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地理试卷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3 0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州一中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高三地理学科半期考试试卷

(完卷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本卷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表(表中①、②、③、④代表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东北低产区和南方高产区等我国四类商品粮基地),回答1~2题。 商品粮基地类型 占全国四类商品 耕地面积 粮基地的比重(%) 农业人口 19.91 35.2 2500~3400 400~500 4.7 27.2 2000~4500 <250 28.5 19.6 4200~4500 850~1000 46.89 29.0 4500~8000 1000~1900 粮食商品率 积温(℃) 年降水量(mm) ① 40.17 ② 6.82 ③ 23.43 ④ 29.58

1.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我国各类商品粮基地的排列正确的是( )

A.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南方高产区、黄淮平原区 B.黄淮平原区、西北干旱区、东北低产区、南方高产区 C.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黄淮平原区、南方高产区

D.南方高产区、黄淮平原区、西北干旱区、东北低产区 2.④地比①地粮食商品率低的原因是( )

A.④地人均耕地小于①地 B.④地粮食单产不如①地高 C.④地粮食总产量比①地少 D.④地复种指数低于①地

某旅行社组织了“重走霞客路”大型旅行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路线示意图,读下图回答3~4题。

3.旅行社在本次考察中设计了下列主题活

动,其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 A.a到c:喀斯特地貌之旅

B.c到d:江南奇山异水之旅 C.d到f:南北景观之旅 D.g到f:农牧文化之旅

4.旅行考察队员们对沿线四地农业可持续发

展提出了建议,其中合理的是( ) A.甲地:立足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B.乙地:利用土地优势,发展粮食生产 C.丙地: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农业 D.丁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1 页(共12页)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酸雨 C.荒漠化 D.水体富营养化 6.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读下图,回答7~9题。

7.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农业发展的最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B地农业发展引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C.C地发展河谷农业是因为该地热量条件优于

周边地区

D.D、E两地要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基地 8.F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不包括( ) A.当地广阔的市场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丰富的森林资源 D.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 9. 与F区域农业发展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A.工业化的发展 B.城市化的进程 C.地区经济合作 D.国际局势多极化

下图为“纬度相近的A、B两地区等降水量线图”,回答10 ~11题。

10.A、B两地区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 )

①B地区受台风影响 ②A地区深处内陆 ③B地区受湿润的夏季风影响 ④A地区地形复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2 页(共12页)

11.A、B两地区自然带分布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两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相同

B.A、B两地区的自然带均未在纬度变化方向上产生地域分异

C.由B地区到A地区的自然带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 D.由B地区到A地区的自然带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基础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 环境、 交通、 能源、 劳动力、 经济、 科技、 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下图, 回答12~13题。

12. 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 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 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D. 丙地区位指数较低, 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13. 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 0,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丰富 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 ④科技水平高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14~16题。

C. 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 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14.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3 页(共12页)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15.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表为我国二种工业生产布局的变化,回答17~18题。 甲工业 乙工业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1990年主要生产省山东、安徽、河南、江苏、 份 四川 2008年主要生产省山东、安徽、河南、四川、北京(29%)、上海(25%)份 江西、湖北 广东(22%) 17.按主导因素考虑,甲工业属于( )

A.原料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动力导向型 D.市场导向型 18.决定乙工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原料因素 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 D.劳动力因素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内收获日期等值线图,虚线为冬小麦种植区北界。读图回答19~20题。

19. 导致P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地形和季风环流 B. 纬度和地形因素 C.海陆位置和地形 20. 在图示北部地区中,对冬小麦生长期间危害最大的灾害是( ) A.寒潮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4 页(共12页)

D.地形和纬度因素

B.伏旱 C.春旱 D.梅雨

读下图完成21~22题。

21.造成图中A、D两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海陆位置 22.图中B、C两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

A.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 B.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 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广东 B.江苏 C.江西 D.云南

24.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25.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26.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列组合合理的是( ) 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 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C.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 D.洞庭湖平原——草原放牧业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5 页(共12页)

下图为青海、江苏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关于两省耕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是江苏省 ②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是青海省 ③耕地变化率较大的是江苏省 ④耕地变化率较大的是青海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苏省——自然灾毁

B.江苏省——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D.青海省——生态退耕

C.青海省——城乡建设占用耕地

我国某湖泊面积2.8平方千米,海拔高度583米,湖泊水位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29~30题。

29. 该湖泊最有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珠江三角洲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0.引起该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 B.降水 C.海陆位置 D.季风环流

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由于降雨和径流量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目前,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回答31~32题。

31.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崎岖,河流众多 B.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 C.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D.生物数量少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6 页(共12页)

32.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B.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C.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扩大耕地面积 D.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土壤盐渍化是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由于不合理灌溉与管理不当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在地表积累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阅读下表,回答33~34题。

1986~1999年我国西部部分省(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变化统计资料(单位:km2) 盐渍化土地 次生盐渍化耕地 1986年 1999年 1986年 1999年 陕西 1378 1319 549 444 甘肃 1033 1023 1165 1143 青海 11332 22582 199 199 宁夏 5158 4511 3005 3068 内蒙古 新疆 5250 21000 467 547 59143 51457 4649 3383 33. 据上表信息,西部各省盐渍化土地的变化情况是( ) A.内蒙古盐渍化土地面积和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增幅最大 B.西部各省(区)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均有所下降 C.西部各省(区)盐渍化土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

D.新疆土壤盐渍化最化严重,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下降比例降幅最小 34. 据材料推测,我国最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的地区是( )

A. 内陆盆地 B. 平原地区 C. 高原地区 D. 丘陵地区 35.右图区域的综合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

A.山上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养奶牛 B.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 C.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甜菜 D.山上植茶树,山下种稻麦

读“某种作物在一定光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量(总光合作用量减去呼吸作用量)和呼吸作用量的变化曲线图”,完成36~37题。

36.夏季晴朗的夜晚,下列四地农作物呼吸作用量最小的是 ( )

A.东京 B.首尔 C.北京 D.西宁 37.若此作物为青藏高原上种植的青稞,下列关于其高产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7 页(共12页)

B.气温低,其呼吸作用量小

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光合作用量大 D.年平均气温约20℃,光合作用量最大

根据枸杞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把宁夏划为枸杞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从而为枸杞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读图完成38~39题。

38.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区别于不适宜、次适宜区的突出区位是( ) A.热量条件 B.降水条件 C.光照条件 D.水源条件

39.关于图中黄河河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落差小,水流平稳 ②含沙量大,形成地上河 ③支流多,水量大 ④有凌汛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0.下图为台湾三种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甲、乙、丙代表的农作物依次为( )

A.茶、稻米、甘蔗 B.稻米、甘蔗、茶 C.甘蔗、茶、稻米 D.稻米、茶、甘蔗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8 页(共12页)

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2010年厦门(北纬24°27′,东经118°06′)国际马拉松赛事于北京时间1月2日上午8点鸣枪开赛。图甲为2010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路线示意图,图乙为某女运动员比赛过程即时素描图。当该女运动员到达全程赛事终点时,她的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据此完成41~43题。

甲 乙 41.假设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速度是均匀的,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是( )

A. 23°26′S B.20°33′S C.11°52′S D.23°26′N 42.据图乙女运动员身影的相对方位,判断此时她可能跑到赛程( ) A.5公里附近 B.18公里附近 C.30公里附近 D. 40公里附近 43.该女运动员的参赛成绩测算结果应为( )

A.4时00分00秒 B.3时52分24秒 C.4时07分36秒 D.5时08分24秒

读图完成44~45题。

44.有关甲、乙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比例尺较乙图大 B.①城市在④城市的东北方向

C.甲图中①、②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乙图中③、④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远 D.乙图所描述的内容详细

45.根据地理坐标判断②、③城市之间的距离约为( )

A.550千米 B.1000千米 C.1600千米 D.2000千米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9 页(共12页)

第II卷 综合题(共55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46.(18分)读以下图表回答问题。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1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图1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 图2 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表1 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1978年 55.0% 19.8% 4.9% 15.4%

2008年 40.2% 44.1% 6.2% 1.3%

其他 4.9% 8.2% (1)根据材料分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8分)

(2)若M区域及其周围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N湖泊产生什么不利影响?(10分)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10 页(共12页)

47.(19分)读我国两区域等值线图(图3、图4)及重庆市气候资料图(图5),完成下列各题。

图3 图4 图5 (1)比较重庆和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简要解释原因。(8分)

(2)图4中丙、丁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分别说明成因。(8分)

(3)分析甲、乙两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3分)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11 页(共12页)

48.(18分)读图6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简述图示北部地形区聚落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2)比较A地与B地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12 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5CADAA;6~10ACADC;11~15DCBCB;16~20CBCBC;21~25CBACA;26~30BBDBA 31~35CDAAD;36~40DDDBB;41~45BDCAC

46. (1)林地、草地面积增加(2分),水土流失减轻(2分)。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2分) 河流含沙量减小(2分) (共8分)

(2) ①M区域水土流失加重(2分)导致湖泊泥沙淤塞,湖泊面积缩小,调蓄功能减弱(2分) 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2分)导致水污染(或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坏(2分) ③湖泊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共10分)

47. (1)重庆的气温年较差比齐齐哈尔小。(2分)原因:与齐齐哈尔相比,重庆的纬度较低,冬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差异较小(2分);重庆阴雨天气和雾日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2分);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北面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2分)。(3分,每点2分)(从两地冬夏气温差异答也可酌情给分)(共8分) (2)丙地(横断山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强烈运动)而形成高山和深谷(2分),加上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河相间,地表崎岖的地貌。(2分)丁地(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2分),流水的侵蚀作用强(2分),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共8分) (3)共同的不利自然区位: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2分),水旱灾害频发(1分)(共3分)

48. (1)沿河流分布(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河谷低地)(2分)原因: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2分)水源充足(2分),土壤肥沃,农业发达(2分)(共8分) (2)B地年降水量较少,A地年降水量很多(2分);B地雨季较短,A地雨季较长(2分) 原因:A地的东、北、西北三面为山地,西南面向印度洋敞开(2分);西南季风带来充足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2分);B地位于高大山脉的背风坡,只有少量的海洋水汽能够沿着河谷到达应该地。(2分)(共10分)

高三 地理学科(文) 第 13 页(共1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h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