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 - 国家精品课程 - 申报表(1)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23: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所 属 学 校 宁波大学(非部署) 课 程 名 称 体育经济学 课 程 类 型 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教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体育学 课 程 负 责 人 丛湖平 申 报 日 期 2010年3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一○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最终学历 学 位 1-1 基本 信息 所在院系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E-mail conghuping@nbu.edu.cn 丛湖平 大学本科 学士 性 别 职 称 职 务 男 教授 院长 出生年月 电 话 传 真 1959.06 0574-87600732 0574-87600456 通信地址(邮编) 研究方向 1、讲授的主要课程; 授课名称 体育经济学 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体育学院315211 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理论与实践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4 4 4 4 4 届数 3 4 3 3 3 学生人数 150 42 20 173 123 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 体育经济理论与实践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体育统计学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内 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1-2 教学 情况 3、教学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 策略选择研究 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 4、主编教材: 教材名称 体育经济学(统编) 体育统计学(统编)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指导硕士研究生 指导博士研究生 届数 3 5 5 3 学生总数 效果评价 173 40 40 6 优秀 良好 优秀 优秀 刊物/出版社名称 浙江大学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时间 2004年12月 2006年12月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署次 主编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 合格人才 宁波大学荣华学者 1、学术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体育赛事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 我国体育科技力量布局及其创新资源整合体系的战略研究 我国职业体育的制度创新与发展变化 大型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波及效应研究 1-3 学术 研究 2、学术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职业体育制度调整的动力表现形式——主体间的权利博弈 体育商业赛事区域核心竞争力——一个假设理论架构的提出 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研究 关于我国职业体育制度问题的研究 我国东部城市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3、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奖励等级 二等奖 授予单位 国家体育总局 时间 2006.08 署次 1/8 刊物名称 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科学 发表时间 2005年第6期 2007年第10期 2009年第6期 2005年第7期 2005年第6期 署次 1/1 1/2 1/2 1/3 2/2 类别/项目来源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国家软科学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类软科学项目 年限 2009.12- 2012.12 2007.06- 2009.06 2004.08- 2005.10 2005.09- 2006.12 2005.07- 2006.07 本人作用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奖励等级 荣誉奖 一级奖 授予单位 省组织部 等八家单位 宁波大学 时间 2005 2009 署次 1/1 1/1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姓 名 童莹娟 性 别 女 职 称 副教授 职 务 出生年月 电 话 传 真 1973.09 0574-87600722 0574-87600456 最终学历 本科 学 位 2⑴-1 基本 信息 硕士 所在院系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E-mail Tongyingjuan@nbu.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315211 研究方向 体育经济理论与实践 1、讲授的主要课程; 授课名称 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 体育社会学 体育经济学 2、实践性教学: 内 容 指导毕业实习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体育市场调研课程设计 2⑴-2 指导学生从事浙江省体育产业普查 教学 情况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浙江省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署次 项目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年限 2006.07- 2007.12 主持 本人作用 届数 2 5 5 1 学生总数 120 25 260 30 效果评价 优良 优良 优良 优良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讲座 周学时 2 2 届数 5 5 3 学生人数 260 220 120 基于AHP的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服务质量评价 浙江体育科学 2007年第3期 1/1 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宁波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1/1 (教科版)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课堂教学质量优秀者 课堂教学质量优秀者 2007-2008学年优秀班主任 奖励等级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授予单位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时间 2006.4 2007.6 2008.12 署次 1/1 1/1 1/1 1、学术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子课题---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行业布局的政策研究 体育健身娱乐业供需结构及政策选择研究 浙江体育产业研究 宁波市体育产业调查研究 类别/项目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 年限 2009.04- 2010.09 2009.12- 2012.12 2006.10- 2007.10 2005.09- 2006.10 2008.03- 2008.12 本人作用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主持 主要 参与人 主要 参与人 主持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宁波市政府部门 2、学术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2⑴-3 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成因学术 及对策 研究 健身俱乐部市场体系之构建——基于宁波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调研的思考 浙江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层级性特征研究 体育产业的关联效应与产业特性研究 3、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 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查报告 浙江省体育健身娱乐业供需结构及政策选择研究 刊物名称 体育文化导刊 体育文化导刊 发表时间 2007年第11期 2005年第12期 署次 1/2 1/1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3/3 中国体育科技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 期 2006年第5期 2/2 2/3 奖励等级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授予单位 国家体育总局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教育厅 时间 2006.08 2005.07 2008.12 署次 7/8 2/5 2/4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姓 名 最终学历 学 位 林建君 本科 硕士 性 别 职 称 职 务 女 副教授 出生年月 电 话 传 真 1973.4 0574-87600722 0574-87600456 2⑵-1 基本 信息 所在院系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E-mail Ljj301@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研究方向 1、讲授的主要课程: 授课名称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场地管理 体育公共关系 体育经济学 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315211 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专业课 讲座 周学时 2 2 2 届数 5 4 2 3 学生人数 700 140 120 180 2、承担的实践教学: 内 容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 届数 5 1 1 学生总数 33 34 30 效果评价 优良 优良 优良 2⑵-2 教学 情况 指导学生从事浙江省体育产业普查 3、主持教学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奥运后浙江省大学生体育需求趋向的研究 4、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名称 高校高年级实施体育俱乐部 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刊物名称 浙江体育科学 项目来源 年限 本人作用 主持 浙江省教育厅 2009.1-2010.12 出版时间 2006年第1期 排名 1/3

5、教学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课堂教学优秀奖 “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2004-2005学年优秀班主任 奖励等级 授予单位 二等奖 荣誉奖 优秀奖 时间 署次 宁波大学 2007.01 1/1 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办 宁波大学 2005.12 1/1 2005.01 1/1 年限 2009.12- 2012.12 2008.11- 2010.6 2004.11- 2006.11 2008.9- 2009.6 2005.8- 2006.11 本人作用 主持 1、学术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子课题---欧美、中、日、韩等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浙江省体育用品产业链的竞争力研究 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簇群升级策略的研究 浙江省农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浙江体育产业研究 类别/项目来源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浙江省体育局 省教育厅 省社科联 国家体育总局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要 参与人 2、学术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 2⑵-3 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学术 浙江省兼营体育服务业的调查与分研究 析 浙江省新农村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用品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 3、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大型文体表演层级管理及训练的研究 体育文献时序利用价值规律的统计分析 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查报告 浙江省住宿餐饮企业兼营体育服务业的调查分析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署次 1/2 1/4 1/3 1/2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体育科技 2006年第12期 2009年第7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 奖励等级 授予单位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浙江省教育厅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时间 署次 三等奖 优秀奖 二等奖 三等奖 2008.01 1/1 2007.12 1/1 2005.07 4/5 2005.12 1/4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姓 名 最终学历 学 位 2⑶-1 基本 所在院系 信息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 E-mail rola-117@163.com 郑 芳 研究生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72.7 电话 0571-88273691 传真 0571-88273691 职称 副教授 在读经济学博士 职务 通信地址(邮编) 研究方向 1、讲授的主要课程; 授课名称 体育经济学 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体育经济学 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周学时 4 2 4 4 届数 3 3 5 3 学生人数 80 148 250 30 体育市场营销与策划 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 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2、实践性教学: 内容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届数 5 5 1 学生总数 15 16 12 效果评价 优良 优良 优良 指导本科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需求市场调查 2⑶-2 教学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情况 项目名称 干预 4、教学研究论文: 成果名称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主体项目”心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 项目来源 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浙江省教育厅 年限 本人作用 2004.09- 主持 2006.08 出版社/刊物 中国体育科技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第6期 2004年12月 排名 2/2 2/2

5、教学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课堂教学质量优秀者 优秀班主任 奖励等级 优秀奖 优秀奖 授予单位 时间 署次 1/1 1/1 浙江大学 2009 浙江大学 2009 1、学术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基于要素分析的职业体育治理结构研究 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研究 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制度演进与创新 职业体育竞争实力均衡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子课题---职业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2、学术研究论文: 2⑶-3 学术 研究 论文题目 欧美职业体育联盟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职业体育俱乐部竞争实力均衡的基本假设及度量 美国职业体育制度的起源、演化和创新——对中国职业体育制度创新的启示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3、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研究 类别/项目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年限 2009.09- 2010.09 2006.03- 2008.12 2006.7- 2007.8 2007.3- 2008.9 2009.12- 2012.12 本人作用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主持 刊物名称 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 发表时间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7期 署次 1/2 1/2 体育科学 2007年第2期 1/1 体育科学 2005年第6期 1/2 奖励等级 二等奖 授予单位 时间 署次 国家体育总局 2006.08 2/8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教材建设 本课程使用200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丛湖平教授主编的《体育经济学》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认为丛湖平主编的教材内容详实,基本适用于我院个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该教材基本内容框架的基础上,筛选、补充、整合教学内容,制作并逐步推行多媒体教学,《体育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教学已经基本完成。同时,跟踪本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依据教学大纲和各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案例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扩充性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及其相关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课程组精心制作了大量直观、易理解、易记忆的材料,还使用了一些国外新翻译或原文英文教材,同时参考国内的一些教材以及网站下载资料,方便学生学习,对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复习具有重要的帮助,学生普遍认为扩充资料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提供了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实践性教学环境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采取分散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暑期集中动员组织,分散实施社会实践,每人开学提交一篇调查报告,并对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针对课程的需要,每一学期有组织地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致力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我院社会体育系与多家俱乐部和地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拥有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条件。 4.网络教学环境 体育经济学课程目前已经建立了课程网页,课程介绍、主讲教师情况、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教学课件等内容均已上网,方便学生上网交流、检索各种学习资料。本课程实施网络教学具有十分稳定和可靠的网络条件保障。以宁波大学网站(www.nbu.edu.cn)为依托,以网络教学课程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遍布学校所有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等场所的校园网络接口,可十分方便地满足和保证本课程实施网络教学。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完善多媒体教学。课程组教师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课件的完备。它既方便了学生理解也可以当场演示一些计算、推导过程以及直接上网了解与课程有关的最新动态。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动画资料等,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生动具体的展现。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原来难以施教的内容得以充分展现,同时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力推进案例教学。课程组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运用于教学中,我们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出所要教授的内容。同时,强化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进取和开拓精神和素质。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强化课堂讨论环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和当时社会上的热点体育经济问题以及课程相关内容选择讨论题,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课程组教师在系统讲授体育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每次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要求学生提问题,并进行探讨和分析。 3.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强化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时上安排8学时为实践教学,包括习题练习、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在考试和评价导向和标准上,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教”和“学”的结合、“学”和“用”的结合。采用引导式、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到“会学”。 5.创新考评方法。体育经济学的考核注重平时、期末成绩相结合,适当提高平时作业、讨论、提问等成绩的比例,改变过去考试主要集中在期末的状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分值,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有效发挥考试的诊断、调节、激励作用。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课程负责人主编的《体育经济学》教材,已被国内多所体育院系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浙江省体育局、宁波市体育局、一兆伟德健身俱乐部、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等企事业经营单位在体育产业经营开发过程中参考使用。 课题《浙江省体育产业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浙江省体育局以及部分省市采纳用于体育产业的统计;《体育商业赛事区域核心竞争力——一个假设理论架构的提出》、《我国东部省份体育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浙江体育健身娱乐业供需结构及政策选择内容》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刊物转载引用,并被我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主要教学科研参考资料。 1.校外专家评价意见 通过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季 浏、王家宏、周爱光等三位专家的网上评审,对宁波大学丛湖平教授为课程组长的体育经济学精品课程申报书、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网络课程的网站的审阅,各位专家的意见如下:

2.校内教学督导委员会评价: 通过宁波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对本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验收,并审议了学校(院)教务部门提供的近三学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认为本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课程建设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完全达到优秀课程标准,一致推荐参加精品课程申报。督导委员会评审意见如下:

3.评价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本课程在宁波大学被列为重点建设课程,在体育学院被列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位课程,体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学校每学期对体育经济学课程进行“生评教”考核,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评教指标如下: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根据精品课程的要求,对四位主讲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其资料要点如下: 录像资料1:丛湖平教授授课录像 (45分钟),授课内容:体育产品及无形资产。 录像资料2:童莹娟副教授授课录像(45分钟),授课内容:体育产业组织。 录像资料3:林建君副教授授课录像(45分钟),授课内容:体育消费行为。 录像资料4:郑 芳副教授授课录像(45分钟),授课内容:体育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以上录像资料记录了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的授课实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四位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体现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反应了教师较深厚的教学功底。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教学—实践一体化:本课程强调训练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增强分析实际体育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体育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会解决体育产业经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2.教学—科研一体化:本课程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效益,做到理论教学—案例设计—共同探讨—专业引领—成果物化,使学教相长。 运用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的模式,不断完善本课程的教学系统。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我院体育经济学有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的完整培养系列。有富有特色的、强大的学术支持体系。我院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我院是在全国较早开设体育经济学的院校之一,体育经济学是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体育经济学是一门主讲教师多,力量雄厚、教学经验成熟、教学条件优越的课程。课程组负责人在国内体育经济学科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主讲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师生比例合理,力量强。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网络教学互动功能有待加强。在网络教学的互动、研究性的介绍等方面还有欠缺,在网上辅导及习题课与学生的互动方面还需加强。 拓展性辅助资料有待充实。本课程需要不断的追踪前沿研究,需要扩充参考资料、数据资料;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有助于体育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课程建设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休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而体育产业作为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体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为核心,以现代教学技术和立体化教材为手段,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课程内涵,加大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提升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打造具有体育学院办学特色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2.课程建设步骤: ①现有教材修订 2010年底完成对现行体育经济学教材的修订,力求新修订的教材紧随时代的步伐,符合当前学校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适应高等学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 2011年底之前编写出新的《体育经济学》教材,以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的本科学生选择使用,使《体育经济学》成为更具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资料性的教材。 ②师资队伍优化 教研室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选派 1-2 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或到其它院校学习进修学习,同时要求 40 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取得博士。 2014 年前课程组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到 3人以上。 形成一支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副教授在内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力争使教研室每位教师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有较高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对教学软件能用、能改、能创作;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 ③网络课程建设 主要工作有:增加课程资源,丰富资料内容;改进课件的人机、人际交互功能,构建和实现体育经学课程远程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变学生为主动,在现实的经营操作中接触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完善自学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先进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经济学教学新模式。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1、建设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系统; 2、补充并完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文件、教案、课件、作业习题、参考文献等); 3、新增学生自主学习资料; 4、新增网上实践教学内容; 5、新增电子模拟试题。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0.09—2010.12: 完成全部章节的实景教学录像,并上网; 2011.01—2011.06: 根据教学录像,制定修改方案; 2012.09—2012.12: 完成第二轮教学实景录像,并上网; 2013.01—2013.06: 修改与完善。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①课程描述; ②课程教学大纲; ③课程建设规划; ④师资队伍; ⑤授课教案; ⑥课件; ⑦申报书。 http://wlkc.nbu.edu.cn/jpkc_nbu/tiyujingjixue/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1、试卷一 http://wlkc.nbu.edu.cn/C2725/Asp/Root/Index.asp 2、试卷二 http://wlkc.nbu.edu.cn/C2725/Asp/Root/Index.asp 备注:在“资源”栏目下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1.政策措施: 为鼓励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出台了《宁波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对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1)学校成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务处及各学院负责人组成。并成立专家小组、技术支持小组和学院组织与协调小组,负责精品课程的指导、检查、评估和推荐工作。 (2)学校对“宁波大学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对于建设成果出色,成功入选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将按政府拨款经费额度1:1配套。 (3)学校将各级精品课程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同等对待,并计算相应教研工作量,同时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相关的教学科研岗位聘任挂钩。对于建设成果出色,成功入选国家、省精品课程的项目组,学校将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 (4)学校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培育工作的成绩作为考核学院领导年度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5)对于未按计划要求建设、或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的,学校也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2.实施情况 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学院从以下方面组织实施: (1)组织保证。学院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组织与协调小组。由学院负责人任组长,负责本学院内精品课程的选拔、推荐、申报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2)资金支持。学院对“宁波大学精品课程”提供经费支持,对于建设成果出色、成功入选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学院将提供适当的奖励经费。 (3)加强考核。学院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考核,根据考核情况予以奖惩。因课程组教师的原因达不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收回建设经费并在年终考核时不能评为优秀。 (4)过程管理。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委托有关专家定期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站开通、维护、运行、使用情况;课程内容更新情况(每门课程上网内容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低于10%),课程建设规划完成情况和学生点击率等,然后提出建设性意见。 3.实施效果 经过近6年的实施,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业绩。全校已建成143门校级优秀课程、43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30门浙江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课程,在全校形成了校级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递进、分层的优质课程体系。2005年至2009年5年期间全校获得23项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课题,使全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1)制订后续实施规划。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针对目前本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分年度的阶段性实施方案,并提出整改措施,力求全面达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2)确保经费落实。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后,校院两级将给予经费配套支持,确保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 (3)实施政策倾斜。根据建设需要,在师资引进、教育课题申报、学术交流等方面为精品课程项目给予政策优惠。 (4)规范制度建设。成立以学院为主的精品课程后续建设规划协调小组,对后续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协调,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成立以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主导的精品课程建设考核小组,严格对申报书中所列的后续建设项目进行定期考核,及时予以落实,使后续建设项目不走过场。 (5)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与其他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交流与合作,借鉴经验,磋商精品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8. 说明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bao.html

Top