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一单元主题学习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14 12: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 案(首页)

教学 内容 设计者 贺海霞 执教者 四年级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10 课时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教 材 解 析 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描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江南春》教 学 目 标 等古诗词,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重 难 点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语言生动具体。

教 案(续页)

集体研备教学流程设计 整体预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导读内容,明确单元主题,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 容,并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单元的29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一、读导语,明主题 自由读导语内容,想一想导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走遍千山万水。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圈出本单元的生字词语,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理解。 (1)出示我会读词语 (2)名读,齐读,纠正字音。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人迹罕至 应接不暇 (4)指导书写:螺 泰 澜 蜒 擦 2.再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是段落,在课文相关的段落或句子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不明白的地方打个问号,小组内交流里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小组交流,完成学习卡。 课文 《古诗词三首》 《桂林山水》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七月的天山》 主要内容 我的疑问 喜欢的句子 执教者补充 四、全班交流,解惑质疑,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观看本组课文描写的景色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处景色的奇特之处。

教 案(首页)

课文 1.古诗词三首 教学 内容 语文主题丛书 2课时 江南春 忆江南 四年级 设计者 贺海霞 执教者 教 学 目 标 1.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意。 3.通过品读,想象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重点 难点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敬亭山、洞庭湖的独特风光以及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资源利用 多媒体课件 教 后 记

教 案(续页)

集体研备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 二、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解诗题,知作者。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2.品读题目,说说作者的心情? 3.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4.文中还有哪些字眼体现了作者的孤独。 5.多诵读,悟诗情。 四、拓展学习——《山居秋暝》 1.自读自悟。 2.思考:这两首古诗都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的不如意,你能比较一下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题 目 《独坐敬亭山》 《山居秋暝》 五、学习《望洞庭》 1.出示《望洞庭》,请学生朗读,老师正音。 2.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 3.汇报交流。

执教者补充 主要内容 表达的感情 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请看图片。还有一首好听的歌呢!猜一猜,这是哪? 二、知词人、解词题 1.介绍作者。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先来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 2.解词题。出示《江南春》和《忆江南》让同学们观察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3.词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忆江南》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却是一致的。 4.齐读词题——《忆江南》,忆就是回忆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题目:这首词写的是诗人白居易回忆江南。 5.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提示:A.自读词句,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B.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自学这首词。 三、积累拓展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赏读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柴》《江南春》《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作业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教 案(续页)

集体研备教学流程设计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 ,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 2.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林、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那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几朵银灰色的花。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4.小结写法: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拓展训练,积淀语言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章描写了地中海上的日出什么特点?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作业:抄自己喜欢的句段摘。 执教者补充 (板书设计)

教 案(首页)

教学 内容 语文园地一 4 课时 设计者 贺海霞 执教者 四年级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教 学 目 标 主和合作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5.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重点 难点 资源 利用 多媒体课件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 后 记

教 案(续页)

集体研备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长江平湖,森林公园、乡村田园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春游。 二、读题,明白要求 1.自读课题,弄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3.除了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三、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四、回报交流,形成方案。 1.各小组汇报,畅所欲言。 2.各小组评议,取长补短。 3.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4.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时间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人员分配 其他事项

执教者补充 地点

第二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宽带网 一、反复品读,自主发现 二、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三、介绍句式,辨别练习 1.介绍排比句式: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因此,排比一定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词组和句子,而且一定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2.辨别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排比句 (1)课件出示例句: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总结:以上三个句子描写相关的事物,并且用上了三个相同的句式符合排比的条件,所以是排比句。 (2)课件出示例句: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路线;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总结:如果只有两个词组或句子排列的句子,即使结构相同,语气相关,也不是排比句。 四、亲情导入,启发谈话: 1.反复诵读,尝试自主理解句意。 2.讨论交流,合作理解。 3.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五、宽带网 1.明确收集范围:祖国锦绣河山的图片资料。 2.明确收集途径:网上查找,报刊、杂志、图书中摘录。 3.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bm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