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头翁赏析

更新时间:2024-03-06 03: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诗鉴赏——论文

21113211

董海宁(18795887181)

《代悲白头翁》赏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便是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七言歌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希夷本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刘希夷,唐代诗人,字庭芝,又字延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词,词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一作《代白头吟》)。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歌行是诗,

不是乐府曲辞了。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入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

《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讥”,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韩兆琦在《唐诗》珍藏本评《代悲白头翁》曰:“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在初唐时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响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甚至影响到《红楼梦》的《葬花吟》。《葬花吟》的基调是‘伤春’在哲理内涵和诗歌形式上借鉴了《代悲白头翁》,使之成为千古名作”。

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中便浮现了《葬花吟》中的诗句。虽然后者出于前者,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但是它们的意义又迥然不同。

一、诗体及拟句。在诗体上,两诗均为七言歌行体,歌行作为一种行体,起源于汉代。进入唐代以后,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专指不袭用乐府主题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但在初唐时期,诗人们依然用着魏晋以来的文人七言诗,篇幅加长,句式整齐,但注意换韵,使这一诗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代悲白头翁》中的前半部分通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一句展开,接着引出洛阳女儿这一形象,通过花的娇美,女儿容颜的美丽转到对花开花谢,容颜不在的感叹,于是发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感情徐徐展开,渲染有致。后半部分由“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一句转入对花落时的落寞,对白头老翁老去无依的怜惜,最后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收尾,全文两个部分围绕同一主题,将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葬花吟》则是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直切葬花主题,闺中女儿出门葬花,接着用女儿的眼睛写出春末的景,用女儿的心境表达心中的情,然后发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是谁?”感慨。接着转向女儿生活的现实状况,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残酷现实,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选择用一抔净土来埋葬自己,这是她葬花的原因。在诗歌的最后,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叹。全诗感情波澜起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纯美境界。这两首诗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失为歌行的代表作。

在拟句上,《葬花吟》借用了《代悲白头翁》的结构和形式。“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与“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两句在形式和表达上较为接近。“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与“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空花常叹息”情感表达相同。再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都表达了人生易逝的哲理意蕴。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丽政殿学士孙翌(季良)选编本朝人诗《正声集》时,就把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举为最好的诗,他说“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脂砚斋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代悲白头翁》主题是感叹人生易逝,青春难驻。借“洛阳女儿”对“落花”感叹红颜易老,而青春美少年昔日何其骄盛,如今却落得一可怜白头翁。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具深意,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赋》“言此句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葬花吟》这首诗中林黛玉借落花表达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虽然这两首诗同为七言歌行体,却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和意境创设两个方面。首先是题材内容不同。《代悲白头翁》围绕落花展开描写。先写了洛阳女儿花容月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eb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