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热点2016写作素材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事实

2006年11月20日早晨,江苏南京,彭宇扶起了被撞成骨折的老太太,事后老太太指认撞人者是彭宇。从一审到三审,最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撤诉,此后各方三缄其口。 2009年10月21日上午,天津,车主许云鹤看到一老太太跨越路中心的护栏倒地受伤,许云鹤立即停下车,从车里翻出创可贴给老太太包扎上,并拨打了

120。老太太声称许云鹤为肇事者,并要求索赔。 2011年8月26日中午,江苏南通,长途车司机殷洪彬扶起了受伤的石老太,事后老太指称殷为肇事者。幸而大巴车上安装了录像设备得以真相大白。 如果上述新闻听来让人觉得可气,那么下面的事情听来便让人可悲了。 2010年12月15日,广东深圳,78岁老人在小区里跌倒,保安和路人无一

上前搀扶。20多分钟后,老人仍孤零零地趴在地上,已没有了呼吸。

2011年9月2日上午,湖北武汉,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往医院救治,李大爷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2月1日16点30分左右,浙江玉环县1名老人在公路中间摔倒,期间有车辆和行人不断经过,但都只是看看,并没有人去搀扶老人的意思。

在16点35分的时候,一名路过的司机发现了躺在地上的老人,但也只是下车查看路况,随后,也开走了。在16点38分,一辆白色轿车将老人碾压,拖行了一段距离,才停了下来。

轿车驾驶员被告知撞人了,下车查看老人的情况并报警。

根据监控记录,在老人摔倒以后的8分钟时间里面,有4辆车和23个行人经过。 在这期间1名和老人认识的老年女子经过,她当时叫了他几下,没反应,就去老人家中找人帮忙,等她回来的时候老人已被轿车碾压。

如何破解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之困?

近日,四川达州3名儿童扶摔倒老太却被指撞人,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引发人们对如何“搀扶”正义的思考。浙江金华又发生了老人街头倒地,过路市民围成一圈等待救护车的场面。如何破解当下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扶不起”之困?

路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出手相助?

3孩子扶起摔倒太婆遭索赔

四川达州3儿童扶起摔倒太婆被指肇事,家长被索赔医药费,经警方查明,伤者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并非由三个小孩推倒,蒋某某及其儿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蒋某某对处罚结果不服,下跪喊冤,将申请行政复议。[详细]

仅有14%网友选择扶摔倒老人

“扶起摔倒的老人,成为一个极具风险的?活?,要怎样才能既做好事又让自己受伤?” 根据新浪四川发起的在线调查显示,面对摔倒的老人,仅有14%的网友选择了“还是会出手相助”,表示“不会,坚决不做这类傻事”占了86%。[详细] 视而不见成为“人人自危”的社会尴尬

看到老人跌倒,扶与不扶,人们一直没有争议出个所以然,甚至连警方都不得不

提醒在扶起老人之前,要用手机或请路人作证,以免被故意讹诈,这种被“逼”出来的“人人自危”,客观上造成了老人跌倒鲜有无人敢扶的不正常现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

了。不是道德出现了滑坡,而是公众对道德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是在面对新的道德现象时,人们普遍感到缺少确切的判断标准,从而产生了世风日下的感觉。[详细] “扶”不起是因为没有法律支撑

面对摔倒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之所以“不敢扶”,关键因素就在于明明是助人为乐

却可能面临着倾家荡产与身败名裂的双重灾难,而讹人者几乎不必为此而承担任何责任。此时,法律的介入已经迫在眉睫。

赌咒不能作为澄清真相的证据

从目前的证据情况来看,似乎更支持公安机关的结论,即三名小孩并没有撞倒蒋老太,是她自己跌倒的。因为,除了三名小孩都证实自己是搀扶老太外,警方还找到了三名证人证实三名小

孩的说法,而老太则只有她一人声称是三名小孩撞倒她的。从证据上讲,无论行政处罚还是民事诉讼证据,老太都明显处于劣势。尽管老太以“全家死绝”来赌咒,但法律并不相信赌咒,而是讲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讲“优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讲“排除合理怀疑”。

达州老太讹诈或冤枉,用法律说话

诉诸道德命题,确实能引发同情或谴责等。但该事件发展至今,显然已不再是一个道德命题。与其以悲情的道德赌码做博弈,不如用事实和法律做武器。在当地司法部门介入调解、公安机关作出处罚,及蒋婆婆一家将申请复议之后,此事已步入了法律轨道。一方面,当地司法、公安机关介入调查、调解和处理;另一方面,此事

涉及经济索赔与敲诈勒索的纷争,按照当地公安机关的裁定,构成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规制的敲诈勒索。[详细]

缓解道德焦虑要坚持依法办事

面对越来越多的“扶不起”的事件,必须用法律为双方划清界限并且厘清责任。法律的介入,就是保证不让好人吃亏:撞倒老人,那是必然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样,诬陷他人,也必须要承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讹人者若一天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做好人好事者就会日益沦为弱势群体,道德也会日益沦丧。[详细]

国外好人法:反咬一口将被罚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老人摔倒无人搀扶。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如何破解当下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敢扶、

“扶不起”之困?而在国外,则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无偿救助免责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制定的法律中都有相关的条款予以保障。它们都是在紧急状态下,为救助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免除责任的法律。制定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豁免见义勇为者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责任,鼓励见义勇为。

加拿大一些省的法律规定,施救行为对一般疏忽造成的伤害不担责。《魁北克人权宪章》规定:“任何人必须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通过亲自救助或联系急救机构,为危险中的人提供必要的急救,认为救助过程会给自身或第三方身体造成伤害或有其他法律认可的理由除外。”

见死不救必惩

法国刑法规定,当他人遇到危险而没有提供必要的救助,可被处以6年监禁和相当于7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

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意大利刑法规定,对见死不救者处以最高1年的有期徒刑或相当于2.26万元人民币的罚款。《意大利公路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司机必须马上停车对公路上的受伤者实施必要的救助或通知警察,如果没有履行救助义务使受伤者伤势加重或死亡,则吊销驾照1~3年,并给予刑罚制裁。

“反咬一口”将被罚 新加坡的法律完全站在保护施救者权益的立场上。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腾讯新闻综合人民网报道)返回腾讯网首页>>

力挺好人好事,如何让“撑腰”更有力量?

深圳首颁“雷锋法”为好人撑腰

从今年8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正式实施。这一曾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并被称为“雷锋法”的国内首部保护救助人权益的法规,从“免责原则”、“举证规则”、“人身损害待遇”、“鼓励作证”、

“惩戒措施”等五个方面作出规定,填补了我国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被网友称赞为“微规定,开先河,保义举”。[详细]

昆明市承诺搀扶摔倒老人被讹费用由文明办埋单 2012年5月,昆明市文明办承诺,市民因搀扶摔倒老人被讹,由此产生的费用将由昆明市文明办申请爱心专项基金进行埋单。昆明市文明办主任杨凤华称,如果老人确被他人所撞,只要不

是故意,撞人者能留下来扶持的行为,本身已经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详细] 教授设立搀扶老人基金维护助人者权益

2011年3月5日,为了给勇于搀扶老人却被冤枉的好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和经济帮助,化解好人因搀扶老人而带来的官司和赔偿的风险,中国好人网发起人谈方着手筹建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

看到老人摔倒就去扶,校长“撑腰体”鼓励做好事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导吴志攀教授说,“如果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用法律来推动公民的道德建设。

扶与不扶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勿让“善行被讹诈”一叶障目

“诈摔”毕竟只是极少数个例,没必要因个案而封闭我们内心的善意。如果在有人需要帮助之时过多地关注结果,甚至为“会不会被赖上”而纠结,必然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老人摔倒后路人围出“安全岛”救护车

11月25日,昨天早上,浙江金华非机动车道上,一位老人突然脸朝下摔倒在地伤势不明。看见老人摔倒,有些人径直走开,也有不少人停下来。可是停下来的人谁也不敢上前扶起老人。最终,他们给老人围出一个“安全岛”,拨打120,找来

协警,等救护车到了才放心离开。[详细]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面对需要专业知识的救助对象时,如果自己不具备专业施救知识,不妨借助通讯设备求助专业机构。对于意外与急症,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简单的扶起可能加重病程与伤势。

法律与道德、真相与证据、人情与世故,在搀扶他人这一举动中凝聚体现,并使之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性考验与诚信砝码。面对越来越多的“扶不起”的事件,必须用法律为双方划清界限并且厘清责任。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013年11月25日 08:48:49来源: 新华每日

电讯

评论

前不久,四川达州警方经过调查走访目击证人证明,声称被三个小孩推倒的老太

婆蒋某某系自己摔倒。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对蒋某某给予行政拘留7天的处罚,但因其已满70周岁,依法决定不予执行。对于警方的处理,蒋婆婆不服,坚称是被小孩撞倒的。为了自证清白,她甚至以“全家死绝”来赌咒。(11月24日《成都商报》) 一评

在围观中思考如何搀扶正

从彭宇案开始,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不仅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道德、良知是不是滑坡的忧虑与思考。事实上,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上升为法律诉讼,进而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本身自有其中的道理。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老人摔倒的概率是很少的,但们经常会面临同样的困惑:该不该帮助陷入困境中的人,自己是否会陷入

更大的麻烦,甚至于是官司之中?可问题是,当我们普遍采取习惯性的回避与冷漠时,我们的社会不仅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我们每个人也会因此受害,因为今天的旁观者或许就是明天的当事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行为的基本底线无疑是法律,它以惩戒界定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边界。因此,好的法律加上严格的执法,能保证一个社

会的基本秩序,能强制建立一个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 正因如此,当一个人行善时,如果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支撑,行善者不仅会得到社会的赞赏与肯定,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也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少些后顾之忧。与之对应的,对那些“讹人”者的恶行如果及时被查处、打击,自然也是一种震慑,会让那些人思考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将付出的代价。

达州老人摔倒案,虽然当事人各执一词,但实际上并不复杂,警方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确凿证据并作出判决。即使当事的老人赌咒,提出复议,试图翻案,使事情显得复杂,但相信只要通过法律程序,还原事实与真相,这个案件自会得到公正的解决。

也许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类似的事件真相一时难以查清与还原,也很难立即通过法律做一个公正的

了断。但无论如何,真相只有一个,我们要相信,如果我们法律体系足够完善,当审判越来越接近真相的时候,判决也就越有可能接近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能依靠法律,相信法律。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人们关注

达州老人摔倒案的判决,并不仅仅是局限于此案本身,人们可能关注的是此类判决对于现实生活中同样事件的警示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类案件的调查与判决,其围观行为对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自有其积极意义。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法律层面去思考自己在面对摔倒老人该如何取舍与行为时,法律对于正义的“搀扶”与维护作用也无形得到彰显。

一个案件成为一个公共话题,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普法形式,会推动人们对于法律边界的认知。也许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相比,法律还有许多模糊地带,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这些问题会倒逼人们采取行动来防范、弥补存在的漏洞不足,同时也提醒人们反省当下的文化与道德建设,应如何致力于避免人们利用这些漏洞,谋求与人情、天理相悖的私利。(尹于世)

再评

关注“摔倒”,更要牢记初

警方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使四川达州一位老人摔倒事件有了初步结果,但事件本身乃至公众关注远未因此而告结束。

毋庸置疑,还原事件真相、澄清是非曲直,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从早些年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到此次达州事件,人们关注处理结果,都是希望助人

为乐、见义勇为者不受冤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弘扬。

然而,在因为期待好人不受冤枉而执着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中,“路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出手相助”日益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从彭宇案至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用他们的行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从未离我们远去,而是时时处处

存在于我们身边。任何时候,在关注发生纠纷的“摔倒”个案时都不能忘记,“最美”远比“诬赖”更多。 弘扬真善美需要惩戒假恶丑,而惩戒假恶丑也是为了保护真善美。但要防止我们在“摔倒”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出发的目的,需要全面、公正地看待支流与主流,不让“善行被讹诈”一叶障目,防止“社会道德滑坡”谬论污染公众

心理,伤害社会的道德良心。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危险。将心比心,当自己身处险境时,所有“该不该帮人”“会不会被诬陷”都会没了悬念。如果在有人需要帮助之时过多地关注结果,甚至为“会不会被赖上”而纠结,必然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诚然,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只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面对需要专业知识的救助对象时,如果自己不具

备专业施救知识,不妨借助通讯设备求助专业机构。(周畅 李鹏) 又评

扶不扶

摘自白岩松新书《白说》里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话题的评论: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要讹救他的人。

原为白岩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京师公益讲堂上的演讲。2015年9月,安徽淮南女大学生袁大宸与摔倒老人的戏剧性事件,引发网友们的热议,读一读白岩松这篇文章,有些观点值得思考。

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救他的人?

从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到宝马车碾童事件,再到如今

一起又一起摔倒老人讹诈搀扶者的案例,让大家都很难过,觉得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一塌糊涂。可是,问题仅仅在于“道德”吗?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从哪儿来的?

如果“小悦悦事件”发生在国外,第一会受谴责的是孩子的父母,第二才是司机与围观者。我们可以说,小悦悦的父母非常值得同情,他

们在城市里打工不容易。但情感是一回事,法律是另一回事。站在严肃的法制角度看问题,是不关注这些点的。作为两岁多孩子的监护人,小悦悦父母的监管缺失,是这起悲剧的真正关键点。

《人民日报》有一位知名记者,讲过一个经典案例。她妹妹在美国生活,有一次孩子回中国,住在她家。一天晚上,她临时有事出门,时

间不长,就把妹妹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正好这时候妹妹从美国打电话过来,跟孩子聊天,问他“你大姨呢”,孩子说“不在家”。妹妹一听急了,“就你一个人在家吗?”孩子说:“对,就我一个人。”姐姐回来以后,妹妹对她勃然大怒,说:“姐姐你这是违法行为!”因为在美国,把未成年儿童单独留在家里就是严重的违法。

说到这儿,如果大家不解,

还可以换一个思路。

老人摔倒被扶,为什么一瞬间反而要抓住对方说:“你撞了我!”因为这个老人是“坏人”吗?

倒退二十年,如果大街上两辆汽车追尾,司机肯定下车就打。为什么呢?不打不行!谁打输了谁赔钱。可是现在,谁还会为了追尾大打出手?经常是把车靠边一停,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

一抄就完了。

对比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人很讲礼节,道德水准提升了。可是,为什么中国人撞车后的道德水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有“交通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争取权益,于是在这个问题上,人性里“善”的一面流露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dc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