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15 11: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加快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

苏北地区为江苏“半壁河山”,其发展事关全省大局。省委省政府一贯重视苏北发展,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做出“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决策。自2001年开始,先后召开了9次苏北工作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苏北地区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是,目前的苏北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如何突破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制定并实施什么样的新政策?是本调研报告着重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阶段

关于区域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为此,本调研报告通过人均GDP、经济结构(产业、就业、工业)、城市化水平和小康建设进程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分析,力求客观反映苏北地区实际所处的发展阶段。

1、经济水平:工业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对照钱纳里的经济阶段划分模型,通过人均GDP以1998年不变价、缩减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当年汇率等方面的换算,判断1998年苏北地区的人均GDP为652.49美元,处于钱纳里模式中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005年人均GDP为1345.89美元,超过钱纳里模式中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最低门槛,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2010年人均GDP达到2520.55美元,已进入到钱纳里模式中的工业化中级阶段。若按当年价和汇率折算,苏北地区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较上述时间要早,但仍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其中,徐州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中后期,而宿迁则刚刚迈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2、经济结构:工业化中期的转型发展阶段

(1)产业结构。对照西蒙?库兹涅茨原理,从产业结构来看,2005年苏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7:46.4:33.9,第一产业比重首次降低到20%以下,且二产比重高于三产,表明苏北地区刚迈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到2010年,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7:47.7:38.6,但仍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除徐州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外,其余四市均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并呈现出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的状况。

(2)就业结构。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从就业结构来看,2000年苏北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56:19.5:24.5,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2004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44.2:24.3:31.5,进入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2010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

1

比例为30.5:34.5:35.0,表明苏北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虽然淮安和宿迁两地市已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但其结构呈虚高度化,属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换时的特殊表现。

(3)工业结构。按照霍夫曼比例,通过苏北内部的轻重工业产值和农村人口比例等方面的计算,苏北地区2000年的霍夫曼比例为4.37,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一个阶段――重工业化阶段;2004年的霍夫曼比例为2.24,进入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二个阶段――高加工化阶段;2010年的霍夫曼比例为1.01,开始步入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其中,除宿迁仍为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外,其余四市均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三个阶段,且呈现出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的状况。

3、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诺瑟姆城市化曲线定律和钱纳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苏北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24.9%,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城市化进程稳步发展;2003年城市化率为32.3%,完成了工业化准备期,正式进入工业化阶段,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城市化率为37.6%,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发展;到2010年苏北的城市化率为51.8%,进入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快速推进。苏北5市除徐州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宿迁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外,其余三市均即将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4、小康实现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的冲刺阶段

根据《2010年江苏省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统计报告》分析,2010年东台、大丰和铜山等3个县区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使全省县级全面小康达标地域首次延伸至苏北地区;在县级全面小康25个指标中,苏北地区所有县(市,23个)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在12个指标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县(市,16个)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在15个指标以上;另外,苏北地区有10县3区相继将本县(区)全面小康自定达标年份提前了1-3年,这些均表明苏北地区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冲刺阶段。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城市化进程,还是从小康实现程度来判断,苏北地区整体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提升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冲刺期。但其内部五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并呈现三大方阵序列;其中,徐州为第一方阵序列,盐城、淮安和连云港为第二方阵序列,宿迁则为第三方阵序列。

2

二、重点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本着问题导向性和阶段赋予性的发展要求,苏北地区必须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主题主线,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着力推进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关键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偏低。2010年苏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3.7:47.7:38.6,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6.3%,低于全省(93.9%)、全国(89.9%)的平均水平和苏中11.4个百分点,且与全省设定的全面实现小康指标的产业结构标准(92%)有较大差距。苏北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6%,仅为苏南的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21%,其中大型企业数仅为60家,而苏南为372家。苏北地区工业规模偏小,重大产业项目、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还比较少,传统工业比重大,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苏北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2010年苏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的仅为19.2%,比苏南低了44.8个百分点。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苏北跨越发展的核心任务。遵循工业化规律,把握产业转移机遇,按照调优调高调轻产业结构和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强工程机械、汽车、船舶等装备制造产业,优化能源、化工、钢铁等基础产业,提升服装、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沿海产业带和沿东陇海产业带建设,着力提升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和效益,重点培育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

2、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新型城市化水平

苏北发展的相对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心城市的规模小、数量少、功能弱。2010年苏北城市化率为51.5%,比全省低8.7个百分点,更比苏南低了18.8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达30.5%。苏北的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0%,但是其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数量只占全省的28.6%、33.3%和11.8%,每百万人口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为0.3个;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仍在2倍以上,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差距近7000元。苏北地区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规模偏小使得城市对广大农村区域的辐射带动

3

作用明显不足,另外,苏北农村地区农村规模普遍较大,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社区化程度低,城乡二元结构显著。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为前提,以城乡发展一体化集约城市化为导向,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推进徐州城市圈建设,打造现代化区域性特大型中心城市,积极建设淮安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着力推进沿海、沿东陇海线城镇带建设。使特大城市、都市圈、城镇带成为提升苏北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主体形态。重视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加快提升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农村人口吸纳能力,形成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中心。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整体水平

县域经济落后是苏北落后于苏南、苏中的重要表现。2010年县域GDP占苏北地区总量的5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75.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0.9%,工业产值占50.9%。2010年,苏北人均GDP相当于全省的56.3%,而县域人均GDP仅相当于全省县域人均的22.4%。苏北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其中最显著的差距反映在县域经济上。2011全国百强县,江苏共21个,其中苏南10个,苏中9个,苏北2个,2012年全国百强县,江苏22个,其中苏南10个,苏中10个,苏北2个。苏北不仅数量少,而且,位次靠后。2010年江苏50个县(市)社会经济发展序列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序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后16位均在苏北,占苏北县级23个县级单元中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后8位均在苏北,占苏北县级23个县级单元中35%。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活跃程度的晴雨表。2010年,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比重苏南为54.75%,苏中为42.75%,苏北为27.02%。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苏北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兴则苏北兴,县域强则苏北强。针对苏北县域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化进程滞后、经济外向度偏低等问题,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为目标,以县城为龙头,以镇域为支撑点,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园区共建力度,形成以民营经济增活力、园区建设扩平台、特色经济创优势的县域经济跨越之路。

4、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受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影响,苏北存在着人均收入偏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投入不足、区域城乡供给能力严重不均衡、各类弱势群体受益水平低、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单一等问题。2010年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3:

4

1.30:1,农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68:1.24:1;苏北各县(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于苏南地区1/4,苏中地区1/3。特别是苏北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更为薄弱,基层服务平台的硬软件建设非常滞后。

保障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也是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涵。要按照底线均等、重点优先、多元供给、持续可行的原则,切实提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把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福利救助、社会公共安全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以城乡基层和社区为重点,统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建设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共享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获益水平。 5、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水平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和保障支撑作用。由于基础薄弱和历史欠账多,苏北基础设施的某些瓶颈制约因素仍未消除。以交通基础设为例,苏北地区存在着干线公路一级化率低,农村公路通达水平不足、标准不高,水运投入不足,港口站埠建设滞后等问题。2010年,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苏南万人拥有公路里程、等级公路分别为27.25公里和27.08公里,公路里程、等级公路密度分别为1.79公里/平方公里和1.77公里/平方公里。而苏北万人拥有公路里程、等级公路分别为22公里和20公里,公路里程、等级公路密度1.21公里/平方公里和1.1公里/平方公里。从结构来看,苏南公路中等级化、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比重分别为97.39%、3.52%、10.10%;而苏北分别为91.31%、2.44%、4.21%。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方面,苏南百人移动电话用户为145.5,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为20.7;而苏北分别为43.6、5.1。

苏北应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大推进支撑苏北大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协调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面发展原则,全面推进航道、港口、公路、铁路、机场建设,综合强化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化、城乡社会服务体系、环境设施等;坚持科技提升原则,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化,建立综合智能型基础设施系统。

6、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资源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利用不够集约,农村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

5

重。2010年苏北地区地均GDP为0.16亿元/平方公里,为苏南地区的1/6;单位工业用电量所创造的产值为7.29元/度,而全国平均为5.5元/度;苏北地区工业废水处理率还有部分地市在92%-94%之间,而苏南和苏中的大部份城市在98%以上;苏北地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为47.35亿元,而苏南地区为159.86亿元。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及分布不合理,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环境容量弹性小、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时有发生。

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努力构建支撑苏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增强建设节约型企业和产业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化工、医药、造纸、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7、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是苏北实现借力发展、借智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苏北经济突破的战略需求。建立健全以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为主的合作共建机制,已是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在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在县域层面,由于争先进位、竞相发展出现政策比拼、恶性竞争的现象;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苏北现有城市大多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地级城市与县域之间合作机制仍有待健全;城市之间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南北合作中,尤其是园区建设存在土地浪费、发展粗放等问题;苏北鲁南产业发展雷同、功能定位重叠、区域结构对称、扶持政策竞争、发展路径相似,区域经济合作受阻;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力度不够。2010年,苏南外贸依存度为110.62%,苏中外贸依存度为33.115%,苏北外贸依存度为12.5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外资方面,苏南为185.69亿美元,苏中为52.79亿美元,苏北仅为46.50亿美元。

新时期,苏北必须以更加务实开放的姿态、求实创新的精神为先导,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保障,以苏北内部合作为基础,以省内南北合作为重点,以省际合作乃至更大范围合作为补充,以优势互补为基点,以“双赢”为目标,以园区为载体,构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层面多、方式活、效果好的合作框架,以大合作谋求大发展。

三、主要约束

根据苏北地区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重点任务,推进苏北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需要着力突破以下瓶颈制约。

6

1、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能力低下是造成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关键约束,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环境建设滞后。苏北地区信息化程度不高,2010年每百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3户,是江苏全省平均水平(41户/百户)的56%,不到苏南地区(74户/百户)的1/3;人均邮电业务量631元,约为江苏省的22.6%。二是创新平台建设薄弱。江苏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5家,苏北地区仅有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苏北地区仅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5家,苏北地区仅2家。苏北地区企业科技创新载体缺乏,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09年苏北地区R&D经费总支出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1.3%,有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数占全省有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数的比重14.9%,分别比苏南地区低59.5个百分点和48.9个百分点;2010年,苏北地区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0.25%,低于全省0.36%的平均水平。四是科技产出不高。苏北地区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受理量约2件,分别比苏南、苏中地区少8件和5件;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9.25%,比江苏省平均水平低13.72个百分点,比苏南地区低16.05个百分点。总之,科技平台薄弱,研发费用不足,财政投入力度小,科技成果少,科技贡献低等所造成的苏北地区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以及资源的高效、循环、综合利用,而且更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区迈向基本现代化的进程,是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和约束。 2、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问题是加快推动苏北地区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苏北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小,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如徐州、宿迁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50人和317人,而苏州为809人;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省总数的比重为13.7%,比苏南地区低55.6个百分点;高级人才方面,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人数7.81万人,同期苏南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61万人,苏北仅为苏南的1/4。高等级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苏北的人力开发水平。二是人才资源结构失衡。苏北地区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经营人才数量偏低。同时,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省辖市和市区,县城乡镇十分短缺。三是创新型人才匮乏。苏北地区从事教育和基础研究的人才多,具有开发性的复合人才少,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老化,难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面向经济主战场进行技术开发和科研攻关的人才群落和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集合。四是人才流失严重且引进困难。受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苏北地区引进人才数量有限,同时苏北地区每年考出去的本、专科生和毕业回来就业的比

7

例超过10:1,陷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和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因此,原创型、应用开发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仍将是制约苏北地区转型发展的瓶颈。 3、资金短缺

长期以来,经济总量偏小,资金投入不足,对金融机构和外部资金的吸引能力弱,一直是困扰苏北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资金投入偏少。2010年苏北地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4014元,分别为江苏省平均水平(6245元)和苏南地区(7055元)的64.28%和56.90%;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859元,是苏南地区(29277元)的57.58%。二是对资金的吸引力弱。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看,苏北地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9.3%、2.0%、75.8%,而苏南地区则分别为17.6%、5.6%、48.9%,可见苏北地区主要靠自筹资金解决固定资产投资。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看,当前苏北地区整体上处于资金外流的状态,2010年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856.81亿元,占全省13.3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077.56亿元,占全省12.05%,存贷款余额差2779亿元,考虑到准备金的影响,至少也有上千亿的资金外流;而苏南地区以占全省70.39%的存款余额,获得了占全省74.2%的贷款余额,由此可见苏南地区对资金的强大吸引力,而苏北则成为资金的流出地。再从外资外贸情况看,2010年,苏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3.56%,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16.32%,经济外向度低,对外经济联系薄弱,对外资外商吸引力不足。随着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资金短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仍将是制约苏北地区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瓶颈制约。 4、市场化程度低

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生产要素总是向经济环境优良的区域流动。而苏北地区市场经济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市场化程度低下,2010年苏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2.63亿元,占全省21.41%,而苏南地区占59.7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784元,分别为江苏省平均水平(17291元)和苏南地区(24987元)的56.58%和39.16%。市场发育程度低、规模小,苏北地区每百平方公里拥有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3.56个,而苏南地区则有34.20个;苏北地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平均销售规模10141.22万元,仅为江苏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平均规模的46.49%(21816万元/个)。市场规模小、市场主体发育不足、服务意识偏低、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等,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区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也难以有效地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经济效率的提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

8

四、对策建议

为了又好又快推动苏北地区转型跨越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整合优化现行区域政策,编制新一轮苏北振兴规划

(1)完善政策评估与调整制度。省委省政府对制定的各项苏北政策在实施后2-3年,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检查政策落实情况,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政策评估报告。当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重大偏差时,省委省政府应适时提出调整方案。

(2)加快编制苏北振兴规划。统筹苏北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优化苏北生产力布局。根据各市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加快苏北发展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明确苏北振兴的整体目标、任务重点、推进时序与保障措施。推进五市错位竞争、联动发展。

(3)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内部各市政策、产业、交通、旅游、社会服务一体化进程,构筑都市圈内部“1小时交通圈”,把徐州打造成为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徐州加快发展带动苏北加快振兴,通过徐州加快全面小康步伐带动苏北小康建设进程。” 2、完善产业政策,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4)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苏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徐州的太阳能光伏、物联网和机械装备;连云港、淮安、宿迁3市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盐城的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以及连云港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基地化进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苏北经济转型。

(5)把加速发展服务业作为苏北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制定更加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重点扶持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6)支持苏北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工业和各类资本在苏北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力度,重点建设若干个省级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

9

(7)培育统一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重点支持金融市场与技术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基金,进一步支持金融资源向苏北延伸,鼓励金融机构到苏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引导经济发达地区信用担保公司向县域延伸业务,支持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撑。支持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加快苏北技术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国际化。

(8)加大苏北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与高新区的功能建设,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支持苏北开发区升级,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或高新区,支持各市创建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

(9)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共建园区扶持政策。鼓励和推进苏南或省外开发区及大型企业到苏北共建开发区, 鼓励和推进省内知名高校与科研单位到苏北共建科技园区。

3、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10)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科技创新要素向苏北集聚。在同等条件下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对苏北项目优先立项支持,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和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对苏北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11)支持苏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支持省内外高校在苏北设立研发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建设一批省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2)鼓励、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苏北地区集聚,加大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发挥省内高水平大学的辐射作用,加大对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重点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创建省内高水平大学。继续组织省内千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苏北农村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对口支教。继续选派大学毕业生赴苏北农村学校任教,全面实行学费全额返还的奖励政策。 4、完善民生政策,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

(13)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公共服务支持力度,逐年提高省级财政对苏北的投入量占省级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调整和优化省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苏北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向苏北地区教育、三农、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倾斜,

10

向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倾斜。重点帮助苏北地区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幼儿园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

(14)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城乡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省级补助资金、农村敬老院建设“关爱工程”省级补助资金和城乡医疗救助省级补助资金总额,并且主要用于苏北地区。进一步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 5、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

(15)加快制订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服务业建设,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6)积极争取中央治淮专项资金,加大对淮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管网建设奖励力度,推动淮河流域重点治污工程建设。逐年增加省级环保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苏北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环保工程项目建设。逐年提高省级环境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加大通榆河沿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京杭大运河及南水北调沿线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完善工程建设支持力度,建设清水走廊。

(17)制订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办法,省级财政要加大向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功能和民生幸福。 6、完善县域经济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

(18)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合理划分省、市、县的主体税种及共享收入分成比例, 着力构建省、市、县共同参与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使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将收入考核、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项目申报、债务偿还等直接部署到县级政府。

(19)进一步完善与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着力解决中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20)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放宽省级重点中心镇条件,扩大重点中心镇管理权限。完善中心镇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支持中心镇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商业网点建设,

11

着力大力发展中心镇社会事业,大力推进城乡道路交通、水电气、污水垃圾处理、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中心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中心镇的综合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

(21)比照国家援疆、援边政策,对苏北落后县(市)实施援建政策。组织苏南地区发达县(市)与苏北落后县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对口援建。

7、加大交通、水利、电力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2)加快建设徐州、连云港两大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和盐城、淮安、宿迁3个省级综合运输枢纽,全面推进苏北地区农村客运班线和镇村公共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苏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支持新一轮国省干线改造工程,宿迁至新沂、连云港东疏港和北疏港、阜宁至建湖、金湖至马坝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盐城至大丰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淮江段拓宽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支持连云港港、大丰港建设,着力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支持连盐和连淮铁路建设,支持徐州观音机场和盐城南洋机场等扩建工程和连云港机场迁建工程。

(23)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新一轮治淮工程为重点,开工建设淮河入海二期工程,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加大区域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流域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防洪除涝能力。以南水北调及沿海地区供水为重点,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沿海江水东引北送骨干供水工程,完善区域输水配水网络,提高苏北和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保障与水利应急能力。以农业增产增效及改善民生为目标,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和河道疏竣工程,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推进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

(24)进一步加大苏北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电源点建设继续向苏北地区倾斜。重点推进江苏第二核电站前期、华电灌云和中电投大丰二期、国华东台二期、沿海风光互补发电示范基地和连云港、滨海LNG等项目建设;加强苏北电网建设,重点推进500千伏岱山升压、盐北升压、旗杰升压、连云港北(临海)升压等输变电工程,新海电厂和徐州国华电厂的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加快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25)支持苏北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纤宽带、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电网等建设,构建新型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城市光纤入户覆盖率和行政村光缆通达率,提升苏北产业发展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d1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