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更新时间:2024-05-05 17: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古代汉语
第一讲 查字典辞书
(一)字典、辞书的常用编排方法 1.部首编排法 2.音序编排法 3.号码编排法 4.义类编排法
(二)字典、辞书的常用查检方法 1音序查检法。
提醒: ?音序排列符合汉字拼音化的方向。? 2部首查检法。《康熙字典》、《辞源》等是按部首笔划数的多少来分集的,用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命名。具体分法有一歌诀: 一二子中三丑寅, 四卯辰巳五午寻,
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寻。 3,号码查检法(四角号码查检法)。
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角七八八九十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取码顺序: 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例:秒→2992 访→3070 (三)工具书中的注音方式。 1.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广韵〃鱼韵》:?衙,又音牙。??铻,又音语。?教材P67:?筹,并音俦。? 缺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虽有同音字,但是不是常用字,而是冷僻字。如教材P68:?西,音粞(碎米)。??是,音姼(《说文》:美女也)。?
2.读若法。是用一个发音近似的较常见的字来注明某字的读音的方法。 例:《说文〃玉部》:?琎,石之似玉者,读若津。??玽,石之次玉者,读若苟。? 缺点:不太准确。《说文〃臤部》:?臤,坚也,从又臣声,凡臤之属皆从臤,读若铿锵之铿(《广韵》口茎切),古文以为贤字。苦闲切。?
3.譬况法。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字的发音方法的注音方法。 例:《释名〃释天》(汉刘熙着,声训,语源学著作):?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缺点:不太准确,模拟难免失真。
4.形声字声符示音法。在造字时代,形声字应与声符同音或音近,故形声字的声符有表示声音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示音功能不断弱化,有的已不能示音。 例:《说文〃示部》:?祥,福也,从示羊声。?(7页)?祉,福也,从示止声。?(7页)
缺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声符的示音功能不断弱化,有的已不能示音。如:?? 《说文〃臤部》:?臤,坚也,从又臣声,凡臤之属皆从臤,读若铿锵之铿(《广韵》口茎切),古文以为贤字。苦闲切。?
5.也叶(协)音法叶音法 是为了押韵而临时改变字的读音的方法。 例:《诗经〃关雎》:?左右采之。?朱熹集传:?叶此礼反。??左右芼之。?集传:?音帽,叶音邈。?
错误:叶音是主观主义的产物,是完全错误的。具体到下学期讲?古今语音的异同?时讲。
6,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其规律可总结为:?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反切的格式是?××反?,?××切?,?××翻?。 例: (1)《广韵〃东韵》:?东,德红切。? d+óng=dōng因为反切上字是清音字,所以被切字读阴平。 (2)《广韵〃东韵》:?同,徒红切。? t+óng=tóng因为反切上字是浊音字,所以被切字是阳平字。
缺点:由于语音的演变,按照上面的规律已经不能切出现在读音来了。例如: 7.汉语拼音注音法。
(四)几种常用的字典、辞书 《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与《辞海》、新版《辞源》与《辞海》、《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虚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桂 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
第二讲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第一节 概说
一、汉字的性质
世界上的文字分成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二、 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结绳说,八封说,仓颉造字说。 2.汉字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记号,二是图画。 三、文字体系形成的时代
汉字的产生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如果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和图形符号看作是原始汉字,则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至迟在夏代中期,即距今约三千八九百年的时候, 汉字体系便已基本形成。其标志是: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 甲骨文已是很成熟 的文字。
第二节 汉字的构造
一 六书说概说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
许慎《说文叙》:?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性质:班固本刘歆之说,明确指出,六书是造字之本,所谓造字之本,是指造字构形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 二 六书详解
1.象形:指用线条描画出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的造字方法。这样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
2.指事:在象形的基础上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有的也没有象形符号。这样造出来的字就是指事字。
3.会意:指把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起来,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的造字方法。这样造出来的字就是会意字。 4.形声: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音符表示读音类别。 5.转注 6.假借
7.四体二用说:前四书为造字方法,后两书是用字方法。
第三节 汉字的发展
一 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分为古、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今文字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一)古文字阶段:
1.甲骨文:刻写成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古汉字,行于商代和周代 早期,有殷墟甲骨和周原甲,字数约4500个,已识1000多个。
特点:具有浓厚的刀笔味,线条细硬,笔划多方折。形体结构未定形,存在很多合文。 2.金文:古代称铜为金,金文是殷周两代刻在各种青铜器物上的古汉字,约5000来个,已识十之六七。又称铭文,彝器文字,款识。
特点:线条化,平直化。笔划肥厚圆润,有的构字部件可以填实,后期金文有求美的趋势,笔划较繁,还有羡文。
3. 大篆:即籀文,春秋到战国初期秦国使用的古汉字。
特点:比较繁复,但有的比较简单,作风与小篆相近,字体讲究匀称规整,笔法端庄凝重,进一步线条化。
4. 小篆:传说为李斯所创,实为其整理。
特点:笔划圆润;字形略长;结构匀称;构字部件基本固定。 (二) 今文字阶段:
1.隶书:传说为程邈所创,实为其整理。分秦隶和汉隶。 特点:笔划趋简,线条化,有波势,结构固定。
2.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
3.楷书:又称今隶,真书,正书。在隶书基础上形成,但是没有波势。字体方正,结构固定。
4.行书:有行草,行楷。
二 总的来看,汉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结构的变化、笔势的变化
第四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 古今字
(一)定义: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 (二)古今字的类别: 1,具有形体相承关系
(1)古字是今字的声符,如:其/箕,景/影,反/返,知/智,耆/嗜。 (2)今字改变古字的意符。如:说/悦,没/殁,释/怿,赴/仆。 2,不具有形体相承关系。如:亦/腋,罢/病。 (三)古今字举例:
孰/熟,然/燃,为/伪,奉/俸,责/债,或/域,县/悬,采/彩,禽/擒,竟/境,匈/胸,要/腰,弟/悌,属/嘱,贾/价,共/供,昏/婚,益/溢,辟/僻、譬、壁、劈、避,莫/暮、幕、瘼,大/太,闲/间,队/坠,涂/涂,陈/阵,田/畋,错/措,巻/卷,戚/戚 二 异体字
(一)同一个字的不同结构形体,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如:泪/泪,咏/咏。 (二)异体字的类别:
1,同为常见的字。如:线/线。
2,一常见,一不常见。如:驱/驱 。 (三)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1,结构方式不同。如:凭/凭,岳/岳。 2,意符不同。如:睹/覩,叹/叹。 3,声符不同。如:烟/烟,蚓/螾。 4,意符和声符都不同。如:剩/剩。
5,部件的位臵关系不同。如:和/咊,峰/峯。 (四)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字:
1.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近,但是古音不同,意义也不全等的。如:寘/臵,寔/实。
2.古音相同,但是意义广狭范围不同的字。如:游/游,酤/沽。 3.只偶尔通用的字。如:蚤/早,剥/扑。 (五)异体字举例:
诒/贻,弃/弃,乃/乃,船/舩,暖/暖,哗/哗,砖/砖,焰/焰,踪/踪,羣/群,笋/笋,昆/昆,汇/汇。
三 繁简字
(一)繁简字是一种特殊的异体字。 (二)简化字的来历。
1,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乱,体/体。 2,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进/进,论/论。
3,采用古字和笔划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云/云,个/个。 4,同音代替:丑/丑,里/里。 5,草书楷化:书/书,乐/乐。
6,用简单的符号替代:汉/汉,对/对。 (三)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1,一对一。 2,一对多。 (三) 简化字不能用六书来分析。
第三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词汇演变的两种情况 (一),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1.旧词的消亡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新词的产生: 社会主义、共和国、民主 (二)词义的不断演变。 1、古今义同词
(1)相同:人,牛,羊,马等
(2)相近: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2、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绸: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不同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②睡: 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睡,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③粮: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④江: 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陆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 ⑤河: 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⑥皮: 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响: 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
洛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 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①臭: 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②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③禽: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④虫: 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⑤瓦: 古义指陶器的总名。《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⑥谷: 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月》:?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子。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 ⑦子: 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 ⑧坟:古义指大土堆。《九歌〃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后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 ⑨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此外,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①羹: 古义指带汁的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带汤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诗《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②涕: 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③寺: 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后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不久,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臵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 ④暂: 古义指突然、一下子。《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意义变为短暂的、短时的,庾信《镜赋》:?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再后来变为暂时的意思。 ⑤荤: 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汤: 古义指热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今义指汤类食品或煮饭的汁。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 1、由褒义变为贬义
①复辟: 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②爪牙: 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后来指坏人的帮凶。 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义中也多用为褒义。 2、由贬义变为褒义
锻炼: 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 ①谤: 古义指背后议论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贾山《至言》:?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侵: 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①诛: 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②恨:古义指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①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后指埋怨,《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②购: 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词意义也是由重变轻。
第四讲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在文字学中,本义是指与字形相贴切的字义。 二、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
1.依据字形分析,例: 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径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2.依据文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模拟,因以为引申。)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五、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腰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需要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 堤坝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堵水、防止水患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 禁止、防备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形容词修饰,代词常常跟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代词跟在名词后面,这个名词,形容词就用如动词。例如: [69]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70]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 [71]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72]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
(六)当名词不是作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时,它的前面和后面带上介词结构,这个名词用如动词。
介词结构是作动词谓语的状语和补语的,名词的前面和后面带上了介词结构,就具有动词的词性。例如:
[73]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74]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战国策〃魏策》) [75]请句践女女于王。(《国语越语》)
但是,名词如果充当了句中的主语或动词的宾语,尽管它带上了介词结构,也不用如动词。例如:
[7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77]遂臵姜氏于城颍。(《左传隐公元年》)
(七)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活用为动词。
所谓一定条件就是指这个名词不是句中主语和动词宾语。例如: [7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79]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书〃更法》) [80]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81]例的?蚕?字值得注意,同时兼有两个条件(除连词?而?连结外,还有受否定副词?不?修饰这一条件。
注意:当?而?连结的两项中,如果名词作了句中主语和动词宾语的,这个名词不用如动词,例如: [82]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 ?子?在上古也可指称女子。在?而?的前面,但它作了?有?这一动词的宾语,所以不能看成是活用。 [8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人?作了句中的主语,故不能以活用看待。
第六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概 说
( 一 )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短语)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二) 总的说来,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一致。 (三) 一定条件下的SOV,行为数量词序的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臵;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臵; 3,宾语连同复指成份前臵; 4,行为数量的词序。
(四)这类特殊词序,不包括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二、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臵。
(一)前臵条件、常见的前臵的疑问代词。 (二)含有助动词时的词序。
(三)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词序。 (四)疑问代词宾语提前的概率。 (五) ?何如?、?如何?、?若何?与?奈何?等凝固结构。 (六)SOV>SVO的变化。
(七)疑问代词?安? 在动词前可作状语。 (一)前臵条件: 比较:
1,王送知罃曰:?子其 怨 我 乎??对曰:?二国治戎, ……臣实不才,又 谁 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O(疑问代词)+V
2,王者孰 谓 ? 谓 文王 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O(疑问代词)+ V V +O(名词)
3,吾 谁 欺, 欺 天 乎?(《论语〃子罕》) O(疑问代词)+V V+O(名词) 1,?谁?,例:
臣实不才,又 谁 敢 怨?(《左传〃成公三年》) 吾 谁 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O+V 2,?何?,例: 敢问 何 谓 也?(《左传〃隐公元年》) O+V 3,?奚? ,例: 彼且 奚 适 也?(《庄子〃消遥游》) O+V 4,?安? ,例:
方此时也,尧 安 在 ?(《韩非子〃难一》) O+V (二)含有助动词时的词序。 词序: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例:臣实不才,又 谁 敢 怨? (《左传〃成公三年》)(P290) (三)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也要提前。
子归,何 以 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O + Prep 先生 何 以 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三》) O+Prep 水 奚 自 至?(《吕氏春秋〃贵直》) O+Prep 许子 奚 为 不自织?(《孟子〃许行》 O + Prep 君子去仁, 恶 乎 成名?(《论语〃里仁》) O+Prep 吾 谁 与 为亲?(《庄子〃齐物论》) O + Prep (四)凝固结构?何如?、?如何?、?若何?、?奈何?。 1,?何如?、?如何?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P289)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2,?若何?、?奈何?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P289)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3,对?如何?、?若何?、?奈何?的解释。 (1)比较: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2)比较: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3)比较:
先生助之奈何? (《战国策〃赵策》) 虽今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五)疑问代词?安? 在动词前可作状语。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结
1,古今汉语词序基本一致;
2,疑问代词宾语前臵的条件:疑问代词,作宾语; 3,常见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
4,含有助动词时的词序:疑问代词+助动词+动词; 5,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也要提前;
6,疑问代词宾语提前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7,凝固结构?何如?、?如何?、?若何?、?奈何?; 8,SOV>SVO的变化;
9,疑问代词?安? 在动词前可作状语。 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臵。
(一)前臵的条件:宾语是代词;否定句。 (二)用否定词?弗?、?勿?、?非?等的否定句。 (三)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也有少量不前臵的。
(四)有时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 (五)汉以后的用例。
(一)前臵的条件:宾语是代词;否定句。 1,否定句,即带有?不?、?毋?(无)、?未?等否定副词或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莫?的句子,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要前臵。例如:
[1]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P290) [2]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诈、虞互文见义,欺骗。
[4]虽使五尺之童之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5]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7]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8]每自比于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能前臵,例如: [9]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0]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1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齐策一》) [12]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3,同样,不是否定句,即使是代词作宾语,也不前臵,例如: [1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4,?君?和?子?
[14]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15]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二)用否定词?弗?、?勿?、?非?等的否定句。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臵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臵的问题。如果带宾语,则前臵。
[16]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墨子〃非攻中》)
(三)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也有少量不前臵的。例如: [17]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18]夫不恶女(汝)夫?《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9]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臵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臵的有57臵例,后臵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四)有时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例如: [20]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 [21]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这可以说明从先秦起,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就已经开始从前臵向后臵发展,因此出现了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 (五)汉以后的用例。
[2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2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或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24]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2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现代汉语成语中也还保留这种前臵的格式。如?时不我待?。 四、动量词一般后臵。
表示行为的数量时,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两点不同的地方: (一)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都要用动量词,但是古代汉语不用,动量词是魏晋以后才开始产生的。(二)现代汉语表示行为的数量,一般是把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为数量补语,古代汉语一般是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作动词的状语。 (一)古代汉语一般不用动量词,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1]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二)我们还要看到,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还有另一种方式。例如:
[1]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三?是谓语。
这种方式是为了强调行为、动作的数量,数词在句中所处的位臵虽然同现代汉语相似,但句法纬构却很不一样。在现代汉语中的数量词,一般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总之,古今汉语行为数量的表示方式是不一致的,词序也不相同。 古代那种把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的行为数量表示的方式,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仍然保存。例如?百战百胜?、?千变万化?。
新的行为数量的表示方式在魏晋以后就产生了,但是仿古的文言文一般还是采用秦汉以前的行为表示的方式,将数词直接加在动词之前。例如: 臣常致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但是,有些文言文中,偶尔也使用了新兴的动量表示方式。例如: 巡曰:?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五、用代词?是?、?之?复指宾语,宾语连同复指成份前臵。
(一)这是一般名词和代词(不是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作宾语前臵的一个特殊的格式。一般名词作宾语要前臵,一定要借助指代词?是?、?之?的复指。例如:
[1]秉国之钧,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4]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越语》) [6]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7]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8]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正在阅读:
古代汉语05-05
减压控制阀的设计说明书 - 图文03-15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面貌03-24
学校2023年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总结范文03-23
幼儿教育小学化_03-08
广东省2011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05-19
湖南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目01-12
中国农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06-30
一年级语文乐考方案07-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汉语
- 古代
- 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
- 前3章康复心理试题
- 2016年造价工程师(土建)真题
- 测绘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
- 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的通知
- 中联重科营销系统销售体系薪酬激励方案
- HTMi国际酒店旅游管理学院校园生活丰富精彩
- 电子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制品技术开发生产项目可
- 长安大学基础工程教案第六章地基处理
- 年产40000吨PVA聚合二塔设计
- XXX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投使验收(施工单位报告)
- 花城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根治腐败是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 自测习题
- 北师大版BS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归类卷(4)试卷
- 第十五次课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工科大学化学习题与解答
- 服务生命禁区 情洒雪域高原(石渠县援藏干部人才群体事迹报道:
- 社会医学创立的必然
- 高三时文美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