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产业发展历程及粮源仓盛生物有机肥的特点与应用

更新时间:2024-05-29 0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肥料产业发展历程及粮源仓盛生物有机

肥的特点与应用

一、肥料产业发展与化肥使用

化肥的应用是在以天然物料作为肥料的基础上发站起来的。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在前提出矿质营养学说以后才有了化肥工业。1842年英国人劳斯建成了第一个化肥厂——酸法生产过磷酸钙;1861年德国开始兴建钾肥工业并开始生产钾肥;1898年德国发明氰氨法制造氨化钙(即石灰氮),建立了世界第一座人工合成氮肥的工厂。二十世纪初,德国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与氢化合直接生产氨,1913年德国奥堡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氨厂并大量投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硝酸铵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氮肥。

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化肥的使用与欧美不同。1901年,首先从日本输入化肥,品种是硫酸铵也称肥田粉。1933年,日本在大连开办了满洲还行工业株式会社(后改为大连化学厂)和鞍山、抚顺的两个炼焦副产车间,生产硫酸铵。1934年我国建立永利宁化学公司硫酸铵厂,后改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1949年以后,在改建老厂的同时,建成几十个大中型氮肥厂和一千多个小型氮肥厂。氮肥产量跃居世界第一;1953年利用国产磷矿石小规模研制生产了过磷酸钙。1957年在南京建成了年产40万吨过磷酸钙的磷肥厂;1949年前我国没有专业性钾肥

- 1 -

生产,1950年仅在青海察尔汗形成年产20万吨氯化钾的生产能力,我国自产的钾肥只能满足需要量的10%左右,大部分仍需要进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化学肥料开始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约占40%~60%。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可以说施用化肥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化学肥料的生产量不断增大,化肥的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加。到了八十年代末,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已经占到了世界总用量的1/6。但随着化肥使用量无休止、无节制地增加,施用化肥的一些弊端已经逐步暴露:化肥成本提高、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们的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等等问题也日益显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肥量超过4500万吨,但肥料利用率却非常低:氮肥利用率为30~40%,磷肥利用率10~20%,钾肥利用率50~60%。过多施用的肥料量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时,就会流入周围的水中,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二、“粮源仓盛肥业”生逢其时应运而生

- 2 -

山东粮源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是山东第一家生物肥获证企业,总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63000平方米,年产生物型有机—无机复混肥三十万吨,生物有机肥十万吨。公司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是山东省政府采购中标企业、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新产品研发实验基地。我公司“利用活化技术生产的腐植酸生物活性肥料及其制备与应用”获国家专利。

二十一世纪的农业,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百姓的关注,倡导绿色无公害产品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绿色种植。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当前肥料领域的技术难题。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途径很多,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利用生物活性添加剂去活化腐植酸,增强其化合、吸附、螯合、微生物繁殖等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腐殖质,约占总量的85~90%。土壤腐殖质是改良土壤性质、供给作物营养的主要物质,是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因而增施腐殖酸类肥料(简称腐肥),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技术措施。

(一)、“仓盛”牌生物肥的独特原料配方和工艺 1. “仓盛”肥内含独特腐植酸高活性有机物质。 “腐植酸”又名“总腐植酸”、腐植酸。包括“原生腐植酸(primary humic acid)”、“再生腐植酸(secondary humic acid)”;“黄腐植酸(fulvic acid)”、“棕腐植酸(hymatomalenic

- 3 -

acid)”、“黑腐植酸(pyrotomalenic acid)”;“ 结合腐植酸(combined humic acid)”和“游离腐植酸(free humic acid)”等 。腐植酸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广泛应用于农林牧、石油、化工、建材、医药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无污染环保产品等应用方面,具有更广泛的用途。按照来源,腐植酸可分为天然腐植酸和人造腐植酸两大类。在天然腐植酸中,按存在领域又分为土壤腐植酸、煤炭煤腐植酸、水体腐植酸和霉菌腐植酸等。

现有技术中,腐植酸在肥料生产上的应用大多为直接加入造粒或经活化后加入造粒生产肥料;或采用生物工艺技术生产肥料;也有的用含有生物菌剂的其他有机物料,再添加其他辅料和部分化学肥料生产农用肥。

腐植酸的活化一般主要采用酸法或减法来制作,这些方法的主要弊端在于:化学反应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强酸或强碱的用量较大(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危险性、污染性较强,生产和设备成本也相对较高。生物活性方面主要是外携或外添加,并没有提高腐植酸本身的生物活性。所以,腐植酸化合、吸附、螯合、微生物繁殖等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的优势和特点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失去了添加腐植酸原料的意义。同时,还减缓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率,降低肥效和肥料利用率。

针对上述技术中利用腐植酸生产肥料工艺上的存在的问题,山东粮源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土肥所,对“利

- 4 -

用活化技术生产的腐植酸生物活性肥料及其制备与应用”项目进行课题攻关研究,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家专利局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149777.0)。这项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酶系的多种过氧化酶对腐殖质、有机酸及其多种高分子有机质等独特的降解和活化机理,采用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生产工艺,实现了对腐植酸的无特异性的氧化分解,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和吸收、络合、交换等功能。主要工艺流程是:先在风化褐煤中加入稀释2~3倍的引发剂(氨水与硫酸钾1:0.1~0.5)混合均匀,再加入生物活化剂(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酶、铜/锌过氧化酶、锰过氧化酶其中之一或组合)搅拌均匀,放置6~24小时,再依次加入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微量元素(铁、锌、钼、硼)、粘合剂、混合、造粒。原料中的风化褐煤是煤炭生成过程中的伴生物,含有经过一系列化学过程积累起来的有机物质和多种官能团构成的高分子有机酸,腐植酸含量35~50%,有机质40~85%,以及作物生长所需的矿质养分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物质。

煤化腐植酸是经过7千万年过程而形成的。风化褐煤作为煤化腐植酸的生产原料,与其他腐植酸的生产原料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分子结构决定的生态活性。风化褐煤的生态活性相当于其他腐植酸物质的5倍,也就是说1公斤的风化褐煤相当于5公斤其他腐植酸的有机原料。相对腐植酸的含量而言,1公斤液体腐植酸相当于7~8吨有机化肥腐植酸的含量,同样粉状的腐

- 5 -

植酸物质1公斤相当于30吨化肥中的腐植酸含量。

2. “仓盛”肥配方独特

山东粮源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成立伊始,便与省内最具权威的肥料开发研究机构——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形成了强有力地战略伙伴关系。我公司把产品研发中心建立在山东省农科院内,利用全国知名肥料专家的智慧,研发出一系列适合农村发展的新型肥料。同时,公司组织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及本科学历以上的14名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进行科研开发,消化吸收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专家研发的新技术,形成了以生物有机肥料为中心的肥料创新体系。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的专家们——土肥研究所所长、全国新型肥料创制研究室主任刘兆辉,及全国知名的肥料专家杨果经常性来公司技术指导和考察。崔荣宗、谭得水等专家到用肥农户的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施肥技术,调研施肥效果。在公司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产品配方还是原材料的选配方面,均由专家组进行调配、指导和把关,对每批产品都进行抽样化验,以确保产品合格、质量优越。专家组还将国内最新科研成果适应其中,使公司所有产品的品质始终保持同行业领先水平。

(二)、“仓盛”肥的独特作用:

1. “仓盛”牌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作物的需肥习性,采用科学独特配方生产的,分为专用型和通用型两种。所有“仓盛”肥均具有溶解速度快,吸收

- 6 -

效率高,养分功能全等特点。

2. “仓盛”肥中添加了钙、镁、硫、铁、锌、硼等16种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既有无机肥速效作用,又具备有机肥长效持久的功能,前期生长快,后期不早衰,提前作物上市时间。

3. “仓盛”肥采用进口生物菌发酵技术,每克含EM活性菌2000万个,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破除土壤板结、蓄水保肥、抗重茬抗盐碱作用明显;活化土壤养分(固氮、解磷、解钾)、提高肥料利用率。

4. “仓盛”肥内含物的独特作用机理,能有效预防病虫害,对沤根、烂根、枯萎、黄叶等多种症状有抑制作用。

5. “仓盛”肥肥效优越,效益显著。每亩减少肥料投入30%左右(30-40元),增产19-36%。

6. “仓盛”肥能有效改善农产品品质,使作物口感更好、外观质量改善,商品价值显著提高。

- 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gu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