。根据内核构架不同分为多个系列产品,主要有STM32F101基本系列、

将通用I/O口设置成所需要的输入输出模式,就能得到相应的输入输出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8

STM32有5个时钟源:HSE、HSI、LSE、LSI、PLL、HIS和LSI为STM32的内部时钟,精度较低,因此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需要给STM32最小系统外接2个时钟振荡电路:第一个时钟振荡电路外接32.768KHz无源晶振作为LSE时钟源,一般用于RTC,为低速时钟;第二个时钟振荡电路外接8MHz无源晶振作为HSE时钟源,精度较高,在程序设计中我们一般会用该时钟振荡电路所产生的时钟振荡频率作为时钟源。图3-3是晶振频率为32.768KHz的时钟振荡电路图,图3-4是晶振频率为8MHz的时钟振荡电路图。

图3-3 32.768KHz时钟振荡电路 图3-4 8MHz时钟振荡电路

STM32单片机的复位信号是低电平:当复位引脚输入的是低电平时,STM32单片机将会复位;复位电路有两种:一种是上电复位;另一种为按键复位。按键复位实际上是在上电复位电容的加上一个按键,这样不经能使单片机在上电时复位,而且在单片机不断电时,按下按键也能使单片机复位。为了方便调试,我们在这里选用按键复位电路。具体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5所示。

图3-5 复位电路 图3-6 USB供电接口电路

3.3 电源部分设计

在硬件设计中我们所用到电源有两种:3.3V直流电压和5V直流电压。为了使用方便,在这里我们采用的供电方式是USB供电,将充电宝或带有USB接口的电源通过USB线连接到实物模型上即可给硬件电路供电。USB接口用的是Mini USB,与市场上通用的安卓手机的USB接口一直,这样可以通过手机充电器或充电宝进行供电,使用时比较方便灵活。USB供电接口电路如图3-6所示。

USB端口的输入电压一般为5V直流电压,本次设计还需要一个3.3V稳定的直流电压

9

为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和部分传感器供电,因此需要设计一个3.3V稳压电路,将5V直流电压稳定到3.3V。具体的稳压电路原理图如图3-7所示。

图3-7 3.3V稳压电路

稳压芯片使用的AMS1117-3.3V三端稳压芯片,误差较小,只有1.5%左右,能将5V电压较好的稳在3.3V,性价比较高。C2、C3和C1、C4分别滤波电容和旁路电容,将稳压过程中产生的电压部分滤出,使输出电压更加安全稳定,以免烧坏元器件。

3.4 数据采集部分

3.4.1 光照强度采集

本设计会对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进行采集,并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汽车所处环境的照明情况。我们在实物模型中所用的传感器是光敏电阻传感器,光敏电阻传感器的实物图如图3-8所示。

图3-8 光敏传感器实物图 图3-9 光敏传感器接口电路

在光敏电阻传感器中,VCC和GND为电源正负极,其工作电压范围3.3V~5V,我们在实物模型给该传感器的供电电压为3.3V;AO为模拟信号输出,当周围光照强度越强,AO的输出电压越小,输出电压值范围是0~3.3V;DO为数字信号输出,当光照强度超过设定的阈值,DO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阈值可通过电位器调节。

该传感器检测到光照强度后通过的AO模拟输出电压判断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当AO端输出的电压为0~1.7V,我们认为周围环境光线较亮;当AO端输出的电压为1.7~2.3V,

我们认为周围环境光线稍暗;我们当AO端输出的电压为2.3~3.3V,我们认为周围环 境光线较暗。光敏传感器接口电路如图3-9所示。

10

3.4.2 大气能见度采集

当汽车在雾霾等能见度不是很好的天气状况下行驶时,需要开启雾灯来辅助驾驶员行驶,因此需要对大气的能见度进行分析。对大气能见度的采集需要用到大气能见度传感器,由于这种类型的传感器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大多数为成熟的产品,因此不适合用在本设计实物模型之中。我们在做实物模型时用到的是一款烟雾浓度传感器,它能检测到大气的烟雾浓度,可作能见度传感器的替代品,具体的实物图如图3-10所示。

图3-10 烟雾浓度传感器实物图 图3-11烟雾浓度传感器接口电路

烟雾浓度传感器的工作电压为直流5V;AO为模拟信号输出,当周围环境烟雾浓度越高,AO的输出电压越大,其输出范围为0~5V;DO为数字信号输出,当烟雾浓度超过设定的阈值,DO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阈值可通过电位器调节。

本设计我们只通过烟雾浓度传感器的DO引脚来采集数据,当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该引脚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将DO引脚的输出信号通过STM32单片机的GPIO口输送到STM32单片机中,便可判断汽车是否在雾霾天行驶。由于该传感器工作电压为5V,我们单片机控制模块所用的电压为3.3V,为保证与参考电压一直,我们会在DO输出引脚连接一个比例降电路,具体接口电路如图3-11所示。

3.4.3 会车检测

如果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周围环境光线比较暗,汽车会开启前照灯的远光灯模式。但汽车在实际行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会车或有行人经过的情况,如果汽车前照灯此时开启远光灯模式,由于光线比较强烈,这样必然会影响其他车辆或行人的视线,这样既不安全, 又不文明,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相关传感器来检测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所遇到会车或有行人 经过等情况。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会通过在汽车的车头安装红外避障传感器来检测会车或有行人经过 等情况,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OUT引脚端输出低电平,否则OUT引脚端会输出高电

11

平。将该传感器的OUT引脚连接到STM32单片机的GPIO口上,并将此GPIO口设置成输入形式,STM32单片机便可将采集到的数据作为会车与否的标志了。该传感器的工作电压为3.3~5V,我们用所用的参考电压是3.3V,因此在本设计中该传感器是3.3V供电。具体的实物图如图3-12所示,红外避障传感器接口电路如图3-13所示。

图3-12 红外蔽障传感器实物图 图3-13 红外蔽障传感器接口电路

3.4.4 转向、刹车与倒车检测

转向、刹车和倒车的动作都可通过相应的传感器检测到,但在实物模型设计中由于成本和实际设计的限制,无法使用这些传感器。这里我们利用按键来模拟方向盘转向、车刹刹车、挂倒车档的动作。按下按键表示正在动作,具体的按键定义会体现在程序设计部分。具体的硬件电路如图3-14所示。

图3-14 模拟转向、刹车与倒车的按键电路

3.5 车灯控制部分

本计中所用到的车灯包括:前照灯(远、近光灯)、轮廓灯(示宽灯)、雾灯、制动灯(刹车灯)、倒车灯和转向灯,这些车灯在实物模型会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并通

12

过NPN三极管驱动它们,串电阻的作用限电流。

3.5.1 前照灯、轮廓灯控制

汽车的前照灯有两盏,安装在汽车头部左右两侧,主要用于汽车行驶时的照明。前照灯的工作模式分为两种:近光灯模式和远光灯模式。近光灯和远光灯的两种工作状态是通过STM32单片机引脚发出PWM波并设置合适的占空比来切换。当检测到周围环境光线较较亮时,关闭前照灯;当检测到周围环境光线稍弱时,开启近光灯;当检测到周围环境较暗时,开启远光灯,在这种情况下,若检测到有会车或行人时,将远光灯切换成近光灯。前照灯的控制电路如图3-15所示。

图3-15 前照灯控制电路 图3-16 轮廓灯控制电路

轮廓灯又被称作示宽灯,一般安装在车头和车尾的边沿,共四盏灯,主要用于光线不足时提示其他车辆和行人该车的位置和轮廓。通过I/O口输入高低电平控制来控制其开关,当检测到周围环境稍暗或较暗时,其控制电路如图3-16所示。

3.5.2 雾灯控制

雾灯是在雾霾天气使用的灯,雾霾天气时空气能见度比较低,驾驶员和行人看不清周围环境的具体状况,所以需要在车头和车尾左右两侧安装穿透力较强雾灯,以便其他车辆和行人看见,该灯一共有四盏。通过I/O输出的高低电平来控制雾灯的开关状态:当检测到周围环境能见度低于设定的阈值,就开启雾灯;否则就关闭雾灯。雾灯的控制电路如图 3-17所示。

13

图3-17 雾灯控制 图3-18 倒车灯控制电路

3.5.3 转向灯、刹车灯、倒车灯控制

倒车灯有两盏,都安装在车尾的左右两侧。汽车在倒车过程中,需要开启倒车灯用于提示其他车辆和行人该车正在倒车,同时在光线不好时也能帮助驾驶人员看清车后情况。倒车灯的控制开关一般与倒车灯连在一起,该设计中倒车灯的控制电路如图3-18所示。

图3-19 刹车灯控制电路

刹车灯有三盏,有两盏安装在车尾左右两侧,一盏灯是高位刹车灯,安装在车尾玻璃 上方。当检测到汽车刹车时,刹车灯亮起,用于提示后方车辆或行人提前准备刹车,这样

14

可以有效避免后面车辆刹车不及时造成的撞车事故。刹车灯控制电路如图3-19所示。

转向灯一共四盏,安装在汽车的四个角,分为左转向灯两盏和右转向灯两盏。当检测到左转向时,左转向灯闪烁;当检测到右转向时,右转向灯闪烁。这样便于提醒其他车辆

和行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转向灯的控制电路如图3-20所示。

图3-20 。

转向灯控制电路

15

4 软件设计部分

4.1 软件开发环境

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是通过对主控制器烧写软件序,并在实物模型上运行此程序来完成的。本设计所用到的软件程序集成开发环境是由Keil软件公司发布的Keil uVision4的Keil MDK-ARM版,简称MDK4。MDK4是与ARM公司合作的集成开发软件,包含编辑器、编译器和调试跟踪器等,与ARM器件和ARM-Cortex内核处理器是相匹配的,我们用的STM32单片机是Cortex-M3内核的处理器,用该软件编写和调试程序十分适合。

当实物模型设计好后,进行硬件测试,测试没有问题后便可以利用该软件的开发环境根据需求编辑软件程序了。程序编辑完成后对其进行编译并生成hex文件,将hex通过JLINK下载实物模型中,不需要再用其他烧录软件烧写程序。该软件的开发环境界面如图4-1所示:

图4-1 软件开发环境

16

4.2 软件程序设计

为了让用户方便开发,ST公司根据STM32单片机的不同系列提供相应的STM32固件库,即函数的集合。固件库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对STM32单片机中的相应寄存器进行操作和对用户提供函数调用接口。也就是说,用户不必和开发传统的51系列单片机一样对其中的寄 存器进行直接操作,只需要调用固件库中已经编写好的函数,就能设置STM32中的相应外设和相关管脚了。在MDK4开发环境中添加相应的固件库,方便的调用这些固件函数。

在确定本次设计的所用到方案和要实现的功能之后,就需要根据所实现的具体功能来设计软件程序,通过软件软件程序对硬件电路的控制来实现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本次设计需要对光敏电阻传感器、红外对管传感器、烟雾浓度传感器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判断处理,并实现对车灯的智能控制,所用到的软件函数程序包括:主程序、ADC数据采集与转换程序、GPIO口初始化程序、PWM波输出程序、延时程序等。实现数据采集和车灯控制对需STM32单片机的GPIO引脚进行设置,该设计中所用到的主要GPIO引脚设置及功能如表4-1所示。

表4-1 GPIO引脚设置及功能

引脚 PB0 PB5 PA7 PA9 PA8 PB12 PB13 PA10 PB8 PB9 PA1 PA2 PA3 PA4 PA5 工作模式 复用ADC1输入 浮空式输入 浮空式输入 推挽式输出 复用PWM波输出 推挽式输出 推挽式输出 推挽式输出 推挽式输出 推挽式输出 浮空式输入 浮空式输入 浮空式输入 浮空式输入 浮空式输入 具体功能 采集光敏传感器模拟信号 采集红外蔽障传感器数字信号 采集烟雾浓度传感器数字信号 控制轮廓灯亮灭 控制并切换前照灯的远近光模式 控制左转向灯亮灭 控制右转向灯亮灭 控制刹车灯亮灭 控制雾灯亮灭 控制倒车灯亮灭 采集S1按键模拟的倒车信号 采集S2按键模拟的刹车信号 采集S3按键模拟的左转信号 采集S4按键模拟的右转信号 采集S5按键模拟的超车信号

17

明确需要用的的引脚和函数程序后,就可以开始设计软件程序了。软件程序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需要明确软件设计的目的和具体实现的功能;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环境根据实际所用的单片机型号作相应的设置,本设计所用的软件开发环境是MDK4;第三步开始编辑程序来实现具体的控制功能;第四步将编辑好的程序编译好后下载到实物型中并进行调试。

程序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RCC、GPIO、PWM1、ADC1初始化,初始化完成后对采集到的光照强度、会车、烟雾浓度、转向、刹车、倒车等参数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满足设定条件,从而控制各部分车灯的运行状态。具体的程序流程如图4-2所示,具体的程序源代码在这里不作过多陈述。

开始RCC初始化 GPIO初始化PWM1初始化 ADC1初始化光线稍暗以及光线较暗且会车开启近光灯开启轮廓灯浓度达到阈值开启雾灯检测光照强度及会车情况光线较暗且无会车情况开启远光灯开启轮廓灯检测烟雾浓度左转向或右转向开启左转向灯或右转向灯检测转向、刹车、倒车刹车或倒车开启刹车灯 或倒车灯结束图4-2 程序流程图

18

4.3 软件下载与调试

STM32芯片的程序启动方式有三种,通过设置STM32芯片上BOOT0和BOOT1两个引脚的输入电平来确定,如表4-3所示。

表4-2 启动模式设置

BOOT1 X 0 1 BOOT0 0 1 1 启动模式 用户闪存存储器 系统存储器 内嵌SRAM 说明 用户闪存存储器被选为启动区域 系统存储器被选为启动区域 内嵌SRAM被选为启动区域

常用的启动模式是用户闪存存储器(FLASH)和内嵌SRAM,SRAM启动运行速度快,但是掉电程序会消失,因此在此设计中我们选择用户闪存存储器(FLASH)启动模式,将BOOT0 和BOOT1都接地。用户闪存存储器(FLASH)的起始地址是0x08000000,内存空间为64KB,本设计的软件程序所占内存不算太大,完全能满足需求。

在MDK4中选择对应型号的STM32单片机,设置好启动模式,我们就可以对编写好的C语言程序进行编译,将生成hex文件下载到STM32单片机中了即可运行了。本设计所用到的程序下载接口是标准的JTAG接口,通过Jlink仿真器将计算机和实物模型连接起来,给实物模型上电后,在MDK4中编译好程序,确定没有错误后,点击MDK4中的下载图标即可将程序下载到实物模型上的STM32芯片里了,JTAG接口电路如图4-3所示:

图4-3 JTAG接口电路

19

该设计中我们会用到Jlink仿真器,它是SEGGER公司推出的一款硬件仿真器,所用的输入接口是USB接口,输出接口是上面提到的JTAG接口。它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USB接口将程序下载到实物模型上,还能在线调试软件程序,即程序在计算机上每执行一步,在实物模型上立刻就能实现刚刚执行的程序,这样就能容易发现问题,每一步代码都能立刻体现在硬件上,也便于调试,调试窗口如图4-4所示。

图4-4 软件调试窗口

20

5 实物模型部分

5.1 制作实物模型的大致流程

在本此设计中,我们需要制作出汽车智能控制系统的实物模型来实现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大致的制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明确该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该系统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主控部分、电源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和车灯控制部分。具体要实现的功能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在此不重复介绍。

第二步:确定所用到的主控芯片的型号、供电电源的电压类型和伏值、数据采集所用到的传感器以及车灯替代原件。本次所用的主控芯片为STM32F103C8T6,供电电源为5V直流电和3.3V直流电,用到的传感器有光敏电阻传感器、烟雾浓度传感器和红外对管传感器,车灯用不同颜色的LED来代替。

第三步:利用Altium Designer10软件绘制出完整的电路原理图,原理图包含STM32最小控制系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和车灯控制接口电路。绘制原理图对每个元器件都要选择合适的参数和封装,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电气检查,检查合格了,原理图部分就完成了。

第四步:将画好的电路原理图文件导入到PCB文件中,设置合适PCB电路板形状和大小,确定电路板的层次,该设计所用的电路板为两层板。设置好电气规则后将元器件的封装移动到电路板区域内并进行合理布局,布局完成后可进行布线,在通过电气规则检查后必要时对顶层和底层覆铜,PCB印制电路图到此就完成了。

第五步:根据封装购买合适的元器件,联系PCB制板商打样,打样时注意商家的工艺标准和注意事项,以免打错或不能满足要求。

第六步:对PCB印制电路板进行元器件焊接,焊接完成后,需对PCB板进行硬件测试,以防短路、断路、虚焊、电压不稳定等情况。

第七步:软件编程与下载调试,方法前面已作了简单介绍,不在重复介绍了。这便是实物制作的大体流程。

21

5.2 实物模型

在确定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方案后,经过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PCB电路设计、PCB电路板制作、元器件焊接,最终制作出了该系统的实物模型。通过硬件测试和软件编程,该实物模型基本能实现设计任务要求,具体的实物模型如图5-2所示。

图5-1 实物模型图

22

6 结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向智能控制方向发展,汽车作为使用最频繁的交通工具,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实现汽车智能照明控制是一个当前新的发展方向。现如今市面上流行的控制器已经比较稳定,功能也十分的强大,再加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也比较准确,实现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本设计中我们以STM32单片机系统为控制核心,结合相应的传感器和相关的汽车车灯,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本次所设计的汽车智能照明系统不是特别的复杂,所以我们利用EDA软件绘制出了完整电路原理图和PCB印制电路图,并购买了相应的元器件,制作出了一个简单的实物模型。该实物模型是一块两层PCB电路板,上面包含:STM32单片最小系统、供电电源、传感器接口、程序下载调试端口和汽车模拟车灯。将编写好的软件代码编译好后下载到该实物模型中后,最终实现汽车车灯的智能控制。

受能力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次设计有诸多不足之处,有许多地方考虑不是很全面,

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本设计结构清晰,总体上基本符合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思路。目前汽车的部分车灯已实现了智能照明控制,还有一部分车灯受当前的驾驶条件和技术等原因不能实现智能控制,在未来汽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发展还很长一段路走。

23

参考文献

[1] 黄仁忠.汽车自适应系统开发[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2] 袁慧彬.汽车车灯智能控制技术[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3] 侯殿有.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 赵学,李鑫宁.一种新型车辆前照灯自动控制器[J].机械与电子,2010.2. [5] 方英兰,朱向冰.自适应前照灯的功能及实现[J].灯与照明,2010.6. [6] 陈雪丽.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丁元杰.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 康华光,邹寿彬.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李久胜,马洪飞,陈宏钧等.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10] 张伟.举一反三PROTEL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实战训练第一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1] 谭博学,苗汇静.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 [12]张福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嵌入式开发技术(2017版)[M].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6.

[13] 于晓良.汽车自适应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4] 张晨梅.单片机系统中复位电路的可靠性设计[M].2002,026(002):58-62. [15] 贾培峰.汽车自适应前照灯照明系统的仿真及控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6] 何磊.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智能照明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2006. [17] 李振立,张慧萍.C程序设计[M].科学出版社,2011. [18] 郭天祥.51单片机C语言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9] 卢广亮.基于STM32的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0] 邱关源,罗先觉.电路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6.

[21] Gonzalez Rafael C. Didital Image Processing[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3.

24

[22] Aoki T. Development of Active Headlight System[J]. SAE Paper,1997. [23] Robert J.Bibbero.Microprocessors in Instruments and Control[M].1987. [24] P.J.King,E.H.Mamdani.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Control System to Industrial Processes[J].Automat,1975, 13(3):235-242.

[25] HAYASHI,KENICHIRO.Simulator for studies of fuzzy control methods[J].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8,93(2): 127-144.

[26] K.B.Park,C.E.Kim,G.W.Moon,and M.J.Youn.Non-Isolated High Step-Up Conver- ter Based on Boost Interaged Half-Bridge Converter,Int[D].Telecommun. Energy Con#,INTELEC 2013.Oct 2009.1-6.

[27] C.F.Lee, and P.K.T.Mok. A monolithic current-mode CMOS DC-DC converter with on-chip current-sensing technique. IEEE.[J].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January 2014.3一14

[28] K.M.Rahman, M.R.Khan, M.A.Choudhury. Variable-Band Hysteresis CurrentCon- trollers for PWM Voltage-source Inverters[D].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2012,12(6). 964-970

[29] SHA Zhang-you, XUE Shu-qi, MENG Zhi-yo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mperature sensor in protect circuit of dispersing heat of the computer[J] 2003, 2013, 8(15):122-125.l0l.

[30] E.M.Sa, F.L.M.Antunes, and A.J. Perin, Low Cost Self-Oscillating ZVS-CV Driver for Power LEDs.IEEE Power Electron. Specialists Conf[J]..PESC 2008.June 2012. 4196-4201.

[31] 冯进喜.汽车转向灯自动关灯电路[N].电子报,1987.

[32] 陈雪丽.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3] 丁元杰.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4] 高锋.单片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及使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5]蔡美琴,张为民,沈新群等.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M].第一版.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2.

[36] 宋浩,田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7] 潘世永,牟行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第一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5

[38] 潘永雄.新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一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34~37. [39] 沈美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0] 王猛.基于天然采光的办公照明节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41] 化腾飞. 基于高性能单片机的无线LED彩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太原理工大学,2015.

[42] 田军. 公路隧道照明智能节能系统设计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5.

[43] Atmel Corporation,AT89C51 8-bit Microcontroller with 4KB flash,2002:8-12 [44] ARM Ltd and ARM Germany GmbH。Keil development tools for the 8051 Micro- controllere 2012.

[45] G Derekenaris,J Garofalakis,C Makris,etal.Integrating GIS, GPS and GSM technologies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ambulance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M].2011,25:267-278.

[46] E.S.Suhubi,Equivalence transformations for one-dimensional wave equations of balance form[M] ,Springer-Verlag GmbH,February 1998:151–160.

[47] Koji Nakamura, Kazuo Toraichi, Kazuki Katagishi,etal,A Design Method for Compactly Supported Sampling Function Generator[M],Springer-Verlag GmbH,August 2003:409–416.

[48] Michael Kennedy.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nd GIS:An Introduction, An Arbor Press.2013.

[49] Peter Burrough and Rachael McDonnell.Principle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 tion Syste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50] Kerth Clarke.Getting Started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 Pre- ntice Hall,2011.

[51] Paul Longley, Michael Good Child, Parid Maguire al et. Geographic Informa- tion System and Science[M].John Wiley&Sons and ESRI Press,2013.

[52] 缑新科,王娟. 基于单片机的LED室内照明控制系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3,(01):36-38.

26

致 谢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本次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的指导老师潘健教授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在论文写作期间,得到了潘教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并做了认真审阅。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从开题报告到最后的论文定稿,潘教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在学校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在此再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各位同学,在论文的写作期间,每次我遇到困难时,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正是在潘教授和同学们的帮助、鼓励下,我得以顺利的完成此次论文的设计工作。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著作和期刊杂志,在此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文中不免有错误和待改进之处,真诚欢迎各位师长、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27

附录A 硬件电路图1

28

附录B 硬件电路图2

29

附件C PCB印制电路图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i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