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近代史纲要考题

更新时间:2023-08-14 02:09: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由盛转衰:

一、政治:随着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君主专权的强化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在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各级官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日益昏庸腐朽,官场败绩与日俱增,政治日益黑暗,贪污贿赂成风。

二、经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依然是清朝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落后。

三、军事:军备废弛,军力衰败,军队丧失了包围国家,抵御侵略的能力,从明中后叶,中国不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文化: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文字狱,八股趋势等,遏制了人们思想的活跃性。

四、对外关系:清朝长期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实行行商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也使中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严重妨碍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六、没有抓住实际跟着时代实现工业革命,闭关锁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年,中华文明与欧洲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比已显示出难以赶上的差距。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什么:

主观上:

一、血腥残忍的屠杀,使无数中国同胞丧失了生命。甲午战争中日军血洗旅顺;南京大屠杀;沙俄军警制造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惨案;野蛮无耻的掠夺,使中国失去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圆明园被毁等。

二、政治上领土被分割,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领土完整;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行政主权;公使驻京,外国在华驻军—控制清政府。

三、经济上利用特权对中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经济命脉。巨额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协定关税,把持中国海关;设厂,开矿,修铁路等。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上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主张侵略有理,有功论,种族优劣论。其目的是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屈辱的外交——战败下的中国与资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大大小小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外交。

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列强侵华带来的战争,使得原本就十分贫穷的中国不仅难以持续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还使得我国的经济全面崩溃。

客观上:

一、在与资本帝国主义抗战的同时,中国不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

1、从政治层面来看。在与进行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于“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

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2、从经济层面上看。正是由于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迫使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从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这种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称作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在那里并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经济的条件。但是共产党制订与实施的包括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发放农贷,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不仅使抗日力量在贫困的地区得以生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又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从这点来看,这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3、从国家主权层面看。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诸多基本主权,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尤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已经独自与日本作战4年,并且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兵力。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二、八年抗战为中国赢得大国地位。

1、跻身四强之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6个抗击法西斯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联合国宣言》的签名是分两批进行的,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比其他国家提前一天签字,排在26个国家之首;其他22国则于第二天签字,并按国名的字母顺序排列。这种签名方式表明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正式出现在国际文件和国际舞台上。

2、频频出席大国会议。1943年11月,在开罗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同西方大国领导人坐在一起谋划世界格局,这次会议不仅为中国收复日本占领的领土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奠定了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

3、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1945年4月,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的代表共同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意志。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反对强权政治,强调国家和各族平等、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积极为弱小国家伸张正义,使中国在创建联合国中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被与会国一致肯定,中国被确认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进一步在国际法上确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三、八年抗战为中国洗雪百年国耻,带来新的国际合作。

1、废约高潮的掀起。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宣布取消美、英两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取消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终止该条约及其附件给予两国的一切权利等等。在美、英的影响下,其他在华享有特权的国家也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中国签订新约。

2、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由中、美、英首脑在开罗会议上发布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

国。”1945年7月在波茨坦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再次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这就在国际法上明确承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终于收回了台湾、澎湖等领土主权。

四、文化上,列强在中国进行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教育、出版活动,客观上,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带来新的科技革命科学方面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内容:书P47

洋务运动的成败及原因分析:书P48-49

结合一个案例谈谈洋务运动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军事: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方法,先后建立起一批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军事工厂,使中国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以军事工业的开展为契机,洋务运动开设了一些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通过西方新的洋枪洋炮的使用,西方近代化的军制与训练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随着西方近代战防思想的不断介绍,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断被注入近代化的内容。通过器物、教育与制度层面的互动,洋务运动在物质与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正如夏东元先生指出:“洋务运动,在一定意义上,即是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也就是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中心的相应的改革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近代化就是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赶超先进的发达国家的过程,洋务运动就属于这样的一个过程。一方面,对于中国自身来讲,它是清军使用原始的冷兵器的比例减少与近代先进火器使用比例逐步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从中外武器对比来看,它又是装备近代洋枪洋炮与铁甲战舰的清军,与列强的武器差距逐步缩小并想赶超西方的过程。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过程,为日后中国军事近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经济:洋务派的经济现代化事业,主要是创办民用企业。从1872年至1895年,洋务派共创办了民用企业87个<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第58页。>。这些企业,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几种形式出现。散布在交通运输、矿业、轻纺、船舶等行业中。与军事企业不同,民用企业采用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中国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经济领域内的现代化运动的推进,拓展了现代化运动的局面,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工业的基础,也为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中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在科学理论方面,从日心说到进化论,从概率论到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从化学元素到西方医学,都相继介绍到了中国。在技术知识方面,从新式织布机到作为原动机械的蒸汽机,从各种工作母机到新式的转炉和平炉的炼钢方法,从造船炮到电报、火车、轮船等等各种近代的技术知识,都不断地被介绍和引进中国,这一切都使洋务运动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育:洋务派创办的新式现代教育,是以同文馆的创办为起点的。随之,各种专门学校、技术学校都应运而生,出国留学也陆续派遣,形成了初始的新式教育结构。洋务学堂所学习的课程,不再是训诂、小学、四书五经了,而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英文、国际法等

具有应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因此,他们培养的也不再是八股士人,而是具有近代知识的专门人材。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办了百余所各种新式学堂和派遣上百人出国留学。通过这些途径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材。这些人才,活跃在当时中国的军事、外交、经济、文化领域和工矿企业中,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著名的如容闳、詹天佑、张德彝、刘步蟾、林永升等人,都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此外,洋务派所建立的新式教育体系,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也奠定了现代化中国教育的基础。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使朵不结果实的花”: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者,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因此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其胜利果实也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但从辛亥革命取得的功绩和整个中国革命来看,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法令、制度,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人民获得了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得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并且,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其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又是成功的,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由史实可知,辛亥革命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然后最后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人。诚然,从这一方面来说,辛亥革命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然而,固然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却不得不受制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与客观条件,所以人的美好愿望总是被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如此,历史的发展就不会是绝对的、完美的前进运动,而是呈现出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的态势。

所以,把辛亥革命后的种种怪罪于革命者是近乎残忍的不公正态度,也是对这种历史发展态势的无知和误解。如果我们承认历史发展的这种“不完美”,那么就必须容忍辛亥革命的种种不尽“今人之意”。若以时人之标准苛责前人,以今日之眼光看待历史,得出的无非是后见之明甚至诛心之论。

辛亥革命的成败及原因 书P67-74

纪念辛亥革命:

一、活动: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作品展在武汉开幕,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免费开放,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图片展,《中山装》纪念邮册在广东发行,史诗电影《辛亥革命》,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东京首演

二、评价:

在孙中山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非常有意义。从去年开始,各方面的人士都已开始在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辛亥革命100周年非常值得纪念和回顾,能进一

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缅怀民主革命先驱的光荣业绩,通过纪念活动,认识先烈志士们为中国富强所做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各党派爱国人士共同参与,促进团结发展。

让年轻人铭记历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中华民族的大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举行种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让我们年青一代能铭记这段历史,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文化理念,推动中国的进步发展。

三、意义

1、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历史,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引导青少年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2、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提高识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

3、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辛亥革命观

4、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更好的发扬和继承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辛亥革命精神。

5、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寻找共同点,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日本侵华事件: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19C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一二八事变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1937—1945年 中日八年抗战

影响中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一、历史问题

1、南京大屠杀问题。日本国内一部分人公然否认或美化这一历史事实。2000年1月23日,日本大阪府暨大阪市政府准许右翼势力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上演了一场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反华闹剧。公然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向历史发起总攻。

2、修改教科书问题。日本的教科书肆意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用所谓“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错误史观来教育青少年,并用来影响日本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很有可能把对以前战争了解甚少的青少年引上歧途,并再次引起亚洲各国人对遭受侵略的痛苦回忆。

3、慰安妇问题。日本政府矢口否认日本军队在战时到处设立慰安所,强征殖民地或占

领区的妇女。当后来一部分有良知的日本人出来揭露事实真相,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而得知的,日本政府才停止否认事实。后来日本政府虽然同意以政府的名义向受害者作出赔偿,但拒绝以政府的名义提供赔偿。这充分反映了日本政府不愿意面对这一不光彩的历史事实。

4、关于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是日本与中国及其亚洲多国关系中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从中曾根康弘到桥本龙太郎,日本头多位政府官员参拜过靖国神社。参拜靖国神社不是单一和孤立的一个问题,其实质也不在于“官方身份”还是“私人身份”,而他表现的是对于过去那场战争采取什么态度来对待,要向国内外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和导向。 而且,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都是选择8月15日,这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反映了参拜者本身的心态,他助涨和迎合了日本国内妄图否定侵略战争性质,为军国主义提供了一种思潮。

5、关于在中国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在中日战争中就日军对中国使用细菌战一事,日本已经批准了联合国指定的“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公约“,所以日本有义务清理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双方就该问题进行协商想幸存的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止于2000年,在中国,仅黑龙江省一地已经分别于40、50、60、70、80年代发生了约10起日本遗留化学武器泄漏造成当地中国公民严重人身伤亡事故。

二、现实问题

1、钓鱼岛问题。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然而近年来,日本政府已经公然提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并以政府名义在岛上修建灯塔等标志性建筑。

2、台湾问题。1997年9月,日美确定防卫合作新指针,指出日美军事防卫范围包括日本的周边事态。2005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会议”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

3、东海油气田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是因为中国东部沿海与日本的最长距离为360海里的特殊位置所引起的。近年来,我国东海油气勘探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丰富的海底资源,使得日本插脚争夺开发权。但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对“大陆架”的定议,广阔而平缓的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水下领域的自然延伸,日本无权参与开发,然而,日本却利用这个问题与中国争夺不休。

4、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2005年,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向联合国成员国散发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增加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也在全球掀起反对热潮。

中日关系现状:

1、中日政治领导层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根本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现今,以日本首相小泉为首的日本部分政要处心积虑要排除历史问题,他们要根据他们的历史观来强行撼动中日关系。日本借二战结束60周年和日俄战争100周

年之机,日本政府4月份批准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国会8月份发表删除侵略表述的《占后60周年决议》,10月17日,小泉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更多的是为了争取“遗族”的选票,其行为与日本政治的保守化无关。

2、政治军事上的重大形势变化,中日两国在政治上的重大形势变化,第一即针对日本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日本教科书等问题,在北京、目海、广州爆发了大规模涉日游行。第二个形势变化为12月关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在东亚峰会上,中国拒绝在各种场合安排中日领导人会晤。政治上的重大形势变化,促使在军事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形势变化,日美安保会谈首次将“台湾问题”列为共同战略目标;并于今年4月在日本本国外交蓝皮书和8月的防卫白皮书对“中国威胁”表示“严重关注”;10月,日美两国就军事一体化问题达成中期协议;12月22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称,中国加强军力“正在成为相当程度的威胁”。日本其在军事上的意图也更加的明显,其到处宣扬“中国威胁论”,以图挑起地区争端,扩充自身在的军事实力。

3、中日经济关系形势,中日在经济上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出现的“政冷经热”的现象,在现今的经贸合作方面,政冷经冷的现象也十分的突出。据数据统计,2001年以来日本对华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2005年1月至8月同比只增长了3.2%。在中国的外贸总额中,对日贸易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日本已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位,估计今年这种下滑趋势将难有好转。并在中日有关东海问题的争端虽几经谈判,但始终难有进展,日本经济产业省批准了帝国石油公司试开采东海油气田的开采的申请,并加快东海油气的开采进程。

4、中日文化及民间交流形势,中日关于文化及民间的交流在现今的形势发展上是值得肯定的。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扩大,两国就针对中国的团体旅游签证发放范围扩大到中国全境一事达成一致,日本访华人数、中国旅日人数、中国留日人数都在增长;遣唐使墓志在日本展览引起轰动;中国刮起福原爱旋风,中国的孔子、中国的民族音乐、汉语等中国文化元素在日本也逐渐火起来,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存在很大的困惑,中日之间缺少和谐、感人的话题,像上世纪80年代的《札幌之夜》类的文章见不到了。

中日关系趋势

一、中日友好的原则将维持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二、矛盾与合作并存将是两国关系的基本状况

1、中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但围绕历史、台湾、防卫、领土问题的摩擦还可能出现波折中日两国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要从大局着眼的必要性认识越发清楚,因为孰轻孰重还是明确的。

中国和日本的未来政治关系将在继续调整中得到发展,因为在没有零和效果的今天,争取双赢避免两败俱伤是唯一理智的选择。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困扰中日关系的四大问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防卫问题、领土问题,一个都没解决,也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围绕这些问题的摩擦,中日政治关系还会出现波折。

2、中日经济关系可望持续、快速发展,但日本将进一步调整对华经济政策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竞争性弱,近10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上升。尤其是2000年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更是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两国不仅贸易额有大幅度增长,日本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也改变了连续几年下降的势头,出现恢复性增长。2001年虽然出现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两国贸易额仍可望达到人们所预计的1000亿美元左右,再创历史新纪录。冷战后,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经济持续滑坡,日本一些人大肆宣扬“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担心中国成为日本经济上的对手,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希望中日经贸关系顺利进行,并企图在对华经济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干扰两国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以对华ODA为例,今后日本将继续把“支援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对华ODA的基本理念,但现阶段特别把“支援中国的市场经济化和民主化”作为重点。其调整趋向势必对中日关系的政治氛围和两国间经济合作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希望看到今后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更加宽广,发展趋势方兴未艾,两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会不断提高。

3、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但相互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将突显出来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与人民往来历史悠久,两国文化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进行文化合作有较好的基础,比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更容易一些。事实上,这个因素在1972年中日复交时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中日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将继续成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然而,中日之间相互了解不深的负面影响也突出地暴露出来。

三、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在 “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今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将持续增强,日本的国际作用也将不断得到加强。在这种双向同步变化中,中日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将得到调整。当前日本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牵制、侵略历史形象的影响、国内法律框架的约束。日本正积极争取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对外政治影响能力,力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及亚太多边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但其对华姿态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将进一步务实化和“普通化”。中日交往渠道将在年轻化和多元化变化中得到更新,交往方式也将呈现出“普通”化的倾向。新的交往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直至相对稳定。

四、两国关系的发展将受众多国际因素的制约

1、中美日三国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协调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一些建设性的作用。在新世纪,人们更加期望中日关系能受到美国的积极影响。然而,当前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仍在以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为后盾,在国际上采取强权主义。美国的强权政策不仅对全球,也给中日关系带来直接影响。中日双方均受到美国的制约,以致影响到双方的相互关系。

2、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起到相对降低中日关系的突出地位的作用。东盟的崛起对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走向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同东盟的三角关系在今后的时期内将是仅次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多边因素。这不仅为中日提供了参与多边外交的机遇,也为中日相互沟通协调提供了方便。

3、亚太多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共同利益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中日两国在政

治、经济、安全、文化诸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势必不断增大。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的范围,而向多边合作关系发展。

日本为什么不断侵略中国: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从日本方面来看)

1、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具有深厚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2、天皇制政体的保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3.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4、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得日本企业面临破产,经济发生大倒退,为了转嫁危机,获取原料和市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5、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法西斯思想经军内法西斯加以补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派统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通过实行国家总动员建立总体战体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维新”。

武士道使日本人强悍尚武,强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制的特性,加之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军国主义与从西方舶来的法西斯主义相交媾,又孕育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战、更加残暴、更富于冒险性侵略性扩张性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这样一来,日本就犹如一辆被恶魔操纵的战车,不可能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便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二、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从中国方面来看)

1、客观原因:中国的地理位置。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远东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中国、朝鲜与日本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同时因与欧美相距遥远,故尚未完全被欧美列强所控制。这几个因素都有利于日本。日本可以将军事力量全部集中于远东,全力展开对亚洲大陆尤其是中国的争夺。

2、由于中国国力衰弱,使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不堪一击。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表现在各个方面,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愚昧而不觉醒。从军事方面看,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

和甲午战争中所暴露的落后,实际上经历过明清两代长期的量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质的落差;并且,这种落后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组织指挥能力,官兵的军事修养、文化视野与自信心等各个方面。日本在中日实力对比上的显著优势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侵略野心,也使其全面侵华战争具备的切实的可行性。

3、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日本军阀觉得中国软弱可欺。日本在实力上的优势使日本具备了侵华的物质条件,崇尚以德服人的中华民族待人以和为贵,遇事处中庸之道,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平和善良,消极懦弱,因此中国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弱点更使日本军阀感觉中国软弱可欺。

4、中国的内乱和内耗给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内向性,所有的需求和因需求而产生的矛盾摩擦,都是从内部解决而不是通过侵略扩张寻求解决途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封建的中国必定是一个对外讲和平、对内讲斗争的国家,内部矛盾和内部斗争相当激烈。国民党内部的激烈的派系斗争,不仅给外敌以可乘之机,而且直接促使一部分民族败类投入日本侵略者怀抱,在日本人的卵翼下残害自己的同胞。

国民党在哪些方面败给了共产党:

一、先天不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党人并未掌握政权,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掌握了政权。1916 年袁世凯死了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到了 1928 年 12 月 29 日-东北易帜,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但也只是名义上而已。同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各地军阀的混战也为红军的成长和壮大创造了时间。 后来, 虽然不再有军 阀明目张胆的反蒋。但是,各地军阀依然与国民党中央同床异梦。抗日战争时期 50 万地方军投降日本当伪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军为了保存 实力而“出工不出力”以及后期的纷纷投诚,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国民党政权的先天不足。

二、不顾民生,得不到群众支持。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讲的是“民族、民权、民生”“平均地权”,但是,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资料,30%的农民完全没有土地,依靠当佃农为生;佃户要交纳 50%至 70%的地租,如此高的地租和其他苛捐杂税使上亿农民处于赤贫状态;政府开支主要用于军费,用于经济发展的比例很小,例如:1934 年至 1936 年政府开支总额只有 4%用于经济发展,而如此微薄的资金也浪费严重;严重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更使得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在内战时期,物价更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控制,政府对于民众的疾苦极其冷漠, 最终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

三、专制独裁。国民党口口声声要实行民权主义,立宪民主,给人民以权利。但是,纵观其统治大陆的 21 年时间,从来也没有实现民主。抗战之前,国民党囚禁七君子,暗杀杨 杏佛等民主人士,宣扬法西斯主义,宣扬“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抗战以后, 又暗杀李公仆等民主人士, 暗杀闻一多等知名学者, 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拒绝承认共产党 和民盟在行政院中行使否决权。进而挑起内战,解散民盟。

四、贪污腐化。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文官和军官控制了日本人和汉奸的财产。同时,工商业者战时随政府迁往西南而蒙受了巨大损失, 此时本应从接收日伪企业中得到补偿。但是,政府并不理会这些政治责任,而是让官员去接 收被占区的工业财产。 官员大多不懂企业管理, 因此卖机器和工厂往往比让它运转更为有利 可图。日本投降后的一年多,从日

伪手中接收的 2411 家工厂,只有 852 个恢复了生产。这 加剧了工业萧条。

五、领导无方。毛泽东所用四大野战军的指挥者: 一野彭德怀、 二野刘伯承、 三野粟裕、 四野林彪, 是共产党当时最为优秀的 4 位军事家。而国民党在任用将领方面,则明显表现出不如共产党领导有方,蒋介石不善军事指挥, 却又擅权专断, 一意孤行, 不听从好的建议。 因而国军的最终决策往往都是错误的决策,错失人才,用人不当等等领导无方的事又构成国民党失败的又一因素。

六、组织涣散。国民党内鱼龙混杂,大批军阀、贪官、恶霸、土豪、劣绅甚至黑社会人 员混入党内,严重损害了其形象。

七、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国民党内有 CC 系、政学系、复兴社、桂系、改组派、宋子 文系、孔祥熙系、何应钦系、孙科系等。各派之间争权夺利,正如复兴社领导人之一刘建群 所说: “任何(派系)斗争都不是由政策分歧引起的斗争,而是为了饭碗的斗争。

八、忽视青年工作。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外有强敌,内战不止, 民生凋敝,贪腐横行。进步青年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是很高的。但是,国民党一直拒绝青年 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直到 1938 年才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1947 年又与国民党合并。反观共产党,从 1921 年建党时就开始组建青年团,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组织,因而吸引了大批 进步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共产党吸引了青年,也就掌握了国家的未来。

九、情报工作不力:国民党往往是凭借裙带关系发展成员,而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这 就使得大批共产党谍报人员进入了国民党核心部门。获得重要军事信息。

总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尽失民心,焉能不败?

国民党失败原因分析(与共产党对比):

1、力量对比: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2、士气民心:解放军打仗神勇,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政权性质: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 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将帅素质: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

中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书P193

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分对中华民族来说则是战争和灾难。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

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4、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表现为: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工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当今的两岸关系: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 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

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e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