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如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09-25 2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完全学分制下辅导员如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效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学生工作。完全学分制下的学风建设已经凸显了更大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成为辅导员一个重要课题。辅导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加强研究,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改变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不辱使命,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学风建设更好地贡献力量。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辅导员;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优良学风作为治学之本,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它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价高校的办学品味、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的学风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学风建设始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旨在从学生个性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分制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满足“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因为学分制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学年制的教学制度,两者在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培养规格、教育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学风的形成条件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随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流动性加大,传统以班级管理为主要阵地的学风建设框架被逐渐打破,教学模式在逐渐变化,这些都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高校辅导员兼具育人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要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学习及生活等。辅导员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身心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最直接、最频繁,其特殊的身份使得其在创建和深化优良学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新

的挑战,特别是完全学分制下的学风建设,已经成为了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把迈进大学校门作为其最高奋斗目标,认为大学就是象牙塔,是天堂,再也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和痛苦。大学之前,学生为了能够通过“独木桥”,不断地给自己加码,拼命学习,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本该拥有的课余生活。进入大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升学目标突然消失,老师和家长的外在压力也不复存在。大学之前过分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一旦跨过“独木桥”,从心理上极度渴望放松—下,还没有思想意识去树立大学的学习目标,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多数同学开始茫然失措,不知道上大学究竟为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不知道大学为了谁而学,要学什么;也不知道大学所学知识有何用处,锻炼能力抑或是兼职赚钱?于是,很多同学很快融入这种宽松的环境并沉溺其中。

不少学生要么根本就没有理想,认为只要能毕业,成绩好坏无所谓;要么觉得理想与现实与所学专业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实现,天长日久,理想也就被丢弃了;要么将来还很遥远,而且有很多不确定性,从而不愿意或者没意识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学习不求上进,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意志消沉,生活颓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状态。

2.学习生活不适应

在高中阶段,所有同学的时间被学校合理安排,从早到晚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小时,老师都安排好内容,课下有老师精挑细选的课外作业在等着,只要按照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就万事大吉。可是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环境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教学目标上来说,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取代了单纯的课本知识的学习;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大学的课堂容量更大,信息更密集,知识点更抽象,而且交叉学科明显增多;从教学方式上讲,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自学模式。

总之,大学学习要求学生更加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一时间多数

同学的学习不知该从何入手,从而开始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差异,因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另有部分学生在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不是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行业,受父母、老师、亲友影响,为了容易录取,或为了好找工作,盲目填报志愿。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受社会的职业选择、价值观及高年级或已毕业学生的消极影响。认为所学专业无用,是“冷门”专业或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由此对学习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很多学生开始向网络、小说等方面寻求逃避,导致沉迷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可有可无,对其随便学学即可,将来未必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更有甚者,在学习过程中带着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专业素质不高,对待专业知识,浮于表面,不去刻苦钻研和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

4.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和抵制诱惑能力

高考以前的学习阶段学生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被规划、被安排的。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依赖和监督,由于缺乏自控能力,理想和奋斗目标也不明确,大部分学生本着利用网络增长知识、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初衷购置电脑,却抵制不住网络的诱惑,逐渐沉迷于聊天交友、网络游戏等,在虚拟的世界里“乐不思蜀”,并不可自拔,将专业学习置之脑后,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荒废了学业。

5.时间分配问题

从单一的高中生活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过渡,使一些学生处理不好时间分配的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交友、学习与娱乐、学习与休息、学习与兼职、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影响了学习成绩。

比如,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因勤工助学不能协调兼职和学习的时间而影响了学习;有的学生参加了很多社团、任多个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从而频繁参加社团活动而出现上课迟到甚至旷课现象;还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和情感问题而耗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从而影响到了学习,等等。

6.心理和经济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学风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高校的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社会阶层。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成长经历、社会关系、教育背景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在心理、性格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现在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勤于思考、渴望成功,但部分同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力较脆弱,进入大学后面临竞争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甚至经济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一些学生出现了困惑、忧郁、失望、沮丧、恐惧等消极情绪,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自暴自弃。

学风包含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往往焦虑、固执、冷漠、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他们不可能有好的精神风貌,也不可能静下心来学习,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学风建设增加了难度。

(二)学校的问题

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和教学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如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仪器设备落后,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此外,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首先,高等教育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管理难度随之加大,整体学风欠佳。其次,师资短缺问题突出。高校扩招引起学生人数增加增加,师资相对短缺,必然导致现任教师授课负担加重,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下滑。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教师待遇偏低,不仅助长了教师队伍的“经商风”,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而且还影响了教师良好敬业精神的发挥和严谨治学态度的树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态度达不到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要求。他们对待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简单粗糙,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更严重的是对学生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上课时只管自己讲,疏于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考查,最终的考试抱着与学生“你好我也好”的态度草草了结。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环节相互脱节,教师的“教”不能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也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1]。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精英人才已经逐步转化为培养

大众适用人才。高考升学率的逐步升高使得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这是高校学风下降的一个社会原因。

学风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学风建设不可避免要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当前出现的学风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问题,而是与学校和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日益推进的今天,社会价值观处于一种浮躁状态,高校也难独善其身。从“快男超女”的造星运动,到“一夜暴富”的致富神话,媒体报道中充满了人生的“捷径”,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范文澜先生的治学名言,但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已经很少有学生能够坚持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由于受社会上分配制度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功利心较强,认为学好学坏没关系,依靠社会关系也能有好的前途,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学习上付出艰苦劳动。

二、完全学分制下学风建设的新问题

实行完全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实现竞争。但是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也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完全学分制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

(一)班级概念淡化,集体活动难于开展

学年制条件下,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的基层组织形式,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的有效载体。在学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学生思想问题主要通过班级范围的思想教育加解决,以班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确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纪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行学分制以后,随着“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自主选学”制度的推行,使得以班级、团支部为整体的活动相应减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科的交流随之增多,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上课时间辅导员无法找到学生,班集体活动又因场地、时间的频频冲突或人员不齐而无法有效进行,致使原有学年制下的班级概念名存实亡,学生中的班级概念、集体概念逐渐淡化。同时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界线,高校现行学生基层组织建设与学分制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el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