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古代青铜器的三个要素

更新时间:2023-07-31 0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本文阐述了仿制古代青铜器中的形制与时代、 纹饰与规律、 锈色与层次三个要素是仿制的关键技术, 提出了要扩大市场分额, 必须提高质量, 使富有青铜文化的仿古艺术品, 发挥其真正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青铜器仿制技术纹饰锈层形制

仿制古代青铜器在70年代以前一直是博物馆为配合展览而制作的陈列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给青铜器复制品、 仿制品、 现代青铜艺术品的制作与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最早复制的是上海博物馆的‘汉代透光镜” , 随后, 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 、 南京博物院的“明代针炙铜人” 和“明代浑天仪, ’ , 陕西秦俑博物馆‘铜车马” 等等。 这些文物复制品除了博物馆展览所需外, 大部分作为国家赠送礼品或出口给境外学院与文化财团。 近年来, 由于市场的需求, 青铜复制品、 仿制品、 现代青铜艺术品不断进入五星级的楼堂宾馆, 并作为政府官员的礼品、 企业庆典恬动的纪念品、 城市美化的点缀品、 家庭装璜中体现主人文化品位的摆设品。 青铜艺术品被大众所接受, 预示2l世纪青铜艺术品将是人们普遍热衷收藏和谈论的活题。

然而由于仿制青铜器从以前的个体作坊, 古董商做假仿制到现在的产业化; 从以前的“三年不开张, 开张吃三年” 的制作流程到现代年产几万件的生产规模, 其仿制的要求、 销售的对象和价格的不同, 技术含量也不同。 但不管是目前古玩市场中的仿古青铜器, 楼堂宾馆套房里的青铜器摆设品等等, 笔者感到仿古技术与市场成反比, 即青铜艺术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而仿古青铜器的技术不断地在下降。 这除了制作者技术水平以外, 主要是对古代青铜器知识、 青铜文化的内涵, 缺乏了解, 以此出现了一些常识胜的错误。 如南京某雕塑家, 仿制了一只青铜鼎, 其形制西周早期德鼎, 而纹饰却是战国时期的变形凤鸟纹; 浙江某雕塑家仿制的一只商代四羊方尊, 其尺寸大小、 长劲高圈足、 肩蛇身、 肩部四隅四个卷角羊头与出版的书录中有点相似, 其它如羊胸两侧的冠凤纹, 圈足上的夔纹, 以及雷纹全部违背了青铜器纹饰的规律, 使人感到青铜器上的纹饰非但不能起到装饰的作用, 相反是一种多余、 累赘的感觉。 再是一次民间收藏交流会上, 一位摊主摆了几只仿制铜锊, 由于他对铜器的器物学不够了解, 把铜锝当成钟, 滔滔不绝的介绍这只编钟如何好等等。 此外仿制的铜器的色彩千篇一律——黑的底子、 花纹中漂点绿。 鉴于目前仿青铜器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必要对仿制技术中形制与时代、 纹饰与规律、 锈色与层次的三个要素进行说明。

一、 形制

众所周知, 青铜器有礼器、 乐器、 兵器、 生产用具、 杂器等, 礼器中分为食器、 酒器、 水器等。 鼎是礼器中的一个大类, 全部的商周鼎可分为数十种式样, 而各个时期的鼎的式样又不相同; 酒器中爵、 角、 肇的区别, 乐器中铙、 钟、 锊、 铎的形制特征。 这些器物的形制与时代特点、 形制与名称在现在的古玩市场中往往被搞错, 所以仿制技术人员必须首先掌握。

①形制的时代特点

商前期二里岗文化: 容器多仿陶器, 器壁均薄、 鼎、 鬲、 觑腹较深, 耳立于口沿上, 尖锥形空足。 爵多平底, 两柱靠近流折。 尊为宽肩, 有高的圈足, 圈足上并有十字孑L。 盘无耳。商后期殷墟文化: 三足器多柱足, 这是与早期有明显的区别。 鼎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圆形鼎、 四足方鼎、 圆形偏足鼎、 分裆鼎。 鬲一般是在El沿上有二直耳, 瓤多鬲甑合体, 耳在口沿上。 鼎赢腹较前期稍戌。 簋常无盖无耳。 爵多凸底。 豆多戌腹, 壶一般有贯耳。 卣有圆、 方和圆筒形状的。

西周前期: 三足器如鼎、 瓤等, 多兽形足。 鼎瓤的腹稍变浅, 往往下腹微鼓(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德鼎、 大克鼎)。 出现小四耳簋, 有的簋有方座(陕西临廑县博物馆藏利簋)。西周后期, 三足器鼎多作两头粗中间细的马蹄足(上海博物馆藏史颂鼎)。 簋一般都有盖,圈下有三小足。 壶肩上常有套环耳。 盘多有腹耳, 并有带流的盘(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藏伯雍又盘)。

春秋时代: 鼎多有盖, 盖上铸三环或三兽纽, 鼎足常作外侈的蹄形(河南省博物馆藏蟠虺纹鼎)、 簋、 壶等器物的盖上常以莲辨为饰(河南省博物馆藏莲鹤方壶)。战国时代: 鼎的形制主要特征是三蹄足很短(河北省博物馆藏中的中山王鼎)。而四角均呈直角, 足变高, 瓶的下部鬲足变短。 豆常为长校。 出现了圆腹的盂, 壶不但有圆形, 而且出现了方形、 扁形等形状。秦汉时代: 鼎作圆扁腹, 三短蹄足, 有高于盖面的二腹耳, 盖上有三或四只小兽等距环绕(河北省博物馆藏兽纽盖鼎)。

以上鼎足的从尖锥形空足、 柱足, 多兽形足至马蹄足的演变过程, 不难看出每个时代鼎的特征, 这些富有时代的形制特点, 为仿制青铜器中的塑形提供了科学地依据。

②形制与名称

鼎与鬲、 篮与盈、 钟、 镩与铎、 爵、 角与晕的器形, 不是从事青铜文物研究者往往会搞错。

鼎与鬲二者均为三足器竖耳, 不同的是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 篮、 盈均为盛食器, 盈椭圆、 二耳、 圈足, 有盖笛作长方形, 中外侈、 四短足, 有盖, 盖器大小相同, 合上成为一器, 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这一特点是篮、 盈的分水岭。 钟有钮钟和甬钟之分, 甬钟与铙, 钮钟与锊较容易搞错。 甬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面来, 铜铙无环有执把, 铙口朝上, 用槌敲击; 甬钟顶有筒形的角, 并有环可悬挂敲击, 钮钟的下El为弧形, 而铜锊的下口为平行,只要稍作比较即可分开。

二、 纹饰与规律

商周时代青铜器纹饰, 大致可分八类, 它们是兽面纹类、 龙纹类、 凤鸟纹类、 各种动物纹类、 火纹类、 各种兽体变形纹类、 几何纹类和人物画象类等, 单是兽面纹就有十种之多。 这些千变万化的青铜纹饰, 有一定的规律。 已故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王荣达先生, 经几十年的探索掌握了商周时代各纹饰的规律, 并运用这种规律修复了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 这个规律的主线则是兽面纹和云雷纹。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中最常见的主体纹饰, 也称饕餮纹。 其造型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 上端第一道是角, 角下有目, 目上有眉, 目的两侧有耳。 多数兽面纹有曲线的爪, 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 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样的模式塑造的。 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但是商代和周代兽面纹一个极大相同点: 就是主体纹饰的线条呈斜势排列, 横线条以对称纹饰当中的分界线为起点, 向左向右略微升高。 竖线条和对称纹饰当中的分界线同是竖直线, 但不平行, 角、 耳、 尾、 腿、 足相距上宽下窄的斜势。 不论是主体纹饰以及在花纹上的每根明纹条, 还是周围的云雷纹, 都离不开这个斜势的规律。 如: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古父已卣, 直筒形, 盖及腹为浮雕大牛首饕餮纹, 双角翅起突出器表, 巨睛凝视、 威重雄健, 该卣眉的眉纹、 耳纹、 冠纹、 鼻纹、 身纹各单组纹饰竖线之间或横线之间保持平行, 方向一致, 无论是牛首浮雕, 还是云雷纹都以斜势的面貌出现, 它们互相衬托, 互相配合, 具有很自然美的感觉。

兽面纹的眉、 耳、 唇的边缘部分往下总是微向内凹, 臀部尤为明显, 凡是伸人阴纹底处, 角, 也总是微呈圆形, 而不是直角。

云雷纹, 又称细花纹, 属底层细的纹饰, 有方纹和圆纹之分。 方纹非正方, 有斜势、 四角挺硬, 线条刚直。 视之, 四角呈四条虚的斜直挺硬虚线。 圆纹, 也非正圆, 实属椭圆微显方形, 四角浑圆, 圆的程度各不相同。

云雷纹作地纹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绕兽面纹四周的细花纹的开口多向着兽面一组一组的排列, 组间用一条阳纹线角隔开或交叉排列, 还有一组一组开口向外排列的。 每组花纹的两个圈转纹数和内端的方向大多数是对称一致的。

目前, 仿古青铜市场中, 大多数青铜器的纹饰都违背了古代兽面纹和云雷纹的规律, 初看一样, 细细地观察, 就会发现不少破绽, 以致仿古青铜器中的精华部分——纹饰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三、 锈色与层次

着色, 也称做旧、 作旧、 作锈色和做假锈等。 它们是过去古玩业对铜器修复作的过程中的锈蚀色泽加工, 以及铜器制造业对尊古仿制或新制铜器进行古旧色泽着色的俗称。 博物馆复制、 仿制做旧技术, 是一种独特的着色方法, 工艺要求高、 难度大、 操作过程自成系统。 虽然古铜器上的自然锈蚀隋况千姿百态, 锈的色调和饱和度变化无穷, 锈层的致密程度和层次分布错综复杂。 这些‘铜斑绿锈” 、 古色古香是时代久远的象征, 受到广大收芷者的喜爱。 据现代仪器分析表明古青铜器的黑色为氧化铜、 红色为氧化亚铜、 靛兰为硫化铜、 绿色为碱式氯化铜、 兰色碱式碳酸铜等。 成功的做旧, 可以完整逼真地再现这些古铜器的自然风貌, 使仿制青铜器能获得超群的艺术效果。

具体着色方法是化学着色与颜料、 漆及枯接剂上色的涂饰法相结合。化学着色一般用铜绿、 硫酸铜、 氯化铵、 醋酸的混合剂制成着色液。 着色时采用涂布怯,在器表面涂施一层, 干后用清水冲洗, 再徐再洗, 反复几次直至着上色。 也可以整器浸入溶液中一段时问的浸渍法着色, 根据需要可加热着色液或仿制铜件, 使着色过程加快。 最后需上一层蜡加以保护和擦亮。 在仿古铜器中的做旧的整个过程中, 这是第一工序。第二根据仿制对象的色泽使用、 翠绿、 洋绿、 沙绿、 品绿、 章丹、 铁红、 银珠、 佛青、 二蓝、 槐黄、 石黄、 哈巴粉、 银粉、 金粉、 烟黑等各种颜料和石膏、 黄土、 白玉石粉等, 以及漆皮、 硝基清康、 白色磁漆等枯合剂, 采用抹、 刷、 描、 画、 拓、 弹、 点、 擦、 蹭技怯, 将各色色料施于器物表面上。 如做贴骨锈用色毛笔或画笔画些锈点, 再用牙刷压按; 做槽坑锈用竹签捞起色泥, 贴按蹭实; 做发锈用色铲铲稠厚色泥堆叠于表面, 并缓漫加热干透; 做薄锈斑则用稀色浆轻擦或拓朴, 干后再用刷刷光; 做釉锈时先将釉锈将色泥抹上, 干后轧光, 再用小锤在锈边上绿点点出打, 使露出一些碴锈; 对于色泽多、 层次丰富的锈, 需用牙刷蘸一种色浆或色泥, 一手拿牙刷, 一手持小刀拨动牙刷, 使色浆喷弹到器物上。 颜色干后, 再局部弹上一层黄泥, 主要起分隔作用。 第二遍局部喷弹上另一种色浆后, 再弹上黄泥, 如此不断喷弹上各色颜料。 最后, 用清水冼去黄泥, 从而在局部形成了多层次, 具有主体效果的各色锈斑。 这些做锈的方法在古玩市场中俗称‘榆木擦漆” 和‘傣土喷锈” 是已故铜器修复行9家王德山老先生发明。

仿古青铜器技术中的形制、 纹饰、 着色三个环节, 环环相套, 少一环或一环较差都不行。所以, 一件仿制青铜器, 如果在塑形时, 形制符合时代特点, 纹饰布局合理, 并贴近旋转的规律, 表面色泽丰富, 层次明显, 那么这件仿制品一定能有较高的卖点和收藏价值。展望2l世纪的仿古青铜器市场, 只要严格把握、 形制、 纹饰、 色泽的三个要素, 相信铜器市场的热点将不断升温, 并且不但会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回报, 而且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青铜文化将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c5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