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1-18 10: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
1、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包括限制阶段、“三废”治理阶段、综合防治阶段、规划管理阶段。 2、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包括:环境资源观;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
3、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是:人均森林覆盖率低;森林分布不均;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地生产力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4、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有时也称初级能源; 二次能源是指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5、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6、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7、由于大气质量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结合大气的运动状况,考虑到大气温度的变化以及电荷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逸散层。
8、声压级与噪声级的不同在于前者只反映人们对声音强度的感觉,还不能反映人们对频率的感觉;后者同时考虑了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的强弱。
9、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包括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0、生态系统的特征是: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
11、“三同时”是指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
12、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气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等全是主要的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 PAN )等。
13、物种保护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物种资源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物种的环境生态效益显著。 14、可再生的能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
15、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来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指标有 COD 、 BOD 、 TOC等。 二、名词解释(共 30 分,每小题 3 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亦可简称污染。
2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3、氧垂曲线——当有机耗氧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排放口附近,由于排入的有机物较多,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因而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有机污染物的不断分解氧化,耗氧速度不断降低,而复氧速度不断增大……这种根据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的综合效应,所作的能反映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4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
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5 、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6 、人口环境容量——即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7、逆温——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8、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关系曲线,此即等响曲线,该曲线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用,所以又称 ISO 等响曲线。
9、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 、(污染物)降解——是指较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逐步减小分子量,最后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三、论述题(共 40 分,每题 8 分) 1、试述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答案要点: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该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到“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这些物质经多次循环富集后危及人类;另一方面,要设计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种能量。
(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即是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了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
资源、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对下列一些说法,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划“√”;你认为错的在括号内划“×”。)(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
2.城市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
3.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计,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 4.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电离层。( )
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 6.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高。( ) 7.两噪声的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9.3分贝。( ) 8.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Hg。( ) 9.水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 10.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群落多样性。( )
11.中国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 12.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大气颗粒物污染。( ) 13.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 14.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 ) 15.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骨骼中。( ) 16.“环境状态”“环境容量”可列入资源范畴。( )
17.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捕食性食物链。( ) 18.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 19.铅、镉、汞元素可随食物链富集。( )
20.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贝,从而使机体中富集了铬。(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a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2.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a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3.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依次为 [b ]
A. 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 对流层、平流层、过渡层、逸散层 D. 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4.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b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5.世界上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d ] A.水污染事故 B.食品污染事故 C.土壤污染事故 D.大气污染事故
6.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a ] A.1% B.2% C.3% D.4%
7.排放污染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是 [ b] A.生活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8.我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是 [c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 B.谁污染谁治理,排污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D.强化环境管理,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限期治理 9.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d ] A. 化学氧化 B.光化学氧化
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 D.生物化学氧化 10.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b ]
A. 资源观和价值观; B.道德观和资源观;
B. 道德观、资源观和价值观; D.道德观、环境发展和价值观 11.酸雨的pH值范围是 [ d ]
A. 7.0以下 B. 6.5以下 C. 6.0以下 D. 5.6以下 1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 d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硫化氢 D. 氟利昂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于 [ c ] A.1979年 B.1983年 C.1989年 D.1999年 14.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的综合指标是 [ d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机械增长率 D.自然增长率
15.环境科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 c ] A. 整体性和特殊性 B.区域性和综合性 C.整体性和综合性 D.系统性和变动性
16.人口长期自然增长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的结果是 [b ] A.人口稳定 B.人口老化 C.人口减少 D.人口增长
17.若人口年自然增长率r=10%,则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为 [b ] A.17年 B.7年 C.35年 D.70年 18.属于物理污染的是 [b ]
A.汞污染 B.放射性污染 C.霉菌污染 D.染料污染 19.有机物好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 [c ] A.CH4 B.H2S C.CO2 D.NH3
20.下列人类活动中造成SO2排放量最大的是 [ ]
A.热电厂 B.炼油厂 C.石油燃烧 D.燃烧天然气
21.生态系统中低位营养级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的能量仅占其能量的 [ b]
A.5% B.10% C.15% D.20%
22.人类关于环境必须加以保护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但一般认为,环境科学产生于 [ c ]
A. 19世纪9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23.一般认为,人口增长的类型属于 [ d ]
A.直线增长 B. 负指数增长 C. J型增长 D.指数增长 24.物种灭绝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食物来源不足 B.天敌繁殖过快 C.盲目过度捕杀 D.生存环境破坏 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D; 6.A; 7.B;8.C; 9.D; 10.B; 11.D; 12.D; 13.C; 14.D;15.C; 16.B; 17.B; 18.B; 19.C; 20.A; 21.B;22.C; 23.D; 24.D 三.名词(概念)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2.自净能力——是指受到污染的环境,在其本身和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下,使环境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能力。
3.环境问题——广义上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环境客观问题。狭义上指: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环境客观问题。 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如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5.营养级——生态学中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或者说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但有些生物可能不只占有一个营养级,如人、熊、虎等。
6.逆温层——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7.光化学烟雾——一些一次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照射下能够引起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酸硝酸酯等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人的眼睛等粘膜有强刺激作用。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8.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0.可再生的资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或再生的一次能源。如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
11.声压级——正常人刚能听到的声压称听阈声压(2×10-5N/m2),而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叫痛阈声压(20N/ m2)。从听阈到痛阈,声压绝对值相差达100万倍。通常用一个声压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4压级。
12.适度人口——一般理解为,在既能保证人的生活、生存质量,又能保持整个环境的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区域或全球所应有的人口数。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你对可持续发展是怎样认识的?
答: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人类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而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权力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地强调了发展;发展与环境保护应该相互联系;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何在?
答: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多样性。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进化,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遁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没有生物的多样性,就没有整个地球生态的稳定性。
3.设有两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LP1分贝和LP2分贝,问叠加后的声压级LP1+2应该怎样计算?
答:噪声级相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相加,不能声压相加:
4.试述处理、处置城市垃圾的途径有哪些?
答: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每个国家选用的方法与其垃圾的组成成分、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5.有哪些途径可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答: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能源利用的关键;节能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要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能源,包括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太阳能是重要的能源;多渠道解决能源平衡;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 6.环境容量与水体污染现状、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水体自净作用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w=v(cs- cb)+c
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7.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指导人类的生产及消费活动有何意义?
答: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符合热力学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各级消费之间能量利用率也不高,平均约10%。因此,营养层次变大或食物链的层次增加时,净产量就急剧下降。这也就说明为什么一般食物链的层次不超过四级,这也说明为什么人类以植物为食比以动物为食经济得多。
运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建立闭路循环工艺,实现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以杜绝浪费与无谓的损耗。通过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弄清污染物质对环境危害的范围、途径和程度(或后果)。
五.论述题(28分)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这些环境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答案要点: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大问题是人口问题;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和提出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是一项成功的人口政策,而且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第二大问题是资源问题,在分析中国“地大物博”的同时,应清醒地注意到我们所面临的以下几方面的资源问题:①我国人均的耕地、森林、草地和淡水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20%、25%和28%。②矿产资源较丰富,但矿产的品位低、开采难度大以及分布格局与消耗格局不相对应等原因决定了我国还是一个矿产资源缺乏的国家。③可再生类的植物、动物产品的人均产量和拥有量水平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④资源的利用率低。第三大问题是生态问题,虽然环境污染状况已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持续恶化。SO2 、烟尘污染仍较严重,如全国600多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酸雨仍未等到彻底控制;机动车造成的污染在加剧。水的污染更为严重,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恶化的第二个方面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由于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途径: (1)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4)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5)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防治工业污染的主要内容;(6)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7)加强环境管理;(8)依靠环境技术进步,搞好环境保护工作;(9)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 共25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 [a ] A. 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 B. 营养级的降低而增大; C.有机体个体增大而增大; D. 有机体个体减小而增大
2.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3.城市生态系统是 [c ]
A.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加合; B.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孤立体系; C.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D. 是孤立的自然环境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于 [c ] A. 1976年 B. 1978年 C. 1979年 D. 1982年
5.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a ] A. 1/4 B. 1/5 C. 1/6 D. 1/3 6.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b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7.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 [b ]
A. 年轻型; B. 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C. 成年型; D. 成年型,但已开始向老年型过渡 8.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 [ d ]
A. 低温 B. 风速小 C. 温度大 D. 逆温
9. 有两个噪声,其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 [ d ] A. 69分贝 B. 69.3分贝 C. 70分贝 D.72分贝 10.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b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11.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12.水资源是指 [a ]
A.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B.淡水; C.地表水; D.工农业用水和饮用水 13.新文明时期的新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 c ]
A. 资源观和价值观; B.道德观和资源观;
C.道德观、资源观和价值观; D.道德观、环境发展和价值观 14.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所受到的最严重挑战是 [ a ]
A.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增长速度; B.年龄结构呈年轻化; C.性别比不平衡; D.人口素质低 15.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 [ a ] A.CO2 B.NOx C.O3 D.氟利昂 16.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 [d ]
A.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 C.利用自然 D.尊重自然 17.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 [ b ]
A.肌肉中 B.脂肪中 C.骨骼中 D.毛发中 18.下列名称中属于资源范畴的是 [ b ]
A.环境科学 B.环境状态 C.环境规划 D.环境评价 19.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于 [a ]
A.捕食性食物链;B.碎石性食物链; C.寄生性食物链;D.腐生性食物链 20.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 [c ]
A.多环芳烃 B.苯并(a)芘 C.多氯联苯 D.二苯并蒽 21.下列元素中可随食物链富集的元素为 [b ] A.Na B.Pb C.Cl D.S
22.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 d ] A. 化学氧化; B.光化学氧化;
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 D.生物化学氧化
23.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的鱼、贝机体中富集了 [ d ] A.镉 B. 多氯联苯 C. 砷化合物 D. 甲基汞 24.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a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25.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 依次为 [b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平流层、对流层、是间层、电离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A; 6.B; 7.B; 8.D; 9. D; 10.B;11.D; 12.A; 13.C; 14.A; 15.A; 16.D; 17.B; 18.B; 19.A; 20.C;21.B; 22.D; 23.D; 24.A; 25.B。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亦可简称污染。
2.氧垂曲线——当有机耗氧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排放口附近,由于排入的有机物较多,耗氧速度大于复氧速度,因而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之后,随着有机污染物的不断分解氧化,耗氧速度不断降低,而复氧速度不断增大……这种根据耗氧作用和复氧作用的综合效应,所作的能反映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称为氧垂曲线。
3.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4.逆温——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5.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污染物)降解——是指较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逐步减小分子量,最后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7.噪声级——由于人耳对高频声音比对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因此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有不同的感觉。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8.“一控双达标”—— “一控”是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双达标”:一是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二是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9.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计。
10.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雨或降雪.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试述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答案要点: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该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到“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
(2) 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这些物
质经多次循环富集后危及人类;另一方面,要设计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种能量。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即是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了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 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反作用。
(5) 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资源、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 3.水体自净与水环境容量有何联系? 答案要点: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水体所处的自净条件,水体中生物种群组成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有关。水环境容量可用下表示:w=v(cs- cb)+c;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4.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答案要点:
(1)未来的能源政策概括为:(a)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基础;(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能源利用的关键;(c)节能是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2)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能源:(a)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b)太阳能是重要的能源;(c)多渠道解决能源平衡;(d)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 5.什么叫城市生态系统?它有何特点? 答案要点:
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都可称作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是人工生态系统;
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所占的比例,与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好相反,是以消费者为主的倒三角形营养结构。 ③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④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⑤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四、论述题(15分)注: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 江泽民总书记要求:西部大开发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答案要点:
(1) 从区划和规划入手,以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指导经济布局和生态建
设。
(2)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超越开发与环境冲突的传统模式。
(3) 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超越粗放型农业和大规模面源污染阶段。
(4) 从开发、建设的源头控制生态破坏,实行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和恢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5) 污染防治实行由单纯靠点源治理向依靠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变。
(6) 实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工业污染控制与生活污染控制相结合,城区环保与郊县环保相结合,超越城市建设长期滞后的发展阶段。 (7) ……
2. 简述我国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我国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1)预防政策保证了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通过城市综合整治,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通过加强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
(2)执行污染者负担的治理政策,一可以明确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责任者:二是可落实环境污染或破坏治理的资金承担者。
(3)执行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一是有利于针对主要环境领域和主要污染源的法规制定和实施,二是有利于通过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可以通过广泛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 共30分)
1.在以下列举的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是[ ] A. 水资源 B. 铁矿 C. 石油 D. 古生物化石
2.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的鱼、贝机体中富集了 [ ] A.镉 B. 多氯联苯 C. 砷化合物 D. 甲基汞
3.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人类只能获取地球上植物总产量的1%,那么地球只能养活[ ] A.80亿人 B. 100亿人 C. 500亿人 D. 800亿人
4.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径流量计算,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 A. 1/4 B. 1/5 C. 1/6 D. 1/3
5.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而划分的大气圈层,自地球表面各层 依次为 [ ]
A.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C.平流层、对流层、是间层、电离层; D.中间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 6.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7.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大不利的气象条件是 [ ] A. 低温 B. 风速小 C. 温度大 D. 逆温 8.稳定人口的主要措施是 [ ]
A. 发展生产 B. 降低总和生育率 C. 提高人口素质 D. 优生优育 9.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 ] A.Zn B.Hg C.Pb D.Cd
10.受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最大的大气圈层是 [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中间层 11.世界上十大公害事件中,哪一类的污染事故最多 [ ]
A.水污染事故 B.食品污染事故 C.土壤污染事故 D.大气污染事故
12.可适用于人类饮用的淡水和河流的水量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到[ ] A.1% B.2% C.3% D.4%
13.排放污染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是 [ ] A.生活污染源 B.工业污染源 C.交通污染源 D.农业污染源 14.我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是 [ ]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 B.谁污染谁治理,排污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D.强化环境管理,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限期治理 15.下列名称中属于资源范畴的是 [ ]
A.环境科学 B.环境状态 C.环境规划 D.环境评价 16.有两个噪声,其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 [ ] A. 69分贝 B. 69.3分贝 C. 70分贝 D.72分贝 17.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 [ ]
A.光化学烟雾;B.大气颗粒物污染; C.煤烟型污染;D.温室气体污染 18.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 [ ] A.CO2 B.NOx C.O3 D.氟利昂 19.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 [ ]
A.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 C.利用自然 D.尊重自然 20.有机物在水中的主要降解作用是 [ ]
A. 化学氧化; B.光化学氧化; C.化学氧化和光化学氧化; D.生物化学氧化 参考答案:
1.A; 2.D; 3.A; 4.A; 5.B; 6.B; 7.D; 8.B; 9.D; 10.A;11.D; 12.A; 13.B;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5分)
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2.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3.人口环境容量——即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4.等响曲线——利用与基准声音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到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内一系列响度相等的声压级与频率关系曲线,此即等响曲线,该曲线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用,所以又称ISO等响曲线。 5.(污染物)降解——是指较高分子量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逐步减小分子量,最后变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6.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间通过一定的取食关系而互相联系起来,这种通过食物而建立起来的链节关系即为食物链。 7.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要使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而且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
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8.BOD-----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9. 二次污染物------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10.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答案要点:氟氯烃类类化学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最终会上升到平流层,通过紫外线照射这些物质会分解出可与臭氧分子发生链式反应的氯原子,氯原子与臭氧反应生成一氧化氯与氧气,一氧化氯在紫外线作用下会进一步生成氯原子,如此循环,据测算每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
2.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 以粉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污染物是降尘和总悬浮颗粒,其次是二氧化硫。这三种污染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
(2) 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总得说来,北方城市污染程度重于南方城市,尤以冬季更显著。如从SO2浓度来看,北方有30%的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南方只有19.2%。降尘现象,也是北方大于南方。但酸雨现象,南方重于北方。从时间上看,我国大气污染冬季重于夏季,污染物的浓度早晚又高于中午。
(3)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城市和交通沿线,由于车流通量大,道路设施不足,形成交通阻塞,也是城市大气污染加重的一个原因;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工业企业密度过大也是重要原因。
3.简述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答案要点: (1)限制阶段;
(2)“三废”治理阶段; (3)综合防治阶段;
(4)规划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现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特点是:重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对环境规划措施,既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胡经济效益,又要有环境效益。要再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4. 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标准是不是越严越好?
答案要点: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环境产生危害的基准限值;二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 5. 简述生态系统的待征和功能。
答案要点: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6.简述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答案要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年龄构成年轻 (4)老龄化速度快
(5)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km6,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6)人口素质有待提高: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人口基数过大。二是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价值观念一束缚,人口在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三是人口素质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四、论述题(15分)
结合我国的情况,谈谈怎样才能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答案要点:
1.工业污染源的治理:①加强环保监督法制化建设,加大环境执法检查的力度。②加强达标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污染反弹。③加强“一控双达标”宣传和推行的力度。④要着重对重点流域和区域的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其次是要坚决控制新污染。⑤要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明文淘汰和落后工艺、技术等项目一律不批,做好“三同时”和“三关”制度。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 2.结构调整:
(1)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中城市产业混杂、布局不当、污染严重的局面。要下决心淘汰和异地改造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对国家要求禁止的“十五小”乡镇企业实施坚决的关、停措施。
(2) 能源结构的调整:①强制推广低硫、低灰份优质煤,解决中高架源燃煤污染。②改固体燃料(煤)为气体燃料(天然气或煤气)。③炊事电气化。这不仅是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根本措施,也是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3) 工业布局的调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工业布局对环境影响很大。西方国家把改变不合理布局作为一项重大环境政策来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不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布局不合理就是一条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把实行合理的工业布局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
3.城市建设与管理:①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既有助于解决城市的道路紧张问题,又有利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②进一步提高工业和城市污水的处理率。③建立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一方面提高绿地(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绿化调节城市空气、温度以及美化城市景观的功效。④保护、恢复甚至增加城市的水面、湿地面积。⑤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的管理,有效地防治建筑扬尘。⑥提高道路的硬化质量,有效地降低道路杨尘;杜绝不科学的道路清扫方式。
4.以“循环经济”思想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建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对下列一些说法,你认为对的在括号内划“√”;你认为错的在括号内划“×”。)(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营养级的
降低而增大。( )
2.城市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 )
3.我国水资源按人均占有量计,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 ) 4.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电离层。( )
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 ) 6.形成烟雾型大气污染的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是温度高。( ) 7.两噪声的声压级均为69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9.3分贝。( ) 8.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Hg。( ) 9.水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水的总体。( ) 10.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群落多样性。( )
11.中国人口问题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年龄结构呈老龄化。( ) 12.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是大气颗粒物污染。( ) 13.导致温室效应最为明显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 14.环境科学道德观的核心是尊重自然。( ) 15.有机氯农药易于富集在动物的骨骼中。( ) 16.“环境状态”“环境容量”可列入资源范畴。( )
17.藻类→甲壳虫→小鱼→大鱼这种食物链属捕食性食物链。( ) 18.导致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多氯联苯。( ) 19.铅、镉、汞元素可随食物链富集。( )
20.水俣病的成因是由于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贝,从而使机体中富集了铬。( ) 参考答案:
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名词(概念)解释(每小题2分,共32分)
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与其周边客观事物(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2.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大气、水等)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环境的自净条件、污染物性质以及污染受体有关。 3.温室效应——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因而当这些气体的浓度(含量)增加时,会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此即所谓的“温室效应”。
4.生态破坏——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对这种平衡状态的破坏即为生态破坏。
5.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人类来说,不能有限时间内重新生成或恢复的资源如化石燃料。 7.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计。
8.BOD-----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9.食物网——食物链概念;有多条食物链交织而成食物网。
10.水体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水环境,并在水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水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1.声压级——声压:在声音传播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称为声压。
声压级: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的分贝数。
12.污染迁移——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13.PM10——粒径小于10μm的包括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1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科技等非物质性成本投入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知识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点是:后者的增长是以大量的物质和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而前者不同。
15.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要使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而且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16.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通过环境政策/立法、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等有效手段实现物质流的循环和能量流的高效利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简述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的方法。 参考答案:
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每个国家选用的方法与其垃圾的组成成分、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2.我国水体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总的说来是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处理率低。 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大,每天超过1亿吨;工业污染源是目前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环保的主要防治对象。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水污染持续加剧,如降水所形成的径流和渗流把土壤中过剩的氮、磷和农药带入水体;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排入水体,它们都可使水体水质恶化,造成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污染甚至富营养化。农业污染源的特点是:面广、分散、难于治理。 3.水体的自净与水环境容量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水体所处的自净条件,水体中生物种群组成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有关。水环境容量可用下表示:w=v(cs- cb)+c;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4.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资源的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资源利用的关键;资源节约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要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资源,包括控制人口,减少资源消耗;多渠道解决资源供需平衡;充分利用资源并减少浪费。 5.如何理解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性? 参考答案: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环境产生危害的基准
限值;二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 6.你对“可持续发展”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参考答案: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共 20 分,每小题 2 分)
1.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分别是: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总处于运动之中;生态系统自身有恢复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形式不断演进。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2.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的各种气体、蒸气和颗粒物,如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等;二次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3.N个噪声,其声压级均为60分贝,叠加后的声压级为60+10lgN分贝。 4.可再生的能源是指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一次能源。
5.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分别是: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迁移的方式包括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列举4个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世界公约: 南极条约
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
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伦敦倾废公约)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
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1978年议定书(马波尔)73/78公约 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
关于限制氮氧化物排放及越境转移的1979年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议定书 控制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
生物多样性条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7.1943年发生于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的起因是:一些一次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照射下能够引起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酸硝酸酯等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人的眼睛等粘膜有强刺激作用。 8.1953~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县水俣市水俣病事件的起因是: 由于人食用的鱼、贝机体中富集了甲基汞。
9.1955~1972年发生于日本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的起因是 镉污染通过食物链(如稻米)进入人体并不断累积。
10.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 二、名词/概念解释(本题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
1.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亦可简称污染。 2.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大气、水等)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环境的自净条件、污染物性质以及污染受体有关。
3.环境承载力: 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状态。 5.PM10:粒径小于10μm的包括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6.逆温;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7.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雨或降雪.
8.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计。
9.BOD-----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10.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系指在管理不当时,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即时的或潜在的危害的废弃物。危险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很大。就短期而言,是通过摄入、吸入、皮肤吸收、眼接触而引起的毒害,或发生燃烧、爆炸等危险性事件;长期危害包括重复接触导致的人体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11噪声级;由于人耳对高频声音比对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因此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有不同的感觉。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12.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要使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而且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13.绿色消费: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涉及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如重视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选购绿色环保产品;提倡资源的有效使用、多次利用;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坚持保护自然和万物共存的生态理念等等。 14.生态城市: 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
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就目前来说,可以大致的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5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通过环境政策/立法、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等有效手段实现物质流的循环和能量流的高效利用。 三、简答题(本题共 30 分,每小题 6 分)
1.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1)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该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到“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
(2) 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这些物质经多次循环富集后危及人类;另一方面,要设计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种能量。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即是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了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 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反作用。
(5) 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资源、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
2.简述大气层的结构;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大气层的结构: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大气的主要质量集中在下部,根据温度、成份、荷电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同时考虑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和平流层特点对比:
(1) 温度特点: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
(2) 大气运动特点: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而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以水平运动为主。
(3) 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展大气圈总质量的75%,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3.什么是水体自净作用?水体自净作用的机理有哪几种? 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4.简述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原则。
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城市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每个国家选用的方法与其垃圾的组成成分、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从垃圾成分来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
的可降解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5.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标准是不是越严格越好?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环境产生危害的基准限值;二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 四、论述题(本题共 20 分,每小题 10 分) 1.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你认为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第一大问题是人口问题;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控制人口数量和提出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是一项成功的人口政策,而且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第二大问题是资源问题,在分析中国“地大物博”的同时,应清醒地注意到我们所面临的以下几方面的资源问题:①我国人均的耕地、森林、草地和淡水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20%、25%和28%。②矿产资源较丰富,但矿产的品位低、开采难度大以及分布格局与消耗格局不相对应等原因决定了我国还是一个矿产资源缺乏的国家。③可再生类的植物、动物产品的人均产量和拥有量水平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④资源的利用率低。第三大问题是生态问题,虽然环境污染状况已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持续恶化。SO2 、烟尘污染仍较严重,如全国600多座城市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酸雨仍未等到彻底控制;机动车造成的污染在加剧。水的污染更为严重,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恶化的第二个方面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由于人口膨胀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途径: (1)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实行计划生育努力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4)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5)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防治工业污染的主要内容;(6)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7)加强环境管理;(8)依靠环境技术进步,搞好环境保护工作;(9)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卷)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概念解释(本题共 60 分,每小题 3 分)
1.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3.自净能力——是指受到污染的环境,在其本身和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下,使环境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能力。
4.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5.生态破坏——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对这种平衡状态的破坏即为生态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物种和生态系统,以及物种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二次污染物——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臭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8.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一定是有害废物,有害废物不一定是危险废物。) 9.光化学烟雾——一些一次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光照射下能够引起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酸硝酸酯等物质。这类物质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人的眼睛等粘膜有强刺激作用。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0.逆温——在正常的气象条件下(即标准大气压下),近地层的气体温度总要比其上层气体温度高;所谓“逆温”是指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面增加;逆温层的出现将阻止气团的上升运动,使逆温层以下的污染物不能穿过逆温层,只能在其下方扩散,因此可能造成高浓度污染。
11.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量(mg/l)计。
12.酸沉降——pH值小于5.6的降雨或降雪.
13.BOD——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每升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14.环境人口容量——即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5.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增加,使藻类大量繁殖、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16.声压级——声压:在声音传播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称为声压。声压级: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的分贝数。
17.噪声级——由于人耳对高频声音比对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因此声压级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听起来有不同的感觉。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18.清洁能源——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清洁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
19.化学迁移——由于化学反应导致的污染物所发生空间位移及其相关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20.生物迁移——由于生物作用导致的污染物所发生空间位移及其相关富集、分散和消失过程。
二、简答题(本题共 40 分,每小题 5 分)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何意义?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该规律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要充分认识到“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一方面要严格防止污染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这些物质经多次循环富集后危及人类;另一方面,要设计能量利用率高的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种能量。 (3) 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这里所指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即是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了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当一个生态系统不受人类干扰时,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充分估计到环境的反作用。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资源、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 2. 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是什么?
以粉尘和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污染物是降尘和总悬浮颗粒,其次是二氧化硫。这三种污染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普遍问题。
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总得说来,北方城市污染程度重于南方城市,尤以冬季更显著。如从SO2浓度来看,北方有30%的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南方只有19.2%。降尘现象,也是北方大于南方。但酸雨现象,南方重于北方。从时间上看,我国大气污染冬季重于夏季,污染物的浓度早晚又高于中午。
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城市和交通沿线,由于车流通量大,道路设施不足,形成交通阻塞,也是城市大气污染加重的一个原因;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工业企业密度过大也是重要原因。
3. 试说明臭氧的层破坏原因。
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的机理较复杂,通常认为是与氮氧化物的催化作用分不开,如:反应 NO+O3 → NO2+O2; NO2+O → NO+O2 净效应:O3+O → O2+O2 其次,氯氟烃光解产生的活性氯自由基(Cl),氯氧自由基(ClO)亦与臭氧发生反应: Cl+O3 → ClO+O2; ClO+O → Cl+O2。
4. 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状况有哪些特点?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低,只有32%,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以上,每消耗一吨标准煤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1/2~1/4,由此可见,中国节能降耗的潜力是巨大的。
5.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原则。
持续性原则,要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不得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共同性原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争取全球的联合行动。 6. 水体环境容量与水体污染现状、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水体自净作用有何关系?
水体的自净:水体具有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质,使自身的质量保持洁净的能力,人们常常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的自净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了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如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反应;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等。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它与水体所处的自净条件,水体中生物种群组成及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有关。水环境容量可用下表示:w=v(cs- cb)+c;式中,w--水环境容量;v--水体体积;cs --水质标准;cb--背景值;c--水体对该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7. 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标准是不是越严越好?
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污染物对人、动植物、环境产生危害的基准限值;二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标准并不是越严越好。 8. 你对可持续发展是如何理解和认识的?
(1)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
(2)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彼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的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呼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正在阅读:
环境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01-18
交通安全手抄报资料07-28
梯度下降法03-17
一只想飞的猫阅读测试题(1)03-21
我家的狗作文400字07-04
爱上忧郁。恋上伤感05-31
老师你真好作文800字06-16
高二数学教案: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07-0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期末
- 试卷
- 课程
- 环境
- 基础
-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