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备课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21 20:37: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单元 第15课 散文二篇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1945年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课文选自《严文井选集》。

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他的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永久的生命》

文章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标题中“永久”不言个体,而是从整体上、从整个人类生命而言的,文章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文章用疑问句的形式做标题,向人们发问,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作者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一一道出作者为什么要活着的原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1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2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1.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用“纯洁”“强烈”两个词形容这三种感情,指出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段析】开篇点明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3

【解析】3.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带狂喜;第二,爱情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段析】具体论述追求爱情的原因。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4

【解析】4.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

【段析】具体论述追求知识的原因。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5痛苦的呼号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6

【解析】5.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6.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段析】具体论述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段析】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的形象。

1.《永久的生命》层次清楚,结构井然。

结构层次很清楚。《永久的生命》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

2.《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运用了分类论证的写法。

文章开篇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生命的暗示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吗?

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

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 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cu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