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04 04: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http://www.xjass.com 2011年09月20日 17:53:28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要继续发展,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空间较大的西部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加快东部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在不断增强,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当前有利的机遇,研究西部地区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吸纳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继续深入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协调互动,提高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制约。

(一)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转移的类型与方式比较单一。现阶段东部地区转移产业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这虽然与西部资源优势与扩大劳动就业等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西部过多的承接此类产业,一方面易造成资源的破坏、环境污染等,另一方面加剧了西部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过度竞争,挤压西部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目前产业承接的方式比较单一,以直接投资为主。这种单一的产业转移模式决定了承接产业的规模往往比较小,缺乏具有龙头和产业集群效应的大项目,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强,难以形成集群竞争力。

第二,产业转移的方向不明确,缺乏产业对接的战略指导。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转移中存在很大盲目性,乱上项目,到处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目前东部许多企业对于西部地区的资源特点、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转移的动力不足,方向也不明确。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大多保守等待,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不重视产业对接的前期研究和引导。东部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拟定移出产业规划,西部地区政府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拟定引资和承接产业的规划,确定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有效避免各个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第三,东部地区产业内迁的政府性拦蓄。地方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增长率、就业率等指标,并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转移,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区内的产业外迁。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现阶段大多数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充分发展达到转向衰落的阶段,仍然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与空间,在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气候,而旧的主导产业又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之时,东部可能因为产业空心化而面临失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威胁。制造业西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同时东部自身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为促进本省区域协调发展均出台了许多有力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发达地区产业与资本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东部省区产业向中西部省区转移的拦截,致使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雷声大、雨点小”。

第四,东部地区产业环境和产业集群的区域粘性影响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资源及要素成本相对高,但制度成本低,产业集群发达,产业组织内外部交易成本很低,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目前东部地区许多产业集群尚处于成长阶段,集群的竞争优势使东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结构不断升级,这就使得东部的传统产业缺乏西移的压力。而中西部在市场环境、产业综合配套及产业集群发展上与东部省区差距较大,虽然资源要素成本较低,但产业企业正常运行成本过高,竞争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延缓承接产业转移。

(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第一,区位优势不明显,物流成本高。近几年,西部基础设施大有改善,但是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物流不发达,运输成本较高,信息流通也不方便,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供应商竞争力较低。与中部地区相比,也缺乏“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

第二,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当前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着重点不仅仅考虑资源与成本,而是向产业链整合方向转移。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工业规模不大,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工业设备陈旧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产业配套能力仍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

第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受地方政府财力和园区融资能力的限制,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资金紧缺。目前许多产业园区不能完全满足落户企业对基础设施的需要,特别是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落后,缺乏投资吸引力。

第四,土地成本相对较高。项目用地指标受限,审批程度繁杂。西部的工业用地成本与其他地区相差不明显,甚至要高于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商业用地甚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重庆、成都、西安的工业用地最低成本为每平方米200—225元,最高可达420—450元,而苏州和东莞的土地价格仅为每平方米125—150元。

第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西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多,但劳动力素

质普遍比沿海地区低,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供应严重不足。而西部地区的生活和交通等条件也难以吸引中高级人才到西部就业和创业,同时西部自身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西部的人才引进政策与东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东部产业转移。

第六,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不合理,国有银行业的比重太大,政策性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比重过小,金融机构设置较少,融资规模小,资本市场发育迟缓,金融机构服务和创新能力较差,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惜贷现象,使得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

第七,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西部地区市场观念相对落后,对先进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接受能力和意识较差,竞争意识不强。许多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没有足够的重视,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审批程度繁琐,投资者权益缺乏法律保障、政府有失诚信等问题,都使得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对于已经引进的项目,往往由于缺乏履约监督机制等严重影响了实施效果。

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和环境优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软环境建设为保障,以东西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于转变西部开发方式,提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有选择的招商引资,更好、更有效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依此带动和促进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强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目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处在初期,还是由政府在唱主角。要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平台搭建、信息服务。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因为市场驱动才是产业转移和企业区位选择的内在动力。作为欠发达地区不能片面追求资本的引进对GDP的贡献,而忽略了承接产业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企业转移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企业的转移意愿和要求,帮助已转移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通过“亲商、营商、安商”,形成吸纳产业转移的磁力。

2、坚持发挥优势与互利共赢相结合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合理引导资本流向,实现输出方与承接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一切基础条件,围绕优势产业或城市功能定位,合理选择移入产业,走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通过内联外引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产业承接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3、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相结合

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调整新思路和新机制,特别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动经济跨越发展,这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坚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相结合

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承接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以及为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延伸配套加工的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在产业布局上,要坚持集聚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成长。根据沿海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经验,可以突出重点,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区域,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树立标杆或样板。

5、坚持产业承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效益观,要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问题,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良性循环的发展途径。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西部地区对此要有高度警惕,要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坚决拒绝承接那些产能落后、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避免成为发达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6、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相结合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坚持促进就业的原则。国际金融危机使西部许多农民工因失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大批返乡,在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失业加剧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快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积极承接那些能够发挥西部劳动力成本优势、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务工、创业,实现由输出劳务向输出产品转化,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化,促进区域和

谐发展。

三、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西部经济合作已从过去的东西对口支援、对口扶贫的方式向以市场机制主导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化。新时期东西合作互动主要以企业为主体,以要素市场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东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西部地区的有效承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加以指引,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政府引导、推动、服务的目的在于规范跨区合作规则,降低合作风险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各方的投资回报预期和合作项目的成功率。

一般来说,产业转移包括与产业相关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部分或整体的转移。产业转移的方式多样化,除国际贸易、直接对外投资以外,兼并、收购、入股等新型的企业市场扩张行为也属于产业转移的范畴。从企业所有制看,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不仅有国有企业,还有集体、民营、“三资”、股份制等企业。投入要素除资金、设备外,还可以是技术、商标品牌、营销网络、管理模式等无形资产,后者有时比前者更重要。

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吸纳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式有三种:整体移入式、要素嫁接式、存量激活式。根据产业转移的具体途径又可分为: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直接设厂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OEM转移模式、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合作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东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的新的重要途径,共建园区的类型可以包括产业集群型、产业链型和循环经济型。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一)产业转移承接途径

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

通过加强东西部政府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借助政府合作平台,进行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东西合作,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企业逐渐成为东西合作的主体,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开始融入对口支援与对口帮扶过程中。在实施政府援助的同时,东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去投资创业,通过对口帮扶为企业投资经营创造条件,反过来,又通过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巩固和拓展对口帮扶的成果,收效显著。近年来,东西合作联手在西部共建各类园区,对推广新技术和园区建设管理经验,实现产业集群链式转移等方面收效明显。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东西部政府之间的这种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dw2.html

微信扫码分享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