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更新时间:2023-12-08 09: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南

一、题型

题 型 一、不定项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述题 四、论述题 题 量 10 4 5 1 分 值 20 20 30 30 二、复习重点

1、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理论体系、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 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连续性、开放性(5个)(这道题

百度的,答案不是很肯定)

?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理学派

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1)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规

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

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

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要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

(2)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

们将负责制定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中国区域经济学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4)区域经济政策 (5)区域开发

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P35)

? 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1)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

(2)组织,即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因为区域经济制度的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4、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模式(P50)

? 区域经济开发的概念: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 区域开发的特点:明确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开发具有时效性,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 区域开发的内容: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四种):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

型模式

5、地区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支柱产业(地区重点产业)、地区生产专业化、集聚效应(110)、地域合理规模(p81)(107)

? 地区主导产业概念: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的)

?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备4个条件:

(1) 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

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 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 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

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 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

选择地区主导产业考虑的因素: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 支柱产业(地区重点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

重大作用的产业,但是它不一定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其中一部分可能在下一轮的发展中被压缩和淘汰,这就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

? 地区生产专业化概念: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

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

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百度的,找书找不到) ?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能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

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的集聚规模,称为地域合理规模。 ? 地域合理规模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企业的合理规模分两类:

(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 (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 地域合理规模(根据企业本身特点)主要由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

决于下列三点:

(1)资源要素 (2)基础设施要素 (3)管理要素 ?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

(1) 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 (2)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 ? 地域合理规模的类型(从产业聚集的方式划分):

(1) 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2)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3)为了管理上的方便

?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6、现代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产业内贸易:包括行业内部不同产品的贸易和生产同一产品的多种零部件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规模经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各企业必须达到最高程度地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甚至于某种产品的少数几种款式,以便使用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机器设备。产业内贸易使消费者受益匪浅,他们可以在市场上以更为低廉的价格进行更多的选择。

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类似、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由于产业内分工是发生在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对方生产的产品自己也能生产,这时要实现专业化分工并相互占领市场,需要合作各方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否则,这种专业化分工就会有障碍。 ?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1)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根据日本棉纺织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产业

发展理论。

(2)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实际上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

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实现经济赶超和调整产业结构。

(3)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

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

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 产业梯度理论:(这道题百度的,翻书不知道在哪一页)

(1) 产业梯度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即产业区域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

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梯度转移,可分为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

(2) 产业梯度的核心思想和主张: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

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产业梯度理论评价:优点:第一,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第二,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三,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缺点: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7、区域经济合作:定义、内容;区域合作三要素

? 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义: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

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 ? 区域合作的三要素: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对象、合作的效益

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73)、测度指标(163)、阶段性规律(182)、城镇体系(197)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念: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方面:

(1)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与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村民的拉力

? 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城市化水平(静态指标)、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成长力系数 (动态) ?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概念: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呈现

出S形运动轨迹

? 根据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有三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一下。

(2)发展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友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3)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题稳定在70%~80%

? 城镇体系概念: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

级的城镇群体

? 城镇体系的特征:(1)关联性(2)整体性(3)层次性

9、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定义、制定原则

? 经济区划的定义: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

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 经济区划的制定原则:(答案不是很肯定)

(1) 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

则)

(2)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

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

(3) 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4) 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地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5) 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总和

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区应覆盖全部国土

? 区域规划的定义: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包括区域发

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内容)

区域规划制定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

本的原则。(2)兼顾全局原则 (3)效益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

10、区位论(各理论的创立者和主要观点,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O-H理论,区位选择的标准)、产业的布局指向

1.古典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德国农业最好应采用

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最好?(2)在由自给性农业转向专业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应怎样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 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工业区位论

? 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

?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

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旨在探讨德国产业革命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资本、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聚的空间机制。 ?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

布局的影响。

?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

节约劳动费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 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在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成本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次

偏移。 (3) 运输区位论

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2.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 主要观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 代表理论有:

? 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 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 ? 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

? 吉的自由进入理论

(2)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 中心地的特点:

? ⑴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 ? ⑵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

? ⑶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

比。

? ⑷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

和服务。

? ⑸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形成中心地体系。 (3)区位经济学

? 廖什:《区位经济学》(1940),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

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原则是寻求最大利润。 ? 假设条件:匀质区、劳动力均匀分布。

? 廖什的市场区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市场网络体系上观点一致。

? 廖什的新论点:1)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地与市场区的分布模式不是规则的。2)把一级中

心地的市场区分割为12个直角三角形。3)不同种类商品有其各自的市场区,同级中心地之间存在互补性。4)交通网络应因地而异,富裕区交通线密度大,干线多。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区位论对市场的研究(选择题)

O-H理论: 区位选择的标准:

? 产业的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是产业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向。

?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能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

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无固定指向 (7)高科技指向

? (1)能源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铜等有色属冶炼,电冶合金,稀

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及石油化工等。另外,重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业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燃料、动力指向型产业。在这类部门中,燃料、动力的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一般在35%-60%。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因素。

? (2)原料地指向 。 这类部门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用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

如原料开采、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力发电、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制造(部分),以及轻纺工业的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业、棉花、毛皮等的粗加工业。原料地指向型产业大多是物耗高的产业部门,一般要考虑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采的年限,还要考虑运输的能力等。

? (3)消费地指向。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

易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的制造,建筑构件制造,面包、糖果、缝纫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部门。布局的要点是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就近销售的比重、以及消费地所能够提供的产业间的协作规模

? (4)劳动力指向。 在这一类部门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

比重,超过其他费用项目的支出。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往往考虑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

?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由于交通运输枢纽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因

此,对布局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的那些部门,其布局指向将移向交通运输枢纽。另外,产品耐运性较强、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的部门,也属于此列。

? (6)无固定指向。主要是那些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其特点是各个地区基本上都

具备发展条件,原料、燃料与制成品的运费大体相当,布局在任何一个地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基本相似

? (7)高科技指向。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

新材料、新能源等,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如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等。

11、区域经济政策的定义、内容、作用和手段、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区域产业政策

? 区域经济政策的定义: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经

济发展、调控地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 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

?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 (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3)调整区

域经济的产业结构(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1)财政政策和税收手段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3)政府行

政手段(4)区域开发手段 ? 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 概念:是解决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的某

些区域、某些产业和某些人口的发展落后,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区域经济政策。

? 施行转移支付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缩小地区差距方面的转移支付 (2)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转移支付 (3)扶贫方面的转移支付 区域产业政策:

? 概念:是以区域经济个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

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总称。

? 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更在于加快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合经济发展的步

伐。

? 区域产业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产业结构政策 (2)产业组织政策 (3)产业

布局政策

1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p44)

? 大致包括两个方面:(1)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

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2)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 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发现其本身的特点: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13、测算产业关联度的指标(2个)(p85)

? (1)产业的影响力系数:

? 概念: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

及程度。

? 判断:当影响力系数Fj>1 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

度超过各部门的影响力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的发展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 (2)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 概念: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感受到的需求

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 判断: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感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各部门感应度的平均水平,

反之亦然。

14、广东双转移:理论与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h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