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复习题1-6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4-05-08 12:06: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章
1从马丁路德等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1)他指出应给予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机会,不能再把学生“当作牢笼中的小鸟”。为此,他要求父母必须注意给子女以优良的体育和崇敬神的精神的教育,并把体操列为德国学校的固定教学内容。他认为,体操不仅能使学生们“快活、娱乐和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还能使人改掉好逸恶劳、轻浮放荡的恶习,并是防止参加“卑鄙活动”的有效手段。他说:“人们应有高尚和有用的(身体)练习”,因而他对击剑、摔跤、跳跃等骑士运动项目和游戏以及另外一些符合“道德标准”的活动项目也很推崇。
(2)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体、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他认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明确地把体育纳入教育,并把体育作为人得到健康、幸福的基础。“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3)夸美纽斯认为: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怜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体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 ”。
(4)卢梭: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主张教育顺应自然,他提出健康的身体是智慧的工具,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并指出这个基础要从婴儿时期就打好,使婴儿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身体上的桎梏。
(5)巴塞多:(1724~1790,德国十八世纪博爱主义教育家)。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必要基础。于1774年创建的“德绍学校”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和体育,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和游戏。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的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6)德国的古茨姆茨是体育教育家,贡献是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体育方法体系化。并用《青少年体操》一书 “ 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与新教育之间的鸿沟 ”。
(7)裴斯泰洛齐瑞士著名教育家,启蒙时代博爱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理论,他主张通过合理的教育,使人从动物的感情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他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把智、德、体育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体育才能培养出才智和道德的“奴仆”— 强健的身体,全面教育过程才得以完成。 2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凯洛夫主智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泛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在教学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则是注重“三基”(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在这套课程体系中,学校体育的学科中心特色也日益突出。
影响:
①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② 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③ 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④ 课程结构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⑤ 教学原则和方法基本采用了凯洛夫的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五大教学原则。
引进学习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同时,对自然体育思想等西方体育思想和理论采取了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这使学校体育长期停滞在一种概念和一个模式之中,并在实践中渐渐趋于绝对化、片面性,使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逐渐失去了活力,对学校体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自然体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自然体育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1
(1)体育须注重身体全部之平均发育。 (2)运动须以团体普及为主,选手竞技次之。 (3)竞技运动须依学生年龄体格,分组练习。 (4)运动种类,须取多变化且饶兴味者。 (5)厉行勤劳主义,注意清洁卫生。 (6)注重国技。 影响:
第一、兵式体操迅速衰落,欧美流行的现代田径和球类运动从此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 第二、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第三、在张伯苓、陶行知、麦克乐等人的推动下,开始了对体育教学和对人的发育过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中的“设计模仿法”、“分组教学法”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流行的。 4新世纪体育课程体现出什么特征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从整体上设置九年的课程门类和
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
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动因,总目标及具体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动因: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严密的分科体系、高度统一封闭的教科书、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等。 (2)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6.新课程标准与旧教学大纲不同处。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处 第一: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第二:目标体系不同。课程标准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且教学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太一致。 第三: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第四:学段划分不同
课程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水平四对应于初中,水平五对应于高中,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按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将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2
第五: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此外,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第六: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反之可适当增加,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 第七:评价方法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体育教学大纲主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及体能状况进行评价,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并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
7.1979年教育部扬州会议主要思想,重点解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思想: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各种国外的体育思想和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如:结构教学法、探索教学法、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几种思想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但多数论述和实验集中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对学校体育思想和体育课程理论很少涉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以“三基”和“三中心”为特色的主智主义体育教育物质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本次会议重点解决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认识;第二是各级部门都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领导;第三是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各项活动;第四是为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努力创造条件。这次会议被称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里程碑 第二章 1.
学生体态发育高峰及主要特点。
在10岁前男女学生形态发育的差异不明显,但由于男女学生青春期的开始时间不一致,一般女生较男生早2—3年。
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不平衡性(身长体轻)。身高增长快于体重增长。 2.
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1.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2.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研究表明,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由于男女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体能的敏感期也不相同。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各项体能自然发展的敏感期
体能 绝对力量
敏感期(岁) 10~13 体能 动作速度 敏感期(岁) 7~9 体能 平衡能力 敏感期(岁) 6~8 3
身体形态发育高峰:第一次是由胎儿到出生后第一年内;第二次出现在青春期。
相对力量 速度力量 反应速度 3.
14~17 7~13 7~11 最高速度 短时耐力 长时耐力 7~12 10~15 14~16 模仿能力 协调性 灵敏性 7~12 10~12 10~12 健康体能、运动体能各包括什么?
第一项:心肺耐力体能(就是心肺功能),就是平时我们登台阶、爬楼梯或跑几步路的能力。
健康体能:
第二项:肌力体能(就是肌肉的力量),例如抱小孩、拿重物等。
第三项:肌耐力体能(就是肌肉的耐力),例如抱着小孩站在那里看表演,不感觉到累, 就是耐力比较好。
第四项:柔韧性体能(就是柔软度),比如弯腰就需要良好的柔软度
第五项:适当的体脂肪百分比(就是身体的肥胖程度),肥胖的人都会有些慢性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运动体能:
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反应时。 第一项:灵敏性――快速控制改变方向的能力。 第二项:平衡性――在静止或运动时保持均衡的能力。 第三项:协调性――平稳、高效运动能力。
第四项:爆发力――快速产生力量的能力(速度力量的结合,通常在短时间内产生)。 第五项:反应时――开始刺激和身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所用的时间。 第六项:速度――快速移动身体的能力。 4.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 1. 促进骨组织的血液循环、骨密质增厚,使骨骼更加结实粗状,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还可能使骨骼变长,对青少年学生身高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使肌肉收缩更加有力强健; 3. 关节更加灵活牢固。
这些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二) 提高机能水平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较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 1.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2.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3. 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
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使机能水平得到提高。 (三)全面发展体能
体(适)能是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体能包括两个层次:健康体能和竞技运动体能。健康体能: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目标。竞技运动体能:以追求在竞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需体能为目标。
体(适)能的最高层次是机体对竞技运动的适应,运动训练是对人体极限能力的开发,要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必须将影响运动成绩发挥的各种机体适应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并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
体育活动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如严寒、酷暑、风雨等,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使人受到影响,人体必须随时调节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来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使人体的内外环境能保持相对的平衡。通过体育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另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它所提供的许多练习(如倒立、悬垂、滚翻等)常使人体处于非常态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体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5.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1、智力又叫智能:“是一个人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讲,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智力的发展首先依靠人的大脑发育成熟,其次依靠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深入进行。 2.体育锻炼作用:
(1)为智力的开发奠定生物基础。
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部,人体一切活动的指令都是由大脑发出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使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提大脑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分析综合能力加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的。 (2)促进非智力成分的良好变化。
体育锻练可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均对智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体育锻练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蕴涵着丰富的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广泛训练记忆能力、启迪诱导想像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运动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对发展儿童的直觉、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形象思维及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标。 2.体育锻炼作用: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因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等产生紧张、忧愁、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活动则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大脑处于较强的沽动状态,体温升高以及脑内啡呔释放等原因,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降低焦虑,消除忧郁,摆脱痛苦和烦恼,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参加体育锻炼对改善孤独、胆怯、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心理缺陷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感是在活动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体育锻炼对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首先,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过程的趣味性、运动环境的复杂性,能发展学生的愉快、乐观、
友爱、同情等多种多样的情感。
第二: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养成热爱集体、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 第三: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奋战的乐观主义情感,成为夺取胜利的推动力。 第四: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感和理智等。 (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1.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并需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品质:指学生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 3. 体育锻炼作用:
5
(1)促进良好意志品质发展
一个人的意志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的独特环境条件,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锻炼学生意志,促进其意志发展的最优活动之一。 (2)遵守规则,增强自制力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运动竞赛,都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战胜强敌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运动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的决断力,长期艰苦锻炼的坚韧性,遵守比赛规则和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 (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1.健康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身心和谐发展的个性。
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2.体育锻炼作用: (1)获得成功体验。
学校体育活动娱乐性、不确定性会在学生头脑中引起各种心理感受,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尊重的心理满足,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良好健康的个性品质。
(2)体验失败,增强抗挫折能力。
学校体育锻练活动还具有竞争性、规则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一个学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常会受到失败的打击,这种打击会带给学生痛苦与挫折,战胜痛苦,直面挫折会使学生变的更坚强。 6.
社会适应分两种方式,内容是什么? 社会适应方式: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这属于生存适应。 第二:是尽最大的能力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7.
为什么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8为什么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竞争力与抗挫折能力? 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1.相对封闭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建立友谊的基础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通过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学校体育所提供的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可以增加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宽容别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2.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体育活动中,同学间的接触比其它学习中要接触的更便利与直接运动场地、时间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爱好运动的同学却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运动场地结队比赛,并由于在激烈竞争中身体的强烈对抗,集体协作中的默契配合,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就打破心理上的交往障碍,增进了情感,巩固了友谊,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3.体育活动的特殊性为同学间加深情感提供了可能
体育活动常常伴有身体接触,有得于同学间的信任与亲密,这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但更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竞争,但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因此,现代社会更需要合作。合作是建立在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的,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时所获得
6
的社会效益,如增加交流、相互信任等。
在体育比赛中,尤其是集体项目(如篮球运动),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有效,团队要获得成功,团队成员就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经常参加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1.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队之间的竞争。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2. 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运动比赛中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参加体育活动本身就意味着竞争。然而,竞争的结果总与胜败相伴,体育运动既能激励学生追求胜利,也能锻炼学生不怕失败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竞赛中失败是一种良好的挫折训练。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多少都会经历失败,这种失败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磨炼和心理调适过程,也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3.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各种集体练习、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学生在从事这些体育活动时都会遵守相应规则,甚至在没有教师或裁判的情况下,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如果有人违反规则,不仅会受到相应规则的处罚,还会受到同学们的责备。因此,在体育比赛中,约束学生的是无形的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 第三章 1.
何为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学校体育的结构是什么?
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运动教育(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三)课余体育训练(四)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1.健康教育2.学校健康教育3.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3.
学校体育目的是什么?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4.
学校体育目标是什么? 学校体育目标
1.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
2.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3.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
4.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5.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5.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什么?
7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6.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哪几个领域?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各领域目标是什么? (1)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
①运动参与目标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应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②运动技能目标是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运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③身体健康目标是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形成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④心理健康目标是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和身心发展的关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自尊与自信;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⑤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
①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是进学生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将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强调学生对科学锻炼身体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②运动技能领域目标是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具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③身体健康领域目标是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④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是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提高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意识和能力;学会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预防或消除心理障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体育活动预防或消除心理障碍。
⑤社会适应目标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在体育与健康问题上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7.
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学校体育目标能否在学校体育中起到核心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学校体育目标对外界的敏感性与开放性,即学校体育目标能否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一)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体育施教的对象,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够学习什么?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离开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作用的发挥,学校体育将无从谈起。 1.从内容维度上看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身心发展需要
这两方面的需要是相辅相成,我们在制定体育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两种需要之间的依存,在确定体育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某一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习什么?需要学习什么?怎样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 2.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当前需要;学生的长久需要 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8
体育应满足学生两方面需要,仅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但不一定能保证为学生走上社会提供良好的准备;仅满足长久的需要,又容易将成人化的体育内容强加给学生,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外在的过程。
3.从学习的性质来看学生的需要:学生天赋的自发需要;后天形成的自觉需要
以学生的自发需要为基础,利用这种需要来达到体育的目的。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时,要了解学生的特定情况,将学生的情况与理想常模加以比较,确定其中的差距,发现体育的需要,从而揭示出学校体育的目标。 (二)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总是为一定的社会的需要服务的。
1.整个社会的需要从时间的维度来分:社会未来的需要;社会现实的需要 2.从空间上来可以分为:国家;民族;社区;家庭
3.从学校体育的施教对象的特性来看:学生的未来;学生的今天
从这一意义上讲学校体育既要适应当前的现实,又应超越社会的现实,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只有在现实与未来、个人与国家、适应与改造之间找到切入点和结合点,学校体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4. 其它考虑的因素: (1)地区气候特点;
(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必须考虑的因素)(2)国家对学校体育提供的条件(从物质准备来看): 师资数量与质量;教学时数;场地、器材设备;经费;人、财、物 8.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也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一)体育与健康课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过程。体育与健康课有一定的课程标准,按一定的班级授课,有专任的体育教师,有一定的场地器材设备保证,规定进行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考核,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对巩固运用体育与健康课所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要密切配合,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三)其它体育健身活动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环节中开展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健康、增强体质的活动。 第四章 1.
何为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1)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能,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 (2)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整体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与一般科学文化课程相比有鲜明的特点。
9
(一)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1.概念认知:主要是通过语言等形成的认知。 2.感觉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系统形成的认知。 3.运动认知:主要是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
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动认知。体育课程主要是进行运动活动与身体练习,并通过这些运动活动与身体练习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冠心病怀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的特点。一般体育课程与运动专业体育类课程在运动认知上有很大的区别。从事身体练习是两者共同的特征,但是,专业运动类认知过程重视的身体练习按照专项的要求形成了严密的结构程序,而一般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内容多种多样,具有较大的可替换性;专业身体练习要承受大强度练习,其负荷要求直至极限,而一般体育课程中的身体练习达到和本人能力相适应的负荷即可,有时还会出现负荷极小的养生锻炼。 (二)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
1.体育课程(非体育专业)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它主要是为学生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充分感受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
2.体育课程对增强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幸福都是十分重要的。
3.体育课程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未来生活的重要准备。 4.社会越是现代化,人们生活越舒适,人们对体育的需求程度越高。 (三)体育课程是情感类课程
情感类课程是指通过课程体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人的主观世界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体验,在情感意志冲突中不断升华。这些情感的升华,会对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情意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情意发展依赖的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人的情感在体验中培养,在冲突中升华。
情感意志冲突包括:两相与现实、理性与情感、成功与失败、平视与痛苦、兴奋与沮丧过程。 体育课程中包含的概念认知与运动认知中都大量涉及与发展人的情感、情绪、态度、价值等。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相比较,由于体育课有直接的经验体验与身体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这些认知对人的意志力的培养是其它课程所无法取代的。 (四)体育课程是综合课程
体育课程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还涉及人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 2.
体育课中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是什么?
物理惰性是指身体特别是肌肉需要预热,被人们称为热身运动;同时也体现在肌肉运动要克服其自身的黏稠度和阻力而热身运动促进血脉流通,特别是对全身血液流量进行重新分配以后,更有利于肌肉克服黏稠性和阻力,有利于进一步从事运动。 2.生理惰性:
克服生理惰性是指改善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步地提高机体内部的能量供应,适应运动负荷的逐步提高。 3.教学常规:
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由逐步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最后逐步下降,这就是体育课结构的根据。
学生在上体育课的开始阶段,必然要克服从安静至运动物理、生理两个方面的惰性,课将结束之时,为了使学生由运动状态向安静状态过渡,有必要放松肌肉、消除局部疲劳、降低运动负荷的强度,使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3.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体育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1. 物理惰性:
10
(一)从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
学科中心论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价值观、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成长,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能力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把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在构建体育课程之时,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结构,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构,从而能有效地通过教育,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二)从精英教育到全员教育
精英教育具有狭隘的体育课程观念,认为课程即体育科目,特别是体育考试科目。这种教育形式实行全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教学内容专门为考试而设计。素质教育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方向,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健康第一理念的确定
在1979年的扬州会议上提出“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体育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体能发展,关注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评,设计了课课练,循环练习法等简单化的教学程序,结果导致了局部性的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的提出,对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是:“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上述定义表明健康实质上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体育的人体自然规律和人文社会规律的统一,比起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更为全面、确切。 (四)教师角色的变化
学科中心论强调教学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扮演支配与控制的角色,致使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影响到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教和学的两个方面,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而存在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来说,学生一方是内因,是根据;而教师教育的一方是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条件必须具有根据才能萌发转变。在素质教育指导下,体育教师扮演引导、激发、指导的角色。
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个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其冲击力最大的就是教师角色定位的转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现一纲多本、编审分开的教材评审制度,实现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使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导致了体育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体育教师经历了一个由执行者向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变化。 4.
体育课程实施的7个因素是什么?
1. 安排课表――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和时间分配。 2. 确定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任务。 3. 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个性特征。 4. 制定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制定相应教学模式。 5. 建构教学类型――根据教学单元进行课型规划。 6. 实施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实际教学工作。
7.课程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价,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明确国家意愿:设置体育课程,增强体能的,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健康人才。
2. 划分学习领域,体现三维教育目标:椐国家意愿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为依据划分五大学习领域。 3.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促进生理、心理健康:整合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多
学科领域知识技能建构新型课程体系。以求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水平,培养健康意识和强健体魄。 考虑的因素有:
11
4. 真正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在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课
程评价各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 课程内容改革:
①突破竞技中心教学模式,引入民间传统体育及新兴运动教学内容。 ②椐学生身心、基础、兴趣等改造竞技运动项目,开发教学内容。 2. 教学方式变化:
①改变灌输方式,强调师生、生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②建立和谐、民主关系,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分享体育运动的快乐。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中心、体验与需要:强调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转“要我??”为“我要??”。 2.主导与引导、指挥与激发:强调教师作用变化,由主导→引导,由指挥→激发。
3.学习与学会、经验与体验:强调学生要学会??,而不仅仅是学习??;强调学生是否体验了??(运
动的快乐),而不是仅仅是获得了??经验。
(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其爱好与专长,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
1.重要工作:培养运动兴趣、爱好、特长。强调终身体育意识与运动习惯将作为中心工作 2.避免事情:样样学、样样不会。 6.
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什么? (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1.椐课程目标确定领域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椐领域目标确定课程标准。 3.椐课程标准确定水平目标。 4.在水平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二)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考虑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运动能力等),在考虑每一个都受益情况下确定水平分级目标。 (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1.学习内容选取是开放、动态、发展、灵活的,内容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 2.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形成系列教学内容。
(四)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观察。 2.能以行为目标表述。
如学生做出什么行为其掌握了知识、技能?学生有什么变化说明其在心理及社会适应上有所提高? (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1.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2.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拨功能。
3.将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体能、知识、技能等纳入评价范围。 4.建立多重评价体系。(学生、老师、家长)。 (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1.椐课程目标确定领域目标。 2.椐领域目标确定课程标准。 3.椐课程标准确定水平目标。
12
4.在水平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二)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考虑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运动能力等),在考虑每一个都受益情况下确定水平分级目标。 (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1.学习内容选取是开放、动态、发展、灵活的,内容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 2.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形成系列教学内容。
(四)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观察。 2.能以行为目标表述。
如学生做出什么行为其掌握了知识、技能?学生有什么变化说明其在心理及社会适应上有所提高? (五)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1.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2.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拨功能。
3.将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体能、知识、技能等纳入评价范围。 4.建立多重评价体系。(学生、老师、家长)。 第五章 1. 2.
何为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交往活动。 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的界定有哪几种? 从以下6个方面解释:
1. 认识论角度: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2. 从结构论角度:~是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发展体能的基础上限度地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能和体能
的多层次的动态变化过程。
3. 从控制论和信息论角度:~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
4. 从体育心理角度:~是学生认识为基础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和与能力为核心的统一培养、塑造和发展
过程。
5. 从运动生理生化角度:~是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人体运动适应规律,发展学生体能的过程。 6. 从社会学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学生个性的社会性教育过程。 3.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身体直接参与
(1)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进行运动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2)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运动性认知,是通过身体练习,使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3)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学生在身体方面的差异要比智力差异大而且明显。 2.体力与智力活动结合
从处观上看体育活动是体力活动,但这种体力活动实际上是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的外显。身体练习过程中,体力与智力、情感、意志活动紧密结合,形成身体思维。体育过程不仅发展学生体能,而且发展学生思维活动。 3.身体承受一定运动负荷
(1)运动时机体多系统参与活动:
人体运动时,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参加活动,人体承受一定运动负荷,亲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产生疲劳。
(2)机体承受负荷大小与机体受刺激大小相关:
运动负荷将影响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同时对健康有直接影响。
13
4.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与基本要求各是什么?
(一)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 1.分析教学对象:
(1)学习需要分析――现状与期望间差距,即学生学习成绩、态度与教学目标差距。 (2)能力与条件分析――即学生现有体能、技能、知识程度。
2.分析教学内容:(1)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2)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功能与特点。 3.编制教学目标:
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常常在单元和课次中用到。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整体性: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实际体现领域目标的整体性。
2.连续性:在课目标、单元目标、水平目标间要有连续性,前而目标要为后而目标奠定基础,后而目标
是前而目标的发展与深化
3.层次性:认知、情感、技能等目标都要有层次性。 5.
应如何规范陈述教学目标?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
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主要用于模块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体育课时计划之中。一般认为体育教学目标,特别是行为性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1.明确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产生的结果、变化,是学生行为结果的描述。 2.准确使用行为动词:用行为描述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3.规定学习条件:(1)环境条件(2)信息条件(3)情景条件 4.说明预期结果对学生应达到的结果进行规定。 6.
实践课:复习课、新授课、综合课、考核课 7.
实践课的新授课应注意什么? 在进行新授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使学生明确新教材内容的作用和基本要求,扼要阐明新内容与旧内容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②正确讲解与示范,以辅导、诱导、帮助、保护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与表象,明确完成新动作要领与方法,使学生更快领会和掌握动作。
③根据新教材内容性质和学生实际,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分清重点,难点、知识点。 ④帮助学生掌握新动作基本环节,注意纠正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辅导。
⑤安排好课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精读多练,使其即能掌握动作,又能使机体活动能力提到提高。 8.
实践课一般分哪几个部分?主要内容有那些?教学目标是什么?组织教法是什么? (1)一般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四种。 (2)1)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教材内容为主的课型。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活动动作概念与表象,初步掌握身体活动动作要领与方法。 组织教法:①使学生明确新教材内容的作用和基本要求,扼要阐明新内容与旧内容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②正确讲解与示范,以辅导、诱导、帮助、保护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与表象,明确完成新动作要领与方法,使学生更快领会和掌握动作。
③根据新教材内容性质和学生实际,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分清重点,难点、知识点。
传统体育课程类型的结构是什么?
传统体育课程类型 理论课 : 讲授课、考核课
14
④帮助学生掌握新动作基本环节,注意纠正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辅导。
⑤安排好课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精读多练,使其即能掌握动作,又能使机体活动能力提到提高。 2)复习课:是指对所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教学目标: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已学过的内容,而是在原学习的基础上逐步熟练、巩固、提高动作质量,形成正确牢固的动力定型。提高复习课效果,合理的组织教学是关健。
组织教法:①在复习课中,根据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具体教学目标与要求,并考虑采用何种有效教学措施来实现这些基本要求。
②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在统一指导的基础上注意区别对待,根据学生能力和水平提出不同具体要求,善于发现学生优点与缺点,通过比较、分析、纠正等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③在复习课中改进、巩固、提高动作质量,发展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在~课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练习重复次数和练习强度,合理增大这类课的生理负荷。
3)综合课:是指新授内容和复习内容合理搭配的一和课型,即学生在课中即要学习新内容,又要复习已学过的内容,这是目前基础教育中最常采用的一种课型。它的优点:可以是同一教材内容的新旧结合,有得于加强教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整体性,以促进新动作的形成与提高。也可以是不同教材内容的新旧搭配,如上肢与下肢内容搭配,有利于种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加体质、体能。 组织教学:①注意新旧教材的教学顺序,加强教材间联系性和整体性。 ②组织教学中,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新旧教材内容。
③根据新旧教材内容特点和要求,对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练习,合理分配练习时间、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
4)考核课:是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成绩为目的一种课型,即给予学生某一教材内容进行终结性评价,主要包括智能、技能与体能。
组织教法:①考核前应使学生明确考核目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端正考核态度,做好心理准备。 ②组织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时间根据考核项目需要而定。除安排测验内容外,可以适应安排一些轻快的练习内容,一是可以安排非本轮考核学生保护良好身体状态参加考核,二是可使考完的学生得到放松、调节紧张与疲劳。
③考核前加强安全措施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④认真做好考核前准备、组织与记录工作,如准备测试表格、秒表、皮尺及场地等。安排好时间,培养学生骨干,客观的测定与记录学生考核成绩,保证考核课的顺利完成。另外,在一些中学高年级中也开设了如选修课、健身课、健美课、保健课等。 9.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体育教学内容与一般教学内容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
1、身体运动性:学生在运动中体会肌肉感觉,形成动作记忆,从而解决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 2、健身性:学生在学习(运动)中承受运动负荷,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3.娱乐性:实践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运动项目,而运动项目多从运动性游戏发展而来,运动性游戏自然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4.阶梯性与非阶梯性:众多的教学内容是由相互平行的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组成。不同的项目间教学内容一般没有严格的清晰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阶梯性结构;但在同一项目间却有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阶梯性结构。
10.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基础性:掌握“三基”,增进健康,促进个性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实用性:要选择学生喜欢的,易被学生接受,易于普及的并具有良好健身效果的活动内容。 (3)兴趣性:要选择学生大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4)科学性: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学段水平,考虑个体差异。
11. 用教育观点审视体育教学内容应注意什么?(从学校体育目的审视现有体育素材)
15
四个是否:
(1) 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 (2) 是否有利于学生进行锻练; (3) 是否有利于思品教育;
(4) 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
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关注社会,考虑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影响,以此为观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 12. 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整合时应注意什么? 四个考虑:
(1)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如领域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2)考虑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的多功能性、多指向性、可替代性。
(每种体育运动或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都有不同的影响,做为教学素材的项目与练习很多,但时间有限,必须进行选择)
(3)考虑学段特点(年龄、性别、认知能力、技能基础等)。
(4)考虑典型项目和常见项目。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整合项目和具体内容。
体育老师要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分析运动项目和活动内容的主要功能,选择、整理活动项目与练习内容,形成教学内容。
13. 体育教学应遵循那些教学原则?制定这些原则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贯彻这些教学原则时的要求分别
是什么?
(1)①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积极性相结合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③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④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原则。⑤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⑥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原则。⑦巩固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2)(一)身心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依据:①体育教学目的性的需要。(体育教学具有为培养身体健壮的全面发展人才服务的性质)
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需发展身体,而且同时需发展思想、心理、智力、道德品质与行为、审美及表现美的能力等)
③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需要(体育教学是集中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有准备途径) ④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贯彻时的基本要求:
① 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②在制订各类教学计划时,要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现象,注意各类教学内容的搭配 ③在选择与安排一次课的内容时,也应注意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④考核项目要全面搭配,以促进和保证学生的全面身体锻炼。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依据:
是由教学过程中教学双边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体育教学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很好地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
贯彻此原则时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必须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概况和特点;
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要有启发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考,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③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依据: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16
贯彻此原则时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直观的目的和要求 ②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教材 ③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直观作用 ④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和手段 ⑤引导学生观察和激发学生思考
⑥注意直观的时机和效果(可列举实习中的例子)
(四)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原则依据:①体育锻炼的有效价值区。有效区:110次/分—150次/分; 最佳区:120次/分—140次/分
②是消除疲劳、恢复机体工作能力和培养体质的需要。 在反复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由于能源物质的消耗,需要通过休息,使能源物质得到补偿;也由于机体产生疲劳,需要通过休息消除疲劳,以利健康。
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决定的。
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控制与调节的过程。师生之间某些信息的传递,必须在学生休息时进行。如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学生也不可能连续承受负荷,必须有休息。
④学生体育课上心理负荷变化趋势 贯彻此原则时的基本要求:
①有计划的安排生理负荷(编写教案时,既要写上负荷的量和强度,又要写清楚休息的方式和要求。) ②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
(安排生理负荷时,要考虑教学任务、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承受能力,波浪式地有节奏地加大负荷。注意要正确处理生理负荷量和强度的关系、负荷与休息的关系。一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变化一般趋势是逐渐上升,保持一个阶段后又逐渐下降。) ③合理安排心理负荷
(主要指情绪、注意、意志三方面)既要与教学进程配合,又要与生理负荷配合,高低起伏,节奏鲜明,起到互相调剂,互相补充的效果。
④据生、心理负荷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⑤要监控和调控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
(评价体育课的质量,既要检查、分析负荷安排是否适宜,也要评价休息的安排是否合理。) (五)循序渐进原则依据:
①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繁,由低—高,由直观—抽象)
②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生学习任何技能,都会经历从不会—会;从不熟—熟;从不巩固—巩固的渐变过程,且总是学习掌握简单的动作技能向学习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发展。 ③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④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增强的规律。
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有序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法及组织形式等的选择与安排,都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学的内容等也相应复杂。
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锻炼而实现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增强体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负荷安排的合理性。运动负荷的安排应当波浪式的逐渐加大,体现出负荷——适应——增加负荷——再适应——再增加负荷的变化趋势。 ⑤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物在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速度与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如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有时速度快,有时速度慢;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不均衡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呈波浪式,有平缓期、快速期(敏感期)、停滞下降期。这种规律决定了体育教学工作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有所侧重,
17
抓住重点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基本要求:
①加强教师修养:教师要认真钻研、深刻把握教学的系统性。 ②制订好教学计划:从学年――课时,都应体现系统性。
③安排好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本项目的难易,又要注意它与其它项目间的关系,应使前一个项目的学习利于后一项目的学习。 ④逐步提高生理负荷:
要有节奏地逐步增大运动负荷。(从整体上看,运动负荷是个逐渐增大的过程,但并非直线式地增加。在学期刚开始时,运动负何可小结,以后加大;到期末复习考试阶段,运动负荷又开始降低。一次课中也有这种现象。由于机体对负荷有适应过程,又由于课中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所以运动负荷呈现波浪式的变化,增大与减少交替。)
(六)因材施教原则(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原则)依据:个体发展不平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提出的。)学生的发展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体现了一般规律,不同点体现了特殊性。据一般规律,体育教学应当而且可能有统一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殊性,体育教学对个别学生应实行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得了、学得好。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 ②教学时面向全体,兼顾两头。
③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教案及评价标准。
在编写教案、考核与评定体育课成绩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制定统一要求,也应对个别同学在运动负荷、教学及考核标准上提出不同的要求。 (七)巩固与提高相结合原则依据:
①遗忘规律和运动条件反射建立与消退的理论。
(根据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的记忆与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即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在过了一些时间间隔以后,遗忘则逐渐缓慢。
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如不经常复习就会遗忘或消退。因此,要注意巩固提高所学到的知识和运动技能。
②据“生命在于运动”和“用进废退”原理。
(学生经常重复练习所学过的运动技术,有助于发展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起到健身的作用。) 基本要求:
①通畅信息传递过程:利用讲解、示范、练习、提问、评价等方式,保证师生间及时传递信息,巩固提高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②增加练习密度、强度:改变练习条件,增加练习次数,反复强化,不断巩固运动条件反射。 ③课内外结合:布置课外、家庭体育作业,课内外相结合。 ④培养兴趣动机: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培养兴趣和进取动机 14. 老师课上在讲解时、示范时要注意什么? 讲解法要注意:
(1)讲解目的要明确:要能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讲解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学生特点选择讲解内容、讲解方式、讲解速度、讲解语气等。――(明确为什么讲解?)。
(2)讲解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接受能力:讲解内容要符合技术原理与技术要求,要准确无误。讲解方式、
讲解广度要符合学生基础和已有经验。
(3)讲解要生动,简明扼要:运动技术具有鲜明的动作性,老师要善于借助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的事物
18
和已学过运动技术,与所学运动技术产生联系,帮助其理解动作。另外,在运动技术的教学中,老师要能抓住重点、难点,简明扼要的讲解内容。
(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讲解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注意采用对比、提问等方式,促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其看、听、想、练有机结合。
(5)讲解要注意时机与效果: 要在学生面对老师时讲解,要在学生注意老师时讲解;学生练习过程中或学生背对老师时一般不讲解。 使用注意点:
(1)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
(2)示范要正确、熟练、轻松、优美; (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一般来说,动作幅度大、移动距离长、速度快的位置较远;反之,动作幅度小、移动距离短或在原地展现动作细节的位置较近
15. 示范有那几种?每种主要为了显示什么?
示范的方向有4种: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 注意:★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可采用正面示范;
★为了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 ★对方向、路线变化比较复杂的动作,可采用背面示范;
★对于技术结构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模仿的练习,可采用镜面示范。 16. 完整法、分解法的优点与缺点及适用范围是什么?
1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1)完整法的优点:①能保持动作结构的完整性。②易于形成动作技术的整体概念和动作间的联系。 (2)完整法的缺点:不利于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中较为复杂的要素和环节。 (3)采用完整法的范围:
①动作技术较简单――不用分解,直接完成动作。 ②动作技术复杂且不能分解--如一些体操动作不能分解。
③动作分解后又连接起来完整掌握――经程序教学后组织合起来的练习。 ④降低动作难度时――如降低投掷重量、降低跳高高度。 ⑤改变动作外部条件――如由高向低做前滚翻。 ⑥学生学习能力强――如有力量,可以一次完成。
2.分解法: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1)分解法的优点:①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②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较快地掌握动作。 (2)分解法的缺点:①易使动作割裂,破坏动作的技术结构。②影响动作技能的形成。
(3)采用分解法的范围:①动作较复杂而可分解,但用完整法又不易掌握的动作。②动作的某部分须较细致地学习。
(如武术的套路练习应先单个动作,而后连成套路;单、双杠,自由体操的成套动作,也应分解学习。) 17. 自主学习法的特点与步骤? 自主学习的特点:
(1)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自律、主动的学习。 (2)独立性: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开展学习活动。 (3)创造性:学习中利用自身思维,解决自身问题。 自主学习步骤:
(1)自定目标:“恰如其分”的分析自己能力,发挥潜能,确定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2)自定任务和方法:根据自定目标合理规划、安排学习任务。
19
(3)自主评价:根据目标,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反思,总结找出不足。
(4)自我调控:对照学习目标,分析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总结经验,调整不足。 18. 合作教学法的特点? 合作学习法特点:
(1)小组成员之间的“正相互依赖”:成员间共荣、共济,个人要为同伴负责。 (2)个人负责:要承担一定任务,要有明确责任。不能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
(3)社会交往:(合作)不合作往往不是缺少愿望,而是不知道怎样与人交。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要进行合
作交往指导。
(4)小组自评:为保持合作的有效性,小组间须定期评价成员共同活动情况。
(5)混合编组:组建小组时要考虑成员多样性,可能激发更多观点,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19战术意图领会法的教学步骤?
19. 体育课中教学常规的内容是什么? 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课前常规
(1)学年开始,教师须据课程标准及实际定出水平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2)课前应写好教案。
(3)一一检查安排好场地、器材。
(4)学生因伤、病或某些特殊情况,不能上体育课时,课前应向体育教师说明情况,教师课前应将课的
内容和要求通知学生或体委。
(5)教师应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 2.课中常规
(1)上课后,由体育委员及时在指定地点集体整队,检查出席人数;教师应检查出勤情况及学生的服装。 (2)体委整队后向教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课的任务、要求。学生迟到应报告。 (3)学生上体育课应穿轻便服装、软底鞋,不带有碍锻炼的物品。 (4)病弱学生、女生例假应到课见习,参加集合。 (5)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爱护器材。
(6)课中提出安全要求,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 (7)课中教师、学生均不得无故离开课堂。 (8)场地、器材要打扫干净。
(9)按时下课,下课前,教师要对本课小结,布置道具器材,宣布下课。 3.课后常规
(1)下课后,学生应按教师要求收好器材。
(2)教师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及时写课后教学小结。 20. 何为体育课异质分组?何为同质分组?
1)同质分班(组):将打破行政班按性别、健康、体育基础、运动爱好、技术水平等分开的学生,根据体能或运动技术水平分成若干教学班(组),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为了缩小组内学生差异,在同一班(组)内按统一目标、内容、进度进行教学。
①优点:便于教师组织教学;能争强活动竞争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缺点:易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群体自卑感。
(2)异质分(班(组):是有意扩大班(组)内差异,将不同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学生分成一班(组),但班(组)间基本同质,实现班(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的组织形式。
20
①优点: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能互帮互助,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与人相处。 ②缺点:由于在体能、技能上存在差异,对体能训练、技能学生带来一定难度。 21. 在体育课中合理调动队形要注意什么? 注意以下几点:
1.安排与调动要科学、合理:
(1)要求做到熟练运用队列队形变换为教学服务。
(2)要求简单、省时、省力,调动路线尽可能短,使课的密度与生理负荷安排合理。 2.安排与调动要利于教师教学需要,并符合卫生要求: (1)使学生背光、背风、背沙、背干扰(4背)。 (2)便于老师讲示、观察、保帮、指导、监控。 (3)便于学生听、看、保、帮、练。 3.善用口令调动学生,提高指挥能力。 22. 体育课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立课堂常规:从第一节课就给学生明确课堂常规,并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课堂常规应简明了。 2.严格执行课堂常规:要始终如一的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并做制度严格执行。 3. 要用宽扩的视野巡视各场地:及时掌握学生练习情况,发现学生在课出现的问题。
4.慎用与巧用批评与惩罚:及时制止行为,对不良行为一定要惩罚,但要让当事人明白惩罚的是事,不是
人,同时要让全体学生明确发生不良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
5.对学生多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长处,多表现,让学生建立信心。 6. 合理使用指导与指令: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
7.善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便其明确老师意图,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安排。 23. 何为体育课的一般密度?练习密度? 课的密度(也称课的一般密度或课的综合密度) ?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时间之和?100%
课的总时间 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包括:①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演示教具及纠正错误等)时间;②学生实际做练习时间;③练习后合理的休息时间;④组织措施;⑤相互观察与帮助。 练习密度(运动密度)?学生做练习的总时间?100%
课的总时间24. 不同练习内容的练习时间是如何计算的? 课中练习时间的计算方法:
(1)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器械操、武术操、素质练习等。如先讲后做,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若边讲边练习,整个过程算练习时间;跳绳、攀登和爬越,负重搬运和角力,从练习开始到结束都算练习时间,若有中断,则停留时间不算练习时间。
(2)支撑跳跃、单杠、双杠、跑、跳、投等项目,从动作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均算练习时间,出入队伍若采用正步或跑步亦可算作练习时间。
(3)武术:除活动的练习之外,静止动作持续的时间及各种静止用力的动作均算练习时间。
(4)球类、游戏比赛:单个动作教学,一般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集体活动、游戏比赛,原则上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若因犯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不积极练习站着不动时,应酌情扣除或不算练习时间。接力游戏或接力比赛,等待接力的时间不算练习时间。
(5)跑:从预备动作(务种起跑姿势)开始,到终点缓冲过程算练习时间,由终点回队,如要求跑(或慢跑),或走跑交替,也算练习时间。
21
(6)队列练习:凡是按口令要求做的任何动作的时间均算练习时间。
(7)组织教学中,一般的调队,取送器械不算练习时间,若距离较远,教师用目的的安排学生跑步行进,则算练习时间。
(8)采用循环练习,原则上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但如中间停顿或中断等,不算练习时间。 25. 如何对课的密度进行评价? 对课的密度的分析与评价:
1、课中各项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是否恰当?
2、学生做练习的时间是多少?是否恰当?(25%—35%,合格线),力争达到40%。 3、合理运用时间的比重是多少?是否合理?(85%以上为合理,低于85%不合理) 4、不合理占用的时间是多少?原因何在? 5、对课的一般密度,提出总的意见和建议。
课的一般密度应是越大越好,因为一般密度越大说明合理运用的时间比重也越大。课的练习密度是保证完成课的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占相当的比重,但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任何一堂体育课都必须有教师的指导,组织教学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26. 如何调节体育课的负荷?
调节与控制课的运动负荷的方法很多,大体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①可改变练习的内容:(板书)
强度大的练习可换成强度较小的练习。如短跑、接力比赛可换成跑的专门练习或改成跳的练习。) ②可改变动作的某些基本要素。(板书)
如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等。 ③可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和密度(板书) ④可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板书) ⑤可改变练习的条件(板书)
如场地的大小、器械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⑥可改变课的组织教法(板书) 如采用循环练习、增加竞赛因素等
⑦可利用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观摩、讨论或提问的方法 27. 用观察法从那些方面检查课的负荷,学生的具体是什么?
观察法:主要从动作的质量、准确性、控制能力、呼吸、汗量、脸色、两部表情、说话的声音以及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判定。
22
观察疲劳程度对照参考表
观察内容 面色 汗量 呼吸 动作质量(完成情况) 浅度疲劳 稍红 不多 中速稍快 动作准确、步态轻稳 中度疲劳 相当红 较多(特别是肩带部分) 显著加快 动作摇摆不定 深度疲劳 十分红或苍白、紫蓝色 大量出汗(特别是躯干部分) 急促、表浅、节律紊乱 动作失调、步态不稳、有力颤抖、反应迟钝。 精神疲乏、站立姿态不端表情 表情愉快 略有倦意 正、组织纪律性差、自制力显著下降。
28. 学生心率指数是怎样计算的? 心率指数=课中平均心率 课前安静心率
系数 强度 1.2以下 最小 1.2-1.49 小 1.5-1.79 中 1.8-1.99 大 2以上 最大 如:测得课平均心率为132次/min,课前安静脉博为78次/min,则心率指数为1.7,该课强度为中等。 29. 注意、情绪、意志高峰一般出现在课的什么时间(以45分课计)? (1)注意的高峰:一般出现在课的15分钟处(45分钟课)
(2)情绪的高峰:一般分别出现在课的4-18分钟处和36-40分钟处(45分钟课) (3)意志的高峰:一般出现在课的20-30分钟处(45分钟课) 30.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注意什么? (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及标准要求是我们选择和创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应注意:
1.四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达成四个领域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四个领域目标是通过每节课、每单元、每水平目标来实现的,要选编有利于实现中个领域目标的教学内容。
2.挖掘和利用教学内容的功能,发挥教学内容的多指向性,实现课程目标。有许多教学内容不仅对一个领域有促进作用,对其它领域同样也有促进作用。
3.要符合水平目标。:首先要在水平状态下研究领域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实际、教学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 1.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2.考虑学生情感发展、注意特点、意志表现和个性心理特征。 3.符合学生身体机能、形态、身体素质现状。 4.考虑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 (三)具有实效性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产生实际效果,重要依据是能否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2.要体现实用、简便、易行、贴近生活。 (四)符合学生运动兴趣
23
尽可能选择学生喜欢的、且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 (五)具有科学性
1.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锻练的原理和方法。 3.要考虑教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4.要认真选择民族性和民间内容进课堂(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31. 在制定水平教学计划时如何分析学校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指学生、教师、环境、体育传统、场地、器材、气候等。 发育、健康状况:(测量:身高、体重、胸围) 素质和技能情况:(可通过测验获得)
学 习 情 况:(上一水平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各项教学内容时,存在的问题及原
因及其它课程的学习负担的社会活动等)
(1)学生实际 学习态度
思想、纪律情况: 思想作风
体育爱好 组织纪律
身体情况:年龄、健康等
(2)教师情况: 心理特征:兴趣、性格等 性别:男、女
专业技能:专项、特长等
(3)体育传统:是否传统项目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校老师对体育工作的认可程度等。 (4)学校环境:学校地处城区、郊区、农村?周边环境可否利用,是否有污染企业等。 (5)场地器械:本校可用教学场地、器械数量、场地、器械数量与学生比例。 (6)气候:
32. 制定一个10次课(45分课)的单元计划。(参考P3) 33. 制定教案时应注意的七个方面是什么?
1.确定课的教学目标2.确定课的内容、组织教法3.合理安排课的各部分时间、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4.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5.计划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6.课后小结。7.教案力求简单明了。
34. 制定一个体操与田径课时计划(45分课)。(参考P10)
35. 体育课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是什么?36体育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意与合作精神的评价? 一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体能、技能、知识、个性特征等),老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找出学生在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24
2. 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老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有利于老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平台,体验成功喜悦与快乐。 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在体能、技能、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培养学生能用正确的态度评价他人。 二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结合学生体能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评价) (一)体能评价
1.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评价;
2.选择教师课中安排练习的内容进行评价; 3.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进行评价。 (二)知识与技能评价 1.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2.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3.学校所选择的技能学习具体内容。 (三)学习态度评价 1.课堂出勤情况;
2.课堂表现(积极的学习态度)情况; 3.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表现情况。 (四)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
1.情意表现:(1)战胜胆怯、自心理。充满自信的参加体育活动; (2)敢于、善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3)善于运用体育手段调、控自己情绪。 2.合作精神:(1)理解、尊重他人(尊重、理解同伴、老师等); (2)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人标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 (3)勇于承担责任,能为小组的取胜全力以赴。 (4)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五)健康行为评价
1.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烟酒等); 2.是否会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3.是否注意个人卫生等; 4.爱护公共卫生情况。
37何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把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个指标逐一与评价标准对照(如《国家体育锻炼达 标标准》等),给出一个静态的绝对分数,从而判断其优劣。绝对评价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共同的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它不受学生所在群体的发展状况的影响。
相对性评价是先建立一个评价基准,然后把各个被评对象逐一与基准相比较来判断其优劣(如学习成绩的平均值等)。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作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也可称之为教育常模参照评价。这种评价有两种作用:一是有利于在群体内作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38如何进行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25
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中已开始采用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相对评分法”。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入学时,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一套学生个人的体育学习档案,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等方面的摸底,并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通过将每学期结束时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与学生个人入学起点成绩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一学期来体育学习进步的幅度(相对成绩=绝对成绩-起点成绩),从而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并根据相对成绩与绝对成绩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合理的相应评价。还有的学校将学生的入学成绩进行均值化处理,以均值化的结果作为相对评分法的基准成绩,并将学期结束时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均值相比较,得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幅度。 第六章 1.
体育学习的特征是什么? 体育学习的特征
(一)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体育知识、技术还未被学习掌握时,当属于化人经验或社会经验。 (二)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无论是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技能的学习,还是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
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和提高是体育学习的中心,运动技术主要是由一系列规范化的动作构成,学习运动技术,实质上是对各种规范化动作的学习,并促使学生的运动行为发生变化,而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和提高则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身体练习予以强化,才能实现。 (四)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以是由一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组成。合理的运动负荷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必要条件。 (五)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
1.大量的身体练习必然引起生理变化,为达到学习目的,学生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
2.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交往频繁,且有经常性的身体接触,这有助于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健康发展。
3.经常性的成功与挫折及对抗,极易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个性的张扬,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现象,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养成。 2.
体育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体育学习的主要任务:
第一:是通过体育教师指导和传授,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前人经验,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
富。
第二: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去获得一定的体育直接经验,为掌握间接经验提供必要的条件。 3. 4.
为什么说体育学习能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1)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三阶段学生的表现是什么?
(1)认知与定向(动机的激发与尝试阶段),动机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起点。 ◆学生表现:①初步领会运动技能的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能的主要环节; ②注意范围狭窄,精神和M紧张,运动不协调,有多余动作; ③不能察觉自己动作全部情况,难以发现自己错误。
(2)联系形成阶段:随着练习的进行和动作的深入了解,知觉日趋完善,注意范围扩大,M运动感受性提高。
◆学生表现:①视觉对运用的控制减弱,M对动作控制作用加强;
②M紧张和多余运动逐渐消失,动作变得准确、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加强,动作速度加
26
快;
③随着练习的进行,在一个阶段会发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有特殊情况发生时,现象更明
显。
(3)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并巩固下来。 ◆学生表现:①动作连贯性、整体性、精确性加强,多余动作消失;
②动作主要依靠M本体感觉来控制,动作协调、流畅、稳定,自动化程度高。 2.运动技能保持
◆特点:①经过大量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不易遗忘,少量练习就能掌握的技能反而易遗忘; ②连续性的运动技能不易遗忘;
③运动技能主要依靠小脑及低级中枢进行保持。 5.
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主要有那些? 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 (1)心理激活策略:
激活学生学习的觉醒状态,主要是指学生的注意、情绪和动机。使学生对面临任务的现实和远景价值有明确的认知,在体育学习中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水平,使其更有效的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
(2)制定计划策略:
进入学习状态后,通过内容、目标、环境、个性、和自己(在学习中)的强势和弱势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有关学什么?练什么?怎样学?怎样练?何时学?何时练?在何处学?在何处练?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列出可能的学、练方法。 (3)监视策略:
不断把自己所采用的学练步骤与方法与学练进行对照,检查学练计划和和学练方法的效果,以决定是否需要对计划和方法进行调整,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检查、老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4)调节策略:
根据从监视策略中获得的信息,对计划、方法进行调理,维持、修正自己行为,以利于目标的实现。常用的方法有调整步骤、变换条件、采用新方法等。 6.
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主要有那些? (1)选择性认知策略
就是设法使学生在学练中集中注意力,了解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和主要动作部分。在学生学练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的记住了,有些很快就忘记了,这种现象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在起作用,因为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并不一定总是指向与学习目标有关的信息。
(2)复述策略:学生复述策略的形式、技巧需要老师的指导,如简化要领导为口决等。为使技术保持住,进入长时记忆,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述,这有利于对学习信息进行编码。 (3)练习策略:
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练习策略就是通过反的、循环的重复练习,并注意突出关键技术环节。 (4)精细加工策略:
就是将新学的知识技能与原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以此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7.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有那些?
(一)指向性:策略的产生和应用应时为了解决学练中的各种问题,掌握学练内容,获得理想效果。 (二)调控性:由于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人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觉调节,所以体育学习策略具有调控性。
(三)操作性:学习策略是为了转化学生具体行动,所以要具有操作性。
(四)灵活性:“一个学习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但往往不同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由
27
于个体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策略要具有灵活性。
(五)综合性:元认知、认知、技能形成、资源管理等策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相互作用构成了学生学习和策略体系。 8. 9.
学习策略的掌握具有那两种缺陷?
学习策略的掌握具有两种缺陷:一是具备性缺陷;二是应用性缺陷。 教师在进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时应注意什么?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习、都会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会生存”,所以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本份。教师首先要有教学生学习的意识。而且要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兴趣
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学习策略对学习成果的促进作用,提高认识,自觉进行策略进行学习。 (三)指导学生学习和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如分解法、完整法、变换法、循环法,重复法等。 (四)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
体育老师在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运用学习策略的机会和条件,如探索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
(五)加强对学生元认识训练,提高元认识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教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并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六)尊重学生个别差异
学生在性别、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元认识水平、知识背景等不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正确对待,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各有特点的体育学习策略。 (一)强化教师对体育策略指导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28
正在阅读: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1-6思考题05-08
用心工作心得体会11-2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复习题103-21
平安夜快乐小学生二年级作文06-13
复合夹筋铝箔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目录)05-29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图文05-21
如何学好位似图形07-17
小学一年级拼音练习题集02-06
优美的诗歌短一点03-30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08-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题
- 思考题
- 学校体育
- 陶行知教育思想知识竞赛试题
- 2017年江苏省高二小高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 专题9(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图文
- 幼儿精彩读物大全
- 高端品牌旅行社私人定制项目创业策划书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精选汇编)(500字)
- 心理学
- 初级会计师考试 经济法备考练习6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 月工作总结和计划
- 暖心早餐创业商业计划书
- 2014-201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2015年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模拟试45P - 图文
- 魏书生报告心得
- 湖北省2012届八校第二次联考 文综 - 图文
- 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 行政执法考试题库
- 基于PCI总线的数字随动系统的开发
- 菜鸟到高手-数码摄影技巧
- 8.16赫畅速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