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慧学篇 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3-10-11 06: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桃花源记》慧学篇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其人端视容寂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犹鱼之有水也 .. C.不复出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

D.乃不知有汉 乃重修岳阳楼 ..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

A ①渔人甚异之. ②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B ①咸来问讯 ②悉以咨之

C ①不得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渔人在这时看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这里环境 ,生活 ,民风 。(3分) 1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4分)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2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1)涩:不通畅。(2)曳:拖,拉。(3)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4)陇:通“垄”。(5)牧竖:牧童》(6)髹(xiu):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2、把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

1、C

2、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

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

(1)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2)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3)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4)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雪窦游志》(节选)参考译文: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3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三)《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1、C

试题分析:C、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2、D

试题分析: A:培养,动词/长,形容词;B:发生,动词/兴起,动词;C:是,动词/为了,介词。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经分析,选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4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3、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试题分析:B、“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前后文,根据前后文的描写来分析作者写一些语句的原因。如本道题,就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来理解即可。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货是财物的意思,恶是憎恶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是给的意思”;翻译(2)时,注意“阡陌是田间小路的意思,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村落间”。同时还要保证所翻译句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6、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7、[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分)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试题分析:根据甲文中“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描写以及乙文中“景色美好、人们生活安乐”等描写来分析甲乙两文的相似之处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社会都是大同化,理想化,和谐化。

8、《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 ,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

5

9、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 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0、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1)

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 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2)

桃花源记追求世外桃源,追求脱离社会的自由。 大道之行就是和孔子思想一样,天下为公。

11、《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世外桃源\一词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而《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其核心是\天下为公\一切为公,选贤举能,讲求信义,追求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残疾人皆有所养,男女各有分工,没有偷盗窃贼,夜不闭户。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