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mqsmk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3 12: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成果1: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

成果名称 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遗传育种研究 品种审定 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审定委员会 证书编号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1983-2009 基本信息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自从1982年建立以来,在我校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开拓者范濂教授的带领下,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研究专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48”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研究课题50多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和SC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12部,育成豫麦1号、3号、9号、14号、36号、39号、45号、52号、53号、68号、豫农9901、豫农9676、豫农949、豫农201、豫农202、豫农035和豫农982等17个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其中,豫麦1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4号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豫农201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新选育出的豫农202和豫农949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周边省份的主要推广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始终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些年,在小麦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基因挖掘、小麦品种分子设计育种、小麦抗盐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成为进一步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的重要技术支撑。 姓名 1 范濂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获2 崔党群 奖人3 詹克慧 员 4 张清海 5 李兰真

6 程西永 7 董中东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成果2: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6日

成果名称 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及良种选育 科技发明奖 国务院 河南农业大学 证书编号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91-10-076 1991 三等 基本信息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泡桐是我国重要速生用材树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省组织了50多个单位,对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泡桐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点收集了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为主的不同地理种源152个,3166个单株,15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类型112株,选择收集了无病优树128株,在我省禹县、扶沟、唐河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的泡桐基因库和试验林,为进行泡桐遗传改良、良种选育和应用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我省区域及农作物生长特点,最早提出农桐间作生产模式,总结出黄淮海平原地区壮苗培育技术规程、泡桐丰产六项技术措施、河南省速生丰产综合技术规程,最大限度发挥泡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选育出豫杂1号、豫选1号、毛白33、9501等泡桐新品种。1982年,豫杂1号、豫选2号泡桐新品种选育,获中央林业部林业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泡桐新品种豫杂1号的选育,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95年,泡桐良种C020、C125和毛白33号选育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林业科学事业,尤其是泡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姓名 1 蒋建平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获2 李荣幸 奖人3 程绍荣 员 4 刘廷志 5 茹广欣

6 杨修*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3: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农学院 申请日期:2010.4.20 成果名称 基本信息 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的选育与不育化制种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 国家科技进步奖 科技部 证书编号 2004-J-201-2-13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河南农业大学 2004 2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通过玉米自交系基础材料和育种方法的创新,选育出含热带种质的“三高”自交系87-1,丰富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类群;育成高产、优质、抗旱、大穗型优良玉米杂交种豫玉22号,在我国我国22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亿亩,曾是中国第二大、黄淮海第一大面积推广杂交种,迄今仍是山西和陕西省的主栽品种。在国内外首次界定了小斑病“C小种”的侵染范围,筛选出抗病、不育性稳定的ES不育胞质源;挖掘出强恢复源A619;阐明了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机理,并首次对恢复基因Rf5进行了定位,成功攻克玉米雄性不育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选育我国自雄性不育研究以来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化杂交种豫玉22,有力地促进了不育化制种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应用。通过产业化操作,实现了豫玉22号的快速推广,促进了授权企业快速发展,加快了种子企业的改革进程,增强了我国种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姓 名 1 陈伟程 刘宗华 陈绍江* 汤继华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获奖人员 2 3 4

5 6 胡彦民 黄西林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4: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国资处 申请日期: 2010 年 04 月 20 日

成果名称 便携式土壤成分快速分析仪的研制与开发 科学技术进步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农业大学 证书编号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20020246 2005.12.19 二等奖 基本信息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本成果是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成果,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开发有从采样到施肥推荐系列化速测专用仪器设备8种,系列化速测技术10项,自主产权药剂配方50多种,填补了碱解氮、有机质、中微量元素的速测方法空白。,使各类土壤养分都有了速测方法,使测试速度提高2~20倍,测土周期从5天以上缩短到当天。测土成本降低10-15倍,精度指标达到常规分析标准。突破了速测必须以牺牲精度为代价的历史局限。2004年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本技术已有三项(联合浸提方法、速测分析方法和测速仪通用技术条件)制成农业部行业标准并获专家审议通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三次发文推广本测速技术与仪器,并曾在我校举办速测技术培训班。2004年农业部种植业司发展计划司代表杜青林部长给我校5位教授复函表示“推动速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也将纳入速测技术的推广。(徐光春对该建议批示“此建议可行”)本成果始终贯彻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治学精神,追求创新性、实用性、社会公益性的统一,2006年评为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企业先进集体。本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农业部的测土施肥方针:“建立测土施肥长效机制,满足农民个性化测土需求”的落实提供了全套技术与装备,开拓了该方针的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从而为发掘个性化测土的巨大增产潜力提供了可能。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离退休处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 获1 段铁成 奖人2 胡建东 员 3 肖建军

4 谭金芳 5 马新民 6 朱秀红 资环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 园艺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5: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0日

成果名称 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 科技进步奖 国家烟草专卖局 证书编号 国烟科(2004)778号-1 2004年 一等奖 基本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青州烟草研究所*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项目针对我国烟叶香气质量与进口烟叶存在的差距和烟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烟叶香气质量为主攻方向,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高香气优质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并对现有各项成熟的技术措施进行集成配套,以科技示范园区——“千亩村”的形式进行了综合技术开发。项目提出了以施用饼肥、绿肥、草碳和腐殖酸为主要措施的烟田土壤改良技术,阐明了饼肥对土壤C、N变化的作用机理;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的烟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揭示了烤烟生产关键技术与烟叶香气质量的关系;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与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了高香气优质烟叶开发的技术规范;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政府、卷烟企业、烟草公司共同投入的方法,以建立科技示范园区的形式进行高香气优质烟开发,以千亩示范方的规模组织实施,做到物资、技术、人员、服务四个到位,创造了“三位一体”的浏阳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了烟叶香气物质含量与评吸质量的关系,实现了烟叶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高香气优质烟开发显著提高了烟叶质量,部分烟叶已接近国际高价位烟叶质量水平;高香气优质烟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姓名 青州烟草研究所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青州烟草研究所 长沙卷烟厂 工作单位(院、部、处) 获1 王树声* 奖人2 刘国顺 员 3 徐宜民* 4 刘建福*

5 李雪震* 6 汪耀富 7 张忠锋* 8 郭汉华* 9 孙福山* 10 于建军 青州烟草研究所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青州烟草研究所 长沙市烟草公司浏阳市分公司 青州烟草研究所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 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证书编号 2009-J-251-2-02 基本成果名称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6: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技术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2009.12.23 二等奖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 该成果针对河南和黄淮冬麦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以实现冬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为目标,以协调高产冬小麦\根-土-苗(株)\、\穗-粒-重\关系为主河南小麦不同生基本成果名称 证书编号 线,以构建健壮根群,实现壮根促壮苗;以创建高质量群体,促小穗小花平衡发育和态类型区划分及成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系统研究冬小麦根穗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果形成机理及栽培调控效应基础上,首次确立了河南“三大”土区根系构型特征和健壮根简群形态生理指标,澄清了干旱、后期高温等逆境胁迫对根系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介范围指标;明确了穗器官发育的温光指标及其与粒重形成的关系,首次提出雌蕊柱头500羽毛伸长期为小花退化高峰期,揭示了籽粒灌浆后期\灌浆小高峰\现象;首次以加工字品质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河南小麦品质进行了生态区划;研制出冬小麦产量品质协同左提高的\窄行匀播、春管后移\关键栽培技术,在豫、苏、皖、鄂、冀等不同生态类型右 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研究成果从技术上支撑全省粮食总产连续4年超千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稳居全国首位,并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在我国生态、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相近麦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姓 名 1 获奖人员 2 3 4 5 6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周继泽* 贺德先 王永华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处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申请单位: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5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7: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务院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河南农业大学 1984?? 二等奖 在研究取得“三大规律”和五项栽培指标,总结出“实现小麦高稳低的生产模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河南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土壤、耕作因子和生发规律,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明确提出我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变,总产不稳、单产极不平衡,单一“生产模式”难于适应全省小麦生产的需要。通过全省协助攻关研究,澄清了我省小麦生育具有“二长一短”的特点,即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灌浆期短;依据各地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和小麦发育特点,将河南省划分为十大生态类型麦区和十五个亚类,进一步确立了各生态类型区关键栽培技术,确保了我省小麦生产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技术上的一刀切,为全省小麦上新台阶、实现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基础。 姓名 1 获奖2 人员 3 4 胡廷积 马元喜 崔金梅 吴建国 工作单位(院、部、处) 国麦中心 农学院 农学院 农学院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8: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林学院 申请日期:2010.4.20 基

成果名称 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 证书编号 2009-J-003-R01/15 本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科学技术进步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河南农业大学 2009.12 一等奖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泡桐分布于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给农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课题组连续15年集中开展了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成果:1. 揭示了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分子机理 (1)阐明了泡桐丛枝病发生与DNA甲基化变化的密切关系;(2)发现了丛枝病植原体引起泡桐细胞DNA甲基剂类物质含量减少是丛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3)发现了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其功能与叶绿体合成密切相关;(4)适量外源DNA甲基剂可提高患病泡桐DNA甲基化水平,使其恢复健康状态;DNA去甲基剂可降低健康泡桐DNA甲基化水平,使其呈现丛枝症状。2. 首次系统建立了不同种泡桐病、健株体外植株再生体系,解决了过去研究材料受季节性限制的难题。3.首次将表观遗传学理论引入到泡桐丛枝病研究中,并将寄主作为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开创了泡桐丛枝病研究工作的新思路。4. 创建了一套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体系 研究了丛枝病植原体在泡桐树体内周年变化规律,发明了丛枝病防治药物,找到了防治最佳时期,优化了用药浓度和次数,应用效果显著。 中国工程院沈国舫院士、尹伟伦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唐守正院士等评价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 姓名 1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许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范国强 翟晓巧* 孙中党* 王安亭* 邢铁牛* 获奖2 人3 员 4 5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9: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牧医工程学院 申请日期:2010.04.15 基 本 成果名称 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 证书编号 2008-F-203-2-01-R01

信 息 奖励类别 国家技术发明奖 授奖部门 国务院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2008.12.03 二等奖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畜禽生产的关键是品种,长期以来,我国集约化养鸡业主要依赖引进国外品种,年种禽引种花费超亿元。然而,世界一流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是买不到的,“拿来主义”只能导致我们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被动局面。同时,引种带来的新疫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发展世界一流现代家禽业,品种自主创新是的唯一出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解决我国地方鸡种表观性状杂乱、生产性能低、制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项目以地方鸡的15个主要外观标识作为优异性状的发掘创新点和保护利用点,培育了8个遗传结构稳定、外观性状突出、生产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新品系,并创建了12套与之相配套的制种与生产模式,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8项,公开4项,占国内本领域专利授权总数的67%,涵盖了我国优质鸡生产四大领域中的青胫黄麻鸡、丝毛乌骨鸡及土种蛋鸡等三大领域。三年来,共推广鸡苗1.08亿只,带动7927家养殖户获利5.5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本项目成果有效保护了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防止其流失或退化,实现了优质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新品系培育与制种模式,能广泛应用于优质鸡领域的配套生产,提升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鸡种入侵;创建的资源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利用保护三位一体机制对我国其他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姓名 1 获奖人 2 3 4 5 6 康相涛 王彦彬 田亚东 李明 孙桂荣 黄艳群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0: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农学院 申请日期:2010.4.20 基本成果名称 爆裂玉米种质研创及豫爆2号杂交种选育和产业化应用 证书编号 2009-J-004-R01/15

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2009.12.02 壹等 获奖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研食品合作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植物科学系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本项目从1993-2008年历经连续16年完成。先后得到省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育成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突破性的优良爆裂玉米新品种豫爆2号。豫爆2号是河南省唯一参加并通过全国首轮爆裂玉米区试、首批通过国家审定、首例通过河南省审定的专用型爆裂玉米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早熟于一体,具有籽粒产量高和膨爆特性优良的“双高”突出优势,是适宜爆裂玉米产业化开发的理想品种。(2)阐明了爆裂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连续12年从经典数量遗传、分子遗传和基因表达3个层面上深入系统地开展基础研究,在杂种优势模式构建、种质关系、重要性状分子遗传关系和基因克隆4个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性。发表研究论文52篇,其中SCI收录9篇,第一完成人应邀审阅6种国际学术期刊相关研究论文。(3)创制出具有丰富遗传基础的特异爆裂玉米新种质。提出并实施切合实际的综合育种技术,创制出特异新种质360份。(4)构建了专用型玉米产业化开发应用新模式,社会经济效益突出。形成并成功应用一体化的长效市场开发机制和产业化开发应用模式,豫爆2号微波专用型产品销售市场覆盖全国30个省(市)和美国等国外市场,同时也成为学校的名牌产品,受到省委、省政府、科技厅、农业厅、学校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依托产业化体系生产微波专用型产品6.6亿包,销售未膨化产品创直接经济效益13.2亿元,膨化后销售创利润110亿元,散装商品利润增加10~20倍,节约外汇791.2万元。 姓 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省农业厅*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1 2 3 4 5 6 李玉玲 许科红 刘国彦 魏蒙关* 温春东* 李俊周 获奖人员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1: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4日 基

成果名称 辅热集箱式沼气工程技术 证书编号 1801140 本 信 息 奖励类型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全国发明展览会 中国发明协会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河南农业大学 2009年8月 金奖 成 果 简 介500字 左 右 “辅热集箱式沼气工程技术”是具有我校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授权发明专利(ZL 200310110246.6),属于我校主持完成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农村生态型沼气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2000)”、“畜禽粪便生态化处理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示范研究(2003)”等2个项目取得的具有创新性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分别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太阳能辅热集箱式农村高效沼气设备工程化技术中试与转化(2005)”和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控集箱式厌氧发酵及沼液处理成套设备工程化技术(2004)”等转化资金的资助,采用单元式组合构建技术,将沼气发酵装置设计成相对的独立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容积组合成100~1000 m3等不同规模的沼气工程,主体构件采用工厂化加工;系统采用太阳能加热与外循环辅助加热搅拌设备,解决了普通沼气工程产气率低、季节性强、易结壳等技术问题;与沼气发酵工程相配套的沼液(渣)处理加工设备可以将充分发酵后的发酵液进行深层次加工,用于生产优质沼肥和以沼液为基质的生物农药。辅热集箱式沼气工程平均池容产气率为0.80m3/m3·d,COD去除率为82.2%,悬浮物去除率为88.8%,利用沼液深加工设备加工配制的四种混合制剂的平均杀虫率均在95%以上,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实用性好、投资少、回收期短、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2003年以来,作为我国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之一,先后在河南、河北等地建成100~1000 m3等不同规模的沼气示范工程近60多座,并在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沼气工程国际招标项目中多次中标,成为沼气行业非常有影响的一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1 2 3 4 5 6 张全国 杨群发 李刚 郭前辉 岳建芝 荆艳艳 获 奖 人 员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1.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2: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申请日期:2010-04-22 基本

成果名称 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法氏囊病四联灭活疫苗 证书编号 2003-J-007 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科技进步奖 河南省科技厅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河南农业大学 2003.12 一等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禽病研究所在预防兽医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现有正式职工10人,含教授3人(均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副教授3人、讲师1人、实验师2人、教辅1人,3人有博士后经历、5人有博士学位、3人有硕士学位;退休教授、副教授2人;教授中王泽霖为省政府参事,郑厚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赵军为校特聘教授,王川庆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 本所重点方向是兽医生物制品的研发,该获奖成果经近20年的研发、推广与转化,迄今已申报获新兽药证书的家禽疫苗产品9个、转化后受益企业6家,为学校赢得成果转让费累计到账1600多万元,并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在全国同行和养禽领域中具有巨大影响并享有很高声誉。在该成果基础上,目前又有2个家禽疫苗、4个猪用疫苗研发成功,并已与4家企业签订了6份联合申报新兽药证书协议,合同金额逾1000万元。 本所同时兼顾动物传染病快速诊断技术、病毒病黏膜免疫及人兽共患病研究;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一个;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863子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横向科研合作10项,合同总经费800万元,到账总经费500万元;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280多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6部、科技著作18部。 姓名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1 2 3 4 5 6 王泽霖 王五梅 姚慧霞 胡功政 菅复春 王川庆 获奖人员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3: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2日

基成果名称 河南植物志编写 证书编号

本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是一项历时久、工作量大的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工作。近六十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的植物学教学和科研人员,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过几代人接力棒传递似的共同努力,在河南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代人以时华民先生为代表,上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重点调查了伏牛山、大别山植物资源的种类、生境、分布、用途等,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第二代人以丁宝章、王遂义和姚鹏凌三位教授为代表,组织人员对河南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人员走遍了河南省的山山水水,首次查清了河南维管植物资源的家底,共有197科、1142属、4473种和变种,其中有127个新种及新变种,400多个河南新记录种,为《河南植物志》的编写奠定了基础。目前,叶永忠、高致明、朱长山等秉承老一代艰苦创业的精神,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在补充完善植物资源调查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植物资源各分支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如河南道地药材的生物多样性、珍稀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引种驯化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0年开始组织编著出版《河南植物志》,1998年最后一册(第四册)出版发行,共计约400万字。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志·植物志》,获国家地方史志一等奖。《河南植物志》为识别和保护利用河南植物资源、引种驯化、农林业区化、中草药仿野生栽培、杂草防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农业、林业、中药、生物等专业教学、科研和生产中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姓名 1 丁宝章 工作单位(院、部、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获2 王遂义 奖3 高致明 人4 叶永忠 员 5 朱长山 6 牛安敏 7 田朝阳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4: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小麦中心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5:

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河南省政府 成果名称 基本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证书编号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2008-J-003 2008 一等奖 河南农业大学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项目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安全”三大目标,取得了小麦超高产、夏玉米超高产等7项重大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小麦夏玉米亩产吨半粮及高产灌区、中产旱作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等7套;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717.2公斤、夏玉米亩产1006.85公斤和一年两熟亩产1628.3公斤的超高产记录,实现了三个单产历史性突破。项目区三年共计增产粮食338.10万吨(占全省增产量的1/4),新增社会经济效益56.71亿元。为河南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发表学术论文210篇,其中SCI、EI收录5篇,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发表37篇;出版粮食丰产科技专著14部;获国家专利3项,申请国家专利4项;形成行业技术标准4项,研制新产品12个。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94名,培养农村技术骨干5372人,培训农民867210人次。 袁隆平、李振声、戴景瑞、刘更另、于振文五位院士认为该成果:“创新了小麦、夏玉米两熟制作物丰产高效的理论,实现了群体质量指标化,技术体系配套化,管理措施定量化的技术要求;首次实现了小麦夏玉米均衡增产,创造了同类型区小麦、夏玉米和一年两熟三个超高产记录,对两熟作物超高产研究具有引领作用。技术集成创新性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实现全国粮食恢复性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 2 3 4 5 6 姓名 尹钧 郭天才 李朝海 谭金芳 李洪连 林同保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工作单位(院、部、处) 小麦中心 小麦中心 农学院 资环学院 植保学院 农学院 获奖人员 院(部、处)意见 河南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报表

申请单位: 园艺学院 申请日期:2010.4.12

成果名称 基本信息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成 果 简介 500字左右 早中熟鲜食黄桃新品种‘黄水蜜’育成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证书编号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2007-J-044-R01/10 2007.11.6 二等奖 河南农业大学 我校桃项目组从1964年开始由吕国梁教授主持进行桃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先后有16位农大 教师参与工作,至今已近50年,经过三代人的艰辛努力,已培育审定了桃系列新品种8个,其中 ‘豫白’和‘黄水蜜’分别填补了我国无白桃罐藏加工品种和黄果肉鲜食普通桃品种的空白,7个品种已在不同时期成为河南桃主栽品种,‘秋蜜红’2009年通过审定目前正在进行推广,3个新品系已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等待品种审定;《罐藏白桃新品种—豫白桃的育成》1978年获河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优良鲜食桃新品种‘豫甜’和‘豫红’桃的育成》198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桃子芽苗栽培技术与推广》198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果甜、豫香、八月香的育成》199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早中熟鲜食黄桃新品种‘黄水蜜’育成》199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水蜜’桃具有黄果肉、离皮、离核、风味浓甜,香气浓郁、核小、肉厚、硬溶质、丰产稳产、抗性强的突出特点,每公斤售价高出同类品种2 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风味浓甜符合我国和广大东南亚地区人民的消费习惯,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巨大的消费潜力。目前已成为我省新的主栽品种,并被引种到陕西、山西、安徽、四川、甘肃、上海、广西等省,均表现优良,本品种推广将实现我国桃品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打破高档桃果市场靠进口供应的局面。 姓名 1 李 靖 陈延惠 孙守如 李洪涛* 园艺学院 园艺学院 园艺学院 郑州市园林研究所 三门峡园艺站 平顶山林业局 工作单位(院、部、处) 获2 奖3 人员 4 5 董竹江* 6 曹冬青*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成果16:

河南农业大学十大科技成果评选申请表

申请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申请日期:2010-4-14 基 本 信 息 成果简介500字左右 成果名称 奖励类别 授奖部门 获奖单位 木聚糖酶产业化中试及在小麦加工中的应用 河南省科技进步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农业大学 证书编号 奖励时间 奖励等级 0026449 2007.11.6 贰等奖 该项目从1985年开始进行产木聚糖酶微生物的筛选、对其诱变得到高产菌株,到2006年在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资助下,进行了木聚糖酶工业化生产的中试实验、在2007年用于莲花味精生产中,提高其淀粉糖利率的应用。(1)系统探讨了发酵工业用酶的调控技术、生产工艺及发酵参数,满足了产业化生产的技术要求;(2)在分离、纯化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的基础上,研究了这两种酶的生化特性,(3)采用对比饲养试验技术,评价了酶制剂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稳定化处理提高了酶制剂耐饲料制粒温度、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坏作用;(4)制定了工业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实现了产业化工艺。(5)在河南省莲花味精生产线中进行了淀粉糖中试操作,在不改变生产工艺条件下,可以提高3%的淀粉糖得率。 在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南省第一个新酶品种”,与国际知名酶制剂——“杰能科”的酶活性相近,但是有成本低的优势。该工业用酶可推广到整个发酵工业的小麦淀粉糖生产,用于天冠酒精、金星啤酒、拓洋维生素C、天方药业抗生素等的生产,为发酵工业大省的河南“节约粮食、提高发酵工业产品产值、降低能耗”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保护粮食安全”的基本国策。 姓名 1 2 3 4 5 6 陈红歌 刘亮伟 贾新成 刘新育 张焱堂 李瑞丰 工作单位(院、部、处)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莲花酶制剂有限公司 莲花味精有限公司 获奖人员名单 院(部、处)意见 院(部、处)负责人 年 月 日 注: 1. 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签字,否则视为无效。

2. 获奖单位、获奖人员按奖励证书顺序全部填写;外单位和外单位参加人员加*号标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c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