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争议这座城市的00年代

更新时间:2024-06-19 1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0年争议这座城市的00年代

总 论

有个段子在流传:新世纪头十年,杭州这座城市就是一套多用途牙缸——当你骑着公共自行车,在本世纪初重生并迅速成为杭州人重要生活地标的杨公堤上一边轧是轧非一边流连,你就会把她当成洗具(喜剧);而当这座城市的修路就像刷牙一样频繁,大家不禁又会把她当成杯具(悲剧)。 在过去十几天里,我们用每天两个版的篇幅,和大家一起回忆梳理这十年的变化。

其实我们很纠结,因为这十年的变化,用一百个版都嫌太少:

房价像打了鸡血一样狂飙不止;马路上堵得你随时可以在车上塞上耳机泡杯咖啡同时看完一本64开的口袋本漫画;以前上网就是聊QQ,现在网络丰富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周杰伦正稳步迈向中年人行列的同时春哥和曾哥正在不断捶打着我们的审美观;杭州大厦从A楼B楼一下子扩展到了CDE,天知道还会不会有XYZ……

- 1 -

当然,也有些事情,就好像新闻联播一样,仿佛让我们每天都在一遍遍重复经历:

比如我们的城市地下总是在打洞,区别只在于长和短,多和少;比如我们的门前总是在挖路,区别只在于是这几条还是那几条;比如我们的买房钱永远都不够,区别只在于是差了20万还是200万;比如萧山人余杭人一直在被括弧着,就像这样——(萧山余杭除外)……

这十年,杭州的外号多得可以让任何一座国内外城市闻风而逃。生活品质之城、爱情之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商业竞争力城市、最适合居住城市、天堂硅谷、动漫之都、创意之都……有很多人伸长脖子等着看杭州把这一个个牛皮吹破。可问题是这些人很快失望了。这个牛皮不但越吹越大,还越吹越成了现实。

不过,当梦想照进现实,这座城市的快速变脸,所伴随着的各种是非与争议也足以开堂讲课,课名叫《争议处置学》,课程设置可以参考如下内容——

2000年,杭州恢复“西博会”,一年一办,欲借其发展会展经济,有人嘲讽是“作秀”; 2002年,杭州砸下巨资启动“西湖西进”,有人指责“劳民伤财”;

2005年,以“一纵三横”为代表的道路整治工程拉开序幕,杭州道路整治掀起高潮,有人形容杭州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工地”;

2006年,杭州上马地铁工程,两年后地铁湘湖段发生特大安全事故;

2008年,全国房价刚刚出现回落迹象时,杭州喊出“救楼市就是救经济、救银行、救百姓”…… 这是杭州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争议最多的十年。这是老百姓话题最多的十年,也是生活变化最大的十年。对于城市的评判充斥着两极—— 变化,颠覆,革新; 争议,嘲讽,痛斥; 进步,现代,富足; 乱搞,折腾,扰民;

仿佛海水与火焰,仿佛哈根达斯与川妹子火锅,仿佛姚明与潘长江……所有这可以互为反义的关键词,在十年杭州城建史上不断像炒豆子一样同时迸出来。

还有不到48小时,我们和这座城市的00年代就要过去。

有关于这座城市这十年走过的路,没有哪个答案能比去翻阅现实本身更清晰明了。

西进,西进,一爿湖的西征

- 2 -

经过几千年的自然发展,西湖景区充满了原生态的野趣。2000年左右,杭州房价开始缓缓上涨,杭州市中心从原先的菜市桥众安桥,悄悄向黄龙体育中心转移、扩展,城西的房子开始热卖……几乎一切的城市发展都围绕西湖展开。

原本,杭州人对2000年的西湖十分满意,有什么理由要大动干戈扩湖修路?东南西北全面整修,会不会让西湖改头换面失去原有的韵味?杭城的医疗、就学、就业等等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为西湖砸下去数亿甚至数十亿,是不是在烧钱?

曾经遍布水稻充满野趣的西山路和如今幽雅娴静的杨公堤,哪个更胜一筹?西湖西进,究竟是对西湖的保护还是破坏?争议中,“没有句号”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如今已经走到了第十年,百姓会给它打几分? 曾经的西山路 老杭州念念不忘

古往今来,对西湖“整容”的最大动作,即“西湖西进”。按照这个方案,西湖水域从5.6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6.5平方公里。

“西湖西进”工程涉及数百家单位,至少三千户居民村民、西湖乡政府、信用社、敬老院、小学、仓库以及小型工厂、商业设施等的安置工作。

市民和专家们质疑,在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做这么大的“整容”手术,是否符合西湖的总体风格? “在西湖西线、北线开发之前,西山路几乎是西湖边最静谧的去处。夏日是墨绿的,深秋是金黄的,清晨顺路晨跑,旭日从树林里转出淡金的光束。那真的是树林啊,从路上看进去简直深得不知几许。”市民白杨说。

茅家埠村民老严跟记者讲起当年的西山路街景:2003年前,卧龙桥边有条小水系,村里人叫它“江儿里”,上香古道南侧是葡萄园、草地、竹园、水稻田,一条泥泞的田埂路从这大片土地上斜插过来……”老严问:“杨记者,你说那时的西山路美,还是如今的杨公堤好?”

- 3 -

当年拆掉老房子 她哭了7天7夜

丁家山如果失去了原住民,还是那座丁家山吗?西山路的村宅如果都成为会所,还是老百姓漫步了半个世纪的西山路吗?

杨公堤23号饮湖上酒店今日坐落密林之中,被网友评论“地方超赞”。不过,2003年6月11日前,这里是丁家山1号,今年68岁的茅家埠村民冯杏玉在那里居住了40多年。

“拆掉房子,只赔十八九万元,过渡期间补贴,每人每月只有160元,”冯杏玉想起老房子,眼眶就红了:“1993年造红房子的时候,是向亲戚朋友四五百元那样一笔笔借来的。”“1994年,有个台湾客人看中我的房子,想要租一间住,我儿子都不肯呢。”冯杏玉说:“所以我想想就哭,人都哭瘫掉了,哭了7天7夜都不止。” 2005年4月,回迁安置时,冯杏玉家抽签抽到了茅乡茶居7号,白墙黑瓦,两楼半,180平方米。冯杏玉乐了:“儿子去西溪湿地租了公寓,每年租金3万元。我和老头子自住一楼两间房子,其余房间包租给了城里人,每年10万元租金。差价7万元,这可比当年租一间150元要划算些。” 西湖10年“千机变” 带给杭州几百亿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走过了10年,是功是过,百姓各有评说。而浙江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毛昭晰说:“整个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都不错。而对于杨公堤、西里湖的整治,可以说,我很高兴、很满意。”

杨公堤为什么称为“堤”?两边应该有水,才是堤。恢复300年前的原貌,很好。毛昭晰说:“我老早就跟国平同志说过,以后报纸报道,不要提西湖西进的说法。杭州是恢复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护下来,怎么可以说是向西推进?西山路两边就是因为淤塞了,才变成田,这不是杨公堤的历史原貌。” 而对另一位和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老房子专家仲向平来说,西湖综保工程为他打开了探究老房子的大门。

1998年,仲向平开始采访老房子,用2年时间写了一本《西湖名人故居》,只200页。“很累,单位、个人……没人配合我理解我。”

仲向平笑着说,西湖西进改变了整个城市对历史建筑的观念。“西湖西进后,我没吃过闭门羹。” 西湖综保进行到2004年前后,开始有市民主动来找仲向平,提供老房子信息。仲向平写下《杭州老房子》系列,4本书,一共2000页。

这只是一个侧面,西湖综合保护给整个杭州带来的不止是百姓文保意识的提升,还有几百亿元的间接效益和无法计量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每年接待中外游客4000多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200万人次。西湖综保、免费开放后,给西湖景区带来了大量游客,猛增的人流又造就了商机。景区内商铺使用权每年的拍卖收入因此大增。西湖南线改造后,首批推出的商业网点,每平方米10年经营权最高拍卖到8.8万元。而从大账看,免费西湖为整个杭州带来的间接效益达到几百亿元之巨。

十年来西湖争议不断 ■西湖隧道

2002年年底,西湖湖底隧道开工建设。当时,不少人担心,湖底隧道工程除了在风格上与西湖格格不入,还可能对西湖的水质、生态等造成损害。2003年10月,西湖隧道竣工,大大缓解了景区交通拥堵。

- 4 -

前几天,又有消息传出,西湖湖底将再建一条隧道,沟通古翠路与望江路,引导车流远离西湖主体风景区,构建城市中心区“内环”道路系统,形成交通疏解环。 ■异地迁桥

西湖景区“湖西三十六景”中,有座玉涧桥又名玉建桥,原位于桐庐县印渚镇丰收村,2003年夏天迁至西湖。当时曾在桐庐引起轩然大波,人们质疑,异地迁桥扮美西湖,有抢夺资源之嫌。除了这座桥,还有杨公堤的永福桥来自桐庐,赵公堤的毓秀桥来自萧山,南线景区还有三座古民居分别来自淳安和安徽歙县,等等。 可以说明的是,在后来的水利建设中,玉涧桥所在的印渚镇已经消失,村民全部搬迁,玉涧桥如不迁移势必“泡在水里”。 ■印象西湖

2005年10月,带着些许神秘色彩的《印象西湖》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开始在西湖边围湖搭台,引发公众质疑,这么做是否环保?杭州市有关部门表态:《印象西湖》的实施方案是科学、环保的,不会影响西湖原有景观和旅游功能,也不会改变该区域的历史风貌和环境景观。2007年初,《印象西湖》正式公演,3年过去了,旅游部门称它“已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湖边高楼

2007年1月6日,曾被称为“西湖第一高楼”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原3号楼因为与西湖景观不协调而被炸倒下。同年10月,有关方面公布的一项概念性规划方案里,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的中心位置又将建造新的大楼群,其中一五星级酒店的塔楼高度为85米,招来了各方的质疑和反对。

2008年7月,在一次有关西湖申遗的专题汇报会上传出消息,规划中的高楼高度将降至56米。到2009年12月28日,又有消息称,这一高楼将降至48米。 ■高端餐饮船

2008年10月,西湖高档餐饮船悄悄试水。泛舟湖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美食,实在是一种享受。对这个做法,有人叫好,也有人表达了担忧:废物、废水怎么处理?会不会造成湖面承载超负荷?会不会破坏西湖的诗意美景?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湖餐饮船选用双机、双舵、双桨,蓄电池动力,具有振动小、噪音低、无污染、零排放等特点,总之“将以不影响环境为前提”。

10年西湖大事记

2001年4月,西湖西进方案推出,西湖水域将从5.6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 2002年10月,西湖免费开放。

2003年10月,西湖隧道竣工通车,恢复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

2004年,建成开放“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15景,包括北山街、中国茶叶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云栖景区等等。

2005年,完成西湖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等8大项目。

2006年,完成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一期、吴山景区综合整治一期和“龙井八景”恢复整治3大项目。 2007年,实施了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南宋官窑博物馆二期扩建、八卦田

- 5 -

学院路——家住学院路222号的金先生说:家门口的道路一挖再挖,已经挖开了不下七八次。最近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路面不平整、通行很不便。

古墩路——家住古墩路的赵先生说:我们家附近的人行道不停的挖了铺、铺了挖,一年里换了三回。先铺大方砖,再换小方砖,后来又换长条砖。出入不便,心烦,太浪费,心痛!

“一纵三横”是杭州众多修路工程里的一个大项目,涉及的道路都在市中心,被喻为杭城“心脏搭桥”。 但2005年8月,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九三学社秘书长杨金南就“一纵三横”道路整治提出质疑:这次整治初步匡算需投入3.6亿元左右。他认为,其中存在浪费和超支嫌疑。而在当年年初召开的杭州市十五届人代会上,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提及“一纵三横”工程。杨金南代表提出,像“一纵三横”这样投资数亿的重大工程,市政府应该及时向代表们报告,提交人代会审议(2005年9月18日新华网《刚刚建好即翻修 城市“马路拉链”何时休》)。后来杭州市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金坤作了解释,原因之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一问一答间,“一纵三横”被推上了舆论前沿。这仅仅是杭城众多道路整治中的一项,因修路工程带来的民间争议正随着街道的整修而扩大。

民心在公“道”:从16.3万到150万

“准确的说我所表达的意思不是批判,更多的是对工程的高期望,是一种?美中不足?。”浙江工业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任何一个工程的上马施工都会带来争议,这样的争议包括规划、道路两侧立面、进程、质量等方面,但总体而言杭州的道路建设成绩是明显的,最起码满足了杭州道路通行力从16.3万辆机动车到150万辆机动车的膨胀。

家住杭州天目山路的佟先生是一家装修公司的项目经理,一说起道路整治就说家门口的路漂亮了。“有山有水有小溪,既能锻炼还能休闲,这哪是以前的天目山路能比的。”他觉得这条被比喻为“杭城第一景观大道”在亮灯工程、店面招牌整治、墙体美化等方面,都用了一些新办法,用的建材和工艺都比较考究,整治效果很好。“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觉得好,附近的居民都是受惠者。”

采访中涉及的道路整治工程有三个,包括十纵十横、三口五路和一纵三横。“今年开始的?十纵十横?,第一次把绿化和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通行需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层面,优先保障慢车道的通行能力。”该教授认为,人行道宽度不低于2.5米、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低于3米的设计会使通行更加安全、快捷;新型材料水管接替灰口铸铁管和水泥管,这也将改变杭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以来水管抗压能力差、接口处容易漏水、防腐性差等局面。

“所有整治中,?一纵三横?的争议似乎是最多的,但它在完工后的效果却是很好的。”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一二期结束后,杭州城心地块的交通拥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通行效率提高了30%左右。后来由市建委组织的社区监督员代表、专家察看“一纵三横”,以及热心市民“景在路上、一纵三横魅力游”活动也证实,该工程的市民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达97.8%。“这充分说明了?一纵三横?是个民心工程,值得肯定。” 记者也了解到一个10年的对比数据:2000年杭州的机动车保有量约为16.3万辆,而截至今年9月底机动车的保有量突破了150万辆。10年间,杭州的道路上多了将近125万辆车,如果没有这一个接一个的道路整治工程,解决这些车辆的通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难题。

有关“修路”的经典语录

- 11 -

拓宽后的庆春路将保持“30年不落后”。

——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庆春路曾由原先的7米小道拓宽至40米商业街,成为当时杭州市区最宽阔的马路之一,之后杭州市有关部门曾这样表示。2003年之后,庆春路已经成为杭州最拥堵的马路之一,并成为“一纵三横”的主要改造对象之一。

湖滨路在设计时,就是按照车行道标准和要求建造,因此市民不必担心湖滨路允许小型机动车出行后,路面无法承受车辆的碾压。

——有市民在质疑步行街改为机动车道的湖滨路时杭州市有关部门向公众表示,“石板路即便压坏了,找几个工人修修,很快就能完工的。虽然这么修一修,需要花点钱,但花的钱也不会很多,而且修修也不会太麻烦。”

杭州新建道路5年内不得开挖。

——2009年《杭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其中一项条款。作为国内首部规范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和信息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能否治住马路乱开膛这一顽疾,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十年修路不完全档案

“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两纵三横”、“十纵十横”,等等。此外还有背街小巷整治、中山路道路整治、钱江新城三纵六路道路整治、60条道路改善等等。

地铁梦:一度迷茫在瓦砾中

- 12 -

杭州地铁“准生证”难产了12年

事实上,关于杭州造地铁的争议,从1993年前期规划开始就没有停过。

“杭州从开始酝酿地铁建设到最终获得审批,来之不易。这一步走了10多年。”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晓薇,是参与杭州地铁前期规划过程的亲历者之一。

1993年,32岁的郑晓薇以地铁专家的身份受邀从北京来到杭州。此后的10多年,杭州地铁从无到有;也让郑晓薇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留在了这里,并自责没有做一个好妈妈——当年她女儿才只有3岁。 “杭州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想法。真正起步,是在1993年前后。”但在实际操作中,杭州地铁走得很不顺利。1995年,国务院宣布“暂停批准地铁项目立项”。之后,杭州地铁项目再次上马,可紧接着有媒体传出消息说,2002年10月,国家对各地上马的地铁工程“先不议立项”。

2003年年底,杭州市地铁一号线试点段破土动工,一度传言被冻结的地铁工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杭州地铁项目规划。

10余年的努力之后,杭州终于拿到地铁建设的“准生证”。 从亢奋到疑虑:致命的软土质

2007年3月28日,杭州地铁一号线正式动工。杭州终于要造地铁了,从百姓到官员都表现出了极度的兴奋。

房产商嗅到地铁可能带来的无限商机。仿佛一夜之间,“毗邻地铁第一号线”等类似的房产广告铺天盖地袭来。

萧山风情大道边著名的“奥兰多小镇”,就打出了地铁房的概念。

- 13 -

2006年,精明的李女士以每平方米四五千元的价格,买下了“奥兰多小镇”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这里环境很美,靠近湘湖。而且家门口就是地铁站。以前觉得去趟杭州城区买东西麻烦,等地铁一通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李女士很期待地铁能早一天开通。

然而,期待很快被恐惧和疑虑所代替——2008年11月15日萧山风情大道突发地铁坍塌事故,震动全国。李女士曾经一度引以为豪的“英明抉择”也被一声巨响彻底摧毁。

“那天我正好在家,目睹了事故后的惨状。真的吓死了,好几天都没敢回去住。即便后来回去了,只要听到大的响动,都紧张得要命。”李女士说,当时很多还没搬进“奥兰多小镇”的业主都跑回来看房子到底有没有问题。

杭州是不是适合造地铁,再次饱受质疑。其中“土质”是提及率最高的词之一。

2003年底,杭州地铁一号线试验段秋涛路站工程开工时,相关人士就曾指出,工程施工的难点之一就是此处地下水位偏高,土质以沙层粉土为主,开挖难度较大。

南方都市报在事故发生后发的一篇调查报道,也着重提到了土质问题:早在2005年,口水杭州论坛里就出现了多篇讨论杭州是否应该建地铁的帖子。网友“passerboy”和“xulaaa”先后从当地的台风导致城市浸水和当地武林广场地下通道漏水成河提出了对地铁建设的隐忧。

而反复被媒体引用,认为杭城不适合建地铁的还有这么一句话:事实上,对于杭州软土能不能修建地铁,确曾有部分专家存有疑虑。早在杭州地铁建造之初,就有专家提出,杭州地下水位高、泥土软,容易渗漏,钱塘江沿岸不适合修建地铁。

地铁塌方事故发生后,施工方曾解释说,地铁坍塌主要是和杭州特殊的土质和前段时间的持续性降雨等原因有关。这让“杭州土质不适合造地铁”的说法似乎更加言之有据。

杭州需要地铁,也适合建地铁

杭州适不适合建地铁的首要前提,是杭州需不需要地铁。虽然关于杭州要不要建地铁在规划阶段也有过争论,比如巨额的建设资金和效益问题,比如中等城市上马地铁的必要性等。但最终,赞成杭州建地铁的主流声音占了上风。

张晓理,杭州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他长期关注的一个课题就是“城市如何提高交通效率,减轻环境压力”。他从城市规划、空间布局、输送能力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支持理由:

杭州主城臃肿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发展卫星城市才能减轻主城压力,而修建地铁作为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的快速连接线就成了重要前提。地铁单向车道小时输送能力可达4到6万人次,单位能耗只有小汽车的1/8。“如果放任小汽车主宰杭州主城交通,势必要不断修桥铺路,杭州原有风貌将毁于一旦。”

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人士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地铁工程绝不是单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对杭州今后五年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起关键作用。

专家发言:土质问题是个伪命题

杭州对地铁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土质真有那么大的问题吗?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的地质专家陈忠大认为,杭州的土层结构确实复杂,有些属于溢化土质,但以现代的

- 14 -

技术条件,只要做好防范工作,造地铁完全不是问题。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林冲也表示,土质绝对不是障碍。

而浙江一大学地质专家也曾向媒体表示,地质问题是个伪问题。他提出,一个常识是,现代工程技术已经完全能够解决在流沙土质条件下的施工。很多比杭州地质条件更恶劣的城市,例如广州和深圳,依然能够建造地铁。

“奥兰多小镇”暴涨的房价和现在那里住户的心态,大约也能算对地铁施工恢复信心的佐证:如今,那里的房价已经涨到了13000多元每平方米。

2009年12月24日,这个小区里充满了此起彼伏的装修声,越来越多的业主准备入住。 “事故发生后,相信施工方会吸取教训,工程把关肯定很严的。”正在装修的杨师傅说。

杭州地铁大事记

■杭州人的地铁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杭州市规划局编制中心交通研究室开始做地铁方案。 ■2003年,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组织编制。

■2003年底,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杭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进行了评审。这标志着杭州地铁建设进入了启动阶段。

■2005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了杭州市地铁项目建设规划。杭州成为了2003年国家实施地铁新审批方式后,第一个获得地铁“入场券”的城市。

■2007年3月28日,杭州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2008年11月15日,施工中的风情大道地铁站发生坍塌,震惊全国。

■2009年12月26日,杭州首个地铁综合体——七堡车辆段综合体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杭州“地铁+物业”开发理念转入实践阶段。

■目前地铁1号线所有车站(共31个)均已开工建设,滨康路站、闸弄口站、红普路站等18个车站已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湖滨站、城站站等13个车站已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新增设的余杭高铁站顺利通过省发改委批复,并启动建设。

此外,地铁2号线东南段工程建设正在进行中,杭发厂站、人民广场站等6个车站已进入围护结构施工阶段,后续车站即将陆续开工。

(内容均摘自公开的报道和资料)

高房价:一路狂奔不回头

- 15 -

杭州

被全国“拍砖”

楼市低迷之时,杭州推出俗称“24条”的救市政策。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朱中一针锋相对:“房价下跌最大受害者是地方官员!”

财经名嘴皮海洲也忍不住了,他在博客里说:“从民心所向来说,地方政府的救市是不得人心的。一些城市的房价之所以出现回调,关键就在于这些地方的房价上涨过快,已经严重脱离了老百姓的购买力。” 在杭州开了7年出租车的司机老翟清晰地记得,2006年,杭州房地产市场不怎么景气,第一次推出了购房入户政策,外地购房者在钱江新城、下沙和滨江三地购房,达到条件的即可入户杭州。2008年楼市惨淡,“24条”中又将购房入户的实施范围扩展至老城区。

老翟感叹:“如果没有购房入户,哪里会有这么多温州炒房客啊。”

拍砖的同时,也有支持的声音。一些网友说:“由于成本在提高,房子即使降价,也不太可能降太多。而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许多民生福利项目将下幅调整,甚至取消,最终受害的确实是大多数老百姓。”“房价跌个一半,或许很多人能圆住房梦,但经济必垮无疑。没钱了,失业了,有房子住又如何?住进去又怎么活?” 因此,一些经济领域的专家认为,在当时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稳住楼市确实是有必要的,这对稳定当时的经济非常重要。事实上,在杭州出台24条不久,国家多部委联手推出了多项救市政策。 地价全面跻身“万元户”

2007年,转塘地价过万;2009年,杭州人眼中“乡下角落头”的田园地块也迈入了“万元俱乐部”……杭

- 16 -

州频频上演“面粉比面包贵”。

在国内楼市,京、沪、穗、深并称四大一线城市。但是这两年,杭州风头甚劲。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11月底,今年杭州的土地出让收入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如果从城市规模和居住人口以及出让土地面积来考量,杭州地价之贵可见一斑。

高地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房价持续攀高。

如果追根溯源,早在1997年,杭州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并在1999年实行了第一次土地招标拍卖。

卖地产生的土地财政又被称为第二财政,它之所以逐渐成为一个城市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现行的是分税制,增值税的75%上缴中央,25%留作地方。即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有限。这使得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倾注了极大热情,杭州也不例外,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

杭州这些年巨量的土地出让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杭州人的生活品质。

但就像很多专家学者所担心的,杭州土地财政依赖度越来越高,并不一定是好事。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不久前警告:“土地财政”的实质是购房者通过银行将钱“借”给了政府,政府拿钱去搞基建,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土地,开发商顶着政策变化的风险参加一场豪赌,购房者则背上沉重负担。 第二个夹心层的出现

杭州提出过两个夹心层的概念,一是指不符合廉租房租赁条件、又买不起经适房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二是不符合经适房申购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低中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很多购房者发现,在凶猛的房价涨势中,自己正逐渐沦为第二类夹心层。

卢煜是老杭州,从小住在吴山一带。1998年,因杭州要改造河坊街,面临拆迁的卢煜父母选择了货币安置,拆迁补偿费是2000元/平方米。用这笔钱加上积蓄,以23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了天时苑一套房子,“那时候,旁边的稻香园大概是3000元/平方米”。等2005年卢煜准备买房结婚,挑来挑去还是挑中了稻香园。“房价已经接近8000元/平方米。我很不平衡,7年房价翻了一倍。”而仅仅4年之后,稻香园的房价再度翻了一倍多。卢煜庆幸自己买得早,否则她也很可能像夹心层一样,为买房而发愁。

即使是资深的房产投资者,也对杭州的房价感到迷茫。动辄两三百万的房子,真值那个价吗? 五类保障房的构建

事情的另一面是,这十年来,杭州在保障房体系的构建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危改房、限价房(拆迁安置房),包括最近正式启动的经济租赁房,为杭州相当一部分低收入人群解决了住房问题。如今,杭州经济适用房已经实现了“房等人”。

这个月初,杭州市召开“居者有其屋”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杭州2010年保障性住房工作目标。 明年,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将开工建设50万平方米,竣工5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开工确保360万平方米,力争40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新建50万平方米的人才专项用房,突出贡献人才住房用地在杭氧、之江、滨江地块划定180亩……

更让市民期待的是,会议原则通过了房管局降低门槛的建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和经适房覆

- 17 -

盖面。

10年,曾有多少非议在耳边

西博会·争议焦点:大费周章 没必要年年办 1929年,杭州首开中国博览会之先河,举办了当时颇具影响的西湖博览会,杭州也由此成为中国现代

博览会的发源地之一。

新世纪之初,杭州恢复了西湖博览会,之后每年举办一届。2000、2001年西博会,杭州市财政每年补贴了1000万元。

每年贴1000万办这种“不够专业”“不够精”的展览,有没有必要?

公众质疑声四起,最集中的一种说法是:西博会年年办太劳民伤财。

- 18 -

事实说话:从2002年开始,西博会通过项目冠名权出让、门票总承销权出让、广告筹资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每年筹集到数千万元办会资金。走到今天,习惯和适应西博会的声音渐渐淹没了之前的种种焦虑和质疑。

背街小巷·争议焦点:灰尘满天 家门口天天是工地

2003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开工,工地直接开到了百姓家门口。数十万百姓开始了“晴天吃灰,雨天踩泥”的生活,脚手架一搭,老鼠来了,小偷来了,抱怨声四起。

事实说话:3年整治下来,熬过阵痛的人们发现家门口的环境变美了,路平了道也宽了。98%的市民最终给这项“民心工程”投了满意票。

因为有了背街小巷的经验,2007~2009年的庭院改善,居民开始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庭院纳入改善范围。

快速公交·争议焦点: BRT 让马路堵上加堵

2006年4月26日,投入1.5亿元、国内最长的快速公交线——杭州B1线开通试运行,但长期饱受交通拥挤之苦的杭州市民却很失望,因为这条线根本快不起来。而且,在本来就拥挤不堪的市区道路上为快速公交留出的专用车道,上下班的高峰期,更加增加了道路的拥挤程度。

事实说话:杭州快速公交与这座城市的磨和正在渐渐好转,一个显著的改进是:快速公交专用车道,允许部分普通公交车进入。而另一个数据是,快速公交线运营至今送客量、准点率稳步上升。一个美好的愿望是,要真正显现快速公交的效应,恐怕得等到环线成网的那一天。

公共自行车·争议焦点:自行车保有量已饱和,再推没必要

2009年5月1日,杭州开始构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力图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但那个时候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提出,杭州几乎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自行车或者电动车,杭州自行车的保有量已经基本饱和,再花那么多钱来推这个系统,到底有没有必要?而在推行过程中,人们还发现这小车没有想象中那么方便,晚了就租不到了,有时候借了却还不了了;有时候莫名其妙电子钱包里的钱少了…… 事实说话:经过1年半的建设运营,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已经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内外大城市。一小时的免费租借时间,市区2000个服务点,5万辆单车,越来越多的市民越来越离不开这辆红色的小车。

运河整治·争议焦点:没有了货运功能,还是运河吗

2000年开始,杭州动手整治运河。2006年,运河综合保护与整治开发一期竣工。千年运河陆续开通了游船,开通了槽舫,却将运河最本原的货运功能大大削减。货船只能在夜间通行,运河两岸的居民饱受夜半汽笛扰梦之苦。

事实说话:如今的运河,小鱼在码头前的标塔之间戏水,破损的桥墩修葺如旧;两岸沿线10公里游步道全线贯通,人行道和公园绿地沿运河有序排开;老字号商铺和民居也已恢复原貌;甚至主流房地产商也把目光投向这里……运河已成为了和“西湖”“钱塘江”并举的杭州又一张旅游名片。 东站搬迁·争议焦点:仓促搬迁,时机不成熟

- 19 -

2008年9月,为配合四季青服装市场开张,九堡客运中心站仓促迎客。由于周边道路和配套不成熟,这个豪华的现代化车站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几乎处于空转状态,客流寥寥无几。同时,由于补员的原因,往杭州东、北方向的客运车辆,运行时间大大延长,有的车次路途时间因此增加1小时左右,运行成本也大大增加,有关客运公司和乘客对此意见很大。2009年10月,汽车东站首批班线搬往九堡,这种不方便波及到了更多的人。

事实说话:这是城市交通重心东移的阵痛。汽车东站的不堪重负已是不争的事实,搬迁是它的必经之路。按照计划,汽车东站所有班线的搬迁将在2010年春运开始前完成。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完善九堡客运中心站周边的配套。

- 20 -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