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更新时间:2023-04-21 18:00:02 阅读量:1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本文由nain003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 教学大纲目录
《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 1 无机化学选论》 …… ……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 10 无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 12 有机化学选论》 …… ……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 21 有机化学实验》 《分析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 23 分析化学选论》 …… ……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 31 分析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 33 仪器分析》 …… …… 《物理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 39 物理化学选论》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 49 仪器分析化学实验》 ……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 51 物理化学实验》 《结构化学》教学大纲 …… 53 结构化学》 …… …… 《化工基础》教学大纲 …… 59 化工基础》 《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 63 化学教学论》 …… …… 《高等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 69 高等无机化学》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 71 高等有机化学》 …… ……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 75 配位化学》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 80 环境化学》 ……
《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选论》 选论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除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外, 还为本专业其它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水溶液化学原理、电 化学基础、配合物、元素化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化学及近 代物质结构等化学原理,并应用化学原理理解化学基础知识,解决有关的化学元 素的结构、性质等问题,具有对化学规律和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思维方法和综合 分析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80 其中面授:45 学时 自学:135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内容: 1.1 道尔顿原子论 1.2 相对原子质量 1.3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 1.4 原子结构的波尔行星模型 1.5 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6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 1.7 元素周期系 1.8 元素周期性 教学任务: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初步理解核外电 子的运动状态; 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 掌握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 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电离能、电负性等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结构(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二章 分子结构
教学内容: 2.1 路易斯结构式
1
2.2 单键、双键和叁键 2.3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2.4 杂化轨道理论 2.5 共轭大Π键 2.6 等电子体原理 2.7 分子轨道理论 2.8 共价分子的性质 2.9 分子间力 2.10 分子对称性(选学) 教学任务: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及价键理论的应用;初步掌握分 子轨道理论;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分子的性质;分子间力。 第三章 晶体结构(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晶体结构
教学内容: 3.1 晶体 3.2 晶胞 3.3 点阵晶系(选学) 3.4 金属晶体 3.4.1 金属键 3.4.2 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3.5 离子晶体 3.6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教学任务:掌握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及质点间相互作用力的状况;掌握晶体 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原子半径和离子 半径的定义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四种晶体类型的特征及质点间相互作用力;晶体的类型与 物质性质的关系;离子极化的概念及其作用;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定义及其对 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配合物(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四章 配合物
教学内容: 4.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4.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 4.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4.4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2
教学任务:掌握配合物的定义及配位键的本质;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重 点掌握四面体、八面体、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及内外轨配合物的稳定 性;掌握磁性测量对配合物结构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配合物的定义及配位键;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中心原子杂 化类型及内外轨配合物的稳定性;配合物的磁性。 第五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化学热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5.1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5.2 基本概念 5.3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5.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内能、焓、熵和吉布斯自 由能的概念及标准摩尔反应焓、熵、自由能的概念,会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会运用盖斯定律、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进行计算,并会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 发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讨论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运用盖斯定律、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进行计算;分析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 影响。
第六章 化学平衡常数(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内容: 6.1 化学平衡状态 6.2 平衡常数 6.3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4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5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任务: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有关化学平衡 的计算;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意义;化学平衡的计算;化 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化学动力学基础
教学内容: 7.1 化学反应速率 7.2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7.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3
7.4 反应历程 7.5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7.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任务: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了解基元反应、 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的反应速率 的影响; 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及活化能的概念 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 活化能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浓度、温度及催化剂的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阿仑尼乌斯公式的运用。 水溶液(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八章 水溶液 教学内容: 8.1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8.2 非电解质溶液通性 8.3 电解质溶液 教学任务: 掌握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稀溶液通性和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稀溶液通性;电解质溶液。 第九章 酸碱平衡(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酸碱平衡
教学内容: 9.1 酸碱质子理论 9.2 水的离子积和 pH 9.3 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9.4 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 9.5 缓冲溶液 9.6 酸碱指示剂 教学任务: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 pH 的意义;了解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掌 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并根据电离平衡和溶液浓度进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酸碱质子理论;pH 的意义及计算;电离平衡;平衡体系 中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
第十章 沉淀平衡(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沉淀平衡
教学内容: 10.1 溶度积原理 10.2 沉淀与溶解
4
教学任务:掌握 Ksp 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条 件;熟悉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溶解度;影响难溶物溶解度因 素;沉淀生成、溶解及转化的条件;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电化学基础(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十一章 电化学基础
教学内容: 11.1 氧化还原反应 11.2 原电池 11.3 实用电池 11.4 电解 教学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任务: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理解电极电 势的意义,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计算平衡常 数; 运用能斯特方程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 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电极电势;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平衡常数计算;能斯特方程及应用。
配位平衡(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
教学内容: 1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2.2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12.3 配合物的性质 教学任务:掌握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 化;了解中心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和配体的结构与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稳定常数;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配合物 的性质。
卤素(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十三章 卤素
教学内容: 13.1 卤素通性 13.2 卤素单质 13.3 卤化氢和氢卤酸 13.4 卤化物 卤素互化物 多卤化物 13.5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13.6 拟卤素 教学任务:熟悉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
5
掌握共性及其差异性; 熟悉卤素单质和次卤酸及其盐发生岐化反应的条件和递变 的规律;熟练运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各氧化态间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卤素通性;卤素单质;卤化氢、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 化物、多卤化物、卤素的含氧化合物、拟卤素;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卤素的含 氧酸及其盐。 第十四章 氧族元素(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氧族元素
教学内容: 14.1 氧族元素通性 14.2 氧和臭氧 14.3 过氧化氢 14.4 硫及其化合物 14.5 硒和碲 教学任务:熟悉氧化物分类;掌握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熟 悉离域Π键的概念;掌握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和它们相应的盐、 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臭氧、过氧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亚硫酸、硫酸和 它们相应的盐、硫代硫酸盐、过二硫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第十五章 氮族元素(面授 1 学时、自学 6 学时) 氮族元素
教学内容: 15.1 氮族元素 15.2 氮和氮的化合物 15.3 磷及其化合物 15.4 砷、锑、铋 15.5 惰性电子对效应 教学任务:氮在本族元素中的特殊性;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 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 间的转化关系,从磷到铋(Ⅲ)氧化态的氧化物渐趋稳定的规律;砷、锑、铋单 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氮族元素通性;氮、磷以及它们的氢化物、氧化物、含氧 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本族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氧化态间的 转化关系;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十六章 碳 硅 硼(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
6
16.1 引言 16.2 碳 16.3 硅 16.4 硼 16.5 碳化物 硅化物 硼化物 教学任务:掌握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与 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征;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认识碳、硅、硼 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教学重点和难点: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 与性质;硼的缺电子特征;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碳、硅、硼之间的相似 性和差异。 第十七章 非金属小结(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非金属小结
教学内容: 17.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17.2 分子型氢化物 17.3 含氧酸 17.4 非金属含氧酸的某些性质 17.5 P 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 教学任务:熟悉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以及含氧酸盐的主要性 质和结构,并熟悉这些性质和结构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无氧酸、含氧酸以及含氧酸盐的主要 性质和结构以及性质和结构的一些规律性。 金属通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十八章 金属通论
教学内容: 18.1 概述 18.2 金属的物理性质 18.3 金属的化学性质 18.4 金属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的提炼 18.5 合金 教学任务: 用结构的知识说明金属的物理、 化学性质; 一般的金属冶炼方法, 用热力学函数自由能变判断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被还原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 合金 的基本类型和性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金属的提炼;金属还原过程的 热力学;合金。
7
第十九章 碱金属 碱土金属(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碱土金属
教学内容: 19.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19.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19.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19.4 对角线规则 教学任务: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和结构与存在、 制备、 用途之间的关系;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和类型以及氢化物的性质;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 氧化物的溶解度、碱性和盐类溶解度、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角线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的物 理、化学性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配位化合 物;对角线规则。
第二十章 铝族、锗分族(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铝族、锗分族
教学内容: 20.1 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基本性质 20.2 铝族元素 20.3 锗分族 教学任务:铝、锡、铅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锗分族元素及其 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铝的冶炼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的性质与制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
第二十一章 铜族和锌族元素(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铜族和锌族元素 教学内容: 21.1 铜族元素 21.2 锌族元素 教学任务:铜、银、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铜、银、锌、汞的氧化物、 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不同价态之间的相互转化;IA 和 IB、IIA 和 IIB 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Cu(I)与 Cu(II)、Hg(I)与 Hg(II)价态间的相互转化;IA 和 IB、IIA 和 IIB 族元素的性质 对比。
第二十二章 过渡元素(一) 过渡元素( (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 22.1 过渡元素通性 22.2 晶体场理论
8
22.3 钛分族 22.4 钒分族 22.5 铬分族 22.6 锰分族 教学任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的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过渡元素 钛、钒、铬、钼、钨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氧化态、原子和离子半径、单质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物的酸碱性、配位性质;晶体场理论;钛、钒、铬、 钼、钨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十三章 过渡元素(二) 过渡元素( (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 23.1 铁系元素通性 23.2 铁系元素的重要混合物 23.3 铂系元素简介 教学任务: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混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铂系元素 的性质、化合物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类、配合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 《无机化学》 (上、下册)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月 (二)参考书目 1、宋天佑编, 《无机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2 月 2、朱仁编, 《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6 月 3、张祖德、刘双怀、郑化桂编, 《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 ,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
9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系统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无机化学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为后续 实验课程奠定基础。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72 教学内容: 实验 1:玻璃细工(3 学时) 实验 2:溶液配制(3 学时) 实验 3:气体的发生、收集、净化和干燥(3 学时) 实验 4:硫代硫酸钠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5:氧化还原反应(3 学时) 实验 6:配位化合物(3 学时) 实验 7: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3 学时) 实验 8:常见非金属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3 学时) 实验 9: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3 学时) 实验 10:四氧化三铅组成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1:试剂的取用和试管操作 实验 12:台称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实验 13:由海盐制取试剂级氯化钠 实验 14: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 15:卤素、氧、硫 实验 16:氮、磷、硅、硼 实验 17:砷、锑、铋 实验 18: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实验 19:铝、锡、铅 实验 20:锌、镉、汞 实验 21:铁、钴、镍 实验 22: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其中面授 18 学时 自学 54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0
实验 23:生物体中某些重要元素的简单检出方法 实验 24:氢气的制备和铜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教学任务: 选择 6 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及进行综合、 设计性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增强 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操作的规范化;正确选择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 提纯和分析鉴定方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2001 年5月 (二)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 《无机化学》 (上、下 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月 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 《无机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5 月 3、刘约权,李贵深主编, 《实验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5月
11
《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选论》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教学任务中,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应在 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 系统的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 其相互转化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 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为胜任中学有机化学教学及在其他领域从事相关研 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20 其中面授 30 学时 自学 90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1 有机化学的发生和发展 1.2 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 1.3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任务: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生与发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了 解经典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应用共价键理论掌握电子式、偶极距、键长、△H 等的 表示方法及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共价键理论。
第二章 烷 烃(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 2.1 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 2.2 烷烃的命名法 2.3 烷烃的结构 2.4 烷烃的构象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12
2.7 烷烃卤代反应历程 2.8 过渡态理论 2.9 甲烷和天然气 教学任务:掌握烷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掌握同系列、同分异构、构 造式、构型式、构象式等确切含义和表达方式;掌握烷烃、烃基的命名; 熟练指出碳原子、氢原子的类型,熟练掌握异构体的推导方法;掌握烷烃 卤代的游离基反应历程、游离基的稳定性及过渡状态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烷烃的命名法;同系列、同分异构、构造式、构型式、 构象式等确切含义和表达方式;烷烃卤代的游离基反应历程、游离基的稳 定性及过渡状态理论。
第三章 烯 烃(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教学内容: 3.1 烯烃的结构 3.2 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3.4 烯烃的化学性质 3.5 诱导效应 3.6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诱导效应 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 3.7 乙烯和丙烯 3.8 烯烃的制备 3.9 石油 教学任务:掌握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掌握烯烃结构测定方法和鉴别 方法;初步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及游离基型加成反应历程;应用电子效 应结实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及对 Markovnikov 规则的理解; 掌握烯烃、 烯基的命名; 加深构型、构象的认识;掌握烯烃的制备方法,注意分子间的相互转换;掌握诱 导效应;了解石油化工及重要烯烃在工业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及游 离基型加成反应历程;应用电子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及对 Markovnikov 规则的理解。 Markovnikov 规则和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内容: 4.1 炔烃 4.2 二烯烃
13
4.3 共轭效应 4.4 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 教学任务:掌握炔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掌握乙炔的各类反应在有机合 成中的应用;掌握炔烃的制备;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1,4 加 成,双烯合成) ;了解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炔烃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征;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征和性 质特点(1,4 加成,双烯合成) ;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
脂环烃(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五章 脂环烃
教学内容: 5.1 脂环烃的分类、顺反异构和命名法 5.2 环烷烃的性质 5.3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5.4 环己烷的构象 5.5 多环烃 5.6 脂肪烃的合成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小环、普通环、中环、大环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特点,主要与 烯烃、烷烃性质作比较;了解拜耳张力学说;掌握脂环化合物的构型异构和环己 烷的构象异构;掌握环状化合物的命名及其一般的合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脂环化合物的构型异构和环己烷的构象异构;脂肪烃的合 成方法(分子内偶联方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卡宾合成法、脂环烃之间的转 化) 。
第六章 对映异构(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对映异构
教学内容: 6.1 物质的旋光性 6.2 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6.3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4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5 构型的 R、S 命名规则 6.6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6.7 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6.8 外消旋体的拆开 6.9 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教学任务: 解物质产生旋光性的原因; 了解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掌握含一个和含二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掌握 R、S 命名规则;了解
14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及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 的立体化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R、S 命名规则;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七章 芳烃(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芳烃
教学内容: 7.1 苯的结构 7.2 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7.3 单环芳烃的性质 7.4 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定位效应 7.5 几种重要的单环芳烃 7.6 多环芳烃 7.7 非苯系芳烃 7.8 富勒烯与 C60 7.9 芳烃的来源 教学任务:初步认识苯分子的结构,并掌握芳香性的特性和反应;掌握芳烃 的异构现象及命名;掌握苯环上发生亲电取代的历程;掌握定位规律在合成上的 应用;掌握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苯环上发生亲电取代的历程;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苯环上的定位规律;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面授 1 学时、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自学 3 学时)
教学内容: 8.1 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8.2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8.3 红外光谱 8.4 核磁共振谱 8.5 质谱 教学任务:解有关电磁波谱的一般知识,着重了解有关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 谱的原理以及和有机化合物的关系; 初步学会辨认一些典型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 波谱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关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的原理以及和有机化合物的关 系;会辨认一些典型的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图。
第九章 卤代烃(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卤代烃
教学内容: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15
9.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9.2 一卤代烷 9.3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9.4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9.5 卤代烃的制法 9.6 重要的卤代烃 9.7 有机氟化物 教学任务: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卤代烃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 掌握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 了解卤代烃在 有机合成上的重要性;了解有机氟化物的特殊制法、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卤代烃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 程。
第十章 醇、酚、醚(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教学内容: 10.1 醇 10.2 消除反应 10.3 酚 10.4 醚 教学任务:掌握醇、 酚、 醚的结构特征、分类和命名;掌握醇、 酚、 醚 的化学特征,根据路易斯酸碱理论,比较醇、 酚的酸性;掌握消除反应历程和 影响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掌握醇、 酚、 醚的制备方法、鉴别方法及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醇、 酚、 醚的结构特征和化学特征;消除反应历程和影 响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十一章 醛和酮(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醛和酮
教学内容: 11.1 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11.2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11.3 醛、酮的化学性质 11.4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11.5 醛、酮的制法 11.6 重要的醛酮 11.7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教学任务:掌握羰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和命名;掌握醛酮的性质和 制法;掌握羰基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了解不饱和的羰基化合物在合
16
成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醛酮的性质和制法;羰基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
第十二章 羧酸(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羧酸
教学内容: 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2.2 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12.3 羧酸的化学性质 12.4 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12.5 重要的一元羧酸 12.6 二元羧酸 12.7 取代羧酸 12.8 酸碱理论 教学任务:掌握各类羧酸的命名法;掌握羧酸及其盐中羧基结构特征;掌握 羧酸的性质和制法;掌握酯化反应历程;进一步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掌握 二元羧酸及取代酸的特性及制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酯化反应历程;酸碱理论。
羧酸衍生物(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教学内容: 13.1 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光谱性质 13.2 酰卤和酸酐 13.3 羧酸酯 13.4 油脂和合成洗涤剂 13.5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3.6 酰胺 13.7 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及醇解历程 13.8 碳酸衍生物 13.9 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任务:掌握酰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掌握酰基化合物的性质及酯 水解反应历程;掌握酯的缩合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乙酰乙酸乙酯 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了解蜡、油脂、肥皂、合成洗涤剂、碳酸衍生 物结构、性质、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酰基化合物的性质;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 上的应用。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含氮有机化合物 17
教学内容: 14.1 硝基化合物 14.2 胺 14.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4.4 分子重排 教学任务: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制法;掌握胺的命名、结构及物 理性质;掌握胺的化学性质和制法;掌握重氮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在有机 合成中的应用;了解苯炔的结构及消除—加成反应历程;掌握缺电子重排反应, 一般了解其他重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胺的化学性质和制法;重排反应。
周环反应(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十五章 周环反应
教学内容: 15.1 电环化反应 15.2 环加成反应 15.3σ迁移反应 15.4 周环反应的理论 教学任务:了解周环反应的一般规律;了解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在有机合 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周环反应的理论。
杂环化合物(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教学内容: 16.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6.2 五元杂环化合物 16.3 六元杂环化合物 16.4 生物碱 16.5 改变人行为的药物 教学任务: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命名、母体结构及性质特征;掌握糠醛 的制法、性质及用途;掌握 Skraup 合成法;了解生物碱的含义、存在、结构、 提取方法及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及性质;Skraup 合成法。
第十七章 碳水化合物(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碳水化合物
教学内容: 17.1 单糖 17.2 双糖
18
17.3 多糖 教学任务: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含义及分类;掌握单糖(葡萄糖、甘露糖、半 乳糖、核糖、果糖)的结构、D,L 命名及性质;掌握双糖(蔗糖、麦芽糖、乳 糖、纤维糖)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了解多糖(淀粉、纤维素)的结构、性质及 应用; 能正确应用 Fischer 投影式或 Haworth 构象式表示上述单糖、 双糖、 多糖、 多糖的立体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单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核糖、果糖)的结构、 D,L 命名及性质;用 Fischer 投影式或 Haworth 构象式表示单糖、双糖、多糖、 多糖的立体构型。
第十八章 蛋白质和核酸(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蛋白质和核酸
教学内容: 18.1 氨基酸 18.2 多肽 18.3 蛋白质 18.4 酶 18.5 核酸 教学任务: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及性质(偶极离子、等电点、氨基反应、 羧基反应) ;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及应用;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 级结构的结构特点及生理作用;了解多肽的合成方法;了解酶的组成及其催化原 理;了解核酸结构及其生物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α-氨基酸的结构及性质(偶极离子、等电点、氨基反应、 羧基反应) ;蛋白质的性质。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十九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教学内容: 19.1 萜类 19.2 甾体化合物 教学任务:掌握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重要萜类化合物(樟脑、冰片、薄 荷醇、法尼醇) ;掌握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重要甾族化合物(胆甾醇、可的 松、胆甾酸) 。 教学重点和难点:萜类及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第二十章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教学内容: 20.1 基本概念 20.2 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19
20.3 高分子的合成 20.4 高分子的应用 教学任务:高分子化合物的涵义、组成及特点;高分子的分类和命名;高分 子合成反应及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合成及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高分子合成反应;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高分子的应用。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曾昭琼主编, 《有机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二)参考书目 1、邢其毅主编, 《基础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11 月 2、胡宏纹主编, 《有机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5 月
20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获得有关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 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能以小量规模正确地进行制备实验和性质实验、分 离和鉴定产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肃、 严密、 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收集信息及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 教学内容: 实验 1:环已酮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2:环已烯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3:阿斯匹林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4:乙酰苯胺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5:甲基橙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6:酯类化合物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7:己内酰胺的制备(3 学时) 实验 8:安息香制备(3 学时) 实验 9:蒸馏和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沸点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0:分馏(3 学时) 实验 11:减压蒸馏(3 学时) 实验 12:水蒸气蒸馏(3 学时) 实验 13:萃取、升华(3 学时) 实验 14:重结晶提纯(3 学时) 实验 15:熔点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6:旋光度、折光率的测定(3 学时) 教学任务:选择 4 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 基本原理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和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 性质;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 其中面授 12 学时 自学 36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21
光谱法;掌握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和提纯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 实验现象,正确撰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操作的规范化;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 提纯和分析鉴定方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曾昭琼主编, 《有机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 (二)参考书目 1、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合编, 《有机化学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年 10 月 2、北京大学化学系编, 《有机化学实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4 月 3、刘约权,李贵深主编, 《实验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5月
22
《分析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选论》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其教学的目的
和要求在于:向学生传授定量分析的基本化学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分析测定中 的误差来源分析、误差的表征、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分析测试过 程中的质量保证与有效测量系统;分光光度分析的物理与化学原理、技术与应用 等知识;初步学会常用分析化学文献的查阅方法;了解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国 防建设、医药保健、社会法制、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生命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和发展,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对分析科学的作用,了解分析科学发展的方向。在知 识的传授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分析 化学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96 其中面授:24 学时 自学:72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任务:了解分析化学学科的性质和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了解分析化学 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熟悉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和当前分析化 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分类;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教学内容: 2.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随 机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 2.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偏差、平均 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计算,准 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3
2.3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频率分布,正态分布(高斯方程、正态分布曲线 的特点) ,标准正态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t 分布,可疑值的取舍 (4d 法,Q 检验法、格鲁布斯法) ,显著性检验(t 检验法、F 检验法) 。 2.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有效数字的应用。 2.6 提高分析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减小测量误差,检查和消除测定过程中的 系统误差(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准仪器和量器、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 法校正测定结果) ,适当增加测量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教学任务: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减免与判别 方法;掌握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定义、作用与两者的关系;掌握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的定义、作用及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掌握数据取舍方法,显著性检验的含 义和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理解提高分析结果 准确度的重要性、方法与途径;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正态分布与 t 分布的 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准确度与精密度;随机误差的正态 分布;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 的方法。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滴定分析法概论
教学内容: 3.1 滴定分析法简介: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 应的要求,滴定的主要方式。 3.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量的浓度,滴定度。 3.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直接配制法,基准物质,间接配制法。 3.4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计算依据,标准溶液的配制、稀释与增浓的计算,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滴定度之间的换算,被测物质的质量和质 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滴定分析法的滴定过程和滴定方式;明确滴定分析法对化学 反应的要求;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的各种方法及有关计算,标准溶液 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的浓度和滴定度) ;掌握有关标准溶液浓度的相互换 算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滴定过程和滴定方式;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 准溶液的配制,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酸碱滴定法
24
教学内容: 4.1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 Ka 与 Kb 的换算,浓度常数、活度 常数和混合常数,离子强度、活度系数和离子活度的计算。 4.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物料等衡式、 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 4.3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强酸(简) ,一元(多元)强酸(碱) , 强酸和弱酸的混合酸,两性物质的 pH 计算。 4.4 酸碱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 pH 计算(一般缓冲溶液和标准缓冲溶液) , 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常用缓冲溶液。 4.5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和理论变色点,指示剂 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6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范围 及其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两种曲线的比较,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终 点误差的计算。 4.7 多元酸碱的滴定: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 pH 的计算, 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中 CO2 的影响。 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混合碱的分析,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某些有机物 含量的测定,极弱酸的分析,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非水滴定。 教学任务: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以及酸碱强度等基本 概念;掌握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区别,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和质子等衡式 的写法;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踢分布系数的计算及其应用;掌握酸碱平衡中 溶液酸碱度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 PH 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配制与选择、常 用缓冲溶液、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等概念;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 围,变色点,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熟悉强酸(碱)和一元弱 酸(碱)的酸碱滴定过程中 PH 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绘制及其有关的问题, 熟悉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计量点 PH 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等;熟 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测定结果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 计算;酸碱指示剂;滴定曲线;终点误差;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络合滴定法
教学内容: 5.1 概述:络合滴定中的滴定剂,EDTA 及其二钠盐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 络合物的特点。 5.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络合物的形成常数,逐级形成常数,累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25
积形成常数,质子化常数,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5.3 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副反应及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 算,络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和计算。 5.4 EDTA 滴定曲线: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5.6 络合滴定指示剂: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指示剂在使用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5.7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及计算,直接准确滴 定的条件,缓冲溶液与辅助络合剂的作用,最高酸度与最低酸度及最佳酸度。 5.8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有关计算) , 控制酸度法、掩蔽法(有关计算) 、选用其它滴定剂和化学分离法提高络合滴定 选择性。 5.9 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 定法。 教学任务:了解 EDTA 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和特点;了解络合 平衡体系中各种形成常数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掌握络合平衡中有关各型体的分 布及浓度的计算;理解络合滴定中的主反应和副反应,掌握各副反应系数的定义 和计算、络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和计算;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影响滴定突 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常用的金属指 示剂,掌握终点与指示剂的变色点的关系;掌握林邦公式及其计算,直接准确滴 定的条件,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掌握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了解络合 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EDTA 及其二钠盐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的特点; 形成常数;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滴定曲线;络合滴定指示剂;终点误差;准 确滴定的条件;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络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内容: 6.1 氧化还原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特点,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 影响条件电位的主要因素,条件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氧化还 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判断。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 因素(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和诱导作用) 。 6.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的电位的计 算通式、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6.4 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及常用
26
的指示剂) ,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 6.5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预处理的意义, 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的条件, 常用的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 6.6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 和应用范围) ,重铬酸钾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 ,碘 量法(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围) ,其它方法(硫酸铈法、 溴酸钾法) 。 6.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被测组分和滴定剂之间的计量关系的确定。 教学任务: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和能斯特公 式的意义,了解影响条件电位的主要因素,能运用能斯特公式计算任一电对的电 极电位;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了解氧化还原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化学计量点 的电位的计算通式、 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并与酸碱滴定曲线和络合滴定 曲线比较;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类型及应用;了解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作 用和要求;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反应条件和应用范 围;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结果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条件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滴定曲线;化学计 量点的电位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 定结果的计算。 沉淀滴定法(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教学内容: 7.1 概述: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银量法 7.2 莫尔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防止吸附、 干扰的情况) ,应用范围。 7.3、佛尔哈德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防 止吸附、干扰的情况) ,应用范围。 7.4 法扬斯法:方法原理,滴定条件(保护胶体、适当的酸度、适当的吸附 能力、避光) ,应用范围。 7.5 沉淀滴定法应用: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银合金中银的测定,有机 卤化物中卤素的测定。 教学任务:了解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掌握莫尔法的方法原理、滴 定条件、应用范围;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佛尔哈德法的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法扬斯法的 方法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了解沉淀滴定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 27
重量分析法(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教学内容: 8.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沉淀法、气化法、提取法、电解法。 8.2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对沉淀形式的要求,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8.3 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活度积与溶度积,同 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温度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沉淀颗粒大 小的影响,沉淀结构的影响等。 8.4 沉淀的形成:沉淀的类型,均相成核,异相成核,聚集速度,定向速度。 8.5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共沉淀现象(表面吸附,吸留与包夹、生成 混晶) ,后沉淀现象,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8.6 沉淀进行的条件: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稀、慢、搅、热、陈) ,无定 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浓、快、教、热、再) ,均匀沉淀法。 8.7 有机沉淀剂:有机沉淀剂的特点,有机沉淀剂的类型和应用。 8.8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换算因素。 教学任务:了解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 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和各种 类型沉淀的形成原因;掌握造成沉淀不纯的原因及其减免的措施;掌握不同类型 沉淀的沉淀条件, 理解均匀沉淀法的原理; 了解有机沉淀剂的特点、 类型和应用; 熟悉有关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纯度的 主要因素;沉淀进行的条件;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吸光光度法(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教学内容: 9.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光的基本性质,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原因, 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和作用。 9.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光吸收基本定律的推导,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 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吸收系数,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标准曲 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9.3 分光光度法仪器:吸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 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 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 9.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的要求,显色剂(有机显色剂与 无机显色剂)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显色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时间与温度、
28
有机溶剂与表面活性剂、共存离子的干扰和消除) ,仪器测量误差,测量条件的 选择(测量波长的选择、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 。 9.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定量分析(标准工作曲线法,示差分光光度法,解 连立方程法)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教学任务:了解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原因,物质的颜色与光 吸收的关系;掌握吸收曲线的绘制方法和意义;理解光吸收基本定律的推导和偏 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意义,标准曲线的绘 制及其应用;了解吸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掌握显色反应条 件的选择及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掌握吸光光度法的主要应 用;了解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吸收曲线;光吸收基本定律;摩尔吸收系数;桑德尔灵敏 度;标准曲线;光度计的构造;色反应条件的选择及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和测 量条件的选择;吸光光度法的主要应用。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第十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教学内容: 10.1 概述:分离的目的,回收率,分离率。 10.2 沉淀分离法: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10.3 溶剂萃取分离法: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率, 分离系数;重要萃取体系;萃取操作方法。 10.4 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性质,离子交换亲和力,离 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分离法的操作,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10.5 液相色谱分离法: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 教学任务:分离效果的表示方法;各种分离方法的原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理、特点、操作、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回收率、分离率、萃取率、比移值的有关计算;沉淀分离 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十一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 11.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气体试样的采取,液体试样的采取,固体试样的 采取和制备(矿石试样、金属试样、粉状或松散物料试样) ,湿存水的处理。 11.2 试样的分解:无机物的分解(水溶法,酸溶法:盐酸、硝酸、硫酸、 磷酸、高氯酸、氢氟酸,碱溶法: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酸熔法,碱熔法,烧结 法) ,有机物的分解(干式灰化法,湿式消化法) 。 11.3 测定方法的选择:根据对测定的具体要求,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根 据被测组分的含量,根据共存组分的影响等因素进行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29
11.4 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硅酸盐的全分析。 教学任务:熟悉和了解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方法;了解对于某种元素的 测定,应选用何种方法较为适宜;了解试样全分析的原理和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试样的采取与制备;试样的分解;测定方法的选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 《分析化学》 (上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6 月 (二)参考书目 1、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5 月 2、 林树昌、 胡乃非主编, 《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3 年6月 3、彭崇慧等主编,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4 月 4、刘志广主编, 《分析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
30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正确 熟练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较系统地学习化学分析实验的基础知识,学习 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树立量的概念,运用误差理论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找 出实验中影响分析结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中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学会正 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 靠;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 懈的科学品质;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 工作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 教学内容: 实验 1:称量练习(3 学时) 实验 2: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 学时) 实验 3: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4: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 学时) 实验 5:混合碱分析(3 学时) 实验 6: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 学时) 实验 7: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3 学时) 实验 8:水的总硬度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9:KMnO4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 学时) 实验 10: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3 学时) 实验 12:铜含量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3: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3 学时) 实验 14:盐酸—氯化铵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5:石灰石或白云石中钙、镁含量的测定(3 学时) 实验 16:醋酸含量的测定(3 学时) 教学任务: 选择 4 个实验题目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及进行综合、 其中面授 12 学时 自学:36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31
设计性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增强 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四校合编, 《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7 月 (二)参考书目 1、华中师范大学等三校合编, 《分析化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年 7 月 2、武汉大学主编, 《分析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 5 月 3、刘约权,李贵深主编, 《实验化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5月
32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系统介绍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装置的结构及及仪
器使用方法、各类仪器分析方法在测定物质化学组成、状态、含量和结构中的应 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40 其中面授 35 学时 自学:105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1 仪器分析简介 1.2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教学任务:理解仪器分析特点和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之间密切关系;了解仪 器分析中各种分析方法和专用仪器,了解仪器分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以及在工 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仪器分析的分 类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方法;仪器分析的发展概 况;标准曲线,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检出限。
光学分析法导论(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教学内容: 2.1 电磁辐射的性质:波动性和粒子性,电磁波谱区,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 作用。 2.2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教学任务:了解电磁辐射的性质和电磁波谱区,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了解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磁辐射;电磁波谱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光谱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面授 5 学时、自学 15 学时)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教学内容: 3.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类型,共轭作用,溶液对 吸收光谱的影响,红移和紫移。
33
3.2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d-d 配位场跃迁,电荷转移跃迁,金属离子影 响下的配π→π*位体跃迁。 3.3 紫外分光光度计:基本部件,分光光度计主要类型和构造原理。 3.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在有机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化合物的鉴 定、结构分析) 。 3.5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理解分子吸收光谱与物 质结构的关系;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性能和测定方法;了解紫 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与物质 结构的关系;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面授 4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红外吸收光谱法
教学内容: 4.1 概述 4.2 红外吸收基本理论 4.3 红外吸收光谱仪 4.4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教学任务: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理论; 熟悉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结构;了解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理论;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分子发光分析法
教学内容: 5.1 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荧光的产生、荧光效率及影响因素、荧光强度 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荧光分析仪器 , (与吸光光度法比较) ,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 5.2 磷光分析法: 基本原理(磷光的产生和磷光强度、温度对磷光的影响、 重原子效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应、室温磷光) ,磷光分析仪器(与荧光分析仪器比较) ,磷光分析法的 应用。 5.3 化学发光法:基本原理(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发光效率、发光强度、 发光反应的类型) ,化学发光分析仪器,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 教学任务:理解荧光和磷光产生的机理;理解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荧光定 量依据; 了解荧光光度计的结构、 测定方法和应用; 了解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仪器特点和应用;了解化学发光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特点和应用。
34
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法(面授 5 学时、自学 15 学时) 第六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教学内容: 6.1 概述: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历史及一般分析步骤。 6.2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产生,谱线的强度(谱 线强度表达式、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 6.3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激发光源(直流电弧、低压交流电弧、高压火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光谱仪(棱镜摄谱仪、光栅摄谱仪、光电直读光谱仪) 。 6.4 光谱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光谱定性分析(光谱定性分析的原理、光 谱定性分析的方法) ,光谱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6.5 光谱定量分析: 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 (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内标法的基本原理、摄谱法光谱定量分析原理、光电直读光谱定量分析原理) , 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 6.6 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任务: 、理解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类激发光源的工作原理和 特点;了解光谱分析仪和应用;掌握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方法;了解原子发 射光谱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分析的一般步骤;激发光源的作用 与选择;光谱仪;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方法。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面授 4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教学内容: 7.1 概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法的比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过程。 7.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线(原子吸收线的产生、吸 收线的轮廓与变宽) ,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与发射光谱法比较) ,峰 值吸收测量法。 7.3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锐线光源、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石墨炉原子 化器) ,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7.4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和抑制: 物理干扰及其抑制, 化学干扰及其抑制, 电离干扰及其抑制,光谱干扰及其抑制。 7.5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7.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教学任务: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掌握原
35
子吸收的定量分析方法; 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 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吸收线的轮廓与变宽;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 峰值吸收测量法;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组成、各部件作用;干扰和抑制;标准曲 线法,标准加入法。
第八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电分析化学导论
教学内容: 8.1 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库仑分析法,极谱 分析法,电解分析法。 8.2 化学电池:原电池,电解池。 8.3 电极电位与液体接界电位: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极化,过电位。 8.4 电极的种类:第一类电极,第二类电极,第三类电极,零类电极,膜电 极,指示电极与工作电极,参比电极,辅助电极与对电极,极化电极与去极化电 极。 教学任务:了解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和电极的种类;了解化学电池的基本 概念,电极电位的基本概念,极化与过电位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和电极的种类;原电池,电解池; 电极电位,液体接界电位,极化,过电位。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电位分析法
教学内容: 9.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及响应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玻璃电 极(电极的构造、响应机理、玻璃电极的特性、PH 的测定、其它玻璃电极),晶 体膜电极,液膜电极,气敏电极,酶电极。 9.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电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位选择系数,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响 应时间。 9.3 测定离子活(浓度)的方法:测量仪器,浓度与活度,总离子强度调 节剂,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教学任务: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掌握玻璃电极的结构、膜电位及 溶液 pH 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膜电位及溶液氟含 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掌握一般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和选择性系数含义和测 定离子浓度的方法;了解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构造、性能参数;测定离子活 (浓度)的方法。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面授 4 学时、自学 12 学时) 极谱分析法
36
教学内容: 10.1 极谱分析法概述:极谱分析法的发展,极谱分析法的特点。 10.2 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极谱法装置,极谱波的形成,极谱过程的特 殊性,滴汞电极。 10.3 极谱定量分析: 扩散电流方程式, 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毛细管特性、 溶液组分、温度) ,干扰电流及消除方法(残余电流、迁移电流、氧波、极谱极 大、叠波、氢波和前波) 。 10.4 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 可逆波和不可逆波, 还原波和氧化波, 简单金属离子极谱波, 金属络离子极谱波, 半波电位的测定, 可逆极谱波的判断。 10.5 极谱定量分析方法:波高的测量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 10.6 极谱催化波:平行催化波,氢催化波,络合物吸附波。 10.7 示波极谱、循环伏安法、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 教学任务:掌握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的概念;理解极谱分析原理、尤考维 奇公式和极谱定量方法;掌握极谱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了解极谱分析方法的 特点和应用;了解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了解催化极谱波;了解示波极 谱、循环伏安法、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等近代极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半波电位、扩散电流;尤考维奇公式和极谱定量方法; 极谱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极谱波的种类及极谱波方程式;示波极谱、循环伏 安法、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等近代极谱分析方法。
色谱分析法(面授 4 学时、自学 12 学时) 第十一章 色谱分析法
教学内容: 11.1 概述:色谱法简介,色谱法分类,气相色谱分离过程,气相色谱常用 术语—色谱峰、 基线、 色谱峰高、 半高峰宽, 色谱峰底宽, 保留时间 (保留体积) 、 死时间(死体积) 、调整保留时间(调整保留体积) 、相对保留值。 11.2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塔板理论,分配系数和分配比,速率理论,分离 度。 11.3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特点,气相色谱仪(气路系统、进样系统、 分离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检测记录系统) ,热导池检测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电子捕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气相色谱流动相,固体固定相,载体,固定 液,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保留值与已知物对照定性、保留值经验规律定性、根据 文献保留数据定性)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定量校正因子、归一化法、内标法、 标准曲线法) 。 11.4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固定相的选择,柱长和柱径的选择,载气及其 流速的选择,柱温的选择,进样条件的选择,检测器的选择。
37
11.5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仪器、类型,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 教学任务:掌握气相色谱分离原理和仪器流程、流出曲线的相关术语;理解 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及总分离效能的意义;理解气相色谱分析的操作条件选择; 掌握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理解气相色谱流动相和固定相的选 择原则;掌握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定性、定量方法;了解气相色谱特点和在工业生 产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原理和方法特点;了解液相色谱 法的仪器、类型和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色谱法原理;色谱流出曲线;塔板理论,分配系数和分配 比,速率理论,分离度;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条件的选 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 《分析化学》 (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6 月 (二)参考书目 1、刘志广主编, 《分析化学》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 2、朱明华主编, 《仪器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6 月 3、 林树昌, 曾泳淮主编,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4 年6月 4、赵藻潘等主编, 《仪器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5 月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38
《物理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选论》
一、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
已学过一些先行课的基础上, 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 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在大纲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 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木理论, 以增强他们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课对象 化学专业函授本科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112 其中面授 28 学时 自学:84 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气体(面授 1 学时、自学 3 学时) 第一章 气体
教学内容: 1.1 气体分子动理论 1.2 摩尔气体常数 R 1.3 理想气体的状态图 1.4 分子运动的速率分布 1.5 分子平动能的分布 1.6 气体分子在重力场中的分布 1.7 分子的碰撞频率与平均自由度 1.8 实际气体 1.9 气液间的转变——实际气体的等温线和液化过程 1.10 压缩因子图——实际气体的有关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气体分子运动公式的推导过程,建立微观的运动模型,了 解前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能熟练使用理想气 体的状态方程,知道摩尔气体常数 R 是如何获得的,使用时注意其数值和单位; 了解分子速度和能量分布公式的推导。明确所得公式的物理意义;实际气体与理 想气体不同,产生差别的原因何在? 了解对实际气体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气体分子运动公式;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分子速度和 能量分布公式;Van der Waals 气体状态方程式。 Van der Waals 是如何提出他的气体状态 方程式的;何谓对比状态? 为什么要引入对比状态的概念,会使用压缩因子图,
39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 2.1 热力学概论 2.2 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2.3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4 热力学第一定律 2.5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2.6 焓 2.7 热容 2.8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2.9 Joule-Thomson 效应——实际气体的 ?U 和 ?H 2.10 热化学 2.11 Hess 定律 2.12 几种热效应 2.13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Kirchhoff 定律 2.14 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教学任务:了解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环境、功、热、状态函数 和过程和途径;明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能的概念。明确热和功只在系统与 环境有能量交换时才有意义, 熟知功与热正负号的取号惯例及各种过程中功与热 的计算;明确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明确 U 和 H 都是状态函数,以及状 态函数的特性;熟练地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等 过程过程中的 ?U , ?H , Q 和 W ; 能熟练地应用生成焓、 燃烧焓来计算反应焓变。 会应用 Hess 定律和 Kirchhoff 定律; 了解 Carnot 循环的意义以及理想气体在诸 过程中热、功的计算;从微观角度了解能量均分原理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方法的特点,状态函数、准静态 过程和可逆过程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 3.1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3.3 Carnot 定理 3.4 熵的概念 3.5 Clausius 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3.6 热力学基本方程与 T-S 图
40
3.7 熵变的计算 3.8 熵和能量退降 3.9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3.10 Helmholtz 自由能和 Gibbs 自由能 3.11 变化的方向与平衡条件 3.12 ?G 的计算示例 3.13 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3.14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3.15 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法 *3.16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 3.17 信息熵浅释 教学任务:了解一切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了 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 Carnot 定理的联系。理解 Clausius 不等式的重要性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注意 在导出熵函数的过程中,公式推导的逻辑推理;熟记热力学函数 S 的含意及 A、 G 的定义,了解其物理意义;能熟练地计算一些简单过程中的 ?S , ?H , ?A 和 ?G , 学会如何设计可逆过程;会运用 Gibbs-Helmholtz 公式;了解熵的统计意义;了 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知道规定熵值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初步了解不可 逆过程热力学关于熵流和熵产生等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系的过程方向与限度; 熵与熵增加原理; 熵的统计意义; 熵与第二定律的微观含义;热力学第三定律;自由能。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面授 2 学时、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自学 6 学时)
教学内容: 4.1 引言 4.2 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4.3 偏摩尔量 4.4 化学势 4.5 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6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4.7 理想液态混合物 4.8 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4.9 稀溶液的依数性 *4.10 Duhem-Margule 公式 4.11 活度与活度因子
41
*4.12 渗透因子和超额函数 4.13 分配定律——溶质在两互不相溶液相中的分配 *4.14 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的微观说明 *4.15 绝对活度 教学任务:熟悉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偏摩尔 量和化学势的定义, 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在多组分系统中引入关系偏摩尔量和 化学势的意义;掌握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及其标准态的含义,了解理想的和 非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 知道它们的共同之处, 了解逸度的概念; 掌握 Roult 定律和 Henry 定律的用处,了解它们的适用条件和不同之处;了解理想液态混合 物的通性及化学势的表示方法;了解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示法;熟悉 稀溶液的依数性,会利用依数性计算未知物的摩尔质量;了解相对活度的概念, 知道如何描述溶剂的非理想程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性质; 偏摩量的概念与意义; 理想溶液、 Roult 定律及 Henry 定律的意义;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活度的 概念与意义;标准态的选用。
第五章 相平衡(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平衡
教学内容: 5.1 引言 5.2 多相系统平衡的一般条件 5.3 相律 5.4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5.5 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5.6 三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5.7 二级相变 *5.8 铁—碳系统的相图 教学任务:了解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相平衡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律的推 导过程,熟练掌握相律在相图中的应用;能看懂各种类型的相图,并进行简单分 析,理解相图中各相区、线和特殊点所代表的意义,了解其自由度的变化规律; 在双液系相图中,了解完全互溶、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相图的特点,掌握如何 利用相图进行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学会用步冷曲线绘制二组分低共熔相图,会对 相图进行分析,并了解二组分低共熔相图和水盐相图在冶金、分离、提纯等方面 的应用;了解三组分系统相图中点、线、面的含义,学会将三组分系统相图用于 盐类的分离提纯和有机物的萃取等方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热力学方法讨论相平衡体系的一般规律;典型相图的
42
制法、分析与应用;克劳修斯—克莱普朗方程、相律与相图的分析及应用;二组 分凝聚体系。
第六章 化学平衡(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化学平衡
教学内容: 6.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反应进度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6.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6.3 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6.4 复相化学平衡 6.5 标准摩尔生成 Gibbs 自由能 6.6 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7 同时化学平衡 6.8 反应的耦合 6.9 近似计算 教学任务:了解如何从平衡条件导出化学反应等温式,掌握如何使用这个公 式;了解如何从化学势导出标准平衡常数;均相和多相反应的平衡常数表示式有
? 什么不同;理解 ? r Gm 的意义以及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掌握 ? r Gm 的求算和应 ? 用;理解 ? r Gm 的意义并掌握其其用途;熟悉温度、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
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的表示式;根据平衡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
常 数就能求出在给定条件下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 响。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电解质溶液
教学内容: 7.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7.2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7.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7.4 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7.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教学任务: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了解迁移数的意义及常用的 测定迁移数的方法; 掌握电导率、 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的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掌握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 电迁移率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 度因子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电解质溶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适用范围,并会 计算离子强度及使用 Debye-Hückel 极限公式。
43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与理论;电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迁移数 的意义;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的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 定律;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第八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8.1 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8.2 电动势的测定 8.3 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8.4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8.5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8.6 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8.7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8.8 内电位、外电位和电化学势 教学任务:掌握形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池的书面表 示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了解对消法测电动势的基本 原理和标准电池的作用; 在正确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的基础上, 熟练地用 Nernst 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氢标准电极的作 用;掌握热力学与电化学之间的联系,会利用电化学测定的数据计算热力学函数 的变化值;熟悉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会从可逆电池测定的数据的计算平均活 度因子、解离平衡常数和溶液的 pH 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可逆电池的必要条件、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池的书面 表示方法,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和氢标准电极的作用; 热力学与电化学之间的联系; 利用电化学测定的数据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正确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用 Nernst 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面授 2 学时、自学 6 学时) 电解与极化作用
教学内容: 9.1 分解电压 9.2 极化作用 9.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9.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9.5 化学电源 教学任务: 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要使电解池不断地进行工作必须克服哪 几种阻力;了解什么是极化现象,什么是超电势?极作用有哪几种?如何降低极 化作用; 什么是极化曲线?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极化曲线有哪些异同点?各有什么
44
缺点和可利用之处;如何计算 H 2 ( g ) 的超电势?为什么在电解中研究 H 2 ( g ) 的超 电势特别多;在电解过程中,能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在两个电极上首先发生反应的 物质。了解电解的一般过程及其应用;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了解常用的防止金 属腐蚀的方法;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类型及目前的发展概况,特别是 燃料电池 的应用前景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解作用中的一些规律;极化作用的原因。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化学动力学基础( (面授 3 学时、自学 9 学时)
教学内容: 10.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10.2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10.3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10.4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10.5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10.6 基元反应的微观可逆性原理 10.7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8 关于活化能 10.9 链反应 10.10 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宏观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基 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和速率常数等;掌握具有简单级数 反应的特点,会从实验数据利用各种方法判断反应级数,能熟练在利用速率方程 计算速率常数、半衰期等;对三种典型的复杂反应要掌握其特点
正在阅读:
化学专业函授(业余)本科04-21
V1关于申请筹建XX幼儿园的请示与项目书131216V01-19
百度移动生态的秘密01-20
《国际私法》作业及答案06-09
一年级下册知识集锦11-08
PPAP提交文件清单09-01
我眼中的新校园作文04-01
平面构成讲义10-26
活动标志及意义03-1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函授
- 业余
- 本科
- 化学
- 专业
- 格力模块式风冷冷(热)水机组控制系统指南
- 2013年台湾中考数学真题(word版含答案)
- 环评爱好者论坛_朗朗上口的导则笔记 第一章 环境标准体系
- 新概念第一册同步练习 L1-2
- 结构依据及设计步骤
- 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半年度报告
- 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提取剂选择的研究
-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9种情况待查
- 【最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东南亚主要国家简介
- CypCut激光切割软件 用户手册V6.2.4
- 国家发改委交运司组织召开《京杭运河航运综合治理发展建设规划研
- 解析家庭供暖设计安装全过程
- 食品分析复习资料1
-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国庆作业理数试题
- 代理炒股软件介绍_炒股软件代理项目优势
- 初三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 妇产科课件--骨盆内、外测量
- 电梯流量分析与研究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真分数和假分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