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留空白

更新时间:2023-12-20 09: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巧留“空白”,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 作者:苏慧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 文章录入:dchwjf ]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他们自己的精彩,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空白 、空白点 、有效性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就是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纳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一种方法能以此为鉴。称之为——“空白”艺术。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孩子各抒己见、自觉主动发展,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一、组织教学中留有“空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当发现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一般老师会责备学生。对上课打哈欠的学生,即使是最善解人意的老师,也不过是允许学生暂时起立,以此消解困倦。而笔者却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留下一些“空白”的策略,这样做可以提醒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调整注意力。同时教师也给自己一个提醒:学生打哈欠,是因为自己的教学没有吸引力、没有趣味性,不能让学生感到兴奋,该如何调整一下?此时采用教学留“空白”比教师停下来提醒学生注意效果要好的多,它不仅使教学正常进行,使大部分学生思维不被打断;而且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达到合谐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的高效顺利的进行。

二、建立知识网络时留有“空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网络体系,知识点与知识点间是相互联通的,由每个知识点可形成知识网、知识面。这节数学课所学的知识可能是上节或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也可能是下节或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在将知识点联成知识网时,教师不妨留有 “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找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完每一单元后上《整理复习》课时,我都给学生留下充分时间和空间的“空白”,让学生自主地去整理复习,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再由一棵棵“知识树”形成一片“知识林”。这样,我们的整理复习课就显得异彩纷呈,活灵活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出问题后留有“空白”提高思维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回忆、去思考。在提问时所留的“空白”要根据问题而定长短。一般较简单的问题“空白”要少一些,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足够“空白”,让学生去充分想。这时一定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想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思维造成阻碍,也影响思维的发展。对一些较难的问题,“空白”要长一些,要学生有讨论研究的时间,思维有创造的余地。例如:笔者在教学比较 和 的大小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辩析,最后,学生竟得出8种比较方法:

①化做同分母比较;②化做同分子比较;③化作小数比较;④借助单位“1”作“差比”1—= ,1 - = 因为 >,所以 < ⑤借助“ \作“和比”, = + = + 因为 < 所以 < ;⑥借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2)”作“积比”× 12=9, ×12 =10因为9<10所以 < ;⑦借助“同数相除( )”作“商比”, ÷=1 ,÷ =因为 1< 所以 < ;⑧借助线段直观图作比较。假如教师没有巧妙在教学中留有“空白”也许此题学生也不会从多角度进行比较,把各个知识点联通,创造的火花将不复存在,我们的孩子的思维效率也将大大降低。 四、在知识出现模糊时留有“空白”提高课堂实效性

在数学学习中,往往有些概念相似,这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这时教师自己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而是要留有一定“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讨论,去澄清。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把它平均分割成8个小正方体,求每个正方体的面积,很快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 ①24÷6÷4× 6 ②24××× 6 ③24×

同学们对第①②个算式都十分理解,对于第三个算式,笔者没有及时给予判断而是给学生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再研究。最后,得出结果:因为小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就是大正方体面积的 ,所以这个算式是正确的。假如我没有给学生留下一段“空白”而是质问:“难道你不知道这里必须先求出大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吗?”岂不是误人子弟!陶行知先生曾大声向教师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相信我们的孩子,只有相信他们,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演绎出一段段精彩,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五、实验演示后留有“空白”,提高课堂有效性

数学课上笔者常跟同学们一起做一些实验或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或加深了解知识。演示、实验后教师不要马上讲课,要留给学一些“空白”,使学生在此时间内回忆所做实验的观象,思考实验可能验证的知识。这个“空白”可以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尽情想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六、出现错误之后留有“空白”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某种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应在此时留有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冷静三思,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冷静的气氛中自己去发现,纠正错误,找到正确方法。这意味着学生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七、出现独特思路时要留有“空白”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发现对某个问题,有个别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思路,这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留有“空白”。记得笔者在教学下面的一道数学题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有一批梨子,每筐装48千克,正好装53个筐,现在只有48个筐,要把梨子都装上,平均每筐要多装多少千克梨子? 很快,学生想出以下两种解法:

①48×53÷48-48 ②48×(53—48)÷48

这时,一位学生眼睛一亮高兴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还有一 种解法,53—48。”.(全体师生以及听课的老师都愣住了。) 此时,笔者和颜悦色的停止了教学,给学生留下空白??“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我,我??”教室里一片哄堂大笑。 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说道:“老师,他的解法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只用了两个条件。” 另一个学生也说:“他的列式如果理解成53筐减48筐,求出的应该是原来比现在多几筐。如果理解为53筐减48千克,算式无意义。所以,他这样列式是错误的。” 班上许多同学以及听课老师都对这个学生的分析点头默认。而笔者却说:“这位同学的列式是否有道理呢?我们分小组再好好讨论一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有同学欣喜地高高兴兴举起了手:“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他的列式是正确的。因为梨子的总重量一定是48×53千克。用53个筐装,平均每筐装48千克,用48个筐装,则平均每筐要装53千克。所以,平均每筐要多装(53—48)千克。听到这里,全体师生都流露出欣喜的目光。多么简洁的思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新思路未必正确或不够圆满时更需要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学生思维的发散起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以形成一种强烈的探究创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1. 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

生“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2. 从记忆原理看,“满堂灌”的教法,学生并不容易记忆,因为缺乏学

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点,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地参与者,实际记忆效果好。

3. 从创造和想像原理来说,留下空白点的课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

花,激起好奇的涟漪。大量教学事例也证实,“空白”效应会增进教学实效。

但并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应的。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

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由联想,有垂直与平面思考的交叉点。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及其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总之,运用教学“空白”艺术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情祝,根据学生身心情况,恰当使用,同时注意,教学“空白”在一节课中不断频繁使用这样会造成教学环节奉松散,反而阻碍学生思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dw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