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必修一)

更新时间:2024-01-07 2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导学案

【考点解读】

考 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 读: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的史实,从而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僚体制建设的高度成熟,进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君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是其制度的基本特征。从中央来看,充斥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从地方来看,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之间的矛盾延续不断,最终中央集权得到高度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交叉相连,网络完备而又严密,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①确立:唐朝设中书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了。同时,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①宋朝: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 留。

②元朝:把三省合并为“”,六部归其管制。

(3)影响:决策、审议、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选官制度

(1)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制度。 (3)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①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②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 ③影响

ɑ.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

b.促进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历程:秦朝“三公”之一的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时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宋代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2)谏议制度

①含义: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②过程:隋唐时期的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3)评价

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要点突破】

要点一:评价唐朝三省六部制 突破提示 数字法

①一个“核心”:君权强化。

②两个“关键”:分散相权,强化君权;分工制约,提高效率。 突破归纳

1.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2.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3.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要点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典例探究】

1.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之中央官制变化。

2. (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已害民,即D项所述。

3.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 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解析】:可从题中材料关键句进行理解判断,如“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冗官)、“文人阶层膨胀”(重文)、“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分割军权),即可判断该朝代为宋朝。

4.(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隋唐的制度革新。

(新课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之选官制度变化。

【备考指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考点成为命题人关注的重点之一。2011—20XX年的山东文综、广东文综等多套试卷均在此设题,20XX年上海、江苏试题对选官制度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进一步凸显了其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科举考试实施的原因、重要影响、实质等角度有较大的命题空间,理清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2.专题备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中国现代公务员考试的比较,也是重要的命题角度。 3.区域历史角度:山东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据考证,山东历史上产生了36名科举状元,分布在全省17个县市。其中孔孟之乡的曲阜,共产生37名状元,且全部在唐朝,为山东之首。

【巩固练习】

1.下图分别是秦与唐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2.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长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的需要 B.巩固统一的需要

C.发展封建文化的需要 D.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

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 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 加强了皇权

4.(2011·江苏单科)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5.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6.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7.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8.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台 ④参知政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杜绝地方割据 D.防止吏治腐败 11.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权,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遗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是何时的一种什么制度? 各自职能是什么?该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二的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导学案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BDCDB BAACD 11、(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b推动社会向学 (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 响力。(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2. (1)包含了中书省、门下省大臣和皇帝的意见。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

(2)唐代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独尊。君主专制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互相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防止腐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f3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