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doc

更新时间:2024-04-23 07: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海洋大学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名称 德语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 050204

培养方案负责人 杨帆

联系电话 85902361

电子邮件 deyu_ouc@163.com

分管院长签字: 院(系)盖章

填表日期: 2009年 6 月 18日

二级学科:__德语语言文学___________

英文名称: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代 码:__050204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科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未来从事德语文学、语言学研究,以及从

事中德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材。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德国文学,中德比较文学,德语语言学。本学科专业具有特色,注重传统与创新。本专业师资都有在德国留学并取得学位的经历,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各有建树与著述。学术带头人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开放,学风正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本学科强调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并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应的成果,可以为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材提供较为理想的学术环境。本专业与德国波恩大学和特里尔大学有合作关系。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 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的毅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修养。 2. 具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业务能力:对德语国家乃至西方社会文化背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熟练掌握第二种外国语。在德语文学或德语语言学领域掌握系统的知识及相关理论,并在其中某个方向上具有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科研究方向及其导师 序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号 名称 1 德语文学 研究各时期、各流派的德语文学,德语文学理论,德语文学研究方法等 德语语言学,研究主要的语言学理论、2 德语语言学 流派和研究方法;德语文体学,德语语义学。 导师 研究方向负责人

四、修读年限

根据《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2005年9月修订),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2至3年,博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3至6年,硕-博连读、提前攻博修读年限一般为4至8年。

五、培养体系

(一)核心模块

硕士学位公共课

序课程号 编号 000K0001 1 Socialism 自然辩证法概论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Dialectics 2 (理工农医硕士生必修 for master of Science,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Medicine)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on Marxism Classics (人文社会学科硕士生必修 3 for master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第二外国语英语(上) 000k1014 4 000k1015 第二外国语英语(下) English as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I 中国概况 A Profile Of China 5 (港澳台、外国留学研究生必修 for Student from Hongkong, Macao and foreign country) 3 3/54 1 English as 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 4 4/72 1和2 外国语学院 2 4/72 1或2 政治教研室 2 2/36 1或2 政治教研室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1 2/36 1或2 政治教研室 课程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学周/总开课学期 分 学时 任课教师 备注 000K0003

硕士学位基础课

序课程号 编号 1 中文课程名称 德语文学史 德意志文化 英文课程名称 History and Studies of German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to Germ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学分 3 周/总学时 3/51 开课学期 1 任课教师 张芸 徐珺 高磊 备注 2 导论 德语语言学3 3/51 2 外教 刘德章3 导论 高级德语技German Linguistics Skill Training of 3 3/51 1 周奕珺 4 能训练I 高级德语技Advanced German I Skill Training of 2 2/48 1 外教 5 能训练II Advanced German I 2 2/48 2 外教

硕士学位专业课

序课程号 编号 1 中文课程名称 德语文学I 英文课程名称 学分 3 周/总学时 3/51 开课学期 2 任课教师 张芸 备注 German Literature I 徐珺 张芸 2 德语文学II German Literature II 3 3/51 3 徐珺 刘德章 3 德语文体学 German Stylistics 3 3/51 2 周奕珺 Theory and Practice 德汉翻译的理5 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ultural 中德文化交流6 史 China and Germany Exchange between 3 3/51 3 外教 of German-Chinese 3 3/51 1 杨帆

核心模块学分要求

(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二)拓展模块

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组织,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鼓励各学院对全校开设。硕士研究生至少获得公共选修课2学分。

序课程号 编号 1 2 中文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学分 周/总开课任课学时 学期 教师 备注

硕士专业选修课 序课程号 编号 090K001 04 090K002 06 German Intellectual 3 德国思想史 History 德语经典著作4 选读 5 6 德语语义学 德语诗歌 跨文化话语交7 际 Communication German Classics 刘德章 German Semantics German Poetry Intercultural Linguistic 2 2/48 3 外教 2 2 2/48 2/48 2 周奕珺 3 孙丽丽 杨帆 Selected Readings on 2 2/48 3 张芸 1.5 2/48 1 外教 功能语言学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 4/72 2 张德禄 西方文论 Literary Criticism 2 4/72 1 左金梅 中文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学分 周/总开课任课教师 备注 学时 学期

专业英语

二级学科:_德语语言文学____________ 代 码:_ 050204________________

研究生课程简介

一、硕士学位基础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学史 课程名称(英文):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授课内容: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德国文学史的发展,熟悉德国文学的全貌,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宏观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学习,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名家名作,提高学生对德语的敏感性,促进其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 The objective is to get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literature, to grasp the outline of the German literature,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literature critic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ranches, to foster students’ capacity of reading,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original works. Through the macro learning of literature, ask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enhance their literary tast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give presentation on each topic and comments on it. To organize discussion in class. In general, the course practices of lecture-based with students’ cooper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意志文化导论 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German Culture

授课内容: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德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使之对德国文化的发展

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些德国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元素、特征及其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阶段对于在德国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概念及其由来和历史意义,通过研读相关资料和小组专题报告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领略德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德国文化的底蕴。

This course is aimed at introducing in depth the basic points of the German culture and history. Topics to be covered are about the important cultur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hich can also help students to study main concepts, their origin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in German cultural transmission. Closely reading in relative works is framed with the specific reports and discussions in groups, in order to give students a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ulture of Germany with extensive glamour.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语言学导论 课程名称(英文):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Linguistics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德语发展的历史、语言学的主要体系,启

发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汉语德语在构词句法文体上的差异,研究思考差异形成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有效的学习德语。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definitions in Linguistics, the history and the main system of Linguistics.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German and Chinesise vocabulary, sentence and text. Furthermore, the root of these differences ist studied, so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cross-cultural sense and learn German with effective method.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make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高级德语技能训练I 课程名称(英文):Skill Training of Advanced German I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高级德语技能训练II 课程名称(英文):Skill Training of Advanced German II 授课内容:

二、硕士学位专业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学I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Literature I

授课内容:本课程以十九世纪德语中篇小说为对象,内容涵盖古典主义、浪漫派、诗

意现实主义、市民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等文学思潮和发展阶段中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考察和认识十九世纪德语文学发展脉络,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 The course targets at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 novella. It contains the novella of classical, romantic, poetic realism, realism and the public, natural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al phase. Through the text analysis,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literature. To foster students’ capacity of reading,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original works.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eaching method: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give presentation on each topic and comments on it. To organize discussion in class. In general, the course practices of lecture-based with students’ cooper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学II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Literature II

授课内容:传授德语戏剧文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德语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文本

构成,以及戏剧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了解德语文学史不同时期戏剧派别及流变,培养学生对德语戏剧文学鉴赏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rudiments of the German Drama, ask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xt constitute of German Drama, to learn the basic approach and methods to read the play, to get to know the various branches and changes in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to train students’ appreciation of German dramatic literature and capacity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give presentation on each topic and comments on it. To organize discussion in class. In general, the course practices of lecture-based with students’ cooper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体学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Stylistics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文体学定义及研究概况,词汇、句式和语篇在不同文体中的运

用及其语体价值,借助具体语篇分析不同文体的语体特征。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德语实际应用能力,学会在不同语境和场合恰当得体的运用德语。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各种语言现象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分析和鉴赏能力,力图使学生对语言的语用功能有一定认识。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profile of Styl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words, sentences and texts in various styles.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he improvement of Germa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various contexts and situations. Besides the theory interpretation, various language phenomenon will be analyzed. Th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join in the classroom discussion, so that their analysis ability will be improved and they will have a basis cognition of language pragmatic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汉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名称(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rman-Chinese Translation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发展历史,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从

而使学生形成对重要翻译理论系统认识的目的。同时,与翻译实践密切结合,强化技能性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意识与技巧,提高其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nsl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ories study,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a systemic recognition about important translation theories. Furthermor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will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Through skill training,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kills of the student will be

improved.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the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do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s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中德文化交流史 课程名称(英文):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授课内容:

三、硕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西方文论 课程名称(英文):Western Literary Theory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功能语言学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Linguistics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国思想史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Intellectual History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名称(英文):Selected Readings on German Classics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语义学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Semantics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词源学及德语词汇发展史,阐

述描写语义和分析语义的方法,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对汉德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语义差异有基本认识。学生课后应积极阅读专业文献,并找出相应的语言应用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展开讨论,教师进行相关评述。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definitions of Semantics, etym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t will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analyze and study vocabulary mean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a basic 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and German cross-cultural meaning differences. After

class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find some examples for relative theory.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诗歌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Poetry

授课内容:本课程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

不同形式德语诗歌的介绍以及对德语诗歌格律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德语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流派,了解德语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质,掌握分析和评论德语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在德语诗歌领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

This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of German Linguistics & Literature. By introducing the German poems of various styl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delivering the metrical knowledge of German poems, the course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German poems’ development trails and schools, basic ways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writing poetry, and also techniques of criticizing poetry. Thereby their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poems and researching can be fostered. Two means-lectures and seminars-are both used in clas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跨文化话语交际 课程名称(英文):Intercultural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术语,话语分析的理论

与方法,重点对比中德话语交际的模式异同,从而强化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basic concept, the terminology, the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mphasis of the course is the contrast the Chinese and German communicative mod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the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do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s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德语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徐珺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拟授课教师:徐珺,张芸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德国文学史的发展,熟悉德国文学的全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宏观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学习,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名家名作,提高学生对德语的敏感性,促进其语言基本功的提高。

教学方式: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第一章 导论及18世纪前的德国文学 第二章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第三章 狂飙突进时期文学 第四章 古典主义文学 第五章 浪漫主义文学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3 6 3 9 9 课外学时 1. 16世纪德国文学 2. 世纪德国文学 1. 启蒙运动概论 2. 莱辛及其作品 1. 狂飙突进文学概论 2. 青年歌德 3. 青年席勒 1. 晚年的歌德 2. 晚年的席勒 1. 耶拿浪漫派 2. 海德堡浪漫派 3. 柏林及士瓦本浪漫派 4. 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 1. 诗人韦尔特 2. 戏剧家毕希纳和格里尔帕第六章19世纪德国批判现实策 主义文学. 3. 小说家凯勒、施托姆 拉贝、 冯塔纳 1. 自然主义文学及豪普特 2. 印象主义文学及施尼茨勒 3. 象征主义文学及里尔克和霍第七章 19世纪末到1945年夫曼斯塔尔 的德国文学 4. 表现主义文学及卡夫卡 5.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托马斯曼和黑塞 1. 战后德国文学 第八章 战后德语文学 2. 战后奥地利文学 3. 战后瑞士文学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6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9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为辅 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文学简史》, 余匡复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5年 第一版 《德语文学选读》,孙坤荣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 第一版

《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谭余志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5第一版

德意志文化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高磊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rman Culture 拟授课教师:高磊,外教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德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使之对德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些德国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元素、特征及其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阶段对于在德国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概念及其由来和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领略德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德国文化的底蕴。

教学方式: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教师进行评述并组织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为教师的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平日课堂表现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讲授、报告、讨论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德国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 1. 希腊罗马文化 2. 基督教文化 3. 日耳曼人及其文化 4. 德语的发展 中世纪的德国文化 1. 中世纪的德国社会 2. 中世纪的德国文学 讲授、报告、讨论 6 3 课外学时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3. 中世纪的大学 4. 建筑艺术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1. 人文主义 2. 宗教改革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文化 1. 三十年战争 2. 普鲁士的兴起 3. 巴洛克时期社会文化生活 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文化 1. 启蒙运动在德国 2. 阅读文化 3. 柏林的沙龙文化 4. 18世纪德国戏剧 5. 狂飙突进运动 魏玛古典文学时期 1. 歌德与席勒 2. 古典主义音乐 浪漫运动 1. 德意志帝国解体 2. 普鲁士改革 3. 德意志民族意识 4. 英雄主义 5. 浪漫主义思潮产生 6. 新古典风格建筑 从复辟到建国 1. “艺术时代”终结 2. 奥地利文化 3. 工业化和社会问题 第二帝国时期和威廉帝国时代的德国文化 1. “建国时期” 2. 工人运动 3. 青年运动 4. 第一次世界大战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文化 1. 传统文化与现在文化的交锋 2. 现代艺术的开端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时期德国文化 1. 第三帝国文化根源 2. 纳粹德国经济政策 3. 犹太人问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化 1. 文化批评思潮 讲授、报告、讨论 6 讲授、报告、讨论 3 讲授、报告、讨论 3 讲授、报告、讨论 3 讲授、报告、讨论 3 讲授、报告、讨论 6 讲授、报告、讨论 3 讲授、报告、讨论 6 讲授、报告、讨论 6 讲授、报告、讨论 3 2. 联邦德国的文学 3. 通俗音乐 4. 电影与戏剧 5. 建筑艺术 6. 大众传媒 7. 环境保护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文化史,李伯杰等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8月 理性与狂迷——二十世纪德国文化,卞谦,东方出版社,1999年 Wilhelm G?ssmann, Deutsche Kultur Geschichte im Grundriss, Hueber, 1978

德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周奕珺

撰写时间:2009年0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Linguistics 拟授课教师:周奕珺,刘德章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 3 课内学时: 35 课外学时: 16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德语发展的历史,认识语言学的主要体系,启发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汉语德语在构词句法文体上的差异,研究思考差异形成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有效的学习德语。

教学方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计划与教学专题发给学生,并告知不同专题的主要参考书目,课堂上由学生就相关专题轮流进行专题报告,报告结束后其他同学提问,然后组织所有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就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列举出语言应用的实例。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该专题主要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并对德语专业文献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小论文进行,学生从所做的专题报告中选出一篇,进行整理写成小论文。此外在给出学生成绩时,还要考虑到专题报告的质量和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期末小论文60%,课堂参与讨论情况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第一章 语言学绪论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1. 语言学的任务 2. 语言学的发展史 3. 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 4. 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差异 第二章 符号学 1. 符号的概念和分类 2. 语言符号的功能和特性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3 课外学时 教学目标 3. 语言符号的使用 4. 符号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章 语义学 1. 语义学理论的任务 2. 语义学发展史和研究方法 3. 词汇和句子的语义 4. 跨文化的语义差异 第四章 语用学 1. 语用学和交际 2. 言语行动理论 3. 会话准则和会话蕴含 第五章 词法学 1. 语素及其分类 2. 德语构词 3. 德汉构词比较 第六章 句法学 1. 词类与句法功能 2. 主要句法理论 3. 汉德语法特点 4. 汉德语法的文化根基 第七章 篇章语言学 1. 篇章衔接和篇章连贯 2. 主述题结构 3. 篇章的功能 4. 篇章语言学的新发展 第八章 德语发展史 1. 概述 2. 德语发展史简介 3. 现代德语的发展 第九章 语言学的 分支学科 1. 社会语言学 2. 学理语言学 3. 历史语言学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4 2 参考文献(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语语言学教程:王京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 《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钱文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德语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陈杭柱,2008年版;

Linke, Angelika/Nussbaumer, Markus/R.Portmann Paul: Sudienbuch Linguistik, 5. Auflage, 2004 Tübingen

Gross, H.: Einführung in die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1985 Shanghai Vater, Heinz: Einführung in die Sprachwissenschaft, 1996 München Wolff, Gerhart: Deutsche Sprachgeschichte, 3. Auflage, 1994 Tübingen

德语文学I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徐珺

撰写时间:2009年06月16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German Literature I 拟授课教师:徐珺,张芸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 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十九世纪德语中篇小说为对象,内容涵盖古典主义、浪漫派、诗意现实主义、市民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等文学思潮和发展阶段中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考察和认识十九世纪德语文学发展脉络,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

教学方式: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课内课外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 学时 传统讲授 3 1. 19世纪前的发展脉络 导论 2. 小说的起源及特征 3. 19世纪德语小说理论 1. 戏剧性传奇性题材 克莱斯特 2. 凝练紧凑的语言 《米夏埃尔·科尔哈斯》(1810) 3. 反封建题材 1. 怪诞风格 E·T·A·霍夫曼 2. 幻想与现实的融合 《斯居戴里小姐》(1821) 3. 谢拉皮翁叙事原理 安内特·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 1. 现实主义的手法 《犹太人的榉树》(1842) 2. 瑞士风俗画 海泽 1. 猎鹰理论 《安德雷亚·德尔芬》(1859) 2. 异国题材 凯勒 1. 现实主义特色 报告,讨论为主 6 报告,讨论为主 报告,讨论为主 报告,讨论为主 报告,讨论为主 6 6 6 6 《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877) 康拉德·费迪南德·迈耶尔 《圣徒》(1879) 豪普特曼 《道口工蒂尔》(1887) 特奥多·施笃姆 《白马骑士》(1888) 2. 瑞士的社会现实 1. 结构、用词技巧娴熟, 2. 庄严的题材,完美的报告,讨论为主 形式 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报告,讨论为主 2. 环境和人物性格刻画 1. 浪漫主义的抒情 报告,讨论为主 2. 时代气息和社会批判 6 6 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文学简史》, 余匡复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5年 第一版 《德语文学选读》,孙坤荣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 第一版

《现代市民史诗——19世纪德语小说研究》,谷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2007 第一版

德语文学II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徐珺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German Literature II 拟授课教师: 徐珺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 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传授德语戏剧文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德语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文本构成,以及戏剧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了解德语文学史不同时期戏剧派别及流变,培养学生对德语戏剧文学鉴赏能力、理论分析能力。

教学方式: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模式(指传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1. 17世纪前逐步形成的宗教戏剧 2. 莱辛《汉堡剧评》 3. 浪漫主义戏剧—施莱格尔和传统讲授为主,克莱斯特 多媒体教学为辅 4. 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戏剧 5. 荒诞派和批判现实主义戏剧 1. 莱辛戏剧理论 2. 市民悲剧 1. 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戏剧 2. 十八世纪德国的阶级矛盾/ 1. 回顾式结构 报告,讨论为主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 导论:德国戏剧传统 3 莱辛《爱米丽雅·迦洛蒂》(1772) 席勒《阴谋与爱情》 (1784) 克莱斯特《破瓮记》 6 报告,讨论为主 报告,讨论为主 6 6

(1806) 格利帕策《萨福》 (1819) 毕希纳《丹东之死》 (1835) 2. 戏剧冲突 3. 喜剧性 1. 爱情悲剧 2. 古典悲剧和浪漫主义的影响 3. 人道主义精神 1. 叙事式结构 2. 历史题材 报告,讨论为主 6 报告,讨论为主 6 霍普特曼《织工》 (1892) 布莱希特《四川好人》 (1943) 迪伦马特《老妇还乡》 (1956) 1. 自然主义创作特点 2 以单维度的理性和逻辑来描述变化莫测和繁复多元的人与世界 3. 表演层的隐退,创作和接受层成为交流的中心 1. 寓言剧 2. 间离效果理论、方法及剧本实践 1. 喜剧形式与悲剧内容的相结合 2. 怪诞人物形象和场面 3. 荒诞派戏剧 报告,讨论为主 6 报告,讨论为主 6 报告,讨论为主 6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文学简史》, 余匡复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5年,第一版 《德语文学选读》,孙坤荣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一版 《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以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为例》,谢芳著,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6,第一版

德语文体学课程教学大纲

撰写人:周奕珺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German Stylistics 拟授课教师:周奕珺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 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德语实际应用能力,学会在不同语境和场合恰当得体的运用德语;了解和掌握各种词汇、句式和语篇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了解不同文体的语体特征。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各种语言现象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分析和鉴赏能力,力图使学生对语言的语用功能有一定认识。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小论文进行。此外给出学生成绩时,还要考虑到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期末小论文70%,课堂参与讨论情况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第一章 绪论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5. 文体学的定义 6. 文体学和修辞学 7. 20世纪文体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 词汇的文体价值 5. 词的本义和附加意义 6. 语体变体 7. 语体层次 8. 语言应用规范及其偏离 9. 作为文体手段的构词法 10. 各种词类的文体价值 第三章 句子结构和1. 信息分布和句子构成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6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6 3 课外学时 教学目标 文体 2. 句型的文体价值 3. 句式的文体价值 4. 句子的长短、紧缩 5. 词序作为重要文体手段 6. 句框 7.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第四章 语篇的文体价值 1. 题目选择和文体 2. 媒体 3. 情景 4. 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 5. 社会交际范围 6. 语篇结构和语体 7. 语篇类型、语体、语体错误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6 第五章 文体学其他 相关问题 5. 口头语和书面语 6. 语篇衔接 7. 私人性和公开性 8. 客观性和形象性 9. 学术性和抒情性 10. 礼貌和俗套 11. 论证和评价 12. 动词化和名词化 13. 强调和非强调 14. 紧扣主题与冗长拖沓 15. 重复与变异 16. 成语、惯用语和独创性 17. 个性化、程式化和规范化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15 第六章 各种文体 分析 1. 文书、公函 2. 专题报告、研讨班论文 3. 描写 4. 议论 5. 内容提要、概述 6. 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7. 对话形式 8. 致欢迎词、答谢演说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15

参考文献(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语实用语体学:汉斯·弗鲁克,贾慧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德语文体学:李逵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第1版 Schwarz, Monika u.a.: Einführung in die Linguistik, 2008 Francke

德汉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杨帆

撰写时间:2009年0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rman-Chinese Translation 拟授课教师:杨帆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 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发展,了解国内外翻译历史,通过相关理论介绍,从而达到形成对重要翻译理论系统认识的目的。同时,与翻译实践密切结合,强化技能性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意识与技巧,提高其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通过教师的课堂启发,学生可以思辨相关理论问题的同时,进行相关例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日课堂表现,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第一章 翻译与翻译学 8. 翻译的概念 9. 翻译学的定义 10. 翻译学的任务 11. 翻译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 中国翻译理论与发展 11. 中国翻译史, 12. 中国翻译理论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6 3 课外学时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13. 当代中国翻译与国外翻译理论 14.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 第三章 17世纪之前西方翻译理论与发展 18. 西方翻译史概略 19. 西方翻译理论概略 20. 早期翻译 21. 中世纪翻译 22. 德国翻译和路德 第四章 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与发展 4. 概论 5. 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 第五章 现代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与发展I 1. 概论 2. 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3. 雅各布森: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 4. 奈达和“翻译科学” 第六章 现代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与发展II 1. 语言的可译性 2.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现象” 3.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第七章 词汇翻译技巧 1. 直译与意译 2. 多义词与同义词 3. 增词与减词 4. 词义的褒贬 5. 德语的Wortpaar的翻译 6. 成语和谚语 第八章 句型翻译技巧 5. 复合句与简单句 6. 被动态与主动态 7. 句子结构的调整 8. 句子结构的分割 9. 句子翻译与逻辑关系 10. 技巧的综合运用 第九章 篇章翻译技巧 5. 篇章类型和翻译种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6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 6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 6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6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6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6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6 类 6. 信息型篇章 7. 论证型篇章 8. 娱乐型篇章 (a) 散文体 (b) 诗歌体 (c) 戏剧体

媒体教学方式为辅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 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

翻译学导论,[英] 杰里米·芒迪,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Einführung in die übersetzungswissenschaft, Werner Koller, UTB, 1992

德语语义学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周奕珺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German Semantics 拟授课教师:周奕珺,刘德章

课程总学时:48 总学分:2 课内学时: 34 课外学时:14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德语词汇发展史,对词汇发展根源有一定思考,掌握描写语义和分析语义的方法,对汉德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语义差异有基本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课后积极阅读专业文献,并找出相应的语言应用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展开讨论。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小论文进行。此外给出学生成绩时,还要考虑到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期末小论文70%,课堂参与讨论情况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第一章 语义学概论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12. 语义学的发展历史 13.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第二章 语义学的 历时研究 15. 词源学 16. 词族 17. 词汇的演变 第三章 德语词汇 发展历史 8. 古高地德语时期 9. 骑士时期 10. 中世纪 11. 人文主义,马丁路德翻译圣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材料,课堂上仅列举少许实例讲解不同时期变化 8 2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2 1 2 课外学时 1 教学目标 经,新高地德语书面语 12. 十七、十八世纪 13. 浪漫主义时期 14. 现代德语 第四章 外来语 8. 德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9. 汉语中的德语外来词 10. 青岛方言中的德语外来词 第五章 语义学的 共时研究 23. 单个词义的类型 24. 语义的聚合关系 25. 音位学和义素分析法 第六章 汉语和德语跨文化语义差异 第七章 句子语义学 4. 语用学和交际 5. 言语行动理论 6. 会话准则和会话蕴含 第八章 词汇语义学 6. 语素及其分类 7. 德语构词 8. 德汉构词比较

学生专题报告,学生讨论,教师讲授 6 2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4 2 9. 跨文化语义差异现象 10. 跨文化语义差异根源 学生收集实例、分析讨论为主,教师总结点评 6 2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 4 2 2 2 参考文献(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语义学概论:李福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德语语言学教程:王京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4版 《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钱文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Schwarz, Ernst: Kurze Deutsche Wortgeschichte, 1967 Darmstadt Schwarz, Monika u.a.: Semantik Ein Arbeitsbuch, 1993 Tübingen. Wunderlich, Dieter: Arbeitsbuch Semantik, 1991 Manheim

德语诗歌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孙丽丽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German poetry 拟授课教师:孙丽丽

课程总学时:48 总学分:2 课内学时: 34 课外学时:14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德语诗歌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对德语诗歌格律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德语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流派,了解德语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质,掌握分析和评论德语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在德语诗歌领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要求学生在听课前按教学进度和预习提示阅读相关文献,并做相应专题报告;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讲解课题难点、疑点并评议总结。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期末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平日课堂讨论表现和课堂专题报告质量,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论文60%,平日课堂讨论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第一章 德语诗歌概论 14. 德语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15. 德语诗歌的诗体和诗律 16. 中西诗歌比较 第二章 古代德语诗歌 18. 古高地德语时期 19. 中古高地德语时期 a) 宗教诗歌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2 2 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2 课外学时 1

b) 宫廷情诗 c) 民间史诗 3.市民文学时期德语诗歌 a) 工匠诗歌 b) 讽喻诗歌 第三章 16世纪德语诗歌 9. 文艺复兴时期德语诗歌概况 10. 主要代表人物 a) 马丁·路德 b) 保尔·格哈德 第四章 17世纪德语诗歌 11. 巴洛克时期德语诗歌概况 12. 马丁·奥皮茨的诗学理论 13. 主要代表人物 a) 西里西亚派 b) 格吕菲乌斯 第五章 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语诗歌 7. 启蒙运动时期 a) 莱辛 b) 格莱姆 c) 克洛卜施托克 2.狂飙突进及古典时期 a) 舒巴特 b) 毕尔格 c) 歌德 d) 席勒 e) 荷尔德林 3.浪漫主义时期德语诗歌 a) 诺瓦利斯 b) 不论塔诺 c) 艾辛多夫 d) 乌兰德 e) 莫里克 f) 阿恩特 第六章 19世纪中后期德语诗歌 1.一八四八诗人 2.民主诗人海涅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4 2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10 2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4 2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2 1 3.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第七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诗歌 1.自然主义德语诗歌 2.印象主义德语诗歌 3.象征主义德语诗歌 4.表现主义德语诗歌 5.无产阶级诗歌 6.流亡诗歌 第八章 1945年后的德语诗歌 1.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德语诗歌 2.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时期德语诗歌 3.奥地利德语诗歌 4.瑞士德语诗歌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4 2 教师讲授,学生专题报告,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并评议总结 6 2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名诗精选精析:郭力(编译),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谭余志(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Einführung in die Verslehre, Hrsg. von Hans Dieter Gelfert, Stuttgart: Reclam jun. 1998 Arbeitstexte für den Unterricht, Methoden der Interpretation, Hrsg. Von Carsten Schlingmann, Stuttgart: Reclam jun.1985

Gedichte und Interpretationen in 7 B?nden, Hrsg. von Gunter E.Grimm und Frank Rainer Max, Stuttgart: Reclam jun. 1989

跨文化话语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撰 写 人:杨帆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拟授课教师:杨帆

课程总学时:48 总学分:2 课内学时: 34 课外学时:14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发展,了解国内外翻译历史,通过相关理论介绍,从而达到形成对重要翻译理论系统认识的目的。同时,与翻译实践密切结合,强化技能性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意识与技巧,提高其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通过教师的课堂启发,学生可以思辨相关理论问题的同时,进行相关例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日课堂表现,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为:期末小论文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课内学时 Kapitel 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1. Diskussion Kulturbegriffs 2. Kommunikation Prozess Kapitel 1: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3. Die Definition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4 2 als des 传统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2 课外学时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Interkultureller Kommunikation“ 4. Forschungsans?tze und ihre zentralen Fragestellungen Kapitel 2: Wertorientierung als Dispo- sitionen: Ans?tze des inter- kulturellen Vergleichs Kapitel 2: Wertorientierung als Dispo- sitionen: Ans?tze des inter- kulturellen Vergleichs Kapitel 3: Ethnomethodologische Konver- Sationsanalyse 1. Entstehung der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4 2. Alexander Thomas’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4 2 1. Die Anthropologie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4 2 von Eward T. Hall Kulturstandards Konversationsanalyse 2. Methologie der Kon- sationsanalyse 3. Konversation und Kultur Kapitel 3: Ethnomethodologische Konver- Sationsanalyse 4. Interpretative Sozio- Linguistik und das Konzept der Kontext- ualisierung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4 2 Kapitel 4: Vergleich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Diskursorganisation Kapitel 5: Vergleich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Diskursstrategien Kapitel 5: Vergleich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Diskursstrategien Kapitel 6: Schlusswort

1. Unterschiede im Dis- kursstil 2. Kulturspezifische Einstellungen zu Konflikten 1. Theoretische überle- gung: direkte und in- direkte Sprechakte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4 2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2 2 2. Unterschiedliche Aus-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 drucksformen 与讨论为辅 4 2 1. überlegung zur DaF 传统讲授为主,专题报告与讨论为辅 2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Materialien zur Interkulturellen Germanistik, herausgegeben vom Fachgebiet DaF der Universit?t Bayreuth, 2000

Diskursstrategien in der interkulturellen Kommunikation, Susanne Guenthner, Thübingen, 199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a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