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第四章

更新时间:2023-03-14 04: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

分四个阶段:

1937.7 七七事变——1938.10 广州、武汉失守 战略防御阶段 1938.10——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战略相持阶段前期 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3年底 战略相持阶段中期

1944年初——1945.8 战略相持阶段后期及战略反攻阶段

第一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一、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 七七事变与平津失陷

1937.7.7 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在卢沟桥发动事变的原因:

七七事变前,平津地区的军事态势。P197 卢沟桥为进入北平的唯一门户。

二十九军吉星文(吉鸿昌之子)团奋起反抗。

1937.7.8 中共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7.12 蒋介石命令宋哲元“不屈服,不扩大”,就地抵抗。

1937.7.17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并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 1937.7.19 以“最后关头”为名发表,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事件的态度及抗战的决心。是国民党政府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个口气强硬的对日政治性谈话。比起以前的妥协退让是有进步的,得到了国民和全体同胞的支持。由于蒋介石在谈话中仍企图用和平方式解决(对日本抱有幻想),因此延误了战时,使我军越来越陷于被动。当时中国军队有10万余人,日军仅一个联队6000人,由于谈判,日军有时间调遣援军。

1937.7.29 日军向中国发动猛攻,北平失陷。30日,天津弃守。

2. 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进攻华北的同时,日本还策划了对上海的进攻,其目的是: ① 牵制华北战场中方的力量,为其进一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

② 通过战争摧毁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控制江浙最富饶地区,使中国丧失抵抗力,也从军事上压迫蒋介石投降,然后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

1937.8.9 P199

8.13 日本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开始。 8.14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1.12 上海失陷。

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表现积极的原因: ① 上海是四大家族的经济中心,又是英美在华势力的集中地,日本攻打上海直接危及四大家族及英美利益。蒋介石是为维护四大家族利益及期待国际关注干涉,尤其是英美。

又一说法:八一三事变由蒋介石挑起,为改变日本进攻路线。从北往南划分中国改为自西向东,沿长江向上。

② 期待国际(英美)干涉日本侵华。

- 1 -

③ 上海是我国东南的战略要地,是南京的门户,若失守,则日本可长驱直入。 ④ 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热潮,不允许蒋介石继续实行妥协政策,迫使蒋介石抗日。(被迫性、挑衅性) 淞沪会战的作用

①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有利于全国抗战的动员。一大批官员的英勇抗战,是可歌可泣的精神,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及将士的抗战热情。全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谢晋元;高志航、八一0、空军节)

② 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不畏强暴、反抗外国侵略的精神。

③ 三个月的战斗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④ 掩护了沿海各省工业、物资、团体、学校、机关及人民群众的内迁和疏散,促进了大后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就合作具体内容等问题先后进行了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六次正式谈判。包括红军改编、苏区改制问题、国共合作形式问题、共同纲领问题。由于国民党多次设置障碍,前四次谈判无实质性进展,至七七事变爆发开始转变。 1. 红军改编问题P201

中共:红军可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但由中央领导;在编师问题上,红军改为四个师,设司令部,由朱德、彭德怀担任正副司令。

蒋介石:收编红军,由国民党领导;红军编为2个师,取消司令部,设政训处,由周恩来、康泽担任。

最后,红军编为三个师,每个师1.5万人。保证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37.8.25 中共中央军委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副指挥。

9.12 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

2. 关于陕甘宁边区问题

中共: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行政区,表示接受南京政府(行政院)指导;改变体制,推行中央统一法令;人员方面,由中共民主选举,后由国民政府决定。 蒋介石:人事安排问题,派人担任主要职务(主席);隶属问题,由甘肃省领导,只许隶属地方,不许隶属中央。

3. 国共两党关系

国民党虽然承认共产党的合法性,但未给予平等地位,表现在: ① 国共合作形式

国民党:“收容”共产党,反对中共提出的两种合作形式(民族联盟;党内合作),蒋介石主张由国共两党联合,组成国民革命同盟会,由蒋介石担任主席,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② 发表国共合作宣言问题

蒋介石反对两党联合发表宣言。

1937.9.22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宣告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不同之处: ① 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

- 2 -

第一次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第二次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极少数卖国贼外,其他各政党皆投入抗战中。

民族性导致了复杂的阶级性(各阶级对抗日态度不同,之间既有联合又有斗争) ② 是国共两党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在第一次合作时期,拥有几十万军队但未控制全局,仅有广东一省。中共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双方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③ 无固定的组织形式和无共同纲领的合作

第一次以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革命联盟为组织形式。

第二次,由于国民党的干扰和阻碍,未达成两党共同承认的共同纲领及未形成固定的组织形式,而是形成了特殊的形式:“互相承认,遇事协商”(“东方手续”),齐商解决问题,若意见不一,各行其是。这种合作方式在之前是少有的。

既无纲领,也无组织,为国民党提供了方便反共,增加了合作的困难。 ④ 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处于一个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一战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列强态度统一,敌视中国革命。 国内,由反对所有列强发展为仅反对日本;

从国际范围来说,英、俄等反法西斯政权逐渐形成,与法西斯对峙。英俄等希望国共合作抗日,牵制日本力量。由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需要时间,这增加了国内政局演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影响国共斗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意义:给予中国革命广大深刻的影响,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正面战场的抗敌与敌后战场的开辟

一、 正面战场防御作战

1. 忻口抗战和太原失陷

1937.8.20 国民政府以军政委员会名义发表《战争指导方案》和《军队战斗序列》,确认采取持久战的方针,即以空间换取时间。以一部分兵力在华北牵制消耗敌人兵力;主力在华东淞沪长江方面巩固首都;以最少量兵力在华南。 全国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七级:

军事委员会——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师。 全国战场分五个战区:

一战区:辖平汉、津浦路北段地区,司令长为蒋介石; 二战区:辖晋察绥地区,司令长为阎锡山;

三战区:辖苏浙地区,司令长为冯玉祥,在淞沪会战后由蒋介石接任; 四战区:辖闽粤地区,司令长为何应钦;

五战区:辖鲁南和苏北地区,司令长为蒋介石,后由李宗仁接任。 随着抗战的发展,战区划分也不断调整,后发展为十一个战区。 日军战场分为华北战场、华中战场。

日军占领平津后,调集兵力,分平绥路(晋察绥)、平汉路(河北、河南)、津浦路(山东)三路发动进攻。其中夺取山西是日军在华北作战的主要目标。

原因:山西四面环山,北为恒山,南为中条山,东为太行山,西为吕梁山。华北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若中国军队占领山西,对在华北日军形成正面威胁;若日军占领,向南可向河南进攻,向西可向山西进攻。

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四大会战之一及国民党在华北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一次。

- 3 -

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日军总兵力14万,中国军队28万。国民党分北线、东线作战。负责忻口战争的为卫立煌。

1937.10.26 娘子关失陷。

11.8 太原失守。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场已基本结束。此后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刘峙、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不做抵抗。 1937.12.27 日军占领济南。 1938.1.10 日军占领青岛。

在华北战场,尽管节节败退,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 南京陷落和日军大屠杀(华中战场)

南京与上海之间的两条国防线:锡澄线、吴福线。 日军分三路进攻:

1937.11.19 宣布迁都重庆,但先迁往武汉。 蒋介石相继召开三次军事会议。 唐智生留守南京。

1937.12.7 日军对南京发动全面进攻。 12.12 国军开始撤退。 1937.12.13 南京失陷。

1949年,远东法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数据为30多万。 二战“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30万)、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50万)、广岛长崎原子弹(20万)。

3. 台儿庄大捷与徐州会战

日军为连接南北战场,进攻徐州,而后西进,南下进攻武汉,实行以夺取徐州为主要目标的作战计划。

1937.12 南北夹击,进攻徐州。

一路:青岛——临沂——台儿庄;另一路:济南——滕县——台儿庄。

在台儿庄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说明国民党若指挥得当,仍能取得胜利,但未彻底挫败日军计划。

1938.5.19 徐州失陷。日军沿陇海线向西。 1938.6.6 开封失陷。

4. 武汉会战和广州失守

日军进攻武汉的目的:武汉为国民党政府所在地;两湖地区为重要粮仓。

武汉会战利用周边丘陵、湖泊等自然地理来消耗敌人兵力。因此,战场并非在武汉,而是在武汉的外围地区。

双方兵力:100万多VS40万多。

战争从1938年6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 1938.10.21 日军占领广州。

1938.10.25 国民军撤出武汉,迁往重庆。

日军虽占领武汉,但未达到使国民党政治上投降的目的。

以武汉会战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4 -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在中共抗日政策指导下,抗战比较积极。这一时期,国民党组织了四大会战,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意义重大。 ① 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粉碎中国的狂妄计划。

② 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抗日民族运动的高涨。民族灭亡面前,国共两党以大局为重,互相配合,积极抗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全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一致,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进程。

③ 为掩护全国由平时状态逐渐转入战士状态,为实现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使国民党赢得了15个月的时间,保障国民党的政治机构和军队主力逐渐西移,并使部分经济和文化设施由沿海迁至内地,从而有可能在大西南、大西北建立新的战略基地,使持久抗战得以实现。 ④ 吸引和牵制了敌人的主力,消耗敌人兵力,为帮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提供了条件。

⑤ 广大爱国官兵为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与敌奋战,英勇牺牲,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篇章。

最终仍是溃败,失去13个省。 大溃败原因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力量悬殊。日本当时是较发达的工业军国主义国家,其武器装备、军队训练和素质等方面处于优势,中国是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观原因:

① 推行片面化抗战路线,不敢充分发动群众,实现全民族抗战,这是正面战场屡遭挫折、带有长期性和一贯有的重要主观原因;

② 仓促作战,准备不足,有时“战”和“举棋不定”,做事坐失良机;(如宋哲元 七七事变)

③ 在国民党军队内,中央军和地方军矛盾重重,派系门立,互不协调,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影响战斗发挥;

④ 实行单纯的消极防御,常常被动挨打,一旦被敌突破一线就引起前线动乱和崩溃,使敌长驱直入,结果人伤地失;(如太原会战中,娘子关一失守,忻口战线崩溃) ⑤ 部分将领腐败无能,畏敌如虎,不战自溃。

二、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 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就如何进行抗战、指导抗战,国共两党存在两条根本不同的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反对和压制人民的抗日行动,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使抗战的胜利成为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胜利。 中共:全面抗战,即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力量,开展人民战场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根本分歧: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抗战。

1937.8.22—8.25 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中国已进入抗战新阶段。为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会议于是向全国人民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P207

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也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救国纲领。 还制定了党在新阶段的具体行动方针。P207 四项 关于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必须坚持中共的抗战策略。

洛川会议是由第二次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重要关头。会议正确地规定了党的基本

- 5 -

任务和基本政策,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的正确方向。从而为实现中共对抗战的领导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937.8.25 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0.20 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 1938.1 新四军军部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军长叶挺。 向皖南集中,建立敌后根据地。根据洛川会议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游击队、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战略转变。

八路军在华北开展敌后根据地,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① 1937.9 八路军主力进入山西——1937.11 太原失守

八路军在华北部分地开展战略转变阶段

主要是部分发起群众,开展游击战。在战略上积极配合国民党进行太原会战。

1937.9.25 平型关战役(林彪指挥)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陈锡联团 阳明堡机场。

② 1937.11 太原失陷——1938.4 打破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

八路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敌后山区建立根据地,开辟敌后解放军战场。 晋察冀根据地(在华北第一个敌后根据地,也是最大的,聂荣臻)、晋冀豫根据地等。 ③ 1938.4 中共中央发出对中原游击战争指示——1938.10 武汉失守

八路军以山区根据地为依托,实行分兵向平原及广大敌后战场发展,使敌后战场及敌后根据地不断扩大。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 第一二支队 以茅山为中心 苏南根据地 三 皖南根据地 四

共开辟了晋西北、晋冀鲁等根据地。

八路军由3万人发展至15万人,新四军由1万多人发展至2万多人,初步显示出游击战的重要地位。

3. 毛泽东论持久战

将建立根据地和游击战作为持久战的依靠和战争的主要方式。

1938.5 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指出在抗战中,游击战不仅是战术问题,还是战略问题。原因: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这个国家被小而强的日本所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

游击战在持久抗战中有特殊地位。

1938年5、6月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横行一时,中国的抗战不可能速胜,但敌人受其他三点制约,我方有其他三点优点补充,通过时间的推移,经过持久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亡国论只看到第一个弱点,速胜者则不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二者都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客观进程,即战争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

- 6 -

个阶段,论述了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

4. 中共反对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斗争

右倾投降主义是对国民党本质缺乏认识,对统一战线缺乏信心,对国民党产生排斥。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为纠正王明错误,统一全党思想和步伐,确认战争新阶段的战略,1938.9.29—11.6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王稼祥从共产国际带来指示,由信任王明转而信任毛泽东。

会议强调,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批判“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号召全党同志认真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责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中国作风和气派。会议还通过了几个关于组织建设的文件。撤销中央长江局,设中央中原局(刘少奇)和中央南方局(周恩来为书记),王明留延安。

六届六中全会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王明本人未承认错误;王明的错误在党内的影响未肃清)。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为坚持持久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基础。

至延安整风才完全克服。

三、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1.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

1938.3.29—4.1 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改进党务和施政方针问题,制定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等一系列重要决议。 关于改进党务:

① 大会决定改总理制为总裁制,设总裁、副总裁各一人,由蒋、汪担任; ② 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蒋介石为团长,简称“三青团”; ③ 设立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扩大特务机构,陈立夫为局长; 关于施政方针:

① 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等决议案; ② 决定设立国民参政机构(国民参政会)。

《抗战建国纲领》为大会所制定的最重要文件,也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所制定的一个全面政治纲领,这个纲领除前言以外,分为总则、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教育七项,共32条。详细内容P214

在总纲中特别规定抗战建国要以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和蒋介石“领导之下”。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 评价:

可取之处:其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抗日,某些主张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致,若国民党能切实实施,对抗战将起到极大作用。中共中央采取积极赞同和拥护态度,并推动其实施。 严重缺点:

① 强行规定全国抗战力量都应在本党和蒋委员长领导下,片面要术全国人民集中意志、统一行动;

② 将人民的民主权利限定在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准则;

③ 给国民参政机关以咨询能力,无决策权,表明国民党“一党专政”、“专制独裁”。

此纲领具有两面性,既有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又有企图包办抗战,排斥人民力量的意图。

- 7 -

1938.7.6—7.15 第一届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在汉口召开。大会选举汪精卫、张伯苓为正副议长。

2. 陶德曼“调停”

陶德曼为德国驻中国大使。

蒋介石一方面抗日,另一方面企图以和平方式调停,并将希望寄托在西方大国。 1937年,蒋介石频繁接见各国大使。对英美调节失败后,转向德国。 1937.7 德婉言拒绝。

淞沪会战后,由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失败,日本企图联合德国、意大利。日本提出《七项议和条件》。

1937.12.13 日本占领南京,日本追加四项条件。蒋介石不肯接受这些“亡人亡国”的条件。调停无结果。

1938.1.16 日本政府发表《第一次近卫声明》。“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表示要建立傀儡政权,两国外交关系冻结。

第三节 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和蒋介石集团的倒退 一、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

1. 相持阶段到来

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场扩大、战线延长,日军兵力不足、物人不支、民心不顺等问题暴露出来,已无力大规模战斗。

中国军队经过英勇抵抗,虽粉碎敌军但仍节节败退。人民武装力量发展有限,还不具备战略反攻的条件。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2.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

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其进攻矛头主要指向国民党,军事打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

随着战争深入,日军占领武汉后,日本将军事打击重点由国民党正面战场转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军事打击为主转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经济上,榨取邻县的资源,利用中国人力物力“以战养战”。

为贯彻新政策,1938.11.3 日本发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日本提出希望分担“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并宣称:“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抗日),更换人事组织(蒋下台),取得新生的成果(傀儡政权),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明确修改了第一次近卫声明中“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

1938.12.22 日本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重申过去提出的“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

1939.2 日方公开声明“尊崇蒋介石上将的地位而给予崇高位置”,改变了第二次近卫声明中的“更换人事组织”的态度。

日本几次的公开声明,从否认国民党到肯定国民党,侵华政策改变。

二、 汪精卫集团的叛乱投敌

汪精卫的职务:国民党的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和国民参政会议长。

汪精卫为亲日派,主张妥协投降,宣传“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组织“低调俱乐部”,

- 8 -

以反对抗日、反对国共合作为宗旨。

1938.3 汪派高宗武去探求日本意图。

7—11月 高宗武、梅思平等,讨论、拟定具体行动计划。 12.18 汪等离重庆,抵昆明。 12.19 至河内。

1938.12.29 汪发表艳电响应,宣称愿以近卫三原则与日本作“和平之谈判”。这是公开叛国投敌的宣言书。表明汪已由亲日反战主和走向公开叛国投敌的道路。

1939.1.1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永远开除汪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之后进行游说工作,游说不成改谋杀,误杀汪秘书曾仲鸣。

1939年5月初,汪从河内秘密回到上海。致力于“中日全面和平”和“国府还都”(在南京建立伪政府),并声称与蒋断绝关系。

1939.8.28 汪在上海召开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伪六大)。取消总裁制,汪自任主席,坚持“和平建国反共”。

1939.12.30 签订《日汪协定》秘密协定(即《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 主要内容:中国承认调整关系前日本侵略的既成事实;中国承认日本将要发生的新的侵略事实。

因权力分配不均,高宗武等在香港将秘密协定泄露。

1940.11.30 由阿部和汪精卫签订《日汪基本关系条约》(全称《日本国与中华民国关于基本关系的条约》)。所谓基本关系条约就是把日汪之间的秘密协定改为正式条约。

1940年,汪与两大傀儡政府(北 王克敏;南 梁鸿克)在青岛会谈,合并政权。 1940.3.30 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问题一:汪在1938.12.18发表艳电至1940.3.30才成立伪政府原因。日本方面对汪的才能并未完全信任,仍在开辟与重庆政府沟通的路线,进行秘密谈判,欲争取蒋介石。 问题二: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

① 蒋汪在政治主张上有分歧。主要表现在:抗日还是亲日;容共还是反共。 ② 汪企图争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力。 ③ 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

日本诱降政策是汪叛国投敌的外因;汪民族主义的失败和卖国投降主义日趋膨胀是内因。蒋介石抗战的两面政策(军事抗战、和谈)也为汪提供条件。

三、 相持局面中的正面战场和国民党的反共活动

1. 相持阶段初期的正面战场 A.华南地区

日军欲切断中国外来战略物资的通道,加强对中国海岸线的封锁。 1939.2 侵占海南,广东汕头、潮州、深圳等地。

为切断广西南宁至越南的通道,1939.11 日军进攻南宁,发动“桂南战役”。在桂聿明指挥下取得昆仑关大捷。 B.华中地区

以武汉为目标,控制长江下游的交通。

1939.2 发动对南昌侵略,南昌沦陷,际安宝殉国。但皖南、鄂北等对日军仍形成威胁。 1939.5 发动“随枣会战”;1940.5 发动“枣宜会战”(“襄宜会战”)。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阵亡。

1939.9—1941.9 先后两次进攻长沙,两次大规模长沙会战。 1939.11—1940.3月底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冬季攻势”。第一、三、五、八、九等

- 9 -

战区,向日军同时发动攻势,击毙日军数万人,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最惨重的失败:1941.5 中条山战役。我方伤亡7万余人,日方仅2800余人。

2.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① 由于日本侵华政策改变,加紧对国民党诱降;

② 英美等为维护在华利益,缓和对付欧洲紧张局势而亲日,对国民党劝诱; ③ 国民党在战争中失败和仇视共产党情绪的发展。

1939.1.21—1.29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召开。这是国民党由联共抗日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转变的标志。

全会声言“坚持抗战到底”,蒋介石对其的解释为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态。实际上是承认满洲国,东北可以不要,华北也可仅维持形式上的统治,只要能保存中华南就可以罢战言和。这是对日妥协的表示。

主要议题:整理党务;研究如何与共产党作积极之斗争。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设立专门的防共委员会。 制定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法令。 五届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内政策由联共抗日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转变,即相持阶段国内形势的特点。

1939年冬—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集中在: 陕甘宁地区 侵占五座县城;

山西 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 冀南(河北)太行山地区 1940年春。

中共方面,1939年,毛泽东提出实施自卫的军事原则。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 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

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党内存在“左”倾向,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即将失败,国共合作即将破裂。部分人过分看重国民党的反共,而忽视了中日民族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只讲斗争。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党内也存在“右”倾向,不敢与顽固派(蒋介石集团)作斗争。 为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1940年3月和12月,先后写了《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论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和方针,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发展中间势力(中心环节):发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民族运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原因:中间势力往往可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共投降政策。我们对顽固派,一方面,尽可能地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面,团结他们共同抗战;另一方面,同他们的反共投降作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的坚决斗争。这就是我们对付顽固派两面政策的革命的两面政策。 三个原则:

“有理”:自卫原则,体现斗争的防御性; “有利”:胜利原则,体现斗争的局部性; “有节”:休战原则,体现每个斗争的暂时性。

- - 10

这些策略和方针是对马列主义策略思想的重大发展,维护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 共产党全面阐述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国民党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不仅采取军事手段,还利用宣传武器,大肆渲染反共理论。代表人物:叶青。

1939.10.12 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又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应建设怎样的国家作了系统的归纳。 主要内容:

①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五四运动为界,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领导权问题。 ②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中间不允许穿插资产阶级政权。

③ 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这个政权的构成形式。

经济纲领: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改为国有,发展国营经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文化纲领: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④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 这三篇文章发表的意义:

① 完整地科学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标志着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完全成熟。 ② 有力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从理论上粉碎了他们对共产党的进攻。 ③ 极大地帮助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为党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指导和促进抗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三、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重要战场

日本为确保其占领地区及稳定后方,日方抽调了一半的侵华兵力和伪军对付敌后战场。手段有经济封锁、军事进攻等。由此,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重要战场。

对敌后战场的进攻集中在华北。

1939年春,日本在华北实行“治安肃正计划”和“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压缩和包围根据地)。

1939年—1940年,日本发动多次扫荡,既有千人以上的扫荡,也有万人以上的扫荡,使用兵力5000万人以上。中方也进行了反扫荡斗争。 百团大战 1940.8.10—12.5 由彭德怀指挥 发动目的:

① 影响全国战局,用事实驳斥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谰言; ② 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破坏铁路;

- - 11

③ 拖住日本进攻西安、重庆、昆明的后腿,防止切断西北国际交通线(实际上对敌人的动向作了错误的分析)。

1940年7月下旬,发起百团大战的命令。战争分三阶段: ① 1940.8.20—9.10

中心任务:交通破袭战。进攻重点是正太路。目标是华北一切铁路。因日方无准备,战争一开始取得了重大胜利,达到预期目的。 ② 1940.9.20—10月上旬

重点是消灭交通线两侧的根据地,深入敌后根据地的敌伪据点,扩大第一阶段战略。 ③ 1940年10月上旬—12.5 任务是防守,粉碎敌人的扫荡。 百团大战的意义:

① 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② 用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③ 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阻滞了敌人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

四、 皖南事变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皖南事变

第二次反共高潮将反共重点由华北移至华中。 1940.7 国民党《中央提示案》(关于陕甘宁、削减八路军新四军兵力、移兵力至冀察哈等被划分的作战区域),这是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先声。

1940.10.19 “皓电”P226 这是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 1940.11.9 “佳电”驳斥??

1941.1.4 新四军北移,至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 1.14 新四军阵地完全被占领。 1.17 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军长交付“军法审判”。

至此,这次反共摩擦达到顶点。 1.18 周恩来在《》 P227 1.20 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1.22 毛泽东??

蒋介石的行为受到全国人民、苏联和英美等国政府的抨击,政治上被孤立。

1941.3 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为掩饰皖南事变,蒋介石要求共产党参政员出席。中共方面提出临时办法12条。蒋介石被迫退兵。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五、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因皖南事变,中间党派增强了争取民主和加强团结的要求。 1941.3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其前身是1939.11.23在重庆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因国民党顽固派对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肆行高压政策而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会。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会是中间党派的初步结合。 1941.3.19 P229 9.18 10.10

- - 12

张澜担任主席。形成三党两派。

1942年初,沈钧儒加入同盟。三党两派发展为三党三派的政治集团,党内的无党无派人士占了百分之七十,为大多数。

1944.9.19 为适应发展民主运动的需要,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这是中间势力政治态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中间势力不再像抗战初期,信任蒋介石,寄希望于国民党,而是逐渐与蒋分歧与对立。也反映了共产党的威望进一步扩大。

第五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艰苦抗战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及其影响

1941.12.8 日本偷袭珍珠港。日本对美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1941.12.8 英美等国相继向日本宣战。12.9 中国对日宣战。 1942.1.1 英美苏中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1) 使中国人民的抗战势力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同情和援助。

中国战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政府改变了以往对待中国抗战的态度,开始积极支持抗日。具体表现:

① 在国际上,美国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争取大国地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如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时的签字顺序。

② 在军事上,决定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本土、越南、泰国及缅甸的北部。1942.1 中国战区在重庆成立。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P251 “飞虎队”队长 陈纳德——航空支援;“驼峰飞行” 经过印度进入中国,因缅甸地面运输线被切断。

③ 在经济上,1942.2 美贷款5亿美元给国民政府,并不提偿还办法。英国贷款5000万给国民政府,以供中国政府作战和??需要。

④ 在政治上,为抵制日本“盟国内部不平等”的宣传,英美放弃在华的特权,重新签订条约。

1942.10

1943.1 分别在华盛顿、重庆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P252 1943.4—1947.3 先后与巴西、比利时??P252 旧约的废除,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坚持抗战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新约也并非是完全平等条约,并未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A 旧约废除后,中国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条约上、法理上的许诺,英美实际上?? B 不平等条约只是基本上废除,并非完全废除,如“香港九龙”

C 中美间废除旧约不到5个月,1943.5.21中美又签订了《关于处理在华美?人员刑事案件范文》。不属于中国法律刑事管辖,已经废除治外法权的变相?? 2) 使日本在战略上处于极大的被动。日本应付太平洋战争,不得不减少在中国的兵力及减轻对中国战场的压力。客观上策应了中国抗战的有利地位。

消极影响:由于英美参战,蒋介石依靠英美、保存实力、坐等抗战胜利的消极等待思想进一步发展。

2. 远征军入缅作战

- - 13

入缅作战原因:1942.3.8 日军占领仰光。切断地面物资运输的入海口。为恢复及维护国际交通线,应英国政府的请求(缅甸为英属殖民地),组成10万人远征军。

“仁安羌大捷”P251 最后失败。

失败原因:中英两国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中方是为恢复国际交通线,英方“弃缅保印、保存实力”。

1943年,第二次入缅作战,最后胜利。

3. 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战争

为牵制中方兵力南下支援英军,1941.12月下旬,日军向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方取得胜利。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日方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惨重失败。

意义:其胜利不仅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部队的巨大鼓舞、提高盟军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南方的作战有重大意义,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2.5.15 日本发动浙赣战役。

6月底7月初,日军侵占弋阳、横峰,破坏机场,打通浙赣线。只剩一部分军队留守金华武义(矿产资源,炼钢)。 1943.5 鄂西战争??。

从浙赣战争至1944年上半年,在正面战场,双方处于“互不相扰”的休战状态。 蒋介石在这一时期做的两件事:

① 派50万军队对陕甘宁地区实行包围,准备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但未酿成大规模军事冲突;

② 纵容部下投向日寇,即“曲线救国”。

曲线救国:国民党指使部分官员或将领率部投向日寇,充当汉奸或伪军。然后由他们打着伪军的旗号,配合日寇,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以达到消灭或严重削弱共产党的根本目的。但在抗战时期公开宣扬投敌??是不得人心的。于是找了一块遮羞布,美其名曰“曲线救国”。 至1943.8 共有高级官员78人(中央委员20人;将级军官58人);投敌军队50万,占伪军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二。

二、 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

1. 解放区面临的困难

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原因: 1) 日寇对解放区采取残酷手段和野蛮进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欲将中国作为后方基地,必先稳定后方。其表现为: ① 扫荡、进攻次数比以前频繁; ② 扫荡、进攻时间比以前更延长; ③ 扫荡、进攻手段比以前更狠辣(“三光”政策、“囚笼政策”等)。P257 ④ 把华北的“治安肃正运动”扩大为“治安强化运动”,在1941年至1942年间共进行了5次。

“治安强化运动”:将华北敌后划分为治安区(即敌占区)、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非治安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三种地区。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来实行不同的办法。在治安区内,日军以清乡为主,强化保甲制度,肃清内部抗日活动;在准治安区,以蚕食为主,将其逐步变为治安区;对非治安区,实行反复扫荡为主,实行“三光政策”,从根本上摧毁我??的生存条件。

2) 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封锁包围。

- - 14

表现为:蒋介石加强对解放区的军事包围(50万军队);经济封锁、物资方面(1940.9 对新四军停放军饷;1940.12 对八路军停放军饷)。 3) 连年的严重自然灾害。

在华北,连续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等,使物资方面困难。解放区的面积、人口、军队都缩小。1942年底,解放区人口由1亿缩小到5000万,八路军由40万缩小到30万,新四军由13万缩小到11.1万。另外,干部损失也较多。

2. 对策

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巩固根据地,中共提出“十大政策”。 ① 精兵简政

由李鼎铭提出,P260。减少非战斗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基层建设。 ② 减租减息

在经济上照顾各阶层利益,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 ③ “三三制”政权建设

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④ 统一领导、加强一元化领导 ⑤ 拥政爱民

在根据地大规模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抗”。 ⑥ 发展生产、大生产运动 例,南泥湾开荒。 ⑦ 整顿“三风”

即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

文风。

⑧ 加强对敌斗争 ⑨ 审查干部 ⑩ 时事教育

最重要的两项是:发展生产、整风运动。原因:分别从物质、精神上发展和巩固解放军

的两大保证。毛泽东将其喻为革命力量中的两个重要的“环子”。

P262、263

1943年后,解放区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 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

1944年起,敌后战场先后转入局部反攻,并取得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共对敌作战2万多次,毙伤敌军22万人,俘6万人,争取伪军反正3万人,攻克县城47座、据点5000多个,解放人口1200万。

1945年春,华南抗日军队、新四军、八路军发展至91万人,民兵22万,党员121万,解放区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万。为转入全面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二、 豫湘桂战役和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1.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P276

日称“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是自武汉失守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最大一次溃败,失城164座,机场等。

1944年4月中旬—12月初结束,分三个阶段:

- - 15

① 河南会战

② 湖南会战 衡阳保卫战,以方先觉投降告终,守城47天,为抗战中守城时间最长的一次。 ③ 广西会战

2. 国民党统治的日趋腐败 P277

① 政治上,加强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法西斯主义

1941.3 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召开。提出“全国党化”的口号、“全党特务化”(集中营、重庆)、加强书报管制、保甲制度。

1943.8 蒋介石接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将其权力扩大化,真正完成个人独裁。(手谕)

② 经济上,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以抗战为名,假公济私,横征暴敛,资本得到迅速膨胀,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3.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日趋高涨

国民党政治上独裁统治、经济上残酷掠夺和军事上的惨重失败,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自1944年起,国统区出现抗战以来民主运动的高潮。

至1944.9月前,运动弱点:力量分散,目标不明确,缺少明确的斗争目标。 三、

- - 16

① 河南会战

② 湖南会战 衡阳保卫战,以方先觉投降告终,守城47天,为抗战中守城时间最长的一次。 ③ 广西会战

2. 国民党统治的日趋腐败 P277

① 政治上,加强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法西斯主义

1941.3 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召开。提出“全国党化”的口号、“全党特务化”(集中营、重庆)、加强书报管制、保甲制度。

1943.8 蒋介石接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将其权力扩大化,真正完成个人独裁。(手谕)

② 经济上,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以抗战为名,假公济私,横征暴敛,资本得到迅速膨胀,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3.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日趋高涨

国民党政治上独裁统治、经济上残酷掠夺和军事上的惨重失败,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自1944年起,国统区出现抗战以来民主运动的高潮。

至1944.9月前,运动弱点:力量分散,目标不明确,缺少明确的斗争目标。 三、

- -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e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