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02: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4年国家线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市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
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单位:****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项目建设地点:****市******乡 可研报告编制时间:2013年11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要.................................................................................. - 1 -
1.1项目背景 ...................................................................................................... - 1 -
1.1.1****市概况 .......................................................................................................... - 1 - 1.1.2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 - 1 -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 - 2 -
1.2.1项目范围 ............................................................................................................. - 2 - 1.2.2建设规模 ............................................................................................................. - 2 - 1.2.3建设内容 ............................................................................................................. - 2 - 1.2.4建设工期 ............................................................................................................. - 3 -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 4 -
1.3.1投资估算 ............................................................................................................. - 4 - 1.3.2资金筹措 ............................................................................................................. - 4 -
1.4效益预测 ...................................................................................................... - 5 -
1.4.1经济效益 ............................................................................................................. - 5 - 1.4.2社会效益 ............................................................................................................. - 5 - 1.4.3生态效益 ............................................................................................................. - 5 -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 - 6 -
1.5.1组织领导 ............................................................................................................. - 6 - 1.5.2职责分工 ............................................................................................................. - 6 -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 - 7 -
2.1自然概况 ...................................................................................................... - 7 -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 - 7 - 2.1.2水文气象 ............................................................................................................. - 7 -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 - 7 - 2.1.4水资源 ................................................................................................................. - 8 -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 - 8 - 2.1.6自然灾害 ............................................................................................................. - 8 -
2.2社会经济状况 .............................................................................................. - 8 -
2.2.1人口及劳动力 ..................................................................................................... - 8 -
2.2.2土地利用现状 ..................................................................................................... - 8 - 2.2.3农业生产水平 ..................................................................................................... - 9 -
1
2.2.4地方财政及农民收入 ......................................................................................... - 9 -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 - 9 -
2.3基础设施 .................................................................................................... - 10 -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 - 10 - 2.3.2田间工程现状 ................................................................................................... - 10 -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 - 10 - 2.3.4交通与电力 ....................................................................................................... - 11 -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11 -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 11 -
3.1.1自然灾害的影响 ............................................................................................... - 11 - 3.1.2灌溉方式落后 ................................................................................................... - 11 - 3.1.3传统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 - 11 -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 12 -
3.2.1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 ........................................................................... - 12 - 3.2.2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力的需要 ................................................................... - 12 - 3.2.3是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 ........................................... - 12 -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 13 -
3.3.1 基础配套条件好,满足项目实施要求 .......................................................... - 13 - 3.3.2 具有实施类似项目的经验 .............................................................................. - 13 - 3.3.3群众基础好、积极高 ....................................................................................... - 13 - 3.3.4 政策支持,保证项目建设 .............................................................................. - 14 - 3.3.5 配套资金有保证 .............................................................................................. - 14 -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 - 15 -
4.1项目区水资源情况 .................................................................................... - 15 -
4.1.1降水 .................................................................................................................. - 15 - 4.1.2河流水系 .......................................................................................................... - 15 -
4.2供需平衡分区 ............................................................................................ - 17 -
4.2.1地表水资源量 .................................................................................................. - 18 - 4.2.2地下水资源量 .................................................................................................. - 21 - 4.2.3水资源总量 ...................................................................................................... - 24 - 4.2.4水资源可利用量 .............................................................................................. - 28 -
4.3项目区现有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 - 28 -
4.3.1供水工程可供水量统计 .................................................................................. - 28 - 4.3.2不同用水部门需水量调查统计 ...................................................................... - 29 - 4.3.3现状综合用水水平分析 .................................................................................. - 30 - 4.3.4现状年供需平衡分析 ...................................................................................... - 31 -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 - 31 -
4.4.1需水量的预测 .................................................................................................. - 31 - 4.4.2可供水量的预测 .............................................................................................. - 36 - 4.4.3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 - 36 -
第五章 规划设计................................................................................ - 37 -
5.1指导思想 .................................................................................................... - 37 - 5.2选项原则 .................................................................................................... - 38 - 5.3建设标准 .................................................................................................... - 39 -
5.3.1综合标准 ........................................................................................................... - 39 - 5.3.2水利标准 ........................................................................................................... - 40 - 5.3.3农业标准 ........................................................................................................... - 40 - 5.3.4林业标准 ........................................................................................................... - 40 - 5.3.5科技措施标准 ................................................................................................... - 41 -
5.4建设规模 .................................................................................................... - 41 - 5.5规划布局 .................................................................................................... - 41 -
5.5.1工程总体布局 ................................................................................................... - 41 - 5.5.2灌溉工程布局 ................................................................................................... - 42 - 5.5.3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 - 42 - 5.5.3.1耕作田块方向 ................................................................................................ - 42 - 5.5.3.2耕作田块形状 ................................................................................................ - 42 - 5.5.4机耕路工程布局 ............................................................................................... - 42 -
5.6最佳方案选定 ............................................................................................ - 43 -
5.6.1灌溉方案 ........................................................................................................... - 43 - 5.6.2土地平整方案 ................................................................................................... - 43 - 5.6.3旱作农业方案 ................................................................................................... - 43 - 5.6.4机耕路方案 ....................................................................................................... - 43 - 5.6.5防护林方案 ....................................................................................................... - 43 -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 - 44 -
6.1开发任务 .................................................................................................... - 44 - 6.2建设内容 .................................................................................................... - 44 -
6.2.1水利措施 ........................................................................................................... - 44 - 6.2.2农业措施 ........................................................................................................... - 45 - 6.2.3林业措施 ........................................................................................................... - 45 - 6.2.4科技推广措施 ................................................................................................... - 45 -
6.3工程设计 .................................................................................................... - 45 -
6.3.1水利措施 ........................................................................................................... - 45 - 6.3.2农业措施 ........................................................................................................... - 56 - 6.3.3林业措施 ........................................................................................................... - 60 - 6.3.4科技措施 ........................................................................................................... - 62 -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 65 -
7.1投资估算 .................................................................................................... - 65 -
7.1.1估算依据 ........................................................................................................... - 65 - 7.1.2基础单价 ........................................................................................................... - 65 - 7.1.3编制方法 ........................................................................................................... - 66 - 7.1.4投资估算 ........................................................................................................... - 67 -
7.2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的构成、来源及筹措可能性 ................................ - 68 -
7.2.1资金筹措方案 ................................................................................................... - 68 - 7.2.2资金的构成 ....................................................................................................... - 68 - 7.2.3资金来源及筹措可能性 ................................................................................... - 68 -
7.3群众投工投劳 ............................................................................................ - 69 -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 - 70 -
8.1经济效益 .................................................................................................... - 70 - 8.2社会效益 .................................................................................................... - 70 - 8.3生态效益 .................................................................................................... - 71 - 8.4财务评价 .................................................................................................... - 71 -
8.4.1基本数据 ........................................................................................................... - 71 - 8.4.2经济评价依据 ................................................................................................... - 72 - 8.4.3项目收益计算 ................................................................................................... - 72 - 8.4.4成本费用估算 ................................................................................................... - 74 - 8.4.5经济指标计算 ................................................................................................... - 76 - 8.4.6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 - 79 -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 - 80 -
9.1组织机构设置 ............................................................................................ - 80 - 9.2实施管理 .................................................................................................... - 80 -
9.2.1施工管理机构的建立 ....................................................................................... - 80 - 9.2.2施工计划 ........................................................................................................... - 80 - 9.2.3施工管理制度 ................................................................................................... - 80 -
9.3运行管理与维护 ........................................................................................ - 83 -
9.3.1 施工运行管理 .................................................................................................. - 83 - 9.3.2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 - 84 -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 - 85 -
10.1环境现状分析 .......................................................................................... - 85 - 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 - 85 -
10.2.1有利影响 ......................................................................................................... - 85 - 10.2.2农药施用对水质和土壤的影响 ..................................................................... - 85 - 10.2.3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 - 86 -
10.3对策及措施 .............................................................................................. - 87 -
10.3.1水环境保护 ..................................................................................................... - 87 - 10.3.2土壤环境保护 ................................................................................................. - 87 - 10.3.3施工环境保护 ................................................................................................. - 88 -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 ....................................................................... - 89 -
11.1可行性研究结论 ...................................................................................... - 89 - 11.2问题与建议 .............................................................................................. - 89 -
附 录 .................................................................................................. - 91 -
(一)附表 ...................................................................................................... - 91 - (二)附图 ...................................................................................................... - 92 -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1.1.1****市概况
****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西南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1°21′~111°56′,北纬36°56′~37°18′之间。海拔731~1777米。****市属暖湿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量由东向西随着地势的逐步升高而增加。全年平均无霜期190天,霜冻期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
****市国土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37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5.6%;旱地面积2.14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3.5%。孝义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油料、各种瓜菜等二三十种。
1.1.2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10﹞204号和﹝2010﹞210号文件、山西省财政厅晋农发﹝2010﹞100号文件和山西省农发办关于2014年国家中低产田改造申报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下,结合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将******乡的2个村确定为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项目区,并就项目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评估,对所需资金进行了概算,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
- 1 -
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其他相关规定,编制了《****市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乡东盘粮村和五楼庄村耕地集中连片,水土资源条件好,生产潜力巨大,灌溉水源有保障。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当地农民群众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立项前召开群众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90%以上的农户同意实施项目,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筹资投劳任务。市农发办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因此,选择******乡东盘粮村和五楼庄村作为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项目区。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
1.2.1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市******乡,涉及东盘粮村和五楼庄村两个行政村,与市中心相距20公里左右。
1.2.2建设规模
改造中低产田面积5000亩。其中利用远程控制系统实施精准灌溉1000亩、改善节水灌溉2100亩、土地平整并推广旱作农业1700亩、建设苗圃基地200亩。
1.2.3建设内容 1.2.3.1水利措施
(1)井房和水泵工程:改扩建机井房4座,配套购置配电箱、潜水泵等设备;
(2)输变电线路配套工程:架设1.91公里380V供电线路;
- 2 -
(3)跨径5m进地桥1座;
(4)改善节水灌溉工程:埋设低压管路7799.98米;
(5)大棚滴灌远程控制系统:购置中心控制计算机、加压泵、施肥泵、过滤器、流量计、水肥自动混合系统、监测仪、机泵恒压变频控制柜、田间电磁阀等现代化设备,埋设电缆4750米。
1.2.3.2农业措施
(1)土地平整工程:共计平整1700亩土地;
(2)推广旱作农业:推广一年一作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1700亩; (3)购置农业机械:购置新疆牧神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一台。 (4)机耕路:建设4356.1米碎石路面机耕路; 1.2.3.3林业措施
(1)防护林工程:在项目区机耕路两侧营造农田防护林网58.08亩(植树5808株);
(2)苗圃工程:建设苗圃基地200亩。 1.2.3.4科技推广措施
(1)技术培训5000人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培训3000人次,高粱高产栽培技术培训2000人次);
(2)示范推广大丰26、农大84和鲁豫等优质高产玉米300亩,晋中804优质高产高粱300亩,新品种晋杂23号高粱推广示范100亩,测土配方施肥5000亩,新建玉米、高粱展示基地各100亩,扶持专业合作社2个。
1.2.4建设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一年。
- 3 -
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3.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480.00万元。其中:
(1)水利措施投资267.04万元,占总投资的55.63%,全部为财政资金(含监理费3.50万元);
(2)农业措施投资127.11万元,占总投资的26.48%,其中:财政资金97.10万元(含监理费0.50万元),自筹资金15.75万元,投工投劳14.25万元;
(3)林业措施投资40.82万元,占总投资的8.50%,全部为财政资金(含监理费0.60万元);
(4)科技推广措施费用24.94万元,占总投资的5.20%,全部为财政资金;
(5)管理费用15.59万元,占总投资的3.25%,全部财政资金; (6)工程管护费4.50万元,占总投资的0.94%,全部财政资金。 1.3.2资金筹措
(1)中央财政资金3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2.50%; (2)省财政配套资金1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5.00%; (3)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9.0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21.00万元),占总投资的6.25%;
(4)自筹资金15.75万元,占总投资的3.28%; (5)投工投劳14.25万元,占总投资的2.97%。
- 4 -
1.4效益预测
1.4.1经济效益
该项目工程实施后,可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100亩,新增精准农业面积1000亩,年节约水量6.55万方;建设苗圃200亩,增加农田防护林网面积58.08亩;年新增玉米生产能力32万公斤,高粱12万公斤,小麦8万公斤,小杂粮3.2万公斤。年共可可获得收益423.54万元,其中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16.64万元、苗圃基地增加产值304万元、林木种植年分摊收益2.90万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181.76元。
经分析计算,该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后,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2.63%,大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基准收益率8%;项目财务净现值为113.61万元,财务净现值大于0;收益和成本比为1.01:1;投资回收期为5.88年(含建设期)。说明该项目经济效益比较突出。
1.4.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通过对项目区田、林、路、水、电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土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优化了产业结构,极大地调动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稳定发展,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促进了项目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4.3生态效益
项目区建成后,新增苗圃面积200亩,加上机耕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网,总绿化面积新增累计为258.08亩。可改善农业区域性小气候,增强防风抗灾、保持水土的能力,减轻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为农业生产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通过平田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
- 5 -
的运用,加大水分的入渗系数,改善土壤水肥和理化性状,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1.5.1组织领导
为了实施好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市成立了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农发办、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项、规划评审、组织协调、督查指导等工作。
1.5.2职责分工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市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1)****市农发办负责项目工程的招投标,承包合同的落实、质量检查、完工后的验收、报账。严格落实县级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
(2)****市财政局负责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的筹措落实,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保证专款专用。并积极构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关口前移的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以制度保障为核心的资金监管机制、建立以质量保障为目标的评价机制。
(3)****市审计局负责对农发资金的流向、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4)****市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会同农发办搞好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
- 6 -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市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位于****市******乡,位于****市区东南方,与市中心相距20公里左右。涉及******乡东盘粮和五楼庄两个行政村。
2.1.2水文气象 1、水文
项目区位于孝河灌区最下游,孝河多年平均地面水经流量为3491.2万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孝河灌区的水源工程张家庄水库严重淤积,加之水库上游为****市主要采煤区,造成地表裂缝,采煤漏水严重,水库来水量逐年减少,灌溉供水面临日益紧张的局面。
2、气象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气候干燥,雨雪稀少,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季风较明显。年平均气温10℃,多年平均降雨量511.9毫米,降水年内年际分配不均,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15.2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190天,平均日照2312小时,光能利用潜力很大。年平均风速2.97m/s,全年主导风向是偏西风,风速的日变周期也十分明显。最大冻土层深度为0.83米。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该项目区地形平坦,平均地面坡度为1/1000,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土壤疏松,土地肥沃,为典型的农业种植区。
- 7 -
2.1.4水资源
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山前径流补给,其次为河道渗漏,农田灌溉回归补给,含水层是第四系孔隙水,埋深为200米左右,岩性有黄色亚粘土、亚砂土、砂层。单位涌水量为0.33-109.4吨/小时·米;水质一般为C1.SQ4-Ca.Ma型,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11.6万m3,可开采量为313.6万m3。项目区现有深井17眼,井深200米左右,单井出水量为45吨/小时。静水位埋深70米左右,动水位埋深120米左右。现状可开采能力为1035吨/小时。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所在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629亩,人均耕地1.85亩。土壤宜耕作、宜灌溉,适种性好,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小麦亩产预计达到450公斤,玉米亩产预计达到700公斤,增产潜力巨大。
2.1.6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干热风、冰雹、霜冻和虫害。其中干旱发生频率高,严重年份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季节性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危害也较大,减产幅度达40%左右。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动力
两个行政村共计总户数1214户3584人,其中劳力2150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耕地以传统的玉米、高粱、小麦、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并建立发展起了1000亩蔬菜大棚。
- 8 -
2.2.3农业生产水平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投入及生产水平见表2-1。可以看出项目区水浇地的投入和产出较旱地均高,水浇地中,投入占产出18.3%,旱地中,投入占产出27.3%。说明大力发展水浇地,可提高产出,增加收入。
表2-1 项目区主要农作物投入及产出情况(kg/亩、元/亩)
水浇地 作物 有机氮亩投入 磷钾元 肥 肥 肥 肥 玉2500 50 40 15 320.5 550 825 1500 40 米 小1500 40 40 15 232.5 450 765 1000 40 麦 蔬2500 50 40 15 320.5 2600 2600 菜 30 10 168 350 595 30 10 208 400 600 亩产 元 肥 亩产出 有机氮肥 磷肥 钾肥 元 亩产 元 亩投入 旱地 亩产出 2.2.4地方财政及农民收入
2009年项目区经济总收入194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项目区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对两个行政村的土地实行土地流转,进行公司化运作。公司成员由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干部、农机和农业能手组成。在****市农业技术推广
- 9 -
中心和******乡农业推广服务站的指导下,公司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已初步构建起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项目区属于河井双灌区,河灌区内有12条斗渠,部分为土渠,但由于孝河水质经检测已经不符合农田灌溉的要求,故斗渠已停用。
区内现有机电井17眼、蓄水池三座,可保证项目区2100亩管灌农田和1000亩蔬菜大棚的灌溉用水,剩余1900亩土地发展旱作农业和苗圃工程,固无需再新打机井。区域内现有2座井房已成危房,另有2座机井尚未建设井房。一座进地桥已成危桥,需进行拆除重建。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内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机耕路网络、农田防护林网和输配电体系。但由于项目区的部分区域刚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因此部分地块需重新规划布局地块,进行田面平整、机耕路和防护林网的建设。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农业机械齐全,耕地、播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 项目区主要农业机械详见表2—2
表 2-2 项目区主要农业机械数量表
名称 收割机 旋耕机 播种机 525犁 拖拉机 铁磙 锄地机 汽车挂斗 时风四轮 气泵
数量(台) 4 9 10 1 7 6 1 2 1 1 - 10 -
名称 平地机 四轮拖斗 清洗机 四轮旋耕机 小铁耙 深耕犁 深耕机 少耕穴灌机 玉米扒皮机 激光平地机 数量(台) 1 2 1 1 1 5 5 3 1 1
名称 喷药机 还田机 刮平机 数量(台) 1 4 1 名称 撒化肥机 黄海金马 350型拖拉机 数量(台) 1 1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紧邻孝介大道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村硬化道路6.7公里,基本形成了路相通的格局。区内现有输电线路23.8公里,****市电力供应充裕,可充分保证项目实施的需要。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自然灾害的影响
项目区干旱、冻害、风灾、虫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1.2灌溉方式落后
项目区内现有节水灌溉措施不配套,仍然以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水量大、灌水时间长、费时费工、灌水质量差、肥力流失和水资源浪费严重。
3.1.3传统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现有的农村经济条件造成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11 -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1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
项目区灌溉方式较为落后,灌溉供水面临日益紧张的局面。因此,从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广应用管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新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规模型转变,做到既节水又增效,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不但是弥补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缓解****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3.2.2是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力的需要
项目通过实施远程控制系统新增精准农业1000亩,实施精准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精准农业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推进精准农业在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普及,具有积极地示范带动作用。
3.2.3是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
项目区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较低,一方面造成了大水漫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工程的实施,改变项目区现有节水灌溉措施不配套,改变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缺点(灌水量大、灌水时间长、费时费工、灌水质量差、肥力流失和水资源浪费严重),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的水分条件,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 12 -
总之,从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效益等方面来看,本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1 基础配套条件好,满足项目实施要求
项目区地处****市东部平川区,项目区内交通便利,地势较为平坦,田间机耕路四通八达,通讯线条件可满足要求;项目区现有机电井17眼,可保证3100亩的节水灌溉区和大棚蔬菜区用水。无需新打机井,施工用水就近从项目区内的机井抽水,施工用建筑材料大多由当地解决,基本能满足要求。
3.3.2 具有实施类似项目的经验
****市委、市政府历年都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大事来抓。市政府成立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做好协调服务和跟踪检查,确保项目建设有序进行。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为下一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3群众基础好、积极高
以前****市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给群众带来实惠,影响和辐射了周边乡村,群众“我要干”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从劳力、地方经
- 13 -
济和群众积极性分析,该地区对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具有可行性。
3.3.4 政策支持,保证项目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都将现代农业建设列入重点工作,中央及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现代农业建设氛围。项目建设方向与国家建设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的方向相一致,符合国家和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要求,在该区域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以保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3.3.5 配套资金有保证
****市是山西省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排名最前的县市,财政资金充沛。在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能够满足对配套资金的需求,具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条件,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项目区地处****市东部平川,土地平坦,土层深厚,光热资源充沛,资源条件优越,生产潜力巨大,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政策支持,配套资金充足。因此,在该区进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 14 -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项目区水资源情况
4.1.1降水
****市地处内陆中纬度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秋季雨水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0.6℃,极端最高气温39.1℃(1999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23.1℃(2000年1月26日)。最大冻土深度83cm,多年平均初霜期10月15日,终霜期3月31日,无霜期197天。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0年)为490mm,由于受水汽来源、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6~9月为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的65~85%,最大月降水一般发生在7、8月,非汛期降水量很少。年均无霜期为190天。
4.1.2河流水系
****市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区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主要有文峪河、孝河、西泉河等较大河流。
- 15 -
孝河地处****市境内,自西向东贯穿全市,由四条支流汇合而成,地形为树枝状。河系上源为兑镇河和下堡河两支,在白壁关乡小垣村合流,至崇源头接纳柱濮河、东许河,又东至芦南村0.5km处汇入文峪河,全长56.5km,流域面积507km2。
文峪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关帝山,上游主河道为中西河,中游段位于文水与汾阳交界处,下游段位于****市梧桐乡南姚村东汇入汾河,流域面积为266km2。
西泉河位于中阳县南部、****市西部、****市的东南部,上源分为两支,南源于中阳县刘家坪乡的石板上起水,到圪瘩上出县界至交口县付家社与北源汇流,北支在****市温泉乡锄家沿生源,流经石岭后、温泉,过温泉乡辛庄村进入****市界,过****市西泉乡至灵石县夏门流入汾河,****市境内控制流域面积为131km2。流域水系图见图4-1。
- 16 -
图4—1 ****市流域水系图
4.2供需平衡分区
为了便于分析计算,采用两种分区,一是根据吕梁市河流分区,****市河流属三级区汾河上中游,四级分区分为孝河、文峪河、西泉河和直接入汾河区;二是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工农生产基础,将****市划分为两个供需分析区,即文峪河、孝河为一个分区、西泉河和直接入汾为一个分区。
在做水资源量计算时,又细分为西泉河、文峪河平原区、文峪河山丘区、孝河平原区、孝河山丘区和直接入汾河六个区。
- 17 -
4.2.1地表水资源量
根据《吕梁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市1956~2000年系列河川径流量为3228万m3,1980~2000年系列为2763万m3,详见表4-1。
- 18 -
表4-1 ****市各流域分区河川径流量成果表
单位: 万m3
面积 流域分区 (km2) 孝河平原区 1956~2000 81 1980~2000 孝河山丘区 227 2.5 2.0 1880 1560 1190 796 806 408 476 116 649 3516 2152 3722 1996 1964 1988 1988 63 346 532 136 1990 1975 1999 1987 10.2 10.2 4.0 27.3 240 0.70 1.5 系 列 平均 Cv Cs/Cv 20% 50% 75% 95% 径流量 366 211 117 22 649 年份 1996 径流量 18 年份 1975 35.5 不同频率径流量 最大 年径流极值比 最小 比值 1956~2000 1352 0.55 426 1980~2000 西泉河 257 (1311956~2000 1011 0.82 1980~2000 ) 文峪河平原区 769 1956~2000 785 3722 1988 136 1987 27.3 955 0.70 1.5 1460 840 466 87 2582 1996 73 1975 35.5 - 19 -
(1371980~2000 ) 文峪河山丘区 924 (1331980~2000 ) 直接入汾河 73 1956~2000 296 230 0.82 2.0 2.5 458 3030 233 2050 120 1480 34 926 1091 1090 6477 5709 1988 1988 1964 1988 40 40 1242 1251 1980 1997 1999 1999 27.3 27.3 5.2 4.6 7309 1996 1931 1989 3.8 1956~2000 3523 0.44 2.5 4670 3240 2390 1540 7309 1996 1369 1965 5.0 904 2582 1996 253 1990 10.2 (32) 1980~2000 全 市 1956~2000 3228 0.47 940 1980~2000 2763 注:括号内为****市面积
- 20 -
4.2.2地下水资源量
****市地下水资源量即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加盆地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扣除重复计算量,重复量中有平原本身的重复量和与外区的重复量,其中山丘区地下水中岩溶山区郭庄泉域面积为131km2,本次评价成果以山丘区排泄法和盆地区补给法进行计算,系列仍分为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个系列,计算成果如下表4-2。
- 21 -
表4-2 ****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km2、万m3
山丘区 平原平原流域 面积 系列 岩溶山区 一般山小计 区 给量 自身 与外地 丘 1956~2000 1003 2239.9 全市 940 1980~2000 孝河 平原区 孝河 山丘区 426 1980~2000 711 1698 2409.3 2409 2409 5.7 5.7 1956~2000 800 1798 2598.7 2599 2599 6.1 6.1 81 1980~2000 0 0 0 2142 126 32 1095 601 1853 890 289 11.0 3.6 1956~2000 898 0 2144 0 3042 0 3182 2392 273 128 32 32 1218 1211 680 672 2202 2042 4701 1022 4022 350 5.0 12.6 4.3 4.3 3243 3543 274 32 1307 745 2357 5174 4429 5.5 4.7 区补平原平原区与山表水 与地小计 资源量 量 模数 模数 地下水渗补给资源量渗补给重复量 降雨入地下水降雨入 - 22 -
西泉河 文峪河 平原区 文峪河 山丘区 直接2571956~2000 724 641 0 325 314 0 1048.8 954.2 0 14471 851 0 1049 954 7736 1049 954 5217 4.1 3.7 10.1 4.1 3.7 6.8 (131) 1980~2000 1956~2000 769 (137) 1980~2000 5884 2519 9254 0 0 0 13342 849 0 5611 2459 8918 6882 4423 8.9 5.5 1956~2000 3487 924 (129) 1980~2000 3365 5168 8654.7 8655 8655 9.4 9.4 4844 8209.6 8210 8210 8.9 8.9 1956~2000 73 361 54 415.2 415 415 5.7 5.7 入汾(32) 河 1980~2000 322 52 374.2 374 374 5.1 5.1 注:括号内为****市面积
- 23 -
4.2.3水资源总量
在水量评价中,将河川径流作为地表径流量,把地下水总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密切联系而又相互转化,河川径流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补给量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地表水体的入渗,故水资源总量为地表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经计算****市1956~2000年系列水资源总量为6817万m3,其中河川径流3228万m3,地下水资源量4429万m3,重复计算量840万m3,详见表4-3。
- 24 -
表4-3 ****市水资源总量统计表
单位:万m3
河川降雨径流流域 面积 系列 量 量 (P) (R) 1956~2045752 3228 00 全市 940 1980~2043106 2763 00 1956~203716 孝河 81 (平原区) 1980~203587 00 227 289 0 516 0.063 0.063 0.081 0.144 6.37 00 240 350 0 590 0.065 0.065 0.094 0.159 7.29 4022 794 5991 0.046 0.064 0.093 0.139 6.37 4429 840 6817 0.052 0.071 0.097 0.149 7.25 量(Rr) (Rg) (W) 渗补给基流 量(R-Rg)/P 降雨入河川 源总系数(R/P) (Pr+R泉)/P (W/P) (W/F) 水资地表水产流径流系数等系数 数数降雨入渗补给产水系产水模 - 25 -
1956~2021083 1352 孝河 426 (山丘区) 1980~2019848 1095 00 1956~2012984 1011 00 西泉河 257 1980~2012197 00 1956~2035637 文峪河 769 (平原) 1980~2033039 00 文峪河 924 (山丘) 00 1956~2046671 3523 8655 1893 5 10280.035 0.075 0.185 0.220 11.13 904 4424 0 5328 0.027 0.027 0.134 0.161 6.93 00 955 5218 0 6173 0.027 0.027 0.146 0.173 8.03 785 954 271 1469 0.042 0.064 0.078 0.120 5.72 1049 284 1776 0.056 0.078 0.081 0.137 6.91 2409 434 3070 0.033 0.055 0.121 0.155 7.21 00 2599 459 3491 0.042 0.064 0.123 0.166 8.20 - 26 -
1980~2042628 3363 00 1956~203959 直接入 73 汾河 1980~203633 00 230 374 43 561 0.051 0.063 0.103 0.154 7.69 00 296 415 46 666 0.063 0.075 0.105 0.168 9.12 8210 1768 9805 0.037 0.079 0.192 0.230 10.61 - 27 -
4.2.4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采取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两者之间重复计算的方法进行估算,经计算****市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733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823万m3,重复计算量为1738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818万m3,计算成果如表4-4。
表4-4 ****市水资源可利用量表
单位:万m3
地下水可开采量 分区 面积 水资源总量 河川径流可利用量 其中 总量 岩溶水 全市 孝河 (平原) 孝河 (山丘) 西泉河 940 81 426 6817 590 3491 905 793 746 292 1733 99 908 134 125 449 18 3823 1499 1340 130 600 249 5 1200 0 1000 100 0 100 0 1738 1268 221 7 100 142 0 3818 330 2028 257 450 247 33 56.0 55.9 58.1 28.4 56.8 33.1 11.3 重复计算量 可利用总量 可利 用率 257(131) 文峪河 769 (平原) (137) 文峪河 924 (山丘) (129) 直接入 73 汾河 (32)
4.3项目区现有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4.3.1供水工程可供水量统计
****市供水水源工程基本上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水井工程,按水源类型分为地表水供水水源和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 28 -
表水供水源以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为主,主要供农业;地下水供水水源供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工矿企业和农田灌溉,本次调查了近几年的工程供水情况。
****市现有蓄水工程4座,现状供水量为120万m3;引水工程15座,现状供水量180万m3;提水工程63处,供水量331 m3;水井1077眼,城镇生活取水井36眼,其中自来水公司19眼,工业自备水井320眼,农村生活水井214眼,农业灌溉502眼,现状供水量为5660万m3,各工程历年供水量见表4-5。
表4-5 各类工程供水量统计表
单位:万m3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6 蓄水工程 778 463 374 120 引水工程 611 71 38 180 提水工程 344 299 590 331 水井 4234 4734 4688 5660 合计 5967 5567 5690 6291 4.3.2不同用水部门需水量调查统计
****市2006年各类供水工程供水量6291万m3,其中地表水631万m3,地下水5660万m3,供水量中工业用水量2938万m3,城镇生活用水量620万m3,农村生活364万m3,农业生产用水量为2369万m3,不同用水部门用水情况见表4-6。
表4-6 ****市各部门用水量统计表
单位:万m3
行政分区 按用途分类 按水源分类 - 29 -
其中:农村总取水量 城镇生活 工业 农业 人畜饮水 孝义 6291 620 2938 2733 364 631 5660 地表水 地下水
由以上统计成果可看出:从供水水源来看,地表水供水量为631万m3,仅占总供水量的10 %;占地表水可利用量的36.4 %,地下水供水量为5660万m3,占总供水量的90%;远超过了****市地下水的可利用量3823万m3。从用水构成来看,工业用水量为2938万m3,占总供水量的46.7%;城镇生活用水量为620万m3,占总用水量9.9%;农村人畜用水量为364万m3,占总用水量的5.8%;农业用水量为2369万m3,占总用水量的37.6%。由此可见****市的用水大户是工业和农业,主要供水水源是以地下水为主。
4.3.3现状综合用水水平分析
****市现状综合用水水平分析,主要采取人均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取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和万元产值用水量等指标,通过与吕梁市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反映****市的现状用水情况,吕梁市用水指标见下表4-7。
表4-7 2006年****市用水指标与吕梁市对比表
单位:m3/人、m3/万元、m3/亩、L/d
万元人均用水行政分区 量 均用水量 吕梁 孝义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 13 10 - 30 -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173 98 人均生活用水量 城镇大生活 88 82 农村生活 33 30 GDP平121 123 93 38
注:资料来源于2006年吕梁市水资源公报
4.3.4现状年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吕梁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中成果,****市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818万m3,而2006年各行业实际取水量达到了6291万m3,远超过其可利用水量。
现状年供需平衡分析见表4-8。
表4-8 项目区现状年供需平衡表
项 目 总供水量 水量类别 地表水 地下水 合计 农业用水 工业用水 总需水量 城镇生活用水 农村生活用水 合计 平衡结果 总供水量-总需水量 单位:万m3
数量(万m3) 631.00 5660.00 6291.00 2733.00 2938.00 620.00 364.00 6655.00 -364.00 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区为缺水地区,一些流域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的要求,建议尽快开辟新的水源,协调相关部门治理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同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势在必行。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4.4.1需水量的预测 (1)农业需水
根据项目区近几年的作物种植现状,结合工程完成后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和群众对种植作物的认识,各类作物种植比例
- 31 -
为,大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梁,复播谷子、豆类。种植比例为小麦50%、玉米30%、高梁20%、复播10%。下表4-9是不同作物的灌水制度指标。
表4-9 不同作物灌水制度指标
适宜土土 壤 容 作物 重(g/cm) 3适宜土土壤计划湿设计耗水灌溉次润层深度强度数(次) (cm) (mm/d) 壤含水量下限(%) 70 60 20 40 3 3.54 15 4 田间持壤含水水 率量上限(%) (%) 大棚菜 大田 1.35 1.35 25 25 90 90 a.管灌灌溉制度确定
设计灌水定额根据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m =1000γs h(β1-β2) 式中:
M——灌水定额(kN/h.m2);
γs——计划湿润层土壤干容重(kn/m3), 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
β1——适宜含水量(重量百分比)上限,可取田间持水量的0.85~0.95,大棚菜取21%,大田取22%;
β2——适宜含水量(重量百分比)下限,可取田间持水量的0.60~0.65,大棚菜取17%,大田取15%;
b.滴灌灌溉制度确定
设计灌水定额根据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m =??pH/1000
- 32 -
式中:
m——设计灌水定额(mm);
?——允许消耗的水量占有效持水量的比例,蔬菜取20%;
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蔬菜取30cm;
?——土壤有效持水量(占土壤体积%);取16%;
P——土壤湿润比,蔬菜取80%。
以上各指标的取值见表4—9,计算结果见表4—10。
表4-10 不同作物灌水定额
设计灌水定额 作物 (m3/亩) 大棚菜 大田 7.68 26 15 4 灌溉次数(次) (天) 4 9 (m3/亩) 115.2 104 灌水周期 综合灌溉定额 设计保证率确定为50%,灌溉水利用系数管灌取0.8,根据种植面积和灌溉定额计算(成果见表4—11)。
表4-11 灌 水 率 计 算 表
作物 名称 种植 比例 灌水 次数 灌 水 性 质 灌水 定额 (m3/亩) 26 26 26 26 - 33 -
灌溉 定额 (m3/亩) 灌 水 时 间 灌水延续时间 灌水率 [m3/(s.万亩)] 1 玉米 30 2 3 4
播 前 拔 节 抽 穗 灌 浆 4.1~4.10 104 6.15~6.25 7.11~7.21 9.1~9.10 10 10 10 10 0.09 0.09 0.09 0.09
作物 名称 种植 比例 灌水 次数 灌 水 性 质 灌水 定额 (m3/亩) 26 26 26 26 26 26 26 26 5 7.68 7.68 7.68 7.68 7.68 灌溉 定额 (m3/亩) 灌 水 时 间 灌水延续时间 灌水率 [m3/(s.万亩)] 1 高粱 20 2 3 4 1 小麦 50 2 3 4 1~5 6 蔬菜其它 7 8-11 12-14 15 播 前 拔 节 抽 穗 灌 浆 播 前 拔 节 抽 穗 灌 浆 生长期 生长期 生长期 生长期 生长期 生长期 4.1~4.10 104 6.21~6.30 7.15~7.25 9.1~9.10 9.10~9.20 3.18~3.28 4.15~4.25 5.5~5.15 6.1~6.30 7.5~7.10 115.2 7.11~7.15 7.15~8.5 8.10~8.25 9.1~9.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5 5 5 5 5 5 0.06 0.06 0.06 0.06 0.15 0.15 0.15 0.15 0.058 0.089 0.089 0.089 0.089 0.089 104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需水。
农田灌溉分为水浇地和菜田,****市2006年水浇地面积18.17万亩,菜田面积为1.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万亩以上灌区3.85万亩(其中井灌1.5万亩、小高灌1.1万亩)、机电灌5.6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站1.2万亩、井灌0.18万亩、小高灌0.36万亩)、井灌区7.31万亩和小型水利灌溉面积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12.65万亩,设计水平年灌溉定额大田按120m3/亩,菜田按220m3/亩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现状并参考全市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设计水平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通过预测计算,2020年农田灌溉需水量为6120万m3。
- 34 -
林牧渔需水包括林果地、草场、牲畜用水和鱼塘补水四类,****市林果地灌溉定额采用60m3/亩,通过预测,2020年林果地灌溉需水量为1800万m3;大牲畜、小牲畜定额分别为30L/头.日、10 L/头.日,通过预测,2020年牲畜需水量为72万m3。故林牧渔共需水量1872万m3。
(2)工业需水
工业需水预测涉及到工业的结构布局、设备、技术、工艺水平和节水情况等许多问题,本次预测工业用水定额是在分行业现状用水水平的基础上,参照省内其它地区分行业的需水定额而定。
****市工业需水预测采用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法进行预测。 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根据现状用水水平和《山西省用水定额(试行)》等有关规程规范,设计水平年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3m3/万元,结合现状确定设计水平年的输水损失12%。通过预测分析,2020年工业需水量为6725万m3。
(3)城镇生活用水
根据《山西省用水定额(试行)》及有关规程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水平年的用水净定额,根据****市近几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并参考《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2003~2020)(送审稿),对****市人口进行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率按9‰计,进行各分区的城镇生活净需水量和毛需水量的预测,设计水平年的定额为80 L/人·d,现状管网漏失率按20%考虑,设计水平年按13%考虑,预测结果为933万m3。
(4)农村生活用水
- 35 -
农村生活用水指农村人口生活需水,2020年****市农村人口将达到17.21万人。设计水平年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为45L/人·d,农村生活用水预测结果为283万m3。
4.4.2可供水量的预测 (1)地表水可供水量的预测
水库综合治理后可增加供水量842万m3;引文入川、柏叶口水库工程,将给孝义供水3600万m3;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引黄入孝汾工程将给孝义供水12212万m3。经分析预测,2020年地表水供水量为16654万m3。
(2)地下水可供水量的预测
****市地下水可利用量为地下水的可开采量3823万m3。 4.4.3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见表4-12。
表4-12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表
项 目 总供水量 水量类别 地表水 地下水 合计 农业用水 工业用水 总需水量 城镇生活用水 农村生活用水 合计 平衡结果 总供水量-总需水量 单位:万m3
数量(万m3) 16654.00 3823.00 20477.00 7992.00 6725.00 933.00 283.00 15933.00 4544.00
- 36 -
第五章 规划设计
5.1指导思想
农业综合开发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组成部分,是以构建农业资源安全为基础的支“三农”建“三农”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看,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生产、生活等硬建设,也包括乡风、民主等软建设。实现新农村硬建设目标的重点是搞好农村土地整理,以土地整理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范畴内,对田、水、路、林、
- 37 -
村的综合整治。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改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为了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全面推动项目区的农业的生产,走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之路。“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立足保障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治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推进标准化、信息化,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
5.2选项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中低产田改造的年度计划,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对项目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优先开发优势农产品和农业主导产业。
(2)坚持综合投入,立体开发原则
- 38 -
坚持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整体提升农业水平。坚持按灌区、流域和区域整体规划,采取“集中力量,连片开发,合理投入”的治理措施。
(3)坚持科学布局,典型示范的原则
依据项目区不同的环境条件、生态特点、肥力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协调发展。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聚集多方力量,将基本农田建设成典型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4)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
5.3建设标准
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工程,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管理,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农业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04]48号文件的有关标准进行建设。
5.3.1综合标准
根据项目区实际和连片原则,进行规划实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达到“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灌排分设、旱涝保收”的农田标准,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总体标准。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农林水各项工程措施相结合,每亩综合投资达到910元以上。
- 39 -
5.3.2水利标准 5.3.2.1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 5.3.2.2灌溉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80%。
5.3.3农业标准 5.3.3.1土地平整标准
以主干道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划方,一般每个大方200亩左右,田面纵坡控制在5度以内,地形特殊的地方也可以整个单元为一个大方。
5.3.3.2推广旱作农业标准
通过秸秆还田等措施,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通过机械与人工平整土地相结合,加厚土地耕作层,达到20厘米以上。
5.3.3.3机耕路标准
机耕路为通行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路面宽4m,铺碎石路面,农田道路通达率80%以上。
5.3.4林业标准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两侧的树木,要做到适地适树,择优选树,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通道。苗木规格至少达二级标准,苗木胸径达到3厘米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田间路两旁的树木可根据情况确定树种,统一规格。所有树木栽植时,都要在专业技术人员
- 40 -
的指导下,按标准挖坑、回填阳土或客土回填,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
5.3.5科技措施标准 5.3.5.1科技推广
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鼓励采用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5.3.5.2技术培训
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2-3次,要加强对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内容。
5.4建设规模
改造中低产田面积5000亩。其中利用远程控制系统新增精准农业1000亩、改善节水灌溉2100亩、土地平整并推广旱作农业1700亩、建设苗圃基地200亩。
5.5规划布局
5.5.1工程总体布局
(1)1000亩远程控制精准农业区位于东盘梁行政村西南、胜溪新村蔬菜批发市场以北的区域;
(2)2100亩节水灌溉区位于东盘梁行政村西的区域; (3)1700亩旱作农业区位于五楼庄行政村以南、文峪河以西、胜溪新村蔬菜批发市场以东的区域;
(4)200亩苗圃基地位于节水灌溉区以北的区域。
- 41 -
工程总体布局详见附图3项目规划布局图。 5.5.2灌溉工程布局 5.5.2.1水源利用方式
项目区水源开发方式是从机井内引地下水。 5.5.2.2灌溉工程布局
项目区17眼机井,全部分布于项目区机耕路边,基本为间隔150~350米布局一眼井。
5.5.3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5.5.3.1耕作田块方向
田块方向尽量选用南—北向,以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
5.5.3.2耕作田块形状
田块形状以长方形为主,整理区边上的一些田块以近似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接近长方形的形状为主。
5.5.4机耕路工程布局 5.5.4.1机耕路设施设计原则
(1)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便。 (2)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3)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4)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 42 -
5.5.4.2机耕路规划成果
按照方便田间作业以及农产品和农用物资(化肥、农药)运输,节省耕地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内及区外已有道路状况,布设机耕路。两平行路道之间的间距在300米左右,形成纵横交错的机耕路网络。
5.6最佳方案选定
5.6.1灌溉方案
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为节约地下水资源,规划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现有17机井对农田灌溉。按照节约投资成本、就近灌溉的原则,利用14眼机井对2100亩节水灌溉农田、1000亩远程控制大棚和200亩苗圃基地进行灌溉,3眼机井作为1700亩旱作农业区的备用灌溉水源。
5.6.2土地平整方案
土地平整将因地就势,使用机械平整。整理后的格田为格田长度为800~900米,宽度为300~360米,整理后适合机械化作业。项目区耕地以田间路围成的标准田块为基本单元,相对均匀分布。
5.6.3旱作农业方案
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实行“两统一,一集中”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集中服务。共计推广一年一作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1700亩。
5.6.4机耕路方案
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规划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现有机耕路进行规划。确定采用该方案进行道路规划,建设机耕路4356.1米。
5.6.5防护林方案
依据格田面积和道路间距以及林带防护状况,考虑到防护林数量
- 43 -
正在阅读:
山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01-14
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14
关于违反厂规厂纪的处罚通告03-07
工业管道安装施工工艺刘继兵09-09
我的元旦生活作文800字06-19
浅谈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要点01-07
英国超市物品名称06-04
漫谈马家军和兰州战役10-28
Spring--quartz中cronExpression配置说明07-05
泵阀公司网站建设策划书案例08-2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中低产田
- 山西
- 可行性
- 研究报告
- 治理
- 改造
- 土地
- 图文
- 农业
- 项目
- 国家
- 开发
- 综合
- 2014
- 5000
- 小班语言:《谁敢嘲笑狮子》
- 第5课时探索规律--植树问题 - 图文
- 对“书法热”乱象丛生的思考 - 图文
- FANUC以太网接口
- 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 统计原理与实务教学大纲
- 东乡城镇化建设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利弊调查
- 职工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 94分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炼油过程能量整体优化技术原理试卷及答案
- 2015年教育统计软件4.025安装使用教程
- 电子化政府第1次作业(2)
- 浅谈小学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
- 2014年急诊科三甲医院复审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汇报
- 苏教二年级语文上册 加标点练习
- 青岛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护理综合)
- abaqus常用技巧总结 - 图文
-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试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 防水导墙砌筑技术交底011
- 催化剂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