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报告-周鑫

更新时间:2023-05-15 14: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究生《流体力学实验》

——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

实验报告

学 号 姓 名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和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

技术问题。

2. 以不同攻角下平板边界层流动为观测对象,学会利用油膜干涉法测量不同边界层

性态下(层流和湍流)的壁面摩擦应力,了解层流和湍流边界层表面摩擦应力差别;并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去观测表面流动的典型复杂现象,如判定边界层转捩位置、流动分离和再附及分离泡等,对这种方法能够用来解决哪些流体力学问题有一个直接全面的了解。

二、基本原理

油膜干涉法是基于薄油膜在剪切应力作用下表现出的特性,原理如图1所示。首先将油凃于模型表面形成薄油膜,当有流体流过,油膜变薄。利用干涉法测量油膜厚度随时间和壁面位置的变化,通过薄油膜方程可以确定当地

壁面剪切应力。油膜干涉法积分形式的壁面摩擦应力(亦称剪切应力)系数计算公式:

Cf

2nocos x

t2

N dt

t1 (t)

其中:n0为硅油的折射率,在硅油的规格说明上可以找到;θ为光线折射角,先测量入射角θi再计算得到;λ为实验选用单色光的波长;q∞ (t)为来流动压; x为实验干涉图像中N级条纹的总宽度,如图1所示;μ为硅油动力粘性系数;t为时间,吹风时间t1到t2。

三、实验设备和实验装置

2.1 水洞设备

北航 D-1 低速风洞为三元回流式开口风洞,见图2。实验段截面呈椭圆,尺寸为 1.02 米×0.76 米,长 1.45 米。最大风速40m/s,本次实验风速可设定为30m/s。

2.2 实验模型

实验采用平板模型,如图3a所示,弦长400mm,展长560mm,厚20mm。头部采用1:3半椭圆形状。为保证流动二维性,侧面采用两块直径为600mm、厚20mm的端板,端板边缘加工成圆弧用于整流。模型安装时,转轴穿将平板模型和两端板连接起来,转轴位于端板中心。实验时,两端板固联于风洞,模型可转动。根据实验攻角变化间隔和范围,在端板上加工一组定位销孔,通过销钉与模型上削钉孔分别对应,实现攻角变化。可变攻角范围α= 0°~20°,间隔 α=2°。 2.3.实验装置和观测系统

实验装置和测试系统如图3b所示。包括照明灯具,模型表面处理,硅油和图像记录设备。

照明灯具:选用欧司朗牌高压钠灯,波长589nm,功率200W。

模型表面处理:模型表面要求可反射光,表面粗糙度低,折射率高。固需在测量区域粘贴聚酯薄膜(Mylar 膜),然后熨斗熨烫,保证薄膜贴附平整牢靠,避免起皱、

气泡和划痕,如图4所示。

硅油:选用阿拉丁牌实验室级二甲基硅油,粘度为100mPa·s,折射率1.4。 图像记录:选用SONY DV 摄像机(型号HXR-MC58C)进行拍摄和记录干涉条纹图像,1200万像素,记录频率25帧/秒。

注不同攻角下边界层流的性态(层流还是湍流)和发生的复杂流动现象,如转捩、流动分离何再附等,并判断这些流动变化发生位置(转捩点、分离点及分离泡范围等)。实验攻角范围α= 0°~20°。

2. 根据上述定性观测结果,选择边界层为层流和湍流的两个典型状态,定量测量对

应的壁面摩擦应力大小(计算一个流向位置即可),给出测量结果。对于其中的层流边界层测量结果,给出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五、实验记录

1.必要的实验参数,如照明光入波长和折射角,硅油粘度(和温度有关)和折射率等。

2.利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油膜干涉法的干涉条纹图像。

3.定量测量过程需记录整个风洞吹风过程中动压的数据q∞ (t),如图5所示。

六、实验步骤与实施

1. 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安装模型和实验测试系统,做好实验准备; 2.记录必要实验参数;

3. 调整并确认实验攻角,模型表面涂油膜。 4. 开车启动风洞,风速调整到30cm/s;

5. 观察油膜干涉图像,图像效果比较好时,关闭风洞。近距离拍摄吹风后油膜干涉

图像。

6. 清除模型表面油膜,调整攻角到新的状态,重复步骤3-5。 注:定量测量壁面摩擦应力实验需要全程记录动压数据。

七、实验报告(参考提纲)

1.实验条件和参数记录

①实验雷诺数Re= U∞L /υ,其中U∞为实验风速, L为平板长度,υ为空气运动粘性系数;

②试验平板攻角α;

③定量测量实验还需记录:硅油的折射率n0;硅油动力粘性系数μ;单色光的波长λ;光线入射角折射角θ(通过测量入射角θi再计算得到);实验过程来流动压q∞ (t)来流动压;干涉条纹结果中N级条纹的总宽度 x;以及吹风起始时间t1和t2等。 2.实验结果和分析

①通过油膜干涉法定性观测结果,描述和分析平板边界层流动随迎角变化的典型流动现象,重点关注不同攻角下边界层流的性态(层流还是湍流)和发生的复杂流动现象,如转捩、流动分离何再附等,并给出这些流动变化发生位置(转捩点、分离点及分离泡范围等)。

实验结果:

(1)攻角α=0°——流动为层流

由图片可以看出,油膜干涉形成的条纹宽度均匀,故流动没有发生转捩、分离和再附的现象,流动状态应为层流。

(2)攻角α=4°——流动发生转捩

当攻角增加为4°时,干涉条纹在某处突然变宽,可见在这一点,流动发生了转捩。经测量,转捩点在距前缘93mm处,结束处距离前缘110mm。转捩发生前流动为层流,剪切力小,故条纹较窄;转捩发生后,流动变为湍流,剪切应力增大,故条纹变宽。

(3)攻角α=14°——流动发生分离和再附现象

在上图中,我们发现干涉条纹在油线的上方形成,壁面的流动方向应是向前的,这是由于分离泡造成的。下图中干涉条纹出现在油线下方,可见此时流体的流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形成再附的现象。经测量,再附点在距离前缘170㎜处。

(4)攻角α=20°——流动发生分离

上图为攻角20°时,流动发生分离的现象图,但此后并未发生再附。分离点在距前缘113㎜的地方。

②根据上述定性观测结果,选择边界层为层流和湍流的两个典型状态,定量测量对应的壁面摩擦应力大小,给出测量结果。对于测量边界层测量结果(α= 0°),计算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当边界层为层流状态,即攻角α= 0°。

壁面摩擦应力公式为 Cf

2nocos x

,取油线与距离前缘200mm处,经计算

t2N dt

t1 (t)

此处入射角 38.262,入射光波长 589nm,二甲基硅油的折射率取no 1.4,二甲基硅油的运动粘性系数取常数 (t)

100mPas。

取图中N=3级条纹的总宽度 x=3.23mm。动压与时间的记录如下图:

由公式

2nocos xt2

tdt C 510717.3Pas,带入公式=0.0007869 f t1q t2N dt

t1 (t)

(2)层流边界层壁面摩擦应力理论值计算 由无量纲切应力公式:

cfi

0.664

x

Rex

Vx3

,空气密度 1.225kg/m,风速V 30m/s,x 200mm,空气的

6

粘度 17.8 10Pas。 带入无量纲切应力公式得(3)相对误差的计算

c

fi

0.00103。

cc 相对误差 c

f

fi

fi

23.6%

3.思考并回答问题

1.通过自己实验测量过程,分析那些环节可能产生误差?并提出如何改进测量可靠性。

a.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采用的Mylar膜由于长期的使用同平板之间已经出现了

气泡,表面也有一些划伤,这对实验的效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实验器材在安装时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误差,例如产生入射光的器材,由于安装条件的限制,真实的入射角同理论值会有偏差,这些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b.

实验过程:在最后进行定量测量时,数据的采集是利用刻度尺和DV,首先

刻度尺的摆放不一定与油线完全平行,另外用DV拍摄由于角度的问题,在最后进行测量时也会造成误差;

c.

计算过程:由于速度点是离散的,对于动量积分肯定是一定的误差的。对于

明暗条纹的宽度测量还有一定的误差。

对于误差,在实验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尽量减小这些的影响,例如安装实验器材室尽量减小误差,测量明暗条纹的宽度时多测量几级条纹,刻度尺尽量同油线保持平行等。

2.如何利用油膜干涉法观测边界层转捩、流动分离和再附?

答:若干涉条纹突然变宽,可以判定边界层发生转捩;若发现在油线的上方形成干涉条纹,则可以判定流动的方向相反与气流方向,边界层发生了流动分离;在流动发生分离后,若干涉条纹再次出现在油线下方,则判定流动发生再附现象。 3.如果测量有曲率的模型表面,如机翼表面的剪切应力,会有什么问题?如何消除曲率影响?

答:首先由于机翼表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油墨法在曲面上测量时,需要确定测量点处曲面切面与标定平面之间的夹角(校准角)。如图,

解决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尽量减小入射角,或直接采用CCD顶置法,将标准准入射角设为 0;另一种是尽量将校准点定在测量区域的中心,减小透视角对校准角的

影响;最后一种就是尽量缩小单张测量图的测量范围,不但可以减少透视引起的长度缩减,在较大曲率的表面测量时也减小了校准偏差。

4.本项实验为新开发内容,你认为开设这项实验有无必要?对实验的内容设置以及实验过程的组织和安排有哪些意见和建议?通过这项实验自己有哪些收获?

答:有必要,由于是新开发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去解决,从而开对改进实验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这是很遗憾的地方。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了一种新的观察和测量边界层流动的实验方法,对边界层的流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韩政,油膜干涉法测量壁面摩擦应力的实验方法[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论文,2013.

[2]丁超:油膜干涉法测量表面摩擦应力的实验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Naughton JW, Sheplak M. Modern Development in Shear-stress Measurement[J]. 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 2002, 38: 515-57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gu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