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海)

更新时间:2023-09-22 20:45: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 月 日

2008 上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 ,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 月 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 月 日

前 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至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邮政编码:200072),以便修编时参考。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参编单位: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主要起草人: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二○○八年 月 日

目 录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地面沉降监测 .................................................................................................................................................... 3

3.1 一般规定 .......................................................................................................... 3 3.2 技术设计 .......................................................................................................... 3 3.3 监测范围 .......................................................................................................... 4 3.4 监测网布设 ...................................................................................................... 4 3.5 监测设施建设 ................................................................................................... 5 3.6 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 6 3.7 监测精度 .......................................................................................................... 7 3.8 监测频率 .......................................................................................................... 8

4 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 .................................................................................................................................. 9

4.1 一般规定 .......................................................................................................... 9 4.2 监测方案 .......................................................................................................... 9 4.3 监测范围 .........................................................................................................10 4.4 监测项目 .........................................................................................................10 4.5 监测网(点)布设 ...........................................................................................11 4.6 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2 4.7 监测频率 .........................................................................................................13 4.8 监测预警 .........................................................................................................14

5 地面沉降防治 ....................................................................................................................................................15

5.1 一般规定 .........................................................................................................15 5.2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 .......................................................................................15 5.3 基坑降水工程设计、施工 ................................................................................16 5.4 地下水人工回灌 ..............................................................................................18

6 成果编制和归档..............................................................................................................................................22

6.1 一般规定 .........................................................................................................22 6.2 监测成果报告的编制 .......................................................................................22 6.3 设施竣工报告的编制 .......................................................................................23 6.5 资料归档要求 ..................................................................................................24

附录A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 25 附录B 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成井工艺技术要求........................................................33 附录C 回灌井堵塞的判别及处理.................................................................................................................. 37 附录D 回灌井的维修和保养...........................................................................................................................41 附录E 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竣工验收报告................................................................. 51 附录F 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报表样表 ....................................................................................................54

4.3 监测范围

4.3.1 监测范围应依据建设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等级、工程类型和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

4.3.2 根据监测目的、任务的不同,监测范围宜划分为常规监测区和重点控制区。无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资料时,可参考表5.3.1确定。

表4.3.1 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监测范围分区表

建设工程类型 止水帷幕完全阻断降水目的层 基坑 工程 隧道 工程 止水帷幕非完全阻断降水目的层 坑内降水 坑外降水 监测范围 3H 6H 0~3H 10H 2D 0~2C 2C以外 3H以外 监测范围分区 常规监测区 0~3H 重点控制区 - 盾构法施工的地下铁路、道路、管道、隧道工程 注:表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D为隧道底板埋深, C为隧道外径。

4.3.3 常规监测区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应符合现行上海市相关工程建设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

4.3.4 建设工程出现突涌、流砂等问题时,监测范围应适当扩大,以能控制地面沉降影响范围为宜。

4.4 监测项目

4.4.1 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地面沉降监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降排水量监测等。

4.4.2 监测项目宜依据建设工程类型进行选择,也可参照表4.4.2执行。

表4.4.2 监测项目表

建设工程类型 序号 1 2 3 4 监测项目 地面沉降监测 土体分层沉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 降排水量监测 基坑工程 √ 〇 √ √ 隧道工程 √ √ - - 注:√应测项目;〇选测项目。

10

4.5 监测网(点)布设

4.5.1 水准控制网布设

1 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外应布设一等、二等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由基准点组成。

2 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准点应在施工之前布设,宜布设在监测区域之外可靠位置,观测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

2)基准点不宜少于3个;

3)可选用建设工程场址区附近的基岩标或不受建设工程影响的分层标作为基准点; 4)监测期间,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正常使用。 4.5.2 监测点(井)布设

1 基坑工程

1)地面沉降监测点应埋设至原状土,标头应低于地面20cm,应采用套管和井盖保

护;

2)地面沉降监测剖面宜垂直于基坑边界布设,剖面间距宜为50~100m,每侧边剖

面线不宜少于1条,并宜布设于基坑侧边中部。若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全部布设时,监测剖面不应少于2条;

3)剖面线上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宜从基坑边界起向外布设,点间距宜由密至疏布设; 4)常规监测区监测点布设技术方法应按现行上海市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5)重点控制区地面沉降监测点间距宜为10~20m。施工和降水对地面沉降影响较大

时,监测点间距宜取下限。必要时监测点也可适当加密,但点间距一般不宜小于5m;

6)降排地下水之前,应在基坑内、外布设与降水目的层同层次的地下水位监测井,

监测井过滤器底端一般不宜超过止水帷幕底端。基坑内监测井不应少于1口;基坑外监测井不应少于2口,宜在垂直基坑边界的方向上布设。井间距以能控制降水目的层的水位动态变化趋势为原则选用;

7)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为中等及以上危险性级别的基坑工程,宜在地面沉

降影响范围内进行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可采用分层沉降标测定,布设深度宜大于2.5倍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围护结构以下10m;

11

2 隧道工程

1)地面沉降监测点应埋设至原状土,标头应低于地面20cm,应采用套管和井盖保

护;

2)监测剖面应在隧道轴线两侧垂直于隧道轴线布设,剖面间距宜为1~2km。相邻

隧道掘进区间长度小于1km时,每个区间段布设的监测剖面不应少于1条; 3)剖面线上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宜从隧道轴线向外布设,点间距宜由密至疏布设; 4)常规监测区监测点布设技术方法应按现行上海市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5)重点控制区地面沉降监测点间距宜为5~10m,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监测点间

距宜取下限;

6)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应进行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可采用分层沉降标测定,布设深

度宜大于隧道底板下3倍隧道外径深度。

4.6 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4.6.1 监测技术方法

1 地面沉降监测

1)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方法,监测等级为一等水准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 2)应采用吴淞高程系统或独立高程系统作为监测的高程控制系统。 2 土体分层监测

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技术方法,监测等级为一等水准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 3 地下水位监测 监测技术方法同3.7.1。 4 水量监测

1)水量监测应包括排水量及回灌量的监测;

2)水量可根据观测的对象、现场条件和测量精度等选用流量表进行监测; 3)采用流量表进行监测的,监测技术方法同3.7.1。

4.6.2 监测技术要求

1 沉降监测

1)在沉降监测之前,应对基准点进行联测。监测期间,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

以检验其稳定性;

12

2)在工程施工之前,应对各监测点的高程初值进行测量,取两次合格的高程平均值

作为初值;

3)同一工程的监测,宜固定监测人员和仪器,并应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路线; 4)沉降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6.2的规定。

表4.6.2 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测量技术指标

监测网等级 一等 二等 注:n为测站数。

往返较差、符合差和闭合差(mm) 0.3n 1.0n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 0.45n 1.5n 2 地下水位监测

1)地下水位监测技术要求同4.7.2; 2)水位监测精度应为±1cm。 3 水量监测

1)水量监测技术要求同4.7.2;

2)当采用流量表进行水量观测时,观测精度不应低于0.1m3。

4.7 监测频率

4.7.1 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的监测频率宜按照表4.7.1执行。

表 4.7.1 监测频率

建设工程类型 工况描述 基坑降水、开挖到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1周 基坑工程 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1周到地下结构施工至±0.0标高 地下结构施工至±0.0标高之后 应测项目监测频率 每2~3天监测一次 选测项目监测频率 每2~3天监测一次 每周监测1~2次 每周监测1次 每周监测1次,之后逐步减少频率 每半年至少监测1次,沉降敏每周监测1次 每月监测2次 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 隧道工程 隧道掘进施工结束后 - 感区域加密监测,沉降相对稳定后,每年监测1次 - 13

4.7.2 监测频率可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年平均沉降量和建设工程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4.7.3 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超过预警值时,应适当加密观测:基坑工程连续3个月的地面沉降月平均变化量和隧道工程连续3年的地面沉降年平均变化量小于1.0mm时,可停止监测。

4.8 监测预警

4.8.1 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值应由累计变化值控制,并应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要求和地面沉降发育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4.8.2 常规监测区预警值应按现行上海市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

4.8.3 重点控制区预警值宜依据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要求、建设工程场址区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对地质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程度以及重要建(构)筑物和设施的保护要求等因素,由建设方会同地面沉降防治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组织专家论证,综合确定监测预警值。当无具体预警值时,可参照表4.8.3执行。

表4.8.3 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重点控制区监测预警值

工程类型 基坑工程 三隧道工程

地面沉降累计值(mm) 6~8 5~7 4.8.4 基坑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地面沉降预警值也可由降水目的层水位观测值进行预警,通过控制地下水位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标。

14

门,迅速打开放气管阀门,放尽反应气体后,关闭放气管阀门,使盐酸在井内封存24~72小时;

5 取出注酸管,再用空压机和活塞反复冲洗,直至过滤器上化学沉淀物抽出,水路疏通为止。

C.4.5 铁细菌堵塞处理方法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1 在井水中分别加入3%浓度的过氧化氢(1m水中加入1/1000m)和10%浓度的亚硫酸钠溶液(1m3水中加入0.02m3);

2 采用回扬与加压回灌反冲方法,疏通过滤器水路; 3 采用经曝气和锰砂过滤预处理后的回灌水进行回灌; 4 每天定时回扬,保持过滤器水路畅通。

C.4.6 硫酸盐还原菌堵塞处理方法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1 连续(8~10天)定时向井中通纯氧;

2 在井水中加入3%浓度的过氧化氢(1m3水中加入1/1000m3); 3 采用回扬与加压回灌反冲方法,疏通过滤器水路; 4 每天定时回扬,保持过滤器水路畅通。

3

3

40

附录D 回灌井的维修和保养

D.1 维修保养的目的

D.1.1 疏通过滤器及其周围填砾层和含水砂层孔隙的地下水通道,防止回灌井堵塞,保持回灌井正常灌水功能。

D.1.2 进行回灌井维修,防止管井和泵管的锈蚀,磨损、井管出砂、井周地面坍塌和确保电动机的正常使用。

D.2 维修保养的内容

D.2.1 回灌井的常规维修保养,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深井泵电动机的维修保养; 2 深井泵维修保养;

3 过滤器网堵塞物质和沉淀管沉积泥砂的清除。 D.2.2 回灌井特殊故障的检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突然断水或电动机出现故障后的检修; 2 大量带出填砾砂后的过滤器套补; 3 大量带出地层泥、砂后的井管套补; 4 井中坠物和补管的打捞;

5 井口地面坍塌后的管外止水填封。

D.3 维修设备、工具的选择

D.3.1 回灌井常用的维修设备和工具包括:卷扬机、三脚架、滑车(俗称葫芦)掏砂器、实心重杆(含附件)和链条钳、管子钳、活络扳手、钢丝吊攀以及其它金属工具等。 D.3.2 回灌井备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空气压缩机、CO2洗井设备、酸化洗井装置、泥浆泵、泥浆调和桶、活塞、小钻杆、钻井用水龙头、不同规格的管子及其它有关特制专用工具等。 D.3.3 回灌井常用的打捞工具包括:三齿抓钩、转钩、内倒钩、活塞装置、撑牙装置、内翻牙装置、灯泡插头管、冲管、反牙丝锥、滚轮割刀和钢刀等。

D.4 维修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D.4.1 一般维修检查,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1 抽水检查; 2 木模检查; 3 等砂器检查;

41

4 井下电视检查。

D.4.2 回灌井抽水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观察记录电动机运转情况; 2 地下水静、动水位的变化情况;

3 回扬水质物理性状(包括颜色、臭味、悬浮物、气泡等)以及出浑水和泥砂情况。 D.4.3 回灌井木模检查,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1 制作木模;

2 将木模安装在配有木模套筒的实心重杆上;

3 将安装木模的实心重杆,缓慢放入井内,直到木模被搁置为止; 4 起吊实心重杆,测量木模被搁置的深度;

5 将木模打印装置用实心重杆放入离木模被搁置3~5m处冲下;

6 吊出木模打印装置,根据木模底部打出的印痕,判别井内是否有积砂、坠物、井壁管以及过滤器的损坏状况。

D.4.4 回灌井等砂器检查,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1 制做等砂器和支架护套;

2 在实心重杆上装配好重杆、伸缩杆连接器和活塞伸缩杆,并用螺帽将活塞伸缩杆上的支架护套固定在等砂器上;

3 将装好等砂器的实心重杆,放到井内静水位以下不同深度上下抽动;

4 稍后,用卷扬机缓慢吊出等砂器,查看等砂器内的积砂情况,判定漏洞或裂缝位置。 D.4.5 回灌井井下电视检查法,是一种采用井下电视检查井管错裂和过滤器堵塞、破裂状况的先进设备,从地面显示屏上直接观察到井内存在的各种损坏故障的先进方法。

D.5 回灌井内积砂的清除方法

D.5.1 回灌井在回扬过程中不断出现含砂、泥水现象时,应立即停止回灌。 D.5.2 回灌井积砂类型及除砂方法的选择宜按表D.5.2进行。

表D.5.2 回灌井积砂类型及除砂方法

积砂类型 轻度出砂 严重出砂 极严重出砂 除砂方法 深井泵、空气压缩机 须先用泥浆封堵破裂的井管,然后1/3~1/2Lv 再用泥浆泵、掏砂器除砂 须先套补破裂的过滤器,然后再用>1/2Lv 掏砂器除砂 积砂程度 <1/3 Lv 适用条件 井管、过滤器完好 局部井管破裂 过滤器破裂 注:⑴ Lv为出砂回灌井的过滤器长度(m);⑵ Lv前的分数值,系指积砂顶面高出过

42

滤器底端的过滤器长度(m)。

D.5.3 采用掏砂器除砂,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1 制作掏砂器;

2 用双绳筒卷扬机的副绳筒钢丝绳将掏砂器放入井内积砂部位;使钢丝绳和掏砂器相加的总长度比井口至砂面的长度长30~50㎝;

3 用人力拉动钢丝绳(一拉一放),待掏砂器装满砂后,再用卷扬机吊出掏砂器,倒出积砂。

D.6 过滤器的套补方法

D.6.1 套补过滤器前,应制作下列工具:

1 过滤器补管; 2 挡砂罩; 3 封砂罩。

D.6.2 过滤器补管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圆孔骨架管(无缝钢管)口径应比原过滤器口径小二级; 2 骨架管的圆孔孔隙率不应小于25%;

3 过滤器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过滤器总长的90%;

4 过滤器外侧应加焊高度为6~8mm的垫筋,数量不少于10根;

5 采用缠丝直径φ3mm的梯形紫铜丝,缠丝间距应根据含水层岩性确定,一般为0.75~1.0mm,缠丝外侧应加焊直径为φ3mm紫铜丝的纵向加强筋和3道横向加强箍;

6 过滤器补管长度应等于或稍大于原过滤器的长度(图D.6.2);

43

图D.6.2 补砂滤水管示意图

7 在补管储砂管的最上端沿直径方向切割宽25mm,长180mm两个对称的丁字槽; 8 在补管、过滤器或沉淀管底端,切割3~4面底窗;

9 在底窗的上端管内焊一道假底(不焊死),在底窗的上端管子外焊一道真底(焊死); 10 在距储砂管上端1m处和底窗外各焊接4~6根φ10~12mm的圆钢导向护栅,其最大外径应比井径小8mm左右。

D.6.3 挡砂罩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挡砂罩内灯泡插头管应比补管口径小25mm;

2 在灯泡插头管圆钢横销外面焊上导向护栅(小于补管内径); 3 在灯泡插头管外焊上1mm铁皮制成的护罩;

4 挡砂罩内横销的直径不得大于丁字槽(横销在丁字槽内能自由退出和挂上)。 D.6.4 封砂罩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封砂罩是将两根异径管子焊在一起,再根据异径管口径制成喇叭罩,分别焊在异径管上;

2 用口径大的一节管子起套住补管储砂管丁字槽的作用,口径与补管口径相同的管子,搁在补管头上起连接作用;

3 上下喇叭罩宜用薄钢板制作,喇叭罩外径应小于井径; 4 制作的封砂罩,上下要直。

D.6.5 过滤器套补施工中,应按下列要求操作:

1 将补管吊入井内,将有丁字槽的管头固定在井口; 2 用挡砂罩内的灯泡插头管闩住丁字槽;

3 用钢丝绳或管子接送补管至井内预定深度后,拧开挡砂罩内的横销,使其退在丁字槽的入槽内;

4 将填砾缓慢倒入井内,用测绳测量填砾高度,直至填到高出补管顶端1m时为止; 5 提出测绳,吊出挡砂罩,下入封砂罩,套住补管储砂管上的丁字槽;

6 疏通水路后,起出封砂罩,检查填砾高度,如发现填砾减少,应重新补填填砾,然后再放好封砂罩,最后,安装深井泵。

D.7 井壁管的补管方法

D.7.1 井壁管补管应制作下列必备工具:

1 绞刀; 2 扩张器;

44

定。

5.4.5 回灌井监测

1 回灌过程中应对回灌量、静水位、动水位、回灌原水水温、地下水水温、回灌原水和地下水水质、真空度、压力等内容进行监测;

2 回灌井回扬过程中应对地下水回扬量、颜色、臭味、悬浮物、气泡等物理性状进行监测;

3 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精度宜满足表5.4.5要求。

表5.4.5 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监测频率、精度一览表

类别 观测项目 回灌量 回扬量 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 应急开采量 静水位 地下水位 动水位 回灌原水 水温 地下水 真空压力 真空度 压力 回灌原水 水质监测 地下水 2~4次/年 1次/天 符合表6.4.6相关要求 监测频率 1次/旬 符合表6.4.6相关要求 1次/天 单位 立方米 精度 ±1 监测时间 回灌结束前 米 与回扬频率一致 度(℃) 毫米汞柱 兆帕 2~4次/年 回扬结束前 停泵前 ±0.02 回扬前 ±0.05 回灌结束前 ±0.5 回灌过程中 ±10 ±0.01 成井时首次取样,回灌开始后回灌原水与地下水同步取样 回灌结束前 地下水人工回灌井 回灌量 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 回扬量 地下水位 立方米 ±1 回扬结束前 ±0.02 回扬前 ±0.05 回灌结束前 回灌过程中 成井时首次取样,回灌开始后回灌原水与地下水同步取样 静水位 米 动水位 与回扬频率一回灌原水 水温 致 度(℃) ±0.5 地下水 压力 兆帕 ±0.01 回灌原水 1次/半年 地下水 1次/半月 水质监测

4 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和送检应符合《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和《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12999相关规定;

5 水样测试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相关规定。

20

5.4.6 回扬方式及频率

1 回灌、回扬宜采用连续回灌12h、定时回扬一次的方式,回扬宜在回灌前进行; 2 松散含水层回灌井的回扬频率,可参照表5.4.6执行。

表5.4.6 回灌井回扬频率及时间要求

岩性 粗砂砾石 中细砂 粉砂

3 回扬过程中当浑浊水出尽、再出清水时可停止回扬; 5.4.7 回灌井维护与保养

1 回灌井堵塞及处理方法宜按附录C执行; 2 回灌井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宜按附录D执行。 5.4.8 回灌井验收

1 回灌井竣工后应履行竣工验收程序;

2 回灌井验收指标应包括设计和施工技术规定的各项指标,包括成井结构、取芯取样等;

3 水位降深、单位涌水量等指标可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并作为成井质量的考核指标; 4 竣工验收报告要求应按附录E执行。

压力类型 管网压力 水泵加压 管网压力 水泵加压 管网压力 水泵加压 回扬频率 1次/2日 1~2次/2日 1~2次/日 2~3次/日 2~3次/日 3~4次/日 21

6 成果编制和归档

6.1 一般规定

6.1.1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中,应分别编制监测成果报告、设施建设竣工报告,在评审或验收后,应按照资料汇交的有关要求提交上海市地质资料档案馆归档。

6.1.2 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防治的中间成果报告、报表等应及时提交给业主方。

6.2 监测成果报告的编制

6.2.1 地面沉降监测成果

1 监测成果应包括野外记录资料和成果报告; 2 成果报告应包括月报、年报; 3 月报应以简报形式为主。具体包括: 1)地下水采灌量; 2)地下水位标高; 3)地面变形量。

4 年报应对年度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具体内容包括: 1)年度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概况; 2)地面沉降动态变化规律; 3)地面沉降防治措施与效果评价; 4)下年度工作建议等。

6.2.2 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成果

1 监测成果应包括野外记录资料和成果报告; 2 成果报告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监测范围;

3)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设;

22

4)监测技术方法; 5)监测实施; 6)监测成果分析; 7)结论与建议。

6.3 设施竣工报告的编制

6.4.1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竣工后应编制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1 工程概况; 2 设计要求和原则;

3 监测设施建设施工工艺与质量评述;

4 每座标孔的孔口标高、平面坐标及标组平面位置图;

5 由钻孔地层柱状图、基岩标、分层标埋设结构图、测井、土工测试、水质测试资料等组成的综合柱状图;

6 施工时间、进度及施工组织。

6.4.2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竣工后应整理相关质量控制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

1 地质编录原件,钻探班报表及其它相关的原始资料; 2 水质测试报告、土工试验报告、测井报告; 3 钻孔土样或地层缩样。

6.4.3 地面沉降防治设施竣工后应编制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1 目的与任务; 2 工作部署与工作量; 3 施工工艺与质量评述; 4 回灌管路安装与回灌工艺; 5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特征;

6 抽水试验与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7 配置回灌井平面位置、地层柱状及成井结构、回灌管路装置、回灌工艺流程等各类

附图;

8 主要结论与建议。

23

6.5 资料归档要求

6.5.1 验收完成后4个月内,应完成全部资料的汇总、整理、归档。 6.5.2 归档要求宜按相关汇交要求执行。

24

箍连接,接箍材质同保护管;

4 保护管必须具有良好的圆直度,丝扣加工须保证与保护管同心度。 A.2.4 标杆结构

1 埋深大于50m、小于150m的分层标,宜采用“宝塔型”结构的标杆。一般采用“双宝塔”结构,如标深大于或等于150m,也可采用“三宝塔”结构,并按“九五分割原理”设置。小于或等于50m的浅式分层标,可采用上、下同径的标杆;

2 标杆材质:应选用质量优、抗弯强度高、刚度大、质地轻的材质。可选用DZ40地质专用无缝钢管,壁厚不小于5mm;

3 底部与位于滑筒中心的滑杆顶部对接接头相连接,使标杆与标底连为一体。

A.2.5 标底结构

1 由底部插钎、钢质环状托盘、滑杆、对接接头组成,相互连为一体;

2 插钎应由DZ40无缝钢管制成,直径为Φ89mm,壁厚为6mm,长度视土层软硬确定,一般为300~400mm,沿其轴向均匀地开8~10条叉缝。压标时在外力作用下,将开过叉缝的插钎斜向插入地层,与地层固为一体。标底的结构见图A.2.5;

3 插钎全部压入地层时,位于上部的钢质环状托盘必须平稳地座落在目的监测层面上;

4 滑杆的下部与钢质环状托盘连接,上部通过对接接头与标杆相连。通过连接在保护管底部特殊滑筒的滑动、密封作用,使滑杆、标杆与保

图A.2.5 分层标标底结构示意图

护管能在一定距离(1~2m)内上下滑动;

5 托盘外径应不宜小于钻孔直径50mm,厚度为20~25mm,材质为45﹟碳结钢; 6 滑杆直径不应小于Φ60mm,长度不宜短于1500mm,采用45#碳结圆钢车、磨制成。

A.2.6 滑筒结构

1 液压滑筒由外筒、液压腔、注油螺栓、液压油、上密封盖、铜套、油封、中心轴孔、

30

锥形密封底盖等组成密封滑动系统;

2 在液压滑筒的上部安装一组滑杆导正装置,由下列部件组成:

1)外壳:应采用同规格的保护管制成,下与液压滑筒、上与保护管连接; 2)导正滑道:应由固定在外壳内壁上的两根呈180方向的方钢与安装于滑杆上端的二块导正凹槽组成,导正凹槽沿着方钢上下滑动,使标杆与保护管的滑动更加稳定; 3)滑杆应安装在滑筒的中心,借助液压密封系统使滑筒与滑杆上下滑动(滑杆保持不动),完成保护管与标杆之间的垂向位移;

4)滑筒底部的密封底盖应安装倒锥形的导向体,以减少保护管下沉时对下部地层及标底的影响。

A.2.7 保护管与标底滑动间距的确定

保护管与标底的滑动间距应依据地层的特性及分层标的埋设深度确定,范围为:400~1000mm。

A.2.8 扶正器、主、副标点的结构形式与基岩标同。

A.2.9 钻孔开孔口径应根据地表地层的性质及标孔的用途选择,通常应大于分层标孔成孔直径100~200mm。下入孔口护管后,下部钻孔应采用多级扩孔、一径到底施工。 A.2.10 钻孔垂直度及孔深校正技术应按A.1-9执行。

A.2.11 应在爪形插钎底部放置锥形木楔,最大外径应大于插钎内径10~15mm,长度不应超过100mm。为防止下入孔内时木楔中途脱落,应预先将锥形木楔装入爪形插钎内孔。 A.2.12 保护管、标底必须下到预定埋标深度,深度误差不应超过1?。 A.2.13 压标底

1 在保护管内下入压标钻杆,利用钻机油缸压力,通过压标钻杆、滑杆将插钎压入土层。同时,底部托盘也随之下滑,最终使环状托盘底面平稳坐落在目的监测层上。也可直接压保护管,压力通过保护管、环状托盘、将插钎压入土层;

2 压标深度必须大于插钎的长度;

3 上提保护管时,应在保护管内下入钻杆压住滑杆,保持标底固定不动,然后再上提保护管,调整好保护管底与标底的合理间距。 A.2.14 对接标杆

应在保护管内,按照编号逐根下入经严格检查、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杆,并在规定的位置安装扶正器。当下至滑杆顶部对接接头处,核对深度误差小于±100mm后,顺时针旋转标杆,将标杆与对接接头拧紧,使标杆与标底连为一体。

31

o

A.2.15 保护管外的止水、加固与补强

为防止与上覆含水层连通,应在保护管与钻孔间隙内投入粘土球止水,在粘土球以上孔段灌注水泥浆,对保护管进行加固、补强。

1 应在标底以浅20m孔段投入干粘土球封孔止水;

2 粘土球顶部至孔口的钻孔环状间隙内:深式分层标(深于50m)应采用灌注水泥浆加固,灌浆技术要求同基岩标保护管外灌浆;浅式分层标(浅于50m)可全部用粘土块回填、封孔加固;

3 粘土球应由优质膨润土制作并风干,直径不应大于30mm,粘土球、粘土块不应投入过快,以防止中途“架桥”;

4 封孔、加固水泥的标号不应低于325,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5; 5 孔口部位应灌注水泥浆加固;

6 止水、灌浆结束后,必须使保护管顶部垂直、居中、固定; A.2.16 标体的防锈、防腐蚀要求

1 下保护管和标杆前,必须清除内、外壁锈蚀层,并涂刷防锈蚀保护层; 2 标体高于地面的裸露部位,应采用不锈钢制作,或对其进行镀铬处理;

3 成标后,保护管内应灌满清水,使整个标体处于“无氧的还原环境”之中,上部2~3m灌入防锈油,通常选用腐蚀性小的机油或机械油。

A.2.17 分层标标竣工后,应采用窨井或标房对标体进行保护。

A.2.18 竣工报告与提交相关质量控制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与基岩标同。

32

附录B 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成井工艺技术要求

B.1 成井结构

B.1.1 地下水位监测井包括钻孔口径、井管口径、终孔孔深、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填砾、止水与封孔等,其结构示意图如图B.1.1所示。

图B.1.1 上海地区典型含水层地下水位监测井成井结构示意图

33

B.1.2 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结构包括钻孔口径、井管口径、终孔孔深、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填砾、止水与封孔等,其结构示意图如图B.1.2所示。

B.2 成井工艺

B.2.1 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钻孔孔径与井径宜满足表B.2.1要求。

图B.1.2 上海地区典型含水层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e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