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8 05: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定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2.( )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杜威

4.“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普遍性 D.相对独立性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书中。

A.《论语》 B.《礼记》 C.《师说》 D.《学记》 6.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军事体育训练 D.读写算的教育

7.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洛克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朱熹对“悱”的解释是( )

A.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B.达其辞 C.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D.开其意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所体现的教育教学原则是( ) A.藏息相辅 B.启发诱导 C.教学相长 D.长善救失

10.“标准化的教学很可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C.社会发展功能 D.隐性功能

11.( )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A.班级文化 B.学生文化 C.社群文化 D.集体文化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社会环境 B.教育 C.遗传 D.学校教育 13.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 )

A.社会实践 B.主观能动性 C.教育 D.训练 14.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组织文化 C.校园精神文化 D.校园制度文化

15.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个体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6.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17.“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8.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19.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20.“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这段话体现了( )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教师中心论 21.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2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

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2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全”“两重”目标,其中“两全”指( )

A.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5.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教育实体的出现 C.学制的建立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26.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京师大学堂的出现 B.学堂的出现 C.废科举、兴学校 D.壬寅学制的颁布 27.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为谁服务 B.教育怎样培养人 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 D.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 28.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不包括( )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C.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D.缩短义务教育年限 29.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

A.交往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读写能力的培养 D.听说能力的培养

30.我国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 A.学前教育 B.基础教育 C.高等教育 D.中等教育 3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32.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广延性 D.连续性 3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学 B.班级管理 C.发展学生智力 D.教书育人 34.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类型是( )

A.管理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35.小李是新入职的教师,最近学校要对他进行评比,你认为衡量小李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是()

A.教师的体质 B.教师的年龄 C.教师的能力 D.教师的素养 36.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A.思想政治素养 B.教育理论素养 C.职业道德素养 D.职业技能素养 3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性知识的是( )

A.课堂管理技巧 B.课堂导入技巧 C.现代教育技术 D.提问技巧 3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辅助地位 C.被动地位 D.主体地位

39.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是( ) A.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B.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C.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

40.( )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A.师生关系 B.生生关系 C.师师关系 D.群体关系

41.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这种课程理论属于( )

A.活动课程论 B.要素课程论 C.结构课程论 D.发展课程论 4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发展》

4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 )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4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4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47.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48.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 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49.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0.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赞科夫

5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52.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53.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54.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55.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56.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 ) A.“以学生为本” B.个性化 C.“全员参与” D.“决策分享” 57.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58.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59.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60.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课程开设顺序 C.教学时数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6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6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6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知识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 C.培养学生品德 D.关注个性发展

6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6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66.一节好课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教学目的明确 B.教学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灵活 D.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67.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

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

6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69.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7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激发学习动机 B.感知、理解教材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71.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中( )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72.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应该( ) A.重点掌握直接经验 B.重点掌握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重 D.先掌握直接经验,后掌握间接经验

7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培养学生品德

74.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6.“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8.注入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

A.教师从头讲到尾 B.以讲授法为主

C.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D.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7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 ) A.因材施教 B.有逻辑性 C.有知识性 D.有创造性

80.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81.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 ( )来概括。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82.现代学校教学应用最经常最广泛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讲授法

83.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84.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 )

A.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C.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D.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8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6.组织教学是( ) A.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之一 B.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C.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D.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之一

87.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来编班。

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88.( )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A.课的类型 B.课的结构 C.课程设置 D.课时安排

89.(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 A.实习作业法 B.练习法 C.实践活动法 D.实验法

90.(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A.欣赏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榜样教学法 D.实践教学法 91.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92.( )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93.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的是( )

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混合教学 94.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95.抛锚式教学也称( ),这是因为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A.情境性教学 B.探究式教学 C.范例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96.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的运用。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9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 )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年龄特征 C.课程性质和特点 D.学校的要求

98.( )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A.教学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99.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0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导向性原则 10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途径 B.方式 C.出发点 D.关键环节

102..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我们可以使用(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说服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0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4.情即(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A.品德信念 B.品德情感 C.品德态度 D.品德认知

105.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思想品德课及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106..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10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 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0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09..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其(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0..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1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12.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

A.理想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自觉纪律教育 113..组织活动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14.( )是指在德育时要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A.导向性原则 B.循循善诱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16.下列德育原则与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有关的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C.知行统一原则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17.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118.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 A.引导法 B.榜样示范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19.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是( )阶段的要求。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20.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A.陶冶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说服教育法 12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学生会 B.班级 C.小组 D.团委 122.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罗杰斯 D.布鲁纳

123.班级组织能够为班级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这说的是班级的( )功能。 A.社会化 B.诊断 C.校正 D.促进发展

124.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这项工作属于( )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125.下列关于班级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班级管理是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B.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C.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D.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体

126.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27.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 )的“平行影响” 教育思想。 A.马卡连柯 B.乌申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128.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是( )

A.班集秩序 B.班集体舆论 C.班风 D.班级管理 129.关于建立学生档案的环节,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收集—整理—保管—鉴定 B.管理—收集—鉴定—保管 C.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D.收集—鉴定—保管—整理 130.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的。 A.马卡连柯 B.德鲁克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3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育个别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132.操行评定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 )为基本依据。 A.学生守则 B.班级秩序 C.校规 D.班级目标

133.( )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教师 B.班主任 C.班长 D.学生会 134.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班级目标 B.学生人数 C.班主任 D.班干部 135.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班级目标是可有可无的

B.班集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 D.班委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

136.为了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的管理机制。

A.学生 B.教师 C.班干部 D.班主任 137.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38.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一定的组织结构

13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40.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 B.学习 C.锻炼 D.考试

141.( )包括上课、课外作业、考试、学生的集体自修等。

A.生活指导管理 B.学生活动管理 C.学习指导管理 D.生活管理 142.班集体的特征明显展现出来,这说明班集体已经处于( )时期。 A.形成 B.巩固 C.成熟 D.繁荣 143.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理论。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144.( )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A.主题班会 B.运动会 C.晨会 D.校会

145.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班集体的( ) A.正常秩序 B.教育活动 C.班风 D.舆论 146.关于组织班会应注意的事项,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主题不宜过杂 B.班主任应是引导者 C.要有的放矢 D.班干部要做好“导演”工作 147.班主任的工作是从( )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148.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149.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不包括()

A.及时与家长沟通 B.维持正常的班级秩序 C.教授学生各科知识 D.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150.“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属于( )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随意型

151.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 )

A.体育活动 B.课余活动 C.课外、校外教育 D.群众活动

152.( )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A.课外阅读活动 B.社会公益活动

C.体育活动 D.科技活动

153.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出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154.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 A.是同一种活动

B.方向一致,但课外、校外教育不是一种正规教育活动 C.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但方向不一致 D.都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 155.( )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体。 A.学生集体和个人 B.学生集体 C.学生个人 D.班干部 156.课外教育是( )

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157.在课外、校外教育中,教师处于( )

A.领导地位 B.启发指导地位 C.顾问地位 D.主导地位

158.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外、校外活动的目的,从现有设备条件、辅导教师的特点、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确定的。这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 )特点。

A.自愿性 B.实践性 C.灵活性 D.客观性 159.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16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外、校外单独进行的活动是( ) A.小组活动 B.群众性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161.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 B.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C.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D.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

162.( )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A.社会教育 B.社区教育 C.社群教育 D.小区教育

163.(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A.家庭教育 B.社区教育 C.社会教育 D.课外教育

164.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 )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法 D.教育组织形式

165.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66.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是( ) A.学校教育 B.课外教育 C.校外教育 D.家庭教育

16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校外教育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 ) 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 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16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169.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校外教育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170.( )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A.叙事研究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171.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172.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具备的特点不包括( ) A.价值 B.新颖 C.可行性 D.宽泛

173.教育理论研究要求人们在全面了解已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预见现实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这说明教育理论研究具有( ) A.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B.继承性和超前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复杂性和抽象性

174.教育研究中,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其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的研究方法是( )

A.行动研究法 B.个案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调查研究法 175.个案研究法属于( )

A.定性研究方法 B.定量研究方法 C.质的研究法 D.描述研究法 176.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 A.收集资料 B.选择课题 C.提出假设 D.制订方案

177.教育研究首先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A.伦理原则 B.匿名原则 C.保密原则 D.自愿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包括(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社会的价值取向 E.教师的教学目标 2.现代学制的类型主要有( )

A.单轨制 B.多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双轨制 E.三轨 3.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有( )

A.教育主体确定 B.教育对象稳定

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D.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4.以下观点属于素质教育的特点的有( ) A.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学过程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D.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 E.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5.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二、填空题

1.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 和 。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 的社会活动。 3.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是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 。 4.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的 。

5.在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 6.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和_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 8._____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9._______决定了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10.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____与_____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1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_______和______等。 12._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______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的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其中“两基”是指_______、_______。 1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________的教育。 15.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_______。

1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的关系。 17._____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18.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________。 19.教师职业素养包括______、_____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

20.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对象的______。 21.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

22.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求教师能运用________来解决问题。 23.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______。 三、判断题

1.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培根。( )

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5.非制度化教育是学校系统出现之前的教育

6.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

7.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巴格莱等。( )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连续性。( )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

10.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

11.处于“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1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 13.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 )

14.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15.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 ) 16.“活动课程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 17.斯克里文提出的评价模式是CIPP评价模式。( ) 18.布鲁纳是“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 19.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

20.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 21.设计教学法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易落实。( ) 22.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

23.相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

24.知识越多,智商越高。( )

25.自学—指导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 ) 26.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制订新的教学目标。 ( )

27.“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 2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赞科夫提出来的。( )

29.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

9.政治经济制度 10身体 心理

11.教育 主观能动性 12.遗传 环境

13.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4.全面发展

15.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6.普遍与特殊 17.学校教育制度 18.两基本、一进入

19.职业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20.复杂性

21.热爱学生 22.教育机智 23.自我教育 三、判断题

1.【解析】《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解析】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 √【解析】略。

4. 【解析】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5.【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6.√【解析】题干阐述了智育的概念。 7.√【解析】略。

8.【解析】“十年”和“百年”都是表示时间长度的量词,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指代。

9.【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解析】略。

11.【解析】处于“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12. √【解析】略。

13.√【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4.√【解析】题干是对“隐性课程”的概念的阐述。

15.√【解析】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16.【解析】“活动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零碎的知识。

17.【解析】CIPP模式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评价模式。 18.√【解析】“结构课程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最有价值,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

19.【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20.【解析】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0.√【解析】设计教学法的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其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难以落实。

22.√【解析】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

23.【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24.【解析】知识与智力不是自动转化的,只有当学生在学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心智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25.√【解析】自学—指导式强调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26.【解析】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它可以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7.【解析】这句话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评述。知识的深度加深,难度加大,而且变得比较繁杂,反映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逐步推进,体现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28.√【解析】赞科夫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的思想。

29.【解析】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检查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30.√【解析】运用道尔顿制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31..√【解析】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教学方法。

32. 【解析】讲授法可以是“注入式”的,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注入式”主要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解析】课外作业有很多种,如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各种书面作业和各种实践作业,题中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属于实践作业。

34.【解析】范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35.√【解析】略。

36.【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7.√【解析】略。

38.【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9.√【解析】略。

40.√【解析】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它具有引导性、目标性和组织性;它是教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41.√【解析】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2.√【解析】略。

43.√【解析】题干的描述是正确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组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 44.√【解析】题干体现了班级管理的功能。

45.√【解析】约束、感染、同化、激励是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成员的积极作用。

46.√【解析】个别活动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47.【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48.【解析】课外、校外教育的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计划之外的。 49.√【解析】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50.【解析】题干中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自愿性。 51.√【解析】这是教育研究应遵循的自愿原则的体现。

52.【解析】教育研究走向成熟标志的是定量研究,它常常可以消除一些无谓的争论,验证和确认定性的结论。

53.【解析】行动研究法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54.√【解析】题干描述正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9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